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长征胜利万岁导入新课壹明确:杨成武将军。杨成武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在我党我军和全国政协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左图中的铜像为谁而立?明确: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长期革命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立下了卓越功勋。今天我们就来通过杨成武将军的这篇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来感受长征胜利给他带来的激动与兴奋。铜像因何而立呢?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杨成武以及长征的背景。2.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3.赏析的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本文思路清晰的写法。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预习检查贰沸腾跋涉窑洞给养迂回雷霆马镫马嘶预习检查·字音贰fèibáyáojǐyūtíngdèngsī缴获疲惫追剿熙熙攘攘运筹帷幄筹款骤然寒噤jiǎobèijiǎoxī xī rǎng rangchóu wéi wòchóuzhòujìn万马奔腾:熙熙攘攘:运筹帷幄:预习检查·成语贰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杨成武简介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主要作品:《杨成武军事文选》选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述。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回忆录》等著作。预习检查·识作者贰主要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消灭了大量的敌人,俘虏了敌军的师长。在红军长征中,杨成武同志所在的红四团经常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军层层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屡战屡胜。遵义会议以后,参加了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著名战斗。为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突出贡献。预习检查·识作者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预习检查·知背景贰“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预习检查·解题目贰《长征胜利万岁》选自《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回忆录有以下两个释义: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思考:本文属于哪一种释义呢?预习检查·习文体贰预习检查·理思路贰文本探究叁1.1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明确: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文本探究·探文意叁1.2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文本探究·探文意叁2.1 阅读1-4段,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明确:①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②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③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④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文本探究·析手法叁2.2 阅读24-30段,思考:邓小平有怎样的形象特点?本文是如何刻画这些特点的?明确:①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②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文本探究·析手法叁2.3 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文本探究·析手法叁2.4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明确: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文本探究·析手法叁2.5 阅读第42段,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文本探究·析手法叁3.1 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①语言通俗易懂。《长征胜利万岁》中很少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也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文章多用白话和口语,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且多是直接抒情,质朴无华。②叙事结构清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按照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文本探究·明特点叁考点提炼肆巧用线索谋篇意义:由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看,“结构严谨”是取得高分的必要条件。想要做到“结构严谨”,“线索”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定义:线索是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的一种写作技法。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分类: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件为线索③以物品为线索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时间为线索考点提炼·写作技法之线索肆巧用线索谋篇使用技巧:①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②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③线索的安排,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致,结构严谨。技巧运用:请巧用线索谋篇,写一写你与语文的故事。考点提炼·写作技法之线索肆素材链接伍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略。——朱德万里长征对于我们共产党是一次严重的锻炼,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刘少奇飞身可得天堑,健步定攀高峰。——胡耀邦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聂荣臻二万五千里长征震动了世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张闻天长征主题名句素材链接·长征伍独臂将军——贺炳炎贺炳炎(1913—1960),湖北宜都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长征主题人物素材链接·长征伍贺炳炎17岁时,就担任了贺龙的警卫班长。有一次,贺龙给他一封信,让他去交给前线部队。送信返回的途中,正好碰上一群溃退的敌人。他大喊:“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年仅17岁的他就这样勇猛地成功俘虏了47个敌军。当时已经担任师长的贺炳炎,在云南交界发生的一次战役中。不幸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右臂。昏迷的贺炳炎被抬下战场来,由于伤势情况非常严峻,军医建议锯掉贺炳炎的右边胳膊。因为当时医院转移了,既没有手术器械也没有麻药,军医只能勉强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用绳子把他固定在门板上,嘴里塞上毛巾忍着痛,锯掉了右边的胳膊。贺龙从地上把锯下来的骨头一块块捡起来,用毛巾包好,并且告诉战士们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骨头,是贺炳炎的骨头!失去右臂后的贺炳炎仅仅躺了6天,就重新投入到战斗第一线。这位勇猛的将军叱咤疆场,杀敌无数,并被毛主席称为“唯一不用敬军礼的将军”。长征主题人物素材链接·长征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