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②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③也,君无尤焉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注】①哄:即哄斗,交战。②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③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B.“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C.“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D.“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的做法。B.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C.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4.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盂子·齐桓晋文之事》)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庖丁解牛》)丙夜缒而出,见秦伯,曰:“……邻之厚,君之薄也。……”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泰,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史记·鸿门宴》)5.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交 之卫士欲止A不内B樊哙C侧其盾以撞D卫士E仆地F哙G遂入H披帷I西向立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俯足以畜妻子 B.虽然,每至于族 为之踌躇满志。C.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将军战河北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仰不足以事父母 老者衣帛食肉 B.视为止,行为迟 邻之厚,君之薄也C.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提刀而立 夜缒而出C.敢以烦执事 籍何以至此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10.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庖丁解牛”后来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技艺高超或对事物了解越透彻,做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刚愎自用、沉着冷静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13.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很精彩,很能看出他的心机。说“臣与将军戳力而攻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目的是: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泰,得复见将军于此”的目的是: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目的是:刘邦说这段话的目的是:14.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句“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D.“放辟邪侈”与“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辟”含义不同。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C.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9.“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二、文言小题20.下列加点的“是”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而不见可悔故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22.《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讨论的是( )A.战争策略差异 B.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C.王道与霸道区别 D.君臣相处之道23.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对曰:“将以衅钟。”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④挟太山以超北海。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⑦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⑥⑧ B.④⑤⑦ C.②③⑥ D.③④⑧24.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B.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三、名篇名句默写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 ; ,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 , ,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 ; ,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四、作文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理想社会实现途径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CG 2.C 3.A4.(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然而您的贮藏粮食的仓库充实,贮藏财货的库房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5.BDFH 6.C 7.B 8.C 9.B 10.C 11.D12.(1)慎重办理地方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来告诫他们,老年人就不会背着东西、顶着东西在路上奔波了。(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13.向项羽表明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 掩饰自己的政治意图。 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怒气。14.胸无城府、不善狡辩。15.CFG 16.B 17.B18.(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19.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20.A21.B22.B23.A24.C2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26.例文:古为今鉴:孟子理想社会构想之思两千多年前,孟子对齐宣王慷慨陈词,力劝其 “发政施仁”,坚信 “推恩足以保四海”。在那个战火纷飞、民生疾苦的时代,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社会勾勒出独特的蓝图。时过境迁,当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构想,其中既有跨越时空、熠熠生辉的智慧,也难免存在受时代局限的不足,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辩证思考。孟子 “发政施仁”“推恩” 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无疑是极具前瞻性且值得大力借鉴的瑰宝。他主张统治者要关爱百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将百姓的喜怒哀乐置于心间。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与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无数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为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殚精竭虑,帮助数以亿计的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生活,正是 “施仁政” 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在教育领域,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对孟子 “推恩” 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对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有助于凝聚民心,稳固社会根基,推动社会朝着和谐、繁荣的方向稳步前行。再者,孟子所倡导的道德感化与德行引领,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他认为统治者若能以自身高尚的品德为表率,推己及人,便能使百姓心悦诚服,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当下,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人们见贤思齐,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友善、敬业、诚信等价值观。从 “最美妈妈” 吴菊萍伸手接住坠楼女童,到 “雷锋传人” 郭明义无私奉献爱心,一个个平凡人以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并带动身边人,让社会充满温暖与正能量。这种以德为先的治理思路,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受限于所处时代,孟子的理想社会构想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经济模式上,孟子所处时代以农业为主,其构想中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贸易、科技创新等经济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单纯依赖农业生产和简单的 “制民之产” 已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若完全照搬孟子的经济设想,会阻碍经济的繁荣与创新,限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从政治体制来看,孟子的 “发政施仁” 依托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而现代社会追求民主、法治,强调权力制衡与人民当家作主。君主专制下的仁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品德与意愿,缺乏稳定、长效的制度保障,一旦君主昏庸,仁政便难以推行。与之相比,现代民主制度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保障公民权利,使社会治理更加公正、透明、高效。孟子对理想社会实现途径的设想犹如一座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将古人智慧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理想社会构建之路,让古老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