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是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操作过程,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 ②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⑤左眼注视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⑤①②③④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并不仅仅限于视觉,而是各种感觉器官及大脑协同作用的过程B.凭我们的感觉,定能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C.借助某些仪器可以拓展我们的观察力D.更多情况下,科学观察是通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3.猕猴桃风味独特,酸甜适口。《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如图表示猕猴桃细胞与猕猴细胞,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③能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变成细胞能利用的能量B.⑦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C.④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D.两类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①②⑤⑥4.我国科幻电影力作《流浪地球》放映以来,引起了同学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某同学想了解他所在城市有哪些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可以采用的科学方法为(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测量法5.小华将写有数字“P”的装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她看到的物像应该是( )A.P B.d C.b D.q6.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及其它生物材料3D制造出了全球首颗拥有心肌、血管和心腔的“完整”人造心脏,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是细胞生长,细胞不能无限长大B.过程②是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C.过程③是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D.①②③过程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断减少7.四川盛产柑橘,每到秋季就有大量美味的橘子上市,当剥开橘皮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剥开的橘皮属于上皮组织B.白色的“丝络”属于输导组织C.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生长使橘子长大D.橘子的果肉里含有大量的营养组织8.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为( )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 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C.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9.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了比较不同蔬菜维生素C的含量,某同学利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 )蔬菜 黄瓜汁 青椒汁 芹菜汁 白菜汁高锰酸钾(2mL) 14滴 8滴 15滴 11滴A.黄瓜 B.青椒 C.芹菜 D.白菜10.在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中,人的眼睛属于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11.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几个视野,要使图象从视野A变成视野D,正确的操作是( )A.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B.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C.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低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12.使用光学显微镜时,必须要使其光路畅通,下列描述显微镜光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光源)→通光孔→光圈→玻片标本→镜筒→物镜→目镜B.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光源)→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C.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光源)→通光孔→光圈→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D.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光源)→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镜筒→物镜→目镜13.如图表示人体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⑤③①④B.制作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C.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平放在液滴上D.染色时,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14.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陆续回到教室,这属于生物的哪种现象( )A.遗传现象 B.生殖现象C.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新陈代谢15.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16.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飞蛾扑火 B.烟尘滚滚 C.蜻蜓点水 D.大汗淋漓17.伞藻嫁接实验不能证明( )A.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由生殖细胞控制的B.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存在于遗传物质中C.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8.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过程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B.甲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C.g中的细胞与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同D.乙过程表示细胞分化,体现在细胞数目增多19.一个细胞体积的最小极限直径不可能小于A.10μm B.100nm C.10cμm D.10nm20.通过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如图甲发现它不断地往右边移动,为使草履虫位于视野中央此时应将玻片向图乙中( )A.①的方向移动 B.②的方向移动C.③的方向移动 D.④的方向移动二、综合题21.生物圈中的生物体,大小相差悬殊,外部形态各异,内部结构千差万别,生活环境也纷繁复杂。那么生物体的构成是怎样的呢?请据图回答问题。(1)细胞能吸收多种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主要是因为[ ](填序号)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2)植物细胞中,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结构是[ ](填序号)。(3)图二干细胞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A.翻倍 B.减半 C.不变 D.不确定(4)图二表示的过程为细胞 ,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 。22.如图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______]内填写数字序号)(1)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的是 图(选填“甲”或“乙”),判断的依据是该细胞具有 (填两种结构名称)。(2)图中,细胞遗传信息库是[ ]。(3)切洋葱会有辛辣物质挥发出来使人流眼泪,辛辣物质存在于图甲结构[ ]中。(4)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都有结构 ,其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3.如图示光学显微镜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若目镜①是10×,物镜③是45×,则使用这组镜头可观察到放大了 倍的物像。(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应注视 。(3)如果转动物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则可以判定污点在 上。(4)若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24.据下列结构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和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 和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装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由此可判断黑点应在 上。(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2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2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 移动。(5)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 。这时,你应该调节 和 使视野明暗适宜。(6)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3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25.蒲公英是我国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如图1为蒲公英细胞结构示意图,图2为蒲公英植株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蒲公英体内含有的蒲公英醇、有机酸等有利于健康的物质主要存在于[ ]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中。(2)蒲公英的叶呈现绿色是因为细胞中具有结构[ ]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该结构也是蒲公英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3)蒲公英细胞通过分裂和 形成不同的组织,叶片的表皮属于 组织。(4)蒲公英的花一般是黄色,而我们喜欢吹的白色“小绒球”其实是蒲公英的种子,传播到适宜的环境后,会萌发出新的蒲公英幼苗,因此花和种子属于 器官。(5)蒲公英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较,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三、实验探究题26.实验探究题:微生物“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为了探究教室内微生物多还是教室外微生物多。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 )作出的假设是: 。( 2 )制作培养基:将牛肉汁和琼脂混合均匀,分成三等分,装在三个培养皿中并做标记a、b、c,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 3 ) :将 a在教室外,打开盖子10分钟后盖上盖子,b在教室内打开盖子10分钟后盖上盖子(将a、b分别打开10分钟的目的是使微生物进入培养皿),c不做处理。( 4 )恒温培养:将a、b、c放在恒温箱里,调为30℃进行恒温培养。恒温培养说明细菌或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 。( 5 )观察记录:几天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b都有许多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有色斑点,b的斑点比a多。这些肉眼可见的斑点是细菌或真菌的 。( 6 )得出结论: 。( 7 )讨论:有没有必要设置c组?答: (有必要或没有必要)。参考答案1.B2.B3.C4.B5.B6.D7.A8.D9.B10.B11.C12.B13.C14.C15.D16.B17.A18.B19.B20.A21.(1)②(2)③(3)C(4)分化;组织22.(1)甲;叶绿体、细胞壁(2)④(3)⑤(4)线粒体23.(1)450(2)物镜(3)目镜(4)左上方24.(1)目镜;物镜(2)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3)目镜(4)右下方(5)变暗;遮光器;反光镜(6)A25.(1)④液泡(2)②叶绿体(3)分化;保护(4)生殖(5)系统26.教室内微生物(细菌)较多(或教室内微生物较少或教室外微生物较多或教室外微生物较少);接种;适宜的温度;菌落;教室内微生物(细菌)较多(或教室外微生物(细菌)较少);有必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