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品读毛泽东在1950年国庆盛典所作的这首词,以下说法和诗词对应正确的是(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①长夜难明赤县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百年魔怪舞翩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阶级矛盾
③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
④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华民族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某市辖区党支部针对基层农村部分党员政治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探索实施农村党员清单化管理模式,实行“双十五条”正负面清单化管理,列出党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结合党员个人特长,制定发挥作用特长清单,推动农村党员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该区党支部对农村党员实行清单化管理( )
①利于激发党员内在积极性,发挥党员个人特长
②完善了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规范了党员用权
③利于发扬党员的先锋作用,激励党员开拓进取
④强化了组织建设,利于扩大党执政的阶级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2025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是( )
①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行动
②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伟业的最根本保证
③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表现
④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聚焦“共铸诚信提振消费”主题,关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数字经济等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立案调查,并严厉查处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该举措( )
①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②表明国家履行相关职能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③表明坚持专政职能,有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④坚持民主与专政相统一,为维护人民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②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③党的主张经由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5年2月,某地人民政协围绕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开展调研督导、提出意见建议,并通过“小板凳议事会”“书记茶摊”等一批新协商载体,让政协委员“沉”下去、两委干部“动”起来、党员群众“融”进来,现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表明人民政协( )
①围绕团结和平等两大主题,始终为人民服务
②作为爱国者政治联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③聚焦党和国家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质效
④搭建协商民主新平台,着力增共识、促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5年,某自治州推出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如积极开展白族的“三月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鼓励宗教界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活动。这些举措有利于( )
①优先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
②自治地方行使文化管理自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助力当地发展
④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社区居委会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民主恳谈会”“协商议事室”等社区治理中涌现的民主实践新形式、共同绘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动人图景。这些形式体现了基层民主中的( )
A.民主选举 B.民主立法
C.民主监督 D.民主协商
9.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揭示了德与法的关系。这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 )
①坚持以法律滋养道德
②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
③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纪委监委针对一些行政村存在“人情章”“糊涂章”“空白章”等乱象,探索村级“智慧用章”,将村级小微权力“锁”进“数字套筒”中。“智慧印章”系统的精髓是,设备自动将用章者、用章内容、用章时间等关键信息锁定并上传保留,且智能化比对用印前后内容,较好实现村级公章“审批、使用、管理、监督”的闭环管理。“智慧用章”有利于( )
①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和水平,防范决策腐败
②打造法治政府,有效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
③营造公事公办、依法依规的良好村务环境
④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的开拓性创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2024年5月,某地正式开展“银龄调解”工作,“银龄调解员”由各级党委老干部局会同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从退休干部中招募,根据其本人意愿和擅长领域,就近到相应的街道(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相关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担任人民调解员。截止2024年10月,已选聘“银龄调解员”1174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300余件。“银龄调解员”上岗有助于( )
①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高效彻底解决纠纷
②健全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③发挥退休老干部的优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助力基层矛盾化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近日,人民日报的“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刊登了来自人民网网友提出的问题:“每年全国两会,老百姓都很关心。我很好奇,人大在立法时,群众能参与多少?基层的声音,能被听到吗?”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的是( )
①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肩负人民重托,努力为人民服务
②人大代表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
③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坚持民主立法
④立法法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以法治之力护航人民当家民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开“良方”,27个服务站点为社区的“大事小情”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持;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会同区12345政务热线,分类梳理旅游旺季高频投诉问题,联动平台精准施策,争取问题源头化解、未诉先办……法治,正成为某地普惠民生的有力保障。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
①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②弘扬法治精神减少违法行为
③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5年4月30日,国务院下属司法部印发了《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文本(试行)》,规定涉企检查需行政执法主体负责人审批,检查前需向企业出具通知书,明确检查频次、权利告知等内容,并附“五个严禁”“八个不准”纪律要求,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这是司法部( )
①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涉企检查权限和范围
②促进司法程序公正,保障涉企司法结果的公正
③通过司法权介入企业活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
④通过完善执法监督体系防范行政执法权的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融媒体视频栏目《说法》选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发布的社会关注高、法律意义大、治理效果好的典型案例,还原每个案例的故事情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法律意义和司法工作成就,该栏目成功入选“2024全国网络法治宣传精品案例”。《说法》栏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因为( )
①开展普法宣传,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②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③传递法治温度,调动全民积极性主动性
④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5年3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向大会提交5份建议,其中包括《关于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的建议》。此前,所谓“雷军语音包”层出不穷,从吐槽假期到骂人,各种内容应有尽有。治理“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行为需要( )
①法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
②立法机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立法的质量
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④全国人大代表行使决定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1月,河南省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重要指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全省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聚焦“四高四争先”,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用人导向,细化容错情形、规范容错程序、改进容错机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河南省委的举措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共审议法律案39件,通过其中24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4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共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21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9项专题调研;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通过座谈、调研、走访、电话、信函、微信等方式,与代表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沟通,组织1800多人次代表开展209次专题调研,参与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支持代表通过参加代表小组和代表家站活动、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常态化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建议,注重从制度、法律层面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把民意民智体现到审议发言和议案建议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整体功效得到充分彰显,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针对治理碎片化、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创新提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建立社会治理数据库,打造可分析、可共享的“智慧大脑”,有效破解沟通协调难、联动处置难、保障实效难等瓶颈问题;创新推出“邻里夜话”,社区“两委”与居民面对面聊出心里话,全面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求,议出民生实事。该社区立足实际,广泛发动楼栋长、青年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开展“法治大讲堂”,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通过“道德讲堂”,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形式,树立文明新风。该社区多元化持续夯实社区治理根基,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化浸润的治理新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明该社区基层治理的成功密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河南省各级政府抢抓政策机遇,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豫事办”APP等,出台异地办事便捷化服务,今年共受理办结“跨省通办”事项3347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同步推进执法人员管理和培训;落实“首违不罚”清单事项,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容错纠错空间,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利用政务服务网等载体,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准确传递权威信息。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河南省法治政府治理经验的价值所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联合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在制定过程中,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过官网和主流媒体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采取“先原则后细则”的递进模式,先搭建基础框架,再对深度合成、生成式AI等细分技术规范进行分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制定过程是如何坚持科学立法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B D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B B C
17.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河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根本遵循。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作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干部机制,激发担当作为,为推进现代化事业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8.①通过行使立法权完善法律体系,夯实法治根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多部法律案,不断制定和修改法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这一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科学立法实现有法可依,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发展,彰显了制度的法治生命力。
②通过行使监督权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治理效能。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 “一府一委两院” 工作报告、检查法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依法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一机制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维护国家权力统一和规范行使,展现了制度的监督效能和权力制约优势。
③ 通过发挥代表桥梁作用践行民主本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常委会组成人员密切联系代表,组织代表开展调研,支持代表听取群众意见并转化为议案建议,将民意民智融入国家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民主集中制将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彰显了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生命力。
19.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②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激发多元共治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③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及时化解矛盾与纠纷。
④发扬基层民主(或全过程人民民主),倾听群众声音,为群众办实事。
⑤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教化作用。
20.①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建设智能高效的政府。
③推进执法人员管理和培训,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执法严明的政府。
④落实“首违不罚”清单事项,遏制任性执法,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法治精神。
⑤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设公开公正的政府。
21.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问题,明确规定禁止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②坚持科学立法,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通过“先原则后细则”的递进模式,搭建基础框架后分类细化技术规范,提升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③坚持民主立法。通过官网、媒体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民意,保障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使法律体现人民意志。
④坚持依法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联合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确保新规符合法治原则和国家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