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读《故都的秋》,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的表现手法,提升对散文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五幅秋景画面,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培养逻辑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受 “清、静、悲凉” 的秋景意境,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探讨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描写,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思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 “清、静、悲凉” 的秋景表达对故都的复杂情感。
分析五幅秋景画面的描写手法,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声、色等细节营造意境,深入理解 “形散神聚” 的散文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孤独与悲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和艺术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散文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的表现手法、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以及散文 “形” 与 “神” 的关系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情深意浓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请我们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天净沙 秋思》描摹出来的景象:
展示画面一:
出示 《天净沙 秋思》(个别背诵与全班背诵相结合)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这种情感的?(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大家都理解得很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的风景绝不是单纯的描绘景色,往往是借景抒情,我们在阅读这类散文时,要从具体的形象出发,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住作者寄托的感情。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时已有所接触,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整体感知
北平故都曾经繁华一时,但如今已成为历史中的过眼烟云。文章题目中的 “故” 字饱含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思念?秋声秋色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情?让我们先来整体感知一下故都的秋景。
下面,请大家齐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 (3-11) 的朗诵。我们一起感受故都的秋味,观其色,闻其声,品味那种独特的氛围。
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 是故都之秋的主要特点。这条主线或文眼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例如,在《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明确(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分析鉴赏
“清”“静”“悲凉” 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具体感受。那么,作者是如何细腻入微地刻画这些秋景的呢?是什么样的景致让郁达夫感到如此压抑,感到这般凄清和孤独?
(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秋景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和秋色两个角度来展开描写。
(2)从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声色结合的方式,能很好地体现故都之秋的独特风味,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氛围。
(3)具体描写了哪些秋声与秋色?(分两组讨论)
秋色:
色: 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A、本文选择的秋色有什么特点?(颜色的整体格调)
明确:冷色调。使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制出一幅冷寂的画面。
B、为什么说落槐也是秋天的颜色之一?
明确:它的花朵白里透黄,突显了秋天的特征,与其他描述的颜色风格一致。
C、面对这样的色彩组合,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明确:冷清感。处处散发着丝丝的凉意。
秋声:
声: 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秋声给人的感觉,你会选择哪个字?
明确:静。每个细节的声音都透出寂静与寥落。
B、既然写了这么多声音,为什么还会让人感觉很安静呢?
明确:反衬效果。在秋天的古城,在那无垠的碧空下,即使是细微如扫帚清扫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晰,这反而衬托出环境的寂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常用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我们在《荷塘月色》中也接触过类似手法,用蛙鸣来突出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例说明:
比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能让我们仿佛听见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的一条条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洁工在树影下悠闲地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摩擦发出的沙沙轻响。这不正反映了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萧瑟吗?
D、在目睹了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细微声响,作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更加孤独与凄凉。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下,伴着虚弱的蝉鸣,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就连扫帚清扫的声音都似乎格外清晰。“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感到‘静’呢!”
四、揣摩感悟
在这样清静的秋色与秋声中,作者品味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已经抓住了秋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交融。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交融。景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当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情感去看景物时,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导致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不相同。这就是美学上的 “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请大家阅读第三段,这是故都小院清晨的景致。由女同学朗读,男同学在听的时候试着概括一下客观的景。
展示画面二
(预设学生回答)
小院晨景:
蓝天之下,驯鸽飞翔,一椽破屋旁有一棵老槐树,破壁腰上静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阳光透过槐树叶洒下。
院中之人:
清晨,穿着青布长衫的作者坐在槐树下,喝着大碗浓茶,细数日光或静对牵牛花以及产生的联想(疏落的秋草)。
主观感受:
清闲、寂寞、悲凉。
明确: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是一幅充满立体美感的画面,碧绿的天空作为背景,地面上五彩斑斓的牵牛花形成了流光溢彩的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空白中,显得恰到好处,浓淡相宜。穿着青布长衫的人坐在院子里,手捧茶碗,抬头望望蓝天,细数透下来的阳光,俯身撷取牵牛花,耳边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秋的美与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 “清、静” 中略带 “悲凉” 的情调,体现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质朴美。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也是美丽的。同学们,通过解读 “小院秋晨”,我们感受到了 “故都的秋” 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以点带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画面的意境。(板书 “以景显情”)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心情下才会看到落花飘零的景象。同样,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忧郁和孤寂。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每幅画面背后的深层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