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同学们围绕“土地的意义”进行探讨,找到了一段话,可惜顺序打乱了。请你帮忙重新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文字。正确的序号是( )
①自古以来,土地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主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②在现代社会,保护土地资源、维护领土完整,仍然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③比如《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土地的重视。
④许多文学作品也通过歌颂土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⑤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社会,土地始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⑥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脚下的土地,更要铭记它所代表的家国情怀。
A.①⑤④②③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④②⑥ D.①⑤②③④⑥
二、基础知识综合
2.小语想用这段话做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帮忙。
我深爱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无边的kuàng野向天际延展,几株苍劲的古树静静地矗立着,如同岁月的守望者。一条清澈的小河蜿yán流淌,将大地温柔地分割又缝合。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每一寸泥土镀上温暖的光晕,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亘古不变的誓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我眷恋,风中的气息、脚下的温度,都在吟唱着生生不息的赞歌。我愿做一粒微尘,永远依偎在这片土地的怀抱之中。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苍劲( ) 矗立( )
(2)根据语境,写出语段中的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三、语言表达
3.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请你为此次活动创作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有力,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等)。
4.全国土地日,是为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而由中国国务院制定的保护日。下图是“全国土地日”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不超过100字。
四、名句名篇默写
5.小语为活动写了一段结束语,请补全古诗文名句。
我深爱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石壕村中,官吏凶狠,“① ,② ”的呼喝与啼哭犹在耳畔(《石壕吏》),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苦难;终南山下,卖炭翁“③ ,④ ”的矛盾辛酸(《卖炭翁》),道尽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坚韧。破山寺里,“⑤ ,⑥ ”山光水色让人怡然自得、忘却尘俗(《题破山寺后禅院》),又展现着这片土地的诗意栖居。苏轼独居时“⑦ ,寂寞沙洲冷”的孤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陆游笔下“⑧ ,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卜算子·咏梅》),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精神的印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历史,都让我深深眷恋。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登泰岳
韩天衡
①1978年初春,为拍摄《书法艺术》电影,我与朋友一行五人访碑泰山。彼时经历寒冬的泰山似在冬眠中还未苏醒,落叶的树,无芽的草,一片土黄色,很莽荒的萧瑟相貌。晨八时进山门,拾级而上,偶要攀爬土坡,一路走去,赏右侧大山坡上字大于斗、整幅字巨大到看不到边际的古代“大字之王”——经石峪金刚经刻石;观不知其年的五老松,它那奇崛开张如龙蟠凤舞的姿势,让我们绕着它转悠了四五圈,还觉看不够。
②那时节,山上还多余雪。风萧萧的晚间睡在招待所里,还算暖和。翌日晨四时,裹上借来的棉军大衣,急匆匆地赶往东侧日观峰的拱北石景观台看日出。记得李太白有“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的诗句,我这次要亲见奇景了。寒风中,急切地期待日出,终于,旭日在一片曙光的簇拥下,矜持地露脸了。那奇艳的红,似乎只有刚出炉的钢水才有这般厚实、凝重、绚烂。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此时高居山巅而临下的我,不由吟起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自豪啊!
③2008年盛夏,又有登泰山之旅。但此时“旅”的辛苦,都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扫而光,“攀登”一说,成了夸张说辞,虚张声势。旅游车直送中天门,再乘坐缆车空降到南天门。一路上满目碧绿,生机勃勃,大有“游”之乐,而无“旅”之艰,甚觉轻松。但世上事,得必有失,步行登山的一路景致也因此无缘欣赏,不免生出了浓浓的失落感。
④旧地重游,泰山已不复三十年前我初游时的清寂,变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美景恨不百回看,午后时分,又登上了观景台,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玩味杜工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然而,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小丘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看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初登泰山时的莫名自豪、自大此际被一扫而空。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拔刀叩石,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⑤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旅游业更加发达了,在一条龙衔接的全程周到服务下,一切攀山艰辛的顾虑早已全消。初登泰山时九小时的路程如今仅需一小时,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还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显,美极。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初登泰山时那般艰辛,多挪身一步都觉烦难,那时多向往一步登天的舒坦便捷。如今,舒坦便捷了,却又惦记着当初辛苦中才能获得的乐趣。
⑥还惦记着藏匿其里的满是佳境的“经石峪”“五老松”“十八盘”,以及沿山镌刻在石壁上满目琳琅的古贤题记。我庆幸,亏得有第一次全程的步行,否则,也许以为巍峨的泰山,其妙处仅在山巅的几处胜迹呢。
⑦久久地站立在观景台上,由远而近,感受到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新的得体,古的雅致,相得益彰。今胜昔、换新天,靠的是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由景及心,此时不无联翩的浮想:古人有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今老大矣,生理上当服老、知老,心理上应年轻、忘老。岂能借口自己的年衰体弱而虚度岁月,空抛时光?!
⑧折回申山,即择佳石,挑灯刻制了一枚“老大努力”的印章,既以明志,也以自励。
⑨泰山拱北石景观台,对我而言,不仅可观山赏景,更像是无声的传递正能量的讲台,作为一个年届八旬的文艺老学生,三登泰山,曾让我三变心志——“山登绝顶我为峰”,是盲目膨胀的自信;“登山小己”是清醒而及时的自警;“老大努力”是表老不言退、不言败的自励。
⑩在既往的四十年,见证和蕴蓄着华夏文明史的崔嵬泰山,对于我是诤友,更是良师。
6.文章以“我”三次登泰山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所见所感,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登泰山时间 所见景象 所感
1978年初春 旭日东升的壮丽景色 自豪,自大
2008年盛夏 ① ②
③ 满山遍野的绿,还夹杂着些许的红 ④
7.文中第④段提到作者在2008年登泰山时感悟到“天下小了,泰山小了,‘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有人认为这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8.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也怪,我总觉得人的思维多有“贱”的一面,至少我是如此。(“贱”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请谈谈你的看法。)
9.文中作者一边记述泰山的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找出第⑦段中一处叙写景象及感受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AI,开启智能新时代
①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DeepSeek以其强大的图像识别和生成能力,在艺术创作、医疗影像分析等领域崭露头角。它能够快速处理海量图像数据,精准识别出病变部位,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有力支持。而豆包,作为智能语言模型,凭借其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能力,在教育、办公等场景大显身手。学生们可以通过豆包获得学习上的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能借助它高效完成文案撰写等任务。
②AI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从最初简单的程序算法,到如今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早期的AI只能执行一些特定的、简单的任务,如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神经网络的引入让AI有了质的飞跃。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让AI自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特征和模式,从而具备了处理更复杂任务的能力。例如,在语音识别领域,AI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口音、语速的语音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效率。
③然而,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AI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现。数据隐私问题便是其中之一。AI的训练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可能包含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数据泄露,将对用户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AI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一个“黑箱”,人们难以理解它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这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医疗、金融等,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文本二】
AI的利与弊之思辨
①AI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系统借助AI技术,能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信号灯时长,从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智能家居方面,AI可以让家居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就能轻松控制灯光、空调等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舒适度。
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AI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就业方面,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岗位正逐渐被机器取代。例如,工厂中的流水线工人、部分客服岗位等。这无疑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③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AI的发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当AI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时,它所做出的决策是否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标准?比如,在无人驾驶汽车面临危险情况时,它应该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行人?这种两难的抉择凸显了AI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10.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AI在医疗影像分析领域能精准识别病变,为医生提供诊断支持。
B.AI的深度学习算法使其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处理复杂任务。
C.AI的广泛应用已完全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社会整体就业率。
D.AI的决策过程有时难以解释,可能带来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E.AI能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不存在问题和风险。
11.文本一第②段在介绍AI的发展历程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2.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涉及AI的影响,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①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③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喻:使人明白;又译为“开导”②庸:归功。③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的部分。④说:同“悦”,愉悦。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
虽有嘉肴 关联成语:嘉言懿行 (1)
善学者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善良;②表示赞许;③善于;擅长。④好的行为。 (2) (填序号)
故君子之教 课内迁移:故曰:教学相长也 (3)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5.【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6.甲乙两文都选自《礼记·学记》,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乙文中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七、诗歌鉴赏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对上面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诗中“屋漏”“丧乱”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D.“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18.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描写了下雨的情景,请简要说明诗中画线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名著阅读
19.少年正是读书时。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从书中汲取成长养分,获得心灵感悟。请从以下关键词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骆驼祥子》的具体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平凡与伟大”“理想与行动”“顺境与逆境”
示例: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 关键词:理想与行动
阅读感受:这本书记录了革命先辈为实现理想的英雄壮举。在长征途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飞夺泸定桥。为了革命的理想,英勇的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不惧危险,爬到了奔腾的河流上,紧紧抓住铁索,在枪林弹雨中前进,战士们最终炸毁了敌人的碉堡,用行动将理想照亮。
九、作文
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在“我爱这土地”综合性学习中,学校开展相关征文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 用脚步丈量家乡风景,撰写一篇游记,记录你的一次旅行经历。描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你的寻美旅程,以及旅途带给你的感悟和收获。
任务二 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围绕“土地”这一核心,撰写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可以探讨土地如何承载我们的记忆、文化和情感;可以阐述土地对国家主权、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呼吁大家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任务三 创作一篇以“土地”为核心的故事,体现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可以写农民坚守耕地、环保者保护自然的故事;或者游子返乡、重建家园的心路历程;或者通过祖辈与土地的故事,展现文化传承。
要求:
(1)自选任务,自拟题目,文体明确。
(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C
1.C
2.(1) jìng chù
(2)旷 蜒
3.(示例,符合要求即可)
比喻:耕地红线是生命线,节约集约是保护伞!
对偶:节约方寸土,留给子孙福;集约促发展,红线永牢固!
拟人:别让土地再哭泣,节约集约请牢记!
4.标志由图案和文字组成。图案由地球经纬线、耕地、谷穗构成。6月25日点明全国土地日具体时间,最下面的“全国土地日”说明宣传主题。寓意:有经纬线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方是整齐的耕地,是我们粮食的保证;两旁的谷穗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整个构图强化了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的意识。
5.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 零落成泥碾作尘
6. 满目碧绿,生机勃勃,游人如织 失落,自警 八年后的秋天(约2016年秋) 怀念,自励 7.不同意。这段内容通过对比泰山与珠峰、北斗的渺小,深化了作者对自身渺小的感悟,是文章思想升华的关键。它承接了前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又为后文“登山小己”的自警作铺垫,使文章逻辑严密,富有哲理。 8.(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旭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东方,于海平面一跃而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眼前自然奇观的赞叹之情。
(2)“贱”原指卑鄙、下贱,本句中的“贱”则指作者享受到现代登山便利的同时想念当初徒步登山的乐趣,是指作者内心患得患失之感,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贱”,因此要加上双引号。 9.例句:“久久地站立在观景台上,由远而近,感受到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相得益彰。”
好处:将眼前“山与城市的新古交融”之景与“今胜昔靠奋斗”的感悟结合,情景交融,使景物描写不流于表面,而是成为作者思想升华的载体,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深度。
10.CE 11.举例子:举“语音识别领域,AI准确识别不同口音、语速的语音”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深度学习算法具备处理更复杂任务的能力,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将早期AI的“简单任务”与如今“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对比,突出AI技术的进步,说明AI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12.①文本一侧重技术发展与应用,如AI在医疗、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突破,同时提及数据隐私和决策透明度等技术性挑战。
②文本二侧重社会与伦理影响,如AI对就业的冲击、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困境,强调AI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伦理争议。
13. 美好的 ③ 因此,所以 14.《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5.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16.示例:“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是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增强气势,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17.D 18.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雨的细密、连绵不断,烘托出诗人凄苦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悲叹。
19.示例:
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顺境与逆境
阅读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保尔经历的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但是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这一系列人生“逆境”的遭遇,都没有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来,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写作,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他生命的诺言。保尔的身上凝聚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0.例文一:
古运河畔,家乡的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当春日的风掠过耳畔,裹挟着湿润水汽与繁花的甜香,我踏上了家乡古运河的寻美之旅,决心用脚步丈量这条流淌在土地上的“诗行”,聆听它与家乡土地的絮语。
清晨,我推着单车穿过晨雾出发,朝阳像刚打捞出的金箔,给运河镶上粼粼金边,波光里藏着城市初醒的温柔。河畔垂柳像是被春风点化的俏皮姑娘,千万条绿丝绦垂入水中,轻轻搅碎一河金波,引得游鱼凑上来啄食光影。我沿着青石板路慢行,护坡上的小花肆意绽放,紫的像天边扯下的霞、黄的像揉碎的暖阳、白的像飘落的云朵,它们从土地里铆足劲探出头,把平凡的河岸扮成了永不落幕的花舞台,连路过的风都忍不住在这儿多打几个旋儿。
行至老码头,岁月的刻刀在这里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斑驳的石阶爬满绿茸茸的苔藓,与暗褐色青苔缠绵交织,像在无声诉说往昔;半埋在土里的旧船锚,铁锈与泥土紧紧相拥,锈迹斑斑的表面像是土地写下的沧桑诗行。我俯身抚摸石阶上的凹痕,指尖触到历史的温度——仿佛看见百年前,这里帆樯林立,船工们赤裸着古铜色脊背,喊着雄浑号子装卸货物,汗水大颗大颗砸在土地上,洇出生活的坚韧模样。一位晨练的老人坐在石凳上,看我对着旧锚发呆,笑着给我讲运河的故事:“以前运河水清澈见底哟,鱼虾在里头追着跑,我们这些孩子,夏天就泡在水里抓鱼,溅起的水花能把日头都浇凉……”他眼角深深的皱纹里,藏着土地孕育的烟火气,那是关于生存、关于传承的温暖记忆,顺着运河水的波纹,悠悠淌进我的心里。
午后,阳光变得慵懒,像刚晒过的棉被般轻柔,运河也成了条发光的绸带,慢悠悠晃着。我骑行到运河支流,岸边的老房子错落有致,青瓦白墙映在水里,成了流动的水墨画。偶然撞见一间临河茶馆,木质窗棂透着古朴,推开门,茶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茶客们捧着青花茶杯,闲话家常。有老人说起运河上的龙舟赛,往年端午,河面锣鼓喧天,船桨划破水波的声响能传好几里地;有年轻人讲着运河边新建的文创园,老仓库改成了艺术展厅,老手艺在新时代开出花来。这一屋的欢声笑语,是土地给予的闲适,让奔波的灵魂找到栖息的港湾,也让我看见土地孕育的生机,如何在时光里新旧交融、延续生长。
傍晚返程,夕阳把运河染成琥珀色,波光与现代建筑的霓虹交融,古老与新生在土地上和谐共舞。这一路,我触摸到土地承载的厚重,它是母亲,用运河的水滋养代代子民;它是史书,用码头的石书写悠悠故事;它是诗人,用四季的景吟诵对家乡的深情。
古运河畔的旅程,让我懂得:热爱家乡的土地,就是拥抱每一缕烟火、每一段过往,让脚下的路,都成了对土地最长情的告白。而这条流淌的运河,正是家乡土地写下的最美情诗,永远在时光里潺潺流淌,诉说着土地与我们的不解之缘。
例文二:
土地:民族的根与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聊聊“土地”——这承载着民族根与魂的厚重存在,它像一位沉默却伟大的母亲,孕育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土地,是我们民族记忆的容器,装满了祖祖辈辈的欢笑与汗水。我的奶奶曾总爱坐在老槐树下,给我讲她小时候盼麦收的故事。那时的金黄麦田,是真正的“金色海洋”,祖辈们弯腰割麦,汗珠大滴大滴砸进土里,换来的麦粒,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土地记得他们在烈日下的喘息,记得灾年时,它如何用微薄的收成,让一家人熬过寒冬的艰难。这土地里,藏着我们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印记,是“锄禾日当午”的辛劳,是“粒粒皆辛苦”的珍惜,这些记忆,顺着土地的脉络,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了刻在基因里的传承。就像黄河边的窑洞、江南的水乡稻田,每一寸土地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属于我们民族的生存故事,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循着土地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土地,更是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站立的底气。回溯历史,边疆的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血肉之躯守护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深知,土地丢了,民族的根就断了;近代以来,先辈们为收复失地抛头颅、洒热血,“一寸山河一寸血”,用生命捍卫土地的尊严。如今,戍边战士驻守在高原雪山、海岛礁盘,顶着狂风与严寒,用青春捍卫国土完整;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让五星红旗在土地上高高飘扬——这土地,早已注入民族的气节与担当,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见证着我们民族从苦难中站起,在奋进中强大。
可如今,土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沙漠化的“黄龙”不断吞噬绿洲,让曾经的草原变成沙海;污染的河流、土壤,让土地“生病”,种不出健康的庄稼;过度开发让耕地“喘不过气”,城市扩张的脚步正一点点挤压土地的生机……同学们,土地给予我们生命的滋养,我们怎能让民族的根脉受损?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土地,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开始,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我们要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人懂得土地的珍贵,拒绝过度开发与污染;我们更要在心里种下对土地的敬畏,让守护土地成为一种信仰。
土地是根,深深扎进历史的厚重,孕育出我们的民族;土地是魂,高高托举民族的脊梁,支撑我们走向未来。让我们铭记:热爱土地,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让我们的土地永远生机勃勃,让我们的民族永远顶天立地,在土地的滋养下,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谢谢大家!
例文三:
土地的传承
老宅要翻新的消息,像一根细细的线,把我从城市的喧嚣里拽回故乡。推开门,熟悉的泥土香扑面而来,爷爷守着的小菜园,像块翡翠稳稳嵌在土地上,郁郁葱葱的菜苗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也藏着土地与我们家族的羁绊。
“这土,是太爷爷传下来的。”爷爷慢悠悠蹲下身子,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泥土,像是在抚摸沉睡的老友,眼角深深的皱纹瞬间漾成温柔的涟漪。他说太爷爷年轻时,带着一家人垦荒种菜,那时兵荒马乱,到处都是饥饿与动荡,可这片土地却像位沉默的守护者,没让家人饿死。灾年里,菜地里的萝卜、白菜,带着泥土的潮气,救了全村人的命。从那时起,土地成了家族的“救命恩人”,爷爷辈辈守护,菜地里的土,混着汗水、希望,还有对土地的虔诚,在岁月里沉淀成最珍贵的传承。我看着爷爷的手,粗糙却有力,仿佛能握住整个家族与土地的过往。
翻新老宅时,我在菜园角落挖到几片陶片,青灰的釉色泛着柔光,边缘还留着岁月打磨的圆润,像是从时光长河里游来的鱼,带着古老的气息。爷爷眯着眼笑,眼角的皱纹挤成细细的线:“你太爷爷的太爷爷,是个手艺人,专做陶罐,这些土,当年可是练泥的好料哟。”我捧着陶片,指尖触到细腻的纹路,突然明白,土地里不仅埋着生存的希望,还藏着家族的技艺传承。那些陶片,是土地见证的文化脉络,在时光里沉睡了不知多少岁月,又被我们轻轻唤醒,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新宅落成那天,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我把陶片小心嵌在院墙里,让土地的记忆融入现代生活。暮色渐浓,看爷爷给菜地浇水,水珠落土的“滴答”声,像时光在轻吟古老的歌谣。土地啊,它默默承载着家族的苦难与希望,记录着技艺的诞生与消逝,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漂泊的游子,总有个归处。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菜地里的泥土香,想起院墙里的陶片,心里就踏实——因为我们的魂,永远系在这捧土地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后来整理老物件,发现太爷爷留下的旧陶罐残片,与院墙里的陶片纹路相似,那一刻,土地的传承在时光里清晰显影。它让我懂得,土地从不是冰冷的存在,而是家族的根,是文化的载体,它把先辈的故事、家族的温度,都悄悄埋进泥土里,等着我们这些后人,用脚步、用真心,去挖掘、去传承,让土地里的记忆,在新时代继续生长,开出属于我们的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