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的不同。2.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3.理解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视频“择一事,终一生”导入。2.文题解析。敬业——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发愤忘食”)乐业——把学习工作当作一件乐事(“乐以忘忧”)二、正课学习任务一:新知认知 积累词句(一)新知认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2.背景链接。《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9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3.文体知识。(1)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2)演讲词有三种类型: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说理型:以言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敬业与乐业》属于说理型演讲词。(3)议论文常识简介:①概念: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本文的题目是论题)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4)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相同点: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②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③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同点:①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二)积累词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厌恶(wù) 禅师(chán) 佝偻(gōu lóu) 咽气(yàn)骈进(pián) 哭丧着脸(sāng) 佛门(fó) 强聒不舍(guō)2.词语解释。敬业乐群: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的意思。断: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言不及义:只说这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亵渎:轻慢,不敬。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3.经典词句翻译与积累。(1)安其居乐其业。(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4)主一无适便是敬。(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任务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听朗读,感知文章内容。(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在听的过程中,画出能体现本段中心的重点句。2.再自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1)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中心论点?(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这几方面的论证之间有什么联系?(二)整体感知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2.区分论题与论点。(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明确:敬业与乐业(2)在演讲中,作者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明确: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分论点)三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3)你认为这三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3.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思路。明确: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三、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相关文体知识,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的内容。知道文章开篇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先阐述有业之必要,再分别论述敬业、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乐业”。行文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让我们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四、随堂练习1.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A.在读书交流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B.我至今仍深深记得恩师说过的一句话:“努力是任何成功者的不二法门。”C.现在的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真是幸福啊!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2.课文思路填空。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议论文 礼记 老子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有业 敬业 乐业 责任 趣味)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你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你将怎么对待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先生对职业是怎样的态度?他又是如何论证的?二、继续学习任务一: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一)观点和材料1.作者为了论证这三个分论点,分别运用了哪些材料?分论点1:有业之必要材料: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②百丈禅师不劳作就不吃饭的故事。分论点2:要敬业材料:③“主一无适便是敬”。④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⑤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职业为例。⑦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分论点3:要乐业材料:⑧身边的叹气声这一事例讲道理。⑨无业游民和厌恶本业的这两等苦人的痛苦状态。⑩孔子的话语。摆事实:②④⑤⑥⑧⑨讲道理:①③⑦⑩2.作者在论述三个分论点时,论证思路分别是怎样的?明确:(1)提出问题(论点):有业之必要----分析问题(论证):①无业的危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道理)②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便不吃饭的事例)----解决问题:(结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2)提出问题(论点):要敬业----分析问题(论证):①何谓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引用朱子的话证明)②为什么要敬业:凡业皆神圣(从两个方面,并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阐述道理)③怎样敬业:忠实(专一)(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事例,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做比较,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阐明道理) ----解决问题:(结论)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3)提出问题(论点):要乐业----分析问题(论证):①何为乐业: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批驳“做工好苦呀”的言论)②为什么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两等苦人的事例) ③怎样乐业(四种原因: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用孔子的话阐述道理)----解决问题:(结论)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二)论证方法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屏显)明确:引证:引用孔子言论。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反面论证:不是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是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2.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屏显)明确:引证:引用朱子言论。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3.作者在论证“要乐业”时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屏显)明确:道理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反面论证:天下的第一等苦人、第二等苦人。引证:孔子的两句话。●知识链接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讨论: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任务二:语言品析 探究问题(一)语言品析同学们,《敬业与乐业》不但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演讲词。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演讲词语言方面的特点。1.“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这句话中“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用“机器”之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消化面包的机器”是指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用“机器”之喻,使演讲幽默、风趣,有讽刺意味。2.“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话改为“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句是反问句,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更适合于演讲,能够增进与听众的交流。3.“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删除画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就像在和听众闲话家常一般,有亲切感,而且有强调作用。4.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明确:①第六段: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文“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②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这里运用设问,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论述,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小结语言特色: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1)全篇讲演词短句多,长句少,便于表达。(2)口语多,明白如话,一听就懂。(3)引用古代文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加以解释,化深为浅。(4)多用设问、反问,引用名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的警句。(二)探究问题1.“有业之必要”的理由有哪些?明确:①可以谋生,使自己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②使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③使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④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⑤事业上的小小成功,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⑥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2.试举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例子。示例:①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因为找到“镭”,是他们最大的乐趣。②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驰骋,稿纸装了几麻袋,终于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③爱迪生发明灯泡。④司马迁著《史记》……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衡量标准吗?为什么?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是合理的。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圆满,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标准立足于现实,不好高骛远,容易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示例二: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不够合理。做出大成就者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能克服困难,充分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圆满,做到极致。作者的这种观点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借口,削弱他们追求成功的积极性。示例三:如何看待这个标准,语境不同,人生观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说,上时代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的话,那么这一标准是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因为现代社会更提倡主动进取、勇于挑战的人生观。4.讨论: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他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谈一谈。明确: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中国人生哲学。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报负,不能满足于现状的人生观。5.“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示例:“业”在此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学生的学业,老师的教学。老师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教学做得圆满就是“敬业”;老师寓教于乐,从教学中得到乐趣,便是“乐业”。“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敬业”的要求。可见“敬业与乐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三、本课小结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观看的视频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四、随堂练习阅读课文第6、7两段,回答问题。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人生要敬业。2.你怎样理解“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的含意?【示例】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人不能简单为了活命而劳动,应当学会在劳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3.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证明“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的观点,说服力强。五、作业布置小练笔:以“凡学习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开头,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来论证学习的趣味。【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新课导入这是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预告片,里面出现的人物职业并不相同,但大家都表现出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给出了怎样的答案。7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议论文、演讲稿)敬业——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发愤忘食”)乐业——把学习工作当作一件乐事(“乐以忘忧”)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为您整理文题解析一、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的不同。二、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三、理解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第一课时任务一:新知认知 积累词句梁启超(1873—1929)字号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身份“戊戌变法”领袖、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经历倡导变法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作品《饮冰室合集》作者及其作品新知认知《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庄子 人间世》译文: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饮冰室主人:忧国忧民之心*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相关资料演讲: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的主要特点: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言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敬业与乐业》属于说理型演讲词。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罗 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过的议论性文章:议论文常识简介议论文常识简介1. 表达方式:2. 三要素:(1)论点:(2)论据:(3)论证:议 论论 点、论 据、论 证作者的见解和主张①一个中心论点。②有的有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证明中心论点。提出论点的理由和根据。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经典著作、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议论文常识简介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3. 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典型事例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名人名言、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用比喻句来证明论点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相同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3)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同点:(1)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读准字音蛀 ( ) 禅师( ) 精微( ) 断章取义( )赦 ( ) 旁骛( ) 秘诀( ) 不二法门( )羡慕( ) 浪荡( ) 妄想( ) 亵渎( )杜绝( ) 调和( ) 承蜩( ) 言不及义( )佝偻( ) 骈进( ) 罪孽( ) 强聒不舍( )wēizhāngchánzhùshèwùjuéfǎxiàndàngwàngxiè dúdùtiáotiáoyìɡōupiánnièɡuō字词积累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主眼强聒不舍言行相顾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主要的着眼处。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语言和行为相一致。亵渎骈进言不及义心无旁骛轻慢,不尊重。只说些无聊的话,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并进,一起前进。心中没有正业以外的任何追求。解释词语(1)安其居,乐其业。(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4)主一无适便是敬。(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文言句子翻译并积累第一课时任务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先听朗读,感知文章内容。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在听的过程中,画出能体现本段中心的重点句。二、再自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1.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中心论点?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这几方面的论证之间有什么联系?朗读课文(2)提出先要有业。(3)用孔子的话证明无业者不可教。(4)用百丈禅师的事证明有业之必要。(5)用引用、比喻,证明人要有业。(6)提出要敬业,并阐释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7)阐述怎样敬业。(8)提出要乐业,并证明为什么要乐业。(9)总结并强调中心论点——要敬业、乐业。(1)解释题目出处并提出中心论点。整体感知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2.区分论题与论点。(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2)在演讲中,作者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敬业与乐业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中心论点分论点3.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全篇论证思路。敬业与乐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8)(9)揭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论述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总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总分总本节课学习了相关文体知识,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的内容。知道文章开篇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先阐述有业之必要,再分别论述敬业、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乐业”。行文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让我们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本课小结A.在读书交流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B.我至今仍深深记得恩师说过的一句话:“努力是任何成功者的不二法门。”C.现在的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真是幸福啊!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B1.下列各句中红色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随堂练习2.课文思路填空。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议论文 礼记 老子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有业 敬业 乐业 责任 趣味 第二课时任务一: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新课导入你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你将怎么对待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梁启超先生对职业是怎样的态度?他又是如何论证的?这篇演讲稿最大的魅力在于引经据典,即运用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阅读第3-8段,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中的表格。作者为了论证三个分论点,分别运用了哪些材料?分论点 材 料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②百丈禅师不劳作就不吃饭的故事。③“主一无适便是敬”。④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⑤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职业为例。⑦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⑧身边的叹气声这一事例讲道理。⑨无业游民和厌恶本业的这两等苦人的痛苦状态。⑩孔子的话语。摆事实讲道理②④⑤⑥⑧⑨①③⑦⑩观点和材料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有业之必要1.无业的危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道理)2.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便不吃饭的事例)作者在论述三个分论点时,论证思路分别是怎样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3.怎样敬业:忠实(专一)(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事例,以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做比较,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阐明道理)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1.何谓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引用朱子的话证明)2.为什么要敬业:凡业皆神圣(从两个方面,并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事例阐述道理)要敬业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2.为什么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两等苦人的事例)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要乐业3.怎样乐业(四种原因: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用孔子的话阐述道理)1.何为乐业: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批驳“做工好苦呀”的言论)论述“有业”的必要引用孔子的话道理论证反面举例论证用百丈禅师的故事举例论证正面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正反(有业、无业)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之人“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为下文铺垫。强调“有业”的必要性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方法2.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敬业是什么道理论证主一无适便是敬敬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为什么为生活而劳动为劳动而生活“当总统”“当车夫”例子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怎么做(接下页)道理论证曾文正名言庄子名言佝偻丈人承蜩木匠 政治家反面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强调论证:敬业要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怎么做挑粪工 军人孔子名言3.作者在论证“要乐业”时运用哪些论证方法?阐述人生苦乐缘由正面道理论证两种人生表现无业游民,日子难过厌恶本业,逃脱不得反面举例论证强调“要乐业”的原因:“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怎样“乐业”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第二课时任务二:语言品析 探究问题同学们,《敬业与乐业》不但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演讲词。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演讲词语言方面的特点。语言品析“消化面包的机器”是指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用“机器”之喻,使演讲幽默、风趣,有讽刺意味。1.“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这句话中“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用“机器”之喻有什么表达效果?2.“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话改为“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原句是反问句,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更适合于演讲,能够增进与听众的交流。3.“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删除画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就像在和听众闲话家常一般,有亲切感,而且有强调作用。4.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即有问有答,自问自答。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强调某些内容。①第六段: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文“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②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这里运用设问,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论述,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问答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1. 全篇讲演词短句多,长句少,便于表达。2. 口语多,明白如话,一听就懂。3. 引用古代文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加以解释,化深为浅。4. 多用设问、反问,引用名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的警句。小结语言特色:1.“有业之必要”的理由有哪些?①可以谋生,使自己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②使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③使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④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⑤事业上的小小成功,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⑥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探究问题①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因为找到“镭”,是他们最大的乐趣。②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驰骋,稿纸装了几麻袋,终于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③爱迪生发明灯泡。④司马迁著《史记》……2.试举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例子。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衡量标准吗?为什么?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是合理的。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圆满,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标准立足于现实,不好高骛远,容易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快乐的邮递员示例二: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不够合理。做出大成就者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能克服困难,充分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圆满,做到极致。作者的这种观点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借口,削弱他们追求成功的积极性。热情的乘务员示例三:如何看待这个标准,语境不同,人生观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说,上时代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的话,那么这一标准是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因为现代社会更提倡主动进取、勇于挑战的人生观。4.讨论: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他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谈一谈。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中国人生哲学。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能满足于现状的人生观。5.“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示例:“业”在此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学生的学业,老师的教学。老师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教学做得圆满就是“敬业”;老师寓教于乐,从教学中得到乐趣,便是“乐业”。“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敬业”的要求。可见“敬业与乐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观看的视频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本课小结阅读课文第6、7两段,回答问题。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人生要敬业。2.你怎样理解“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的含意?【示例】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人不能简单为了活命而劳动,应当学会在劳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3.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证明“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的观点,说服力强。随堂练习1小练笔:以“凡学习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开头,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来论证学习的趣味。作业布置敬业与乐业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析论证总结勉励有业:层层深入,阐述“有业之必要”敬业:有理有据,教人“敬业”乐业:语重心长,劝人“乐业”敬业:责任心乐业:趣味发扬敬业、乐业精神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 《敬业与乐业》同步检测(满分:55分 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8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1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wànɡ想杜决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层累( ) 骈( )进 wànɡ( )想(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领略”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2分)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复句。( )(2分)(5)下列句子与语段没有相同修辞的一项是( )(2分)A.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B.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C.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D.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B.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D.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3.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大家都很受不了他的强聒不舍。B.勤奋努力是取得好成绩的不二法门。C.你这样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人家的意思是不对的。D.你要耐心讲解,力求道理上的理至易明,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你。4.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②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③做工好苦啊!A.①议论 ②记叙 ③抒情 B.①议论 ②描写 ③抒情C.①说明 ②记叙 ③议论 D.①记叙 ②描写 ③说明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分)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__________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吗? B.人与人之间却不一样。C.人与人之间不也是如此吗? D.难道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吗?6.《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名言警句论证论点。下列各句在文中没有表达“敬业”意思的一项是( )(2分)A.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B.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梁启超,字卓如,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演讲词要求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C.标题《敬业与乐业》是把《礼记》和《老子》中的两句话结合造出来的,这两部典籍都是儒家经典。D.《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引用的“主一无适便是敬”是朱子说的话,“朱子”即朱熹,“子”是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等。8.从演讲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4分)A.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B.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 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9.某校九(2)班举行以“敬业与乐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1分)(1)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体会“敬业与乐业”的精神,班级准备以对联形式拟一条宣传语,请你将下列词语组合成符合要求的宣传语。(2分)创佳绩 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上层楼 脚踏实地 立足本职(2)为了更形象地感知敬业精神,老师找来下面这幅漫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和劝说。(5分)①漫画讽刺了个别公务人员怎样的工作态度 (2分)②请你劝说漫画中的公务人员。( 要求:结合画面内容,并用上“敬业”和“乐业”两个词语 )(3分)(3)班长将在活动结束时,代表全班作总结发言。下面是他拟写的发言稿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4分)选择了某一“业”,就要把自己的汗水、才华和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它。【甲】敬业,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职业操守。是否敬业,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能否积极地承担岗位赋予我们的职责。【乙】敬业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做到不负韶光、不负青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添加“ ”。 二、阅读理解(17分)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文本,完成各题。【材料一】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选自《敬业与乐业》)【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 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选自《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有改动)【材料三】①中国桥梁、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超算……中国制造正在进一步转型成为“中国智造”,一张张“有底气”的大国名片展现的是大国工匠精神。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一支高素质劳动大军,就没有制造业繁荣发展的今天。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广大劳动者更要涵养工匠精神。②什么是工匠精神?狭义地讲,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制造产品时追求高品质,一丝不苟,拥有耐心与恒心。广义的工匠精神则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它是在生产当中融入质量至上的职业操守、对生产过程中每一细节都给予重视的工作态度,体现一种不惜用血汗塑造产品质量的崇高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为追求产品、服务的高品质而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专注甚至痴迷、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0.000 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 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这样的高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之手。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这也恰恰说明,只有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有改动)10.材料一所说的“敬业主义”的内涵和材料二、三中所说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什么相同点?(2分)11.如果请你来对材料二进行续写,你会选用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作为你的论据吗?请简述理由。(4分)12.材料三中的第②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3.材料三中的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三的中心论点,说明其有什么作用。(4分)14.请你就倡导工匠精神,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4分)答案与部分解析一、1.(1)lěi pián 妄(2)杜决 杜绝 (3)了解职业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 (4)条件(5) B【解析】B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A、C、D三项分别运用了设问、比喻、比喻的修辞手法。语段中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2.C【解析】C.分号应改为逗号。3.D【解析】D.“理至易明”是指道理极容易明白,所以“道理上的理至易明”意思有重叠,使用不当。4.A5.C【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前文说自然界物质结合可增强,类比到“友谊对人生”的作用,横线处的内容应该是将这种自然规律类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A.“也是如此吗”表疑问,没有体现出类比推断的语气;B.“却不一样”与前文类比逻辑相悖;C.“不也是如此吗”用反问强化类比,通过反问的形式将自然界中的规律类比到人际关系中,语气恰当,逻辑连贯;D.“难道……吗”侧重质疑,不符合语境想要表达的将自然规律类推到人际关系的意图,故选C。6.D【解析】D项,表达的是“要乐业”。A项,表达的是“用心专一就可以达成目标”;B项,表达的是“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C项,表达的是“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7.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敬业”出自《礼记 学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乐业”出自《老子》,但《老子》是道家经典,而非儒家经典。因此,“两部典籍都是儒家经典”的表述错误,故选C。8.B段表达效果更好。A段中“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段将其改成设问句,不但能吸引听众注意,启发思考,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活泼、有力。A段中“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也是一般陈述句,B段将其改成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肯定之意,且语气活泼,富有变化,感染力更强。9.(1)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创佳绩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上层楼 (2)①工作时间娱乐,不为人民办实事。②示例:同志,作为公务人员,你们首先应该敬业——尊重百姓,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其次,你们还应该乐业——以为人民服务为乐,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电影上啊!(3)①敬业,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 行动 去践行 二、10.相同点:对工作有耐心,专注、严谨、踏实。11.会。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专注、踏实工作的例子,与材料二“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的观点一致,所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12.不能删去。理由:材料三第②段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论点更明确,论证更严密。13.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方文墨经过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实现0.000 68毫米加工公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的分论点,进而证明材料三的中心论点“广大劳动者更要涵养工匠精神”。14.对社会: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提高工匠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或:重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个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或:学有所长,技有所精,做对社会有用之才/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学习重点:1.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学习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学法指导:1.细读课文,画出每段文字中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指能够概括文段内容或承上启下的句子),根据这些句子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对照相关的文体知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体会。【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2.演讲词有三种类型: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说理型:以言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敬业与乐业》属于说理型演讲词。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本文的题目是论题)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用论据来论证论点。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5.遇到此类问题的解答模式。(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相同点: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②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③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同点:①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二、预习任务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文章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2.二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尝试解决“思考探究”里的三个问题。三、预习检测1.走近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2.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强聒( ) 旁骛( ) 承蜩( ) 亵渎( )骈进( ) ɡōu lóu( ) chán( )师 rú( )家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读书交流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B.我至今仍深深记得恩师说过的一句话:“努力是任何成功者的不二法门。”C.现在的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真是幸福啊!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整体感知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文中标记)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明确:(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3.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文中标记)[来源m]二、课文精读(一)阅读“有业”附带阅读第一自然段。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2.“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断章取义”是用的原意吗?(是褒义词吗?)明确: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明确:4.第二自然段起什么作用?“但”和“所以”各表示什么关系?明确:5.读三、四自然段,思考:(1)引用孔子的话和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是想论证什么道理?明确:(2)“儒门”“佛门”的话分别指什么?明确:6.第五自然段中的“蛀米虫”和“盗贼”是什么修辞手法?改成“没有职业的懒人都是不劳而获者”,不也可以吗?明确:7.“有业之必要”的三个主要论据是什么?明确:8.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来源:om]明确:9.讨论。(1)第五段提出学生“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那么你将如何回答呢?(2)谈一谈“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二)阅读“敬业”1.第6、7自然段依次论证了哪些问题?明确:2.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3.“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直捷”和“直接”一样吗?明确:4.怎样才算敬业?作者的意见是什么?明确:5.《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明确:附:《庄子》“佝偻承蜩”原文和译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孔子去楚国,经过一片树林,见一位驼背老人手持竹竿粘那树上的蝉,百粘百中,仿佛是在拾取。孔子赞叹:“丈人技巧真高,莫非你有什么诀窍吗?”驼背老人回答:“有诀窍。五、六月间,我将两个弹丸摞在一起练手,如果不落下,那么粘蝉失误只有几分之一;摞三个而不落下,失误只有十分之一;摞五个而不落下,就会像从树上拾取一样。我的身体练得像是树干,手臂像是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但我的心目中只有蝉翼。我凝神不动,不用天地万物换取我的蝉翼,凭什么会做不到呢?” 孔子扭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专一,就能通神。大概就是指驼背老人而言吧!”6.引用曾国藩、庄子、孔子的话,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明确:7.作者在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时,是怎样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8.论证“敬业”,有无运用“反面论证”?明确:9.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明确: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深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虽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10.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这一部分的收获;说说哪段(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三)阅读“乐业”1.第8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明确:2.找出第8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明确:3.第8段开头写了作者与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明确:4.“须知苦乐全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5.“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会打算盘的人”是什么人?明确:6.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最苦?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7.“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划线的词语能删除吗?明确:8.文章第8段中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这4条理由和这句话是什么关系?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9.讨论:(1)什么是“乐业”?(2)假如要在第八段结尾处用一个正面事例来证明本段的观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事例呢?请简要写下来。明确:(四)阅读第三部分1.作者认为敬业和乐业的实质是什么?明确:2.怎样理解“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一味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三、语言品析1.“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这句话中“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用“机器”之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2.为求语句简洁,将“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改为“今日,我讲,诸君听”可以吗?为什么?明确:3.“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话改为“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可以吗?为什么?明确:4.“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删除画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5.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明确:①第六段: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文“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②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这里运用设问,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论述,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四、语言特色(小结)(一)内容论证方面:条理清晰、论据生动1.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说服力;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2.课文多处引用古代典籍的论述想想它们的意思和作用。(1)《礼记》:敬业乐群;《老子》:安其居,乐其业明确:提出”敬业乐业“的论点。(2)《论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明确:意思是无所事事的人难以培养,从反面论证说明无业的害处。(3)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明确:意思是专一于某一件事,就是敬。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敬。(4)《庄子》:佝偻丈人的故事明确:说明做事专心,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二)演讲语言方面:口语特色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4.设问巧妙。五、合作探究1.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衡量标准吗?为什么?2.讨论: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他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谈一谈。3.“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巩固案】一、课文思路填空。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解释下列词语。(1)层累:________________(2)骈进: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1)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作者列举了四件事例驳斥了“_____________”的呼声,然后列举了两等苦人,再从四个方面证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在本段起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4.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段演讲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2)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得职业的趣味,请分別为每方面用一个词语概括。(3)本文已把“乐业”的道理说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学习重点:1.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学习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学法指导:1.细读课文,画出每段文字中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指能够概括文段内容或承上启下的句子),根据这些句子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对照相关的文体知识,反复阅读课文,深入体会。【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2.演讲词有三种类型: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说理型:以言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敬业与乐业》属于说理型演讲词。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本文的题目是论题)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用论据来论证论点。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5.遇到此类问题的解答模式。(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相同点: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②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③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不同点:①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二、预习任务1.一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明确文章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2.二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尝试解决“思考探究”里的三个问题。三、预习检测1.走近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2.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强聒( ) 旁骛( ) 承蜩( ) 亵渎( )骈进( ) ɡōu lóu( ) chán( )师 rú( )家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A.在读书交流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B.我至今仍深深记得恩师说过的一句话:“努力是任何成功者的不二法门。”C.现在的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过着饱食终日的生活,真是幸福啊!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学习案】一、整体感知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明确:敬业与乐业(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明确:①有业;②敬业;③乐业。(4)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3.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明确: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第一部分:提出论点(1)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论点:要有业(2-5)、要敬业(6-7)、要乐业(8)第二部分:分析论点(2-8):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一层(2-5):论述“有业”的必要。“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这一层为下文论述作铺垫。第二层(6-7):论述敬业的重要性。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①什么是“敬业”?②为什么要“敬业”?③怎样“敬业”?第三层(8):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①阐述人生苦乐缘由;②两种人生表现;③怎样“乐业”。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二、课文精读(一)阅读“有业”附带阅读第一自然段。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是:敬业乐业2.“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断章取义”是用的原意吗?(是褒义词吗?)明确: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原是贬义词,指引用文章或谈话,只孤立截取其中合乎自己意图的一段或一句,不同原意,不顾全文 。作者说的“敬业”与“乐业”,与其原意没有什么不同,并非断章取义。说自己“断章取义”,是风趣和自谦而已。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明确:引用儒家经典《礼记》、道家经典《老子》中格言→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4.第二自然段起什么作用?“但”和“所以”各表示什么关系?明确:引出“有业之必要”。起过渡作用;“但”是转折关系。它强调后面的意思,“所以”是因果关系。表示后面是“果”。5.读三、四自然段,思考:(1)引用孔子的话和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是想论证什么道理?明确:作者: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归纳:论证“有业”之必要。说明“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2)“儒门”“佛门”的话分别指什么?明确:儒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佛门: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6.第五自然段中的“蛀米虫”和“盗贼”是什么修辞手法?改成“没有职业的懒人都是不劳而获者”,不也可以吗?明确:比喻(暗喻)。运用比喻,一是生动形象,二是感染力强,更能突出其“不劳而获” 的特点,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不用比喻,表达效果要差好多。7.“有业之必要”的三个主要论据是什么?明确:孔子的两段言论;百丈禅师的故事;作者自己讲的道理;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8.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举例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9.讨论。(1)第五段提出学生“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那么你将如何回答呢?明确:职业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我能够从事何种职业是从我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境地来看的,所以我在获得一份职业后,会对自己拥有的职业抱着“敬”的态度,然后努力从工作中找出乐趣来,努力把工作做得圆满。(2)谈一谈“有业之必要”的理由:明确:①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②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③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④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⑤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⑥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二)阅读“敬业”1.第6、7自然段依次论证了哪些问题?明确:①什么叫做敬业;②为什么要敬业;③怎样才是敬业。2.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明确: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3.“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直捷”和“直接”一样吗?明确: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意思范围较宽泛,与“间接”相对。直捷:直截了当,似乎比“直接”更“直接”。也写作“直截”。意思范围较窄,只与动作行为相关,也没有与“间接”相对的意思。4.怎样才算敬业?作者的意见是什么?明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样,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5.《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明确:这个故事说明:用心专一,心无旁骛,就可以达到目的。附:《庄子》“佝偻承蜩”原文和译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孔子去楚国,经过一片树林,见一位驼背老人手持竹竿粘那树上的蝉,百粘百中,仿佛是在拾取。孔子赞叹:“丈人技巧真高,莫非你有什么诀窍吗?”驼背老人回答:“有诀窍。五、六月间,我将两个弹丸摞在一起练手,如果不落下,那么粘蝉失误只有几分之一;摞三个而不落下,失误只有十分之一;摞五个而不落下,就会像从树上拾取一样。我的身体练得像是树干,手臂像是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但我的心目中只有蝉翼。我凝神不动,不用天地万物换取我的蝉翼,凭什么会做不到呢?” 孔子扭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专一,就能通神。大概就是指驼背老人而言吧!”6.引用曾国藩、庄子、孔子的话,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明确:要敬业。要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7.作者在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时,是怎样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屏显)8.论证“敬业”,有无运用“反面论证”?明确:①劳作便是功德( 正),不劳作便是罪恶(反)。②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不敬业的害处,反)9.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明确: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深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虽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10.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这一部分的收获;说说哪段(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明确:如第6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联系后一句理解:“人类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人类劳动不只是为了活着,还应不辜负上天赐予的才能,尽可能在各种劳动中去发挥他的智慧,体现他的价值。(三)阅读“乐业”1.第8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明确:第二要乐业。2.找出第8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明确: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3.第8段开头写了作者与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明确:一是更贴近生活,使语言更通俗活泼,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二是生动明确得表明了作者的立场、态度,为下文论述“乐业”的观点做好铺垫。4.“须知苦乐全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苦与乐不在于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在于你心态如何。5.“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会打算盘的人”是什么人?明确:有头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不是会珠算的人。6.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最苦?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第一等苦人是无业游民,因为他们无事可做,身心毫无寄托;第二等苦人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因为他们找不到职业的乐趣。7.“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划线的词语能删除吗?明确:不能。删除后不生动不形象。8.文章第8段中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这4条理由和这句话是什么关系?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或: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道理论证。9.讨论:(1)什么是“乐业”?明确:①(身入其中)在工作中寻找快乐。②(奋斗前去)在奋斗中感受快乐。③(比较骈进)在竞争中体味快乐。④(省却烦恼)在投入中享受快乐。(2)假如要在第八段结尾处用一个正面事例来证明本段的观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事例呢?请简要写下来。明确: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小结: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及论证方法(屏显)(四)阅读第三部分1.作者认为敬业和乐业的实质是什么?明确: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2.怎样理解“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明确:“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一味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三、语言品析1.“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这句话中“消化面包的机器”是什么意思?用“机器”之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消化面包的机器”是指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用“机器”之喻,使演讲幽默、风趣,有讽刺意味。2.为求语句简洁,将“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改为“今日,我讲,诸君听”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今日大热天气”,是作者结合演讲时的情境,随机加入的与听众现场交流的内容,这样显得亲切自然,讲演效果也好。“喊破喉咙”“扯直耳朵”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有感染力,突出了“我们好苦”。3.“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句话改为“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也是一样在淘神费力,也一样是苦。” 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句是反问句,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更适合于演讲,能够增进与听众的交流。4.“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删除画线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文不但语言通俗,就像在和听众闲话家常一般,有亲切感,而且有强调作用。5.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明确:①第六段: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进程。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文“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②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这里运用设问,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论述,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四、语言特色(一)内容论证方面:条理清晰、论据生动1.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说服力;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2.课文多处引用古代典籍的论述想想它们的意思和作用。(1)《礼记》:敬业乐群;《老子》:安其居,乐其业明确:提出”敬业乐业“的论点。(2)《论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明确:意思是无所事事的人难以培养,从反面论证说明无业的害处。(3)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明确:意思是专一于某一件事,就是敬。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敬。(4)《庄子》:佝偻丈人的故事明确:说明做事专心,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二)演讲语言方面:口语特色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4.设问巧妙。五、合作探究1.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认同作者的衡量标准吗?为什么?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是合理的。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圆满,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标准立足于现实,不好高骛远,容易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示例二:我认为作者的这种衡量标准不够合理。做出大成就者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能克服困难,充分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到圆满,做到极致。作者的这种观点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借口,削弱他们追求成功的积极性。示例三:如何看待这个标准,语境不同,人生观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说,上时代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的话,那么这一标准是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因为现代社会更提倡主动进取、勇于挑战的人生观。2.讨论: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他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谈一谈。明确: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中国人生哲学。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报负,不能满足于现状的人生观。3.“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普遍意义是什么?示例:“业”在此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如学生的学业,老师的教学。老师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教学做得圆满就是“敬业”;老师寓教于乐,从教学中得到乐趣,便是“乐业”。“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敬业”的要求。可见“敬业与乐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巩固案】一、课文思路填空。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答案】议论文 礼记 老子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有业 敬业 乐业 责任 趣味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解释下列词语。(1)层累:________________(2)骈进: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1)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作者列举了四件事例驳斥了“_____________”的呼声,然后列举了两等苦人,再从四个方面证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在本段起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4.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段演讲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2)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得职业的趣味,请分別为每方面用一个词语概括。(3)本文已把“乐业”的道理说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答案】1.(1)重重叠叠的层次;(2)一同前进。2.《论语》 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对它有兴趣的人。3.(1)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2)承接上文,总起下文 。4.(1)“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2)身入其中 奋斗刻苦 勇于争胜 领略趣味 (3)第一句话为“第四”点作结,又起道理论据的作用,使论证更充分;第二句话是为全段作结,又起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的作用。一举多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doc 7《敬业与乐业》【2022新课标】 课件.pptx 7《敬业与乐业》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7《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学生版).doc 7《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教师版).doc 《敬业与乐业》配乐朗读_标清.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