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古诗词诵读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艺术风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与鉴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结合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魅力。 (2)把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诗歌分析中。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音响系统,用于展示古诗词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及音频朗诵,增强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的原文及译文资料,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对照阅读,理解诗词内容和深层含义。 (3)准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特别是关于这四首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一片灿烂的文化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诗文。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虽然古诗文字数不多,但每一字都凝聚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今天,我们将通过几首古诗词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 “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主题) 二、新课教学 (一)《静女》 背景介绍: 《静女》是一首描绘男女青年爱情的诗歌。现代学者认为这首诗描述了男女青年的幽会情景,而古代的解读者则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大多数观点都认为这是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教师简要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一般来讲,其节奏读作 “二 / 二” 节拍。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四句,共计十二句。诵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语气和语调。 教师示范诵读: 静女 / 其姝,俟我 / 于城隅。爱而 / 不见,搔首 / 踟蹰。 静女 / 其娈,贻我 / 彤管。彤管 / 有炜,说怿 / 女美。 自牧 / 归荑,洵美 / 且异。匪女之 / 为美,美人 / 之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强调节奏和情感) 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等待心仪的女子见面的故事。他早早来到了约定地点,却迟迟未见心上人。焦急之余,他不断回想姑娘送给他的礼物:一根彤管和一束荑草。这些礼物在他心中格外美丽,表达了他对女子深深的爱意。 请同学们找出表达男子对女子喜爱之情的句子。(生:“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情感分析: 第一章开篇两句表现出男主角赴约时兴奋激动的心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则生动地描绘了他的焦急与苦恼。第二章前两句展示出收到礼物后的喜悦,后两句则是对女子美的赞美。第三章表现了对荑草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最后几句更是突显了主人公对这段感情的珍视。 (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诵读,强调不同章节中的情感变化) 象征意义: 诗中的 “彤管” 与 “荑” 是同一种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表达了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其 “洵美且异” 的内涵,是因为这象征着心上人的赠予。因此,“彤管”、“荑” 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物品,更象征着纯真美好的爱情。 提问:为什么诗人特别提到 “彤管” 和 “荑”?(生:这些礼物代表着女方的情意,象征着两人之间的爱情。) 手法分析: 本诗巧妙运用逆转手法,如 “俟我于城隅” 和 “爱而不见”,生动刻画出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通过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提问:找出诗中使用 “重章叠句” 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作用。(生:例如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种重复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动人。) (二)《涉江采芙蓉》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许多中下层文人为求取功名,不得不远离家乡,四处游学或任职。长期在外漂泊使得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涉江采芙蓉》正是反映了这种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情感。 (教师简要介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诵读指导: 这首诗采用 “二 / 三” 节拍断句法,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时间。 教师示范诵读: 涉江 / 采芙蓉,兰泽 / 多芳草。 采之 / 欲遗谁?所思 / 在远道。 还顾 / 望旧乡,长路 / 漫浩浩。 同心 / 而离居,忧伤 / 以终老。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强调节奏和情感) 感知诗歌内容: 诗歌讲述了主人公在渡江采集莲花时,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尽管采到了美丽的莲花,却无法送到心上人的手中。这份深情最终化作了无尽的忧伤与无奈。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无奈。) 情感分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的 “还顾” 动作性很强,仿佛能看到主人公孤独而忧愁地站在船头,遥望故乡。而 “漫浩浩” 则给人一种路途遥远,无法抵达的感觉。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突出关键词汇所传达的情感) 象征意义: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起始句 “涉江采芙蓉” 营造了美好欢乐的氛围。花朵娇嫩美丽,既寄托了对亲友的关怀,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提问:为什么诗人选择荷花作为抒情载体?(生:荷花具有清幽、高洁的特质,适合表达诗人的纯净思念之情。) 语言特色: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如 “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 等词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但却不失韵味。同时,诗歌巧妙引用典故,使语言凝练含蓄,富有内涵。 提问:找出诗中自然质朴的口语句式,并分析其作用。(生:像 “涉江采芙蓉” 这样的句子,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亲切感。) 三、总结与拓展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学习了《静女》和《涉江采芙蓉》这两首古诗,还深入探究了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经典的篇章中汲取营养,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课后作业布置 (1)结合《静女》和《涉江采芙蓉》的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取《虞美人》和《鹊桥仙》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阐述其在你心中的意境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