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李 密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一二三了解作者李密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四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一)题解动词,陈述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文体文章是李密呈献给晋武帝的一封文书,以表达自己的某种诉求。(二)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1.从汉始,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2.表的内容主要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3.《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相关链接——古代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古代文体——表“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解题一、向谁陈情?二、为何陈情?三、如何陈情?四、陈情结果?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期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为吴人所称赞。蜀灭亡后,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李密才出仕晋朝。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谁在陈情?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了拉拢东吴官员,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周树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李密以供养祖母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辞不就职”。向谁陈情?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实行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写作背景李密蜀汉旧臣晋武帝新晋皇帝名义上君臣面对晋武帝对他的屡次征召。李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答应吧,名节何在?不答应吧,性命堪忧。最好的结果:拒绝并保住性命。事实的结果:《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个,使郡县供祖母奉膳。”那么,他是如何陈情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诵读《陈情表》。结合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险衅(xìn)行年四岁(xíng)床蓐(rù)陨首(yǔn)责臣逋慢(bū)日笃(dǔ)应门之童(yìng)猥以微贱(wěi)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祚薄(zuò)祚薄(bó)字音字形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完成下面表格。陈情表陈情者 李密陈情对象 晋武帝陈情内容 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两难的苦情陈情目的 愿乞终养陈情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研读第1段,疏通文意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古:成人自立;今:机构等存在、理论有依据古:成人自立;今:机构等存在、理论有依据古:成人自立;今:机构等存在、理论有依据1.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陈述不幸遭遇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2.本段围绕“险衅”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少时:多疾病 九岁:不行纵向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第一段2.本段围绕“险衅”从哪两个层次叙述的?有何作用?横向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近亲;内无照应。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分析第一段3.概括内容叙祖孙相依为命之苦祖母卧病遭遇不幸祖孙相依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父丧母嫁多病孤苦祖母抚养人丁衰微分析第一段古人讳言“死”:帝王(亲王):崩、千秋、山陵崩诸侯:薨hōng大夫:卒士:不禄庶人:死称父母死:见背(父母或长辈去世)、孤露(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弃养(谓父母死亡,子女不得奉养。)“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文言常识文言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制服丧的轻重。“期功”亦用以指五服之内(关系较近)的宗亲。期,穿一年孝服的人。功,按关系亲疏又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的亲族;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亲族。)丁忧也称“丁艰”,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所穿的丧服是不同的,从丧服上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分五等,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五服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 小功 、缌(sī)麻。五服之外,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不用服丧,就叫出服,也叫“出五服”。文言常识情 境 默 写1.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2.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 , ”。3.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 , ”。4.《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儿童的两句是:“ , ”。6.《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研读第2段,疏通文意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思考①.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研读第2段(先)叙朝廷征召之殷(后)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两层这一段突出情感的是哪一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现今之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忠孝难两全思考②:本段如何叙述作者处境的狼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朝廷任命,事态严重:“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时间:逮、前、后、寻动作:察、举、拜、除、当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情状:特下、切峻、责、逼迫、催、临门自己两难,处境狼狈: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 之窘迫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祖母的矛盾,突出了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做铺垫。分析第二段3.概括内容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朝廷征召之殷,退很难养祖母无主,进更难陈难情作者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相关链接——官职任免升降1.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起、拔、点(用于布衣任官)。2.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迁(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3.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黜、夺 (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4.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出京受任)、迁。出、放、入5.表示兼职:领、判(高位兼低职)、摄、权、假(暂时代理)、行、署(代理官职)、兼(同时掌管)、知、主(无官职变动,表掌管执掌)。6.表示退休辞官: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相关链接——古代选官制度世袭制:亦称世袭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荐举制:指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荐举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征辟(bì)制:它是汉朝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称“征”,公卿郡守征召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称“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随着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士族门阀把持中正,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统治的工具。科举制:是中国唐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三层“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① 找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孝养祖母合情合理合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② 释误会:陈宦历,颂君恩——辞职与“名节”无关——打消疑虑③ 述苦衷:陈述刘之现状——“不能废远”——求得体恤朝廷个人祖母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2.概括内容释辞官孝养之疑治国之本(朝廷):从政追求(个人):明述苦衷(祖母):祖母病笃不能远离图宦达,不矜名节孝治天下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分析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求得体恤3.概括本段内容分析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求得体恤。研读第4段,疏通文意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哪句话表明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主旨愿乞终养核心词“尽节”、“报养”分析第四段2.忠孝难以两全,如何解决?忠情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揭示矛盾病笃(情)孝治(理)分析矛盾报养短尽节长解决矛盾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分析第四段3.概括内容明先孝后忠之心(报养日短)先尽孝:后尽忠: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乞终养(尽节日长)明确态度,示之以忠,打动武帝分析第四段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事之实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由第四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全文层次划分第一段:说家境闵凶,显祖孙相依为命的情状;第二段:感朝廷恩命,示祖母供养无主的苦衷;第三段:晓圣朝孝治,言降臣无法废远的处境;第四段;释忠孝矛盾,提先报养再尽的请求。四大不幸父死母嫁 多病孤苦内外无亲 祖母卧病——凄苦悲凉三种感情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感激恳切两对矛盾仕与不仕的问题忠孝两全的问题——真挚诚恳一条理由先尽孝后尽忠——忠诚期待回顾全文,梳理内容陈说特色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用词委婉,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不事雕琢语言骈散并用李密的《陈情表》为何能打动晋武帝,使其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1、令人动容的复杂情感:李密利用悲情、亲情、忠情感人,打动皇帝的悲悯之心。2、令人信服的客观事实:以逻辑清晰的客观事理陈述理由,打消皇帝的顾虑。3、令人满足的逢迎谦卑:以字里行间谦恭的态度表现顺从,打开皇帝的心防。4、令人叫绝的行文智慧:以饶有智慧的情理结构行文,打量皇帝的心意。全篇抓住一个“孝”字做文章。文章的每一段都围绕“孝”字来写,时而暗写,时而明写。一个“孝”字贯穿全篇,它好像纵横交错的网线,将全文“织”得既细致精密,又十分自然。融情于事,融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 旨作者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境况的困顿多舛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艰难处境,恳切地表达了为祖母尽孝的拳拳衷情和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委婉申诉了不能奉诏赴命的理由,表达了自己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后尽忠的肺腑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