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1.(2024七上·涟源月考)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高miǎo liáo 亮 池畦 黄晕 【答案】邈;嘹;qí;yùn【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高 miǎo:结合拼音 “miǎo” 及 “高” 字,此处应填写 “邈”,“高邈” 意为高远,需注意 “邈” 字的写法,其笔画较多,易写错。liáo 亮:根据拼音 “liáo” 和 “亮” 字,对应的汉字是 “嘹”,“嘹亮” 指声音清晰响亮,“嘹” 是形声字,左边为 “口”,右边为 “尞”,要与 “瞭”“撩” 等字区分开。池畦:“畦” 的正确读音是 “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需注意声调为阳平,不要误读为其他声调。黄晕:“晕” 在这里读 “yùn”,“黄晕” 指昏黄不明亮,“晕” 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为 “yūn”(如 “晕倒”),需结合语境判断正确读音。故答案为:邈;嘹;qí;yùn【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2.(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B.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D.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答案】B【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 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合乎句意,正确;B. 呼朋引伴: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是一个汉语成语。合乎句意,正确;C.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合乎句意,正确;D.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属用错对象,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3.(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B.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C.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000多件。D.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答案】D【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解析】【分析】A. 搭配不当,改 “危害” 为 “行为”;B. 成分残缺,去掉 “随着”;C. “近” 与 “多” 语义矛盾,去掉任意一个;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4.(2024七上·涟源月考)一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①观赏世间美景____②享受温暖盛宴____③感受风云变幻____④品味人世百态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答案】C【知识点】句子排序【解析】【分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 “探访历史” 可知填③感受风云变迁,因为历史是一个变迁的过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的 “走进自然” 可知填①品味世间美景,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 “体察亲情” 可知填②享受温暖盛宴,因为温暖盛宴是亲人团聚的特点。第四空,根据横线前的 “了解社会” 可知填④观赏人世百态,社会是一个百态丛生的地方。综合排序为:③①②④。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5.(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秋分之后是白露,冬至之后是小寒。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答案】A【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正确;B.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 1956 年创作的话剧,1957 年 7 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 年 6 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C. “秋分之后是白露” 错误,应是 “白露之后是秋分”。24 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D. “‘天净沙’ 是词牌名” 错误,应是 “曲牌名”。《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2024七上·涟源月考)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6.无数文人墨客们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你写下你最喜欢的两句,标明时代和作者。7.假设老师把你安排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她的面前,说: 。8.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交网友已经成为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怎样的网友,怎样交网友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你想给中学生在交网友方面一些什么建议呢?有些学生说:“进网吧就好像回家,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然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答案】6.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7.示例:“林芳,你好,我是XXX,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8.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3)本题考查提建议的。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6.此题需积累与友谊相关的诗句,注意三点要求:诗句内容符合主题、标明朝代、作者。例如王勃的诗句通过空间对比展现深厚友情,白居易的诗句强调知音难觅,高适的诗句则充满对友人的鼓励。故答案为: 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7.与新同桌交朋友需注意:1. 礼貌问候(如 “你好”);2. 简要自我介绍(姓名、性格、兴趣);3. 表达合作愿望(如 “请多多关照”)。避免直接询问隐私或提出要求,保持轻松友好。故答案为:示例:“林芳,你好,我是XXX,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8.材料反映的问题包括:过度依赖网友、忽视现实交往、影响学习。建议应围绕:1. 选择优质网友(文明、有才华);2. 保持理性(不轻信、不被情绪影响);3. 控制网络使用(不逃课、不依赖)。需结合材料中的‘逃课’‘通宵网聊’等关键词展开。故答案为: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9.(2024七上·涟源月考)填空。(1) ,山岛竦峙。(2) ,小桥流水人家。(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阔大景象的诗句是: , ;揭示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 , 。(4)《天净沙》中揭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1)水何澹澹(2)枯藤老树昏鸦(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澹 , 藤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 体现了江水上涨、水面开阔,“风正一帆悬” 描绘出帆船在顺风中平稳前行的景象,展现了平野开阔、风平浪静的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则在描写时序交替的景象中,蕴含着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残夜”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生” 和 “入” 用得极妙,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力。书写时要注意 “悬” 字上面是 “县”,下面是 “心”;“残” 字不要多写笔画。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夕阳西下的景象为背景,点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因思念故乡而肝肠寸断的情感。“断肠人” 指极度悲伤的人,“天涯” 指天边,象征着游子漂泊的遥远。书写时 “涯” 字是 “氵” 旁,不要误写成 “崖”。故答案为:(1) 水何澹澹 (2) 枯藤老树昏鸦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024七上·涟源月考)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 季,又含有 (情感)。1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朋友被贬偏远之处,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B.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达偏远之处。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在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答案】10.春;离别的忧伤11.C【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生活杂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10.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诗人寓情于景,借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的子规这两种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意象,表达了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故答案为:春;离别的忧伤1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 “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故答案为:C(2024七上·涟源月考)古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_(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2.本文选自《 》,是 (人名)组织编写的。1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俄而雪骤 骤: ②公欣然曰 欣然: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14.本文言简意赅,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两个孩子咏雪诗句的优劣,但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更欣赏谢道韫?请用原文回答。15.本文写出了谢道韫怎样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6.请你结合原文具体词句说说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如何?【答案】12.世说新语;刘义庆13.急;高兴的样子;相比;趁、乘14.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公大笑乐”15.聪明机智,才华出众。语言描写,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16.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②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③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④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故答案为:急;高兴的样子;相比;趁、乘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句可知,作者对谢道韫的介绍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和谢道韫回答后 “公大笑乐” 的表现可知。故答案为: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公大笑乐”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句可知,谢道韫聪明机智,才华出众。通过自己的语言描写以及 “兄子胡儿”、对谢道韫的身份的介绍进行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故答案为: 聪明机智,才华出众。语言描写,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句可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故答案为: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乙)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④,其人果号③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⑥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⑧不受。【注释】①濯:洗涤。②以:因为。③度:估计,思考。④少顷:片刻,不一会。⑤号:大声哭喊。⑥尔:你。⑦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⑧却:推辞。1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①以大醉,去 ②遗所提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19.说说王华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17.离开;丢失18.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19.不贪财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考虑周到【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玩耍,看见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喝得大醉,离开时,遗落了他所携带的包裹。(王华)拿过来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金子。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会回来,担心别人拿走(金子),就把(包裹)投到水里,坐在那里守着。过了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你是)来找你的金子吗?” 于是为他指明了金子所在的地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金子作为酬谢,(王华)却推辞不接受。1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为: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去:离开。②句意为: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遗:丢失。故答案为:离开;丢失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度,估计。恐,担心。以,把。故答案为: 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内容,从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中可知,他考虑周到;从 “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中可知,他不贪财物、乐于助人。据此回答即可。故答案为: 不贪财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考虑周到(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河赵丽宏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岛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20.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1.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22.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3.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末句的作用。【答案】20.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21.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22.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23.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20.文章第②段明确 “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第⑧-⑨段详细描写了雪弟乘船离开老家的场景,其中 “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 等细节,体现出雪弟离开时的不舍。故答案为: 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21.句子描写的是雪弟乘船离开时,镇上孩子们在石桥上追送他的情景 ——“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本体是 “孩子们摇动的手臂”,喻体是 “风中的芦叶”。两者的相似点在于 “动态感”:芦叶在风中轻盈摆动,孩子们的手臂因不舍而不停挥动,都带有灵动而执着的意味。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捕捉到孩子们送别时的动作细节,将抽象的 “不舍”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伙伴们对雪弟的留恋之情。故答案为: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22.第③段画线句(文中虽未明确标注,但结合上下文可知为描写乡下河岸景物的句子)描绘了 “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 的场景,后文紧接着提到 “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一方面,“绿色的云”“鸟在唱歌”“鱼在忙着” 等意象,生动勾勒出乡下老家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宁静,展现出雪弟日常玩耍的惬意场景;另一方面,“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一心理活动,直接点明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 —— 通过对美好环境的细致刻画,反衬出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故答案为: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23.结构上:以问句结尾,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能引发读者思考 “苏州河与乡下小河是否一样”“雪弟到上海后会有怎样的经历”,使文章余韵悠长,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内容上:这句话是雪弟的心声,“身边这条河” 象征着他熟悉、热爱的老家生活(包括亲婆、小伙伴、自然环境),“苏州河” 则代表着未知的上海生活。疑问中既包含对老家的依恋(担心再也找不到相似的美好),又暗含对未来的憧憬(好奇新环境是否同样值得期待),丰富了雪弟的人物形象,也深化了 “童年中既有不舍又有成长” 的主题。故答案为: 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平凡的树①香樟树真像是江南所有乔木中的“美男子”。也许是因为树林里的植株过于密集吧,所以每一棵香樟树似乎都有点“志存高远”的样子,都在努力地向上生长,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空间和阳光,才能使自己的干枝得到更好的舒展。也因此,每一棵香樟树的树形看上去都是那么高大、挺拔和秀美。当然我也十分明白,它们的树干有多高大,它们的树根就会扎得有多深。它们那旺盛、恣肆的生长的力量,来自大地母亲的恩赐。②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棵香樟树树干外表的纹路,也是那么漂亮,堪称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杰作。这些树皮上的纹路,都呈纵向的流线型,仿佛带着韵律感。其实,香樟树幼时的树皮是浅绿色的,而且十分平滑,并没有任何纹路。只有成年之后的香樟树,尤其是上了年岁的老樟树,树皮上才会渐渐出现黄褐色或灰褐色的纵向裂纹。这些流线型的裂纹,是樟树们经历过风雨沧桑之后成熟的标志,是时间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就像人到中年以后,额头也会出现皱纹吧。香樟树的树纹,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沧桑之美、生命之美。③我在樟树林里散步的时候,常常驻足仰望那些高大而秀美的樟树。慢慢地,我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通常,许多的落叶乔木一进入深秋或初冬,满树的叶子就会变黄、变红、干枯,然后随着秋风秋雨萧萧凋落,所谓“秋风扫落叶”。香樟树却不是这样。整个秋天和冬天里,那些叶柄细长、表面有着柿叶般的蜡光的樟叶,一直就那么顽强地固守在树枝上,风雨不动,也不改色,总是青青翠翠的样子。一直要等到严冬过后,新的春天重返大地的时候,香樟树也和其他落叶乔木一样,每一根枝条上都长出了更加青翠的新叶,等到所有的新叶都长齐、长大、长结实了,这时候,开始刮春风了,一夜风起,那些固守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老樟叶,才会毫不犹豫地、完全放心地、哗啦哗啦地凋落下来。只需一夜工夫,所有的叶子就会全部凋落干净,满树满枝上只留下朝气蓬勃、郁郁青青的新叶。那些凋落到地上的老樟叶,大都变成了深红色,有如萧萧“落红”,它们会伴着春夏的雨水,化作大树下的泥土和养料。毫无疑问,那些落叶的生命,已经在满树满枝的新叶上得到了延续。④香樟树还是江南各地常见的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深,能抗风,树荫巨大如伞,又耐修剪。特别是用作行道树的香樟,园林工人为了让它们多长枝柯,好给行人遮阴避凉,有时就会有意锯断它们粗大的枝干,甚至使它们变得光秃秃的,但是,要不了一两个春夏,它们又会变得枝叶茂盛,树荫如云。⑤香樟树也会开花。只是它太低调了,小小的、浅绿色的花朵,有如小米粒一般微小,在春夏之交,默默地开在每片叶腋下,很是隐蔽,如果不仔细观察,你根本看不见这些小花朵,而只能闻见它们的芬芳。当你在香樟树下散步和驻足,或者在长有香樟树的公园里晨练时,香樟树和它的小花朵散发出的淡淡芳香,会送给你更多的惬意。⑥到了深秋时节,香樟树上就结满了成熟的、紫黑色的浆果。这些圆圆的果实成了黑棕鸟、灰色丝光椋鸟、鹊鸲、乌鸫、斑鸠和八哥们的“美食”。一到秋天和冬天,香樟树集中的地方,就会成为小鸟们的天堂和乐园。香樟树成熟的小浆果吸引来大群大群的飞鸟,其中以黑椋鸟和丝光鸟最多。香樟树不仅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更用自己密集的枝叶,为鸟儿们提供了安全的聚会和游戏场所。⑦香樟树坚强、隐忍、庞大、深沉的生命根系,老樟树年年岁岁吐故纳新、风霜不摧、不离不弃的宽厚怀抱,不正是古老深厚的故国山河和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祖祖辈辈的精神与灵性所化?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漾起一种崇高和温柔的感情。不用说,我对本来就有无限好感的香樟树,更多了一些敬重感。我没有看错,香樟树实在是一种崇高的树、无私的树、有灵性的树。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精神的树。24.依据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香樟树 香樟树的不平凡香樟树的落叶 香樟树的用途 香樟树的花朵 淡淡的芳香会让你驻足观赏,会送给你更多的惬意香樟树的果实 25.选文第三段用对比手法来写自己发现的奇特景象,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27.有人认为本文主要围绕“香樟树”来写,所以建议将标题改为“香樟树记”,你是否同意,为什么?【答案】24.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为人类服务,被人们用来做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不仅给鸟儿提供美食,更为它们提供聚会和游戏场所25.作者把普通的落叶乔木和香樟树对比,突出香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香樟树的花朵”比作“小米粒”,用“偷偷地”形容香樟树,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又突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花的赞美喜爱之情。27.不同意。因为标题“不平凡的树”一方面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香樟树的顽强、隐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香樟树的赞美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换成“香樟树记”则太过直白,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同意。因为以“香樟树记”为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而且具象化的标题,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4.本题考查概括梳理能力。根据第③段中 “那些凋落到地上的老樟叶,大都变成了深红色,有如萧萧‘落红’,它们会伴着春夏的雨水,化作大树下的泥土和养料。毫无疑问,那些落叶的生命,已经在满树满枝的新叶上得到了延续”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落叶的用途是 “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第④段 “香樟树还是江南各地常见的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深,能抗风,树荫巨大如伞,又耐修剪”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的用途是 “为人类服务,作为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根据第⑥段 “香樟树不仅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更用自己密集的枝叶,为鸟儿们提供了安全的聚会和游戏场所”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的果实可以为鸟儿提供吃食和游戏场所。故答案为: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为人类服务,被人们用来做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不仅给鸟儿提供美食,更为它们提供聚会和游戏场所25.本题考查情节理解和情节作用。根据 “我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通常,许多的落叶乔木一进入深秋或初科,满树的叶子就会变黄、变红、干枯,然后随着秋风秋雨萧萧凋浇。香樟树却不是这样。可知,“奇特的景象” 指的是香樟树在冬天的时候不会落叶,而是等到春天到来新叶长出的时候才会凋落。将香樟树的叶子和普通乔木叶子做了对比,通过对比体现出乔木叶子顽强、不畏严寒的特点,形象更为突出。故答案为: 作者把普通的落叶乔木和香樟树对比,突出香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句中将 “香樟树的花朵比作 “小米粒”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和微小,用 “默默地” 形容香樟树,形象地写出了香樟树默默无闻,甘心付出的特点。故答案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香樟树的花朵”比作“小米粒”,用“偷偷地”形容香樟树,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又突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花的赞美喜爱之情。2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本文依次写依次香樟树树皮上的纹路,香樟树的落叶,香樟树的用途,香樟树的花朵,香樟树的果实,从 “香樟树实在是一种崇高的树、无私的树、有灵性的树。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精神的树” 可知,将香樟树顽强、默默无闻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世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表达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标题“不平凡的树”一方面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香樟树的顽强、隐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香樟树的赞美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换成“香樟树记”则太过直白,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同意。因为以“香樟树记”为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而且具象化的标题,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28.(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也许我们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却很少感到过生活的幸福。也许有的时候,只是一件小事,却让幸福的种子在你的心里悄然得发芽了。请以“幸福在心底发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言之有理,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不少于500字。【答案】范文:幸福在心底发芽对于旅人来说,一杯水,一碗饭就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好成绩就是幸福;对于工作者来说,劳动成果就是幸福;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幸福呢?自从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了。那天,雨神在天宫忘记关上水龙头了,恰好赶上我没有带雨伞,我浊气上升,浑气下降,就狂奔回家。不巧,踩到地上被雨打滑的一口痰上,我一下摔得人仰马翻,小腿骨好像被千斤巨石压着,痛得动不了。坐在地上一会儿,浑身上下湿透的我,只得咬着牙,用手撑在地上站起来,一步一拐地回家。小腿腓骨骨折,这是医生说的不严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件相当严重的大事了!原本祥和的家,像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小石头一样,激起层层涟漪。妈妈负责我的营养工作。一大锅牛奶般的棒子骨汤,是需要用文火熬一两个小时的,妈妈时刻守在炉子旁熬好汤后,还要喂我,好像我是三岁小孩似的。她小心翼翼 地端着碗,舀了一勺汤,嘟起嘴吹几下,然后在勺边抿一下,才慢慢地送到我的嘴里。舀一大锅汤,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我注视着妈妈那被蒸汽烘红的脸 蛋,以及头发中夹杂着几根银丝,口中的汤变得甜甜的,觉得这就是幸福的味道。营养以外,锻炼才能让人恢复更快。一向晚起的爸爸破天荒地天天早起帮我做腿部运动,边做还边打呵欠。而每一次帮我运动后,都满身大汗,似乎比我还累。我笑了,心中好像有一股暖流,幸福的暖流。家庭,让人感觉多么温暖。举手投足之间,是爱的横溢;言语说教之中,是疼的表现,手起掌落之隙,是幸福的暖风在回荡。那次骨折,连医生都惊叹我的恢复能力。我想可能是家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吧,不,一定是这样的!想着,想着,我的心潮澎湃,热泪夺眶而出。经过这一件事情,我终于明白了,对我来说,家庭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家庭与亲情在我心底种下一颗叫做“幸福”的种子,它已悄悄发芽!【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中心话题围绕 “幸福在心底发芽” 展开。材料指出我们常身处幸福却不自知,有时一件小事就能让幸福之感在心底萌生,引导考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幸福点滴。【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关注生活细节,去感受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幸福。“幸福在心底发芽” 意味着原本未被察觉的幸福之感,因某件小事开始在内心生长。幸福可以是来自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陌生人的善意等。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让幸福在心底发芽的具体事情,比如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料,考试失利时老师的鼓励等。为什么:阐述这件事为何能让幸福之感萌生,比如母亲的照料体现了深深的母爱,老师的鼓励让自己重燃信心等。怎么做:可以描写自己在感受到幸福后的行动,如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等。写作误区:易出现内容空洞的问题,要避免泛泛而谈幸福,需结合具体事例。应重点描写让幸福发芽的事件过程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略写无关的背景等。开头可采用环境描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那温暖让我想起那件让幸福发芽的事……” )或回忆式(“记忆的匣子打开,有件事如璀璨星辰,让幸福在心底悄然发芽……” )引入;事例素材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选取;结尾可通过抒情(“幸福的种子已在心底扎根发芽,未来也将茁壮成长……” )或升华主题(“这件小事让我明白,幸福就在身边,会在不经意间发芽开花……” )收束全文。【立意提取】1.一杯热牛奶,幸福在心底发芽2.雨中的伞,幸福悄然绽放3.陌生人的微笑,幸福破土而出【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幸福在心底发芽” 的主题,通过 “我” 骨折后父母的悉心照料这一具体事例展开。文中详细描写了妈妈熬汤喂汤、爸爸早起帮 “我” 做腿部运动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家庭亲情带来的温暖。这些日常小事让 “我” 真切感受到幸福,正如文末所言,幸福的种子在心底悄然发芽,情感真挚,细节动人,很好地诠释了主题。1 / 1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1.(2024七上·涟源月考)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高miǎo liáo 亮 池畦 黄晕 2.(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B.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D.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3.(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B.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C.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000多件。D.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4.(2024七上·涟源月考)一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①观赏世间美景____②享受温暖盛宴____③感受风云变幻____④品味人世百态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5.(2024七上·涟源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秋分之后是白露,冬至之后是小寒。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2024七上·涟源月考)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6.无数文人墨客们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你写下你最喜欢的两句,标明时代和作者。7.假设老师把你安排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她的面前,说: 。8.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交网友已经成为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怎样的网友,怎样交网友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你想给中学生在交网友方面一些什么建议呢?有些学生说:“进网吧就好像回家,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然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9.(2024七上·涟源月考)填空。(1) ,山岛竦峙。(2) ,小桥流水人家。(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阔大景象的诗句是: , ;揭示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 , 。(4)《天净沙》中揭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024七上·涟源月考)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 季,又含有 (情感)。1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朋友被贬偏远之处,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B.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达偏远之处。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在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2024七上·涟源月考)古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_(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2.本文选自《 》,是 (人名)组织编写的。1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俄而雪骤 骤: ②公欣然曰 欣然: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14.本文言简意赅,文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两个孩子咏雪诗句的优劣,但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更欣赏谢道韫?请用原文回答。15.本文写出了谢道韫怎样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6.请你结合原文具体词句说说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如何?(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乙)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④,其人果号③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⑥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⑧不受。【注释】①濯:洗涤。②以:因为。③度:估计,思考。④少顷:片刻,不一会。⑤号:大声哭喊。⑥尔:你。⑦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⑧却:推辞。1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①以大醉,去 ②遗所提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19.说说王华具有怎样的品质?(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河赵丽宏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岛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20.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1.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22.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3.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末句的作用。(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平凡的树①香樟树真像是江南所有乔木中的“美男子”。也许是因为树林里的植株过于密集吧,所以每一棵香樟树似乎都有点“志存高远”的样子,都在努力地向上生长,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空间和阳光,才能使自己的干枝得到更好的舒展。也因此,每一棵香樟树的树形看上去都是那么高大、挺拔和秀美。当然我也十分明白,它们的树干有多高大,它们的树根就会扎得有多深。它们那旺盛、恣肆的生长的力量,来自大地母亲的恩赐。②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棵香樟树树干外表的纹路,也是那么漂亮,堪称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杰作。这些树皮上的纹路,都呈纵向的流线型,仿佛带着韵律感。其实,香樟树幼时的树皮是浅绿色的,而且十分平滑,并没有任何纹路。只有成年之后的香樟树,尤其是上了年岁的老樟树,树皮上才会渐渐出现黄褐色或灰褐色的纵向裂纹。这些流线型的裂纹,是樟树们经历过风雨沧桑之后成熟的标志,是时间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就像人到中年以后,额头也会出现皱纹吧。香樟树的树纹,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沧桑之美、生命之美。③我在樟树林里散步的时候,常常驻足仰望那些高大而秀美的樟树。慢慢地,我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通常,许多的落叶乔木一进入深秋或初冬,满树的叶子就会变黄、变红、干枯,然后随着秋风秋雨萧萧凋落,所谓“秋风扫落叶”。香樟树却不是这样。整个秋天和冬天里,那些叶柄细长、表面有着柿叶般的蜡光的樟叶,一直就那么顽强地固守在树枝上,风雨不动,也不改色,总是青青翠翠的样子。一直要等到严冬过后,新的春天重返大地的时候,香樟树也和其他落叶乔木一样,每一根枝条上都长出了更加青翠的新叶,等到所有的新叶都长齐、长大、长结实了,这时候,开始刮春风了,一夜风起,那些固守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老樟叶,才会毫不犹豫地、完全放心地、哗啦哗啦地凋落下来。只需一夜工夫,所有的叶子就会全部凋落干净,满树满枝上只留下朝气蓬勃、郁郁青青的新叶。那些凋落到地上的老樟叶,大都变成了深红色,有如萧萧“落红”,它们会伴着春夏的雨水,化作大树下的泥土和养料。毫无疑问,那些落叶的生命,已经在满树满枝的新叶上得到了延续。④香樟树还是江南各地常见的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深,能抗风,树荫巨大如伞,又耐修剪。特别是用作行道树的香樟,园林工人为了让它们多长枝柯,好给行人遮阴避凉,有时就会有意锯断它们粗大的枝干,甚至使它们变得光秃秃的,但是,要不了一两个春夏,它们又会变得枝叶茂盛,树荫如云。⑤香樟树也会开花。只是它太低调了,小小的、浅绿色的花朵,有如小米粒一般微小,在春夏之交,默默地开在每片叶腋下,很是隐蔽,如果不仔细观察,你根本看不见这些小花朵,而只能闻见它们的芬芳。当你在香樟树下散步和驻足,或者在长有香樟树的公园里晨练时,香樟树和它的小花朵散发出的淡淡芳香,会送给你更多的惬意。⑥到了深秋时节,香樟树上就结满了成熟的、紫黑色的浆果。这些圆圆的果实成了黑棕鸟、灰色丝光椋鸟、鹊鸲、乌鸫、斑鸠和八哥们的“美食”。一到秋天和冬天,香樟树集中的地方,就会成为小鸟们的天堂和乐园。香樟树成熟的小浆果吸引来大群大群的飞鸟,其中以黑椋鸟和丝光鸟最多。香樟树不仅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更用自己密集的枝叶,为鸟儿们提供了安全的聚会和游戏场所。⑦香樟树坚强、隐忍、庞大、深沉的生命根系,老樟树年年岁岁吐故纳新、风霜不摧、不离不弃的宽厚怀抱,不正是古老深厚的故国山河和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祖祖辈辈的精神与灵性所化?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漾起一种崇高和温柔的感情。不用说,我对本来就有无限好感的香樟树,更多了一些敬重感。我没有看错,香樟树实在是一种崇高的树、无私的树、有灵性的树。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精神的树。24.依据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香樟树 香樟树的不平凡香樟树的落叶 香樟树的用途 香樟树的花朵 淡淡的芳香会让你驻足观赏,会送给你更多的惬意香樟树的果实 25.选文第三段用对比手法来写自己发现的奇特景象,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27.有人认为本文主要围绕“香樟树”来写,所以建议将标题改为“香樟树记”,你是否同意,为什么?28.(2024七上·涟源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也许我们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却很少感到过生活的幸福。也许有的时候,只是一件小事,却让幸福的种子在你的心里悄然得发芽了。请以“幸福在心底发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言之有理,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不少于500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邈;嘹;qí;yùn【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高 miǎo:结合拼音 “miǎo” 及 “高” 字,此处应填写 “邈”,“高邈” 意为高远,需注意 “邈” 字的写法,其笔画较多,易写错。liáo 亮:根据拼音 “liáo” 和 “亮” 字,对应的汉字是 “嘹”,“嘹亮” 指声音清晰响亮,“嘹” 是形声字,左边为 “口”,右边为 “尞”,要与 “瞭”“撩” 等字区分开。池畦:“畦” 的正确读音是 “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需注意声调为阳平,不要误读为其他声调。黄晕:“晕” 在这里读 “yùn”,“黄晕” 指昏黄不明亮,“晕” 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为 “yūn”(如 “晕倒”),需结合语境判断正确读音。故答案为:邈;嘹;qí;yùn【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2.【答案】B【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 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合乎句意,正确;B. 呼朋引伴: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是一个汉语成语。合乎句意,正确;C.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合乎句意,正确;D.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属用错对象,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3.【答案】D【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解析】【分析】A. 搭配不当,改 “危害” 为 “行为”;B. 成分残缺,去掉 “随着”;C. “近” 与 “多” 语义矛盾,去掉任意一个;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4.【答案】C【知识点】句子排序【解析】【分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 “探访历史” 可知填③感受风云变迁,因为历史是一个变迁的过程。第二空,根据横线前的 “走进自然” 可知填①品味世间美景,因为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 “体察亲情” 可知填②享受温暖盛宴,因为温暖盛宴是亲人团聚的特点。第四空,根据横线前的 “了解社会” 可知填④观赏人世百态,社会是一个百态丛生的地方。综合排序为:③①②④。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5.【答案】A【知识点】其他常识【解析】【分析】A.正确;B.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 1956 年创作的话剧,1957 年 7 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 年 6 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C. “秋分之后是白露” 错误,应是 “白露之后是秋分”。24 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D. “‘天净沙’ 是词牌名” 错误,应是 “曲牌名”。《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答案】6.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7.示例:“林芳,你好,我是XXX,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8.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3)本题考查提建议的。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6.此题需积累与友谊相关的诗句,注意三点要求:诗句内容符合主题、标明朝代、作者。例如王勃的诗句通过空间对比展现深厚友情,白居易的诗句强调知音难觅,高适的诗句则充满对友人的鼓励。故答案为: 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7.与新同桌交朋友需注意:1. 礼貌问候(如 “你好”);2. 简要自我介绍(姓名、性格、兴趣);3. 表达合作愿望(如 “请多多关照”)。避免直接询问隐私或提出要求,保持轻松友好。故答案为:示例:“林芳,你好,我是XXX,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8.材料反映的问题包括:过度依赖网友、忽视现实交往、影响学习。建议应围绕:1. 选择优质网友(文明、有才华);2. 保持理性(不轻信、不被情绪影响);3. 控制网络使用(不逃课、不依赖)。需结合材料中的‘逃课’‘通宵网聊’等关键词展开。故答案为: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9.【答案】(1)水何澹澹(2)枯藤老树昏鸦(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澹 , 藤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 体现了江水上涨、水面开阔,“风正一帆悬” 描绘出帆船在顺风中平稳前行的景象,展现了平野开阔、风平浪静的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则在描写时序交替的景象中,蕴含着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残夜”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生” 和 “入” 用得极妙,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力。书写时要注意 “悬” 字上面是 “县”,下面是 “心”;“残” 字不要多写笔画。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夕阳西下的景象为背景,点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因思念故乡而肝肠寸断的情感。“断肠人” 指极度悲伤的人,“天涯” 指天边,象征着游子漂泊的遥远。书写时 “涯” 字是 “氵” 旁,不要误写成 “崖”。故答案为:(1) 水何澹澹 (2) 枯藤老树昏鸦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10.春;离别的忧伤11.C【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生活杂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10.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诗人寓情于景,借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的子规这两种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意象,表达了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故答案为:春;离别的忧伤1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 “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故答案为:C【答案】12.世说新语;刘义庆13.急;高兴的样子;相比;趁、乘14.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公大笑乐”15.聪明机智,才华出众。语言描写,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16.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②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③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④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故答案为:急;高兴的样子;相比;趁、乘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句可知,作者对谢道韫的介绍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和谢道韫回答后 “公大笑乐” 的表现可知。故答案为: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②“公大笑乐”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句可知,谢道韫聪明机智,才华出众。通过自己的语言描写以及 “兄子胡儿”、对谢道韫的身份的介绍进行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故答案为: 聪明机智,才华出众。语言描写,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句可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故答案为: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可见谢太傅家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愉悦。【答案】17.离开;丢失18.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19.不贪财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考虑周到【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玩耍,看见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喝得大醉,离开时,遗落了他所携带的包裹。(王华)拿过来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金子。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会回来,担心别人拿走(金子),就把(包裹)投到水里,坐在那里守着。过了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你是)来找你的金子吗?” 于是为他指明了金子所在的地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金子作为酬谢,(王华)却推辞不接受。1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为: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去:离开。②句意为: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遗:丢失。故答案为:离开;丢失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度,估计。恐,担心。以,把。故答案为: 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内容,从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中可知,他考虑周到;从 “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中可知,他不贪财物、乐于助人。据此回答即可。故答案为: 不贪财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考虑周到【答案】20.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21.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22.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23.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20.文章第②段明确 “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第⑧-⑨段详细描写了雪弟乘船离开老家的场景,其中 “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 等细节,体现出雪弟离开时的不舍。故答案为: 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21.句子描写的是雪弟乘船离开时,镇上孩子们在石桥上追送他的情景 ——“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本体是 “孩子们摇动的手臂”,喻体是 “风中的芦叶”。两者的相似点在于 “动态感”:芦叶在风中轻盈摆动,孩子们的手臂因不舍而不停挥动,都带有灵动而执着的意味。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捕捉到孩子们送别时的动作细节,将抽象的 “不舍”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小伙伴们对雪弟的留恋之情。故答案为: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22.第③段画线句(文中虽未明确标注,但结合上下文可知为描写乡下河岸景物的句子)描绘了 “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 的场景,后文紧接着提到 “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一方面,“绿色的云”“鸟在唱歌”“鱼在忙着” 等意象,生动勾勒出乡下老家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宁静,展现出雪弟日常玩耍的惬意场景;另一方面,“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一心理活动,直接点明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 —— 通过对美好环境的细致刻画,反衬出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故答案为: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23.结构上:以问句结尾,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能引发读者思考 “苏州河与乡下小河是否一样”“雪弟到上海后会有怎样的经历”,使文章余韵悠长,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内容上:这句话是雪弟的心声,“身边这条河” 象征着他熟悉、热爱的老家生活(包括亲婆、小伙伴、自然环境),“苏州河” 则代表着未知的上海生活。疑问中既包含对老家的依恋(担心再也找不到相似的美好),又暗含对未来的憧憬(好奇新环境是否同样值得期待),丰富了雪弟的人物形象,也深化了 “童年中既有不舍又有成长” 的主题。故答案为: 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答案】24.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为人类服务,被人们用来做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不仅给鸟儿提供美食,更为它们提供聚会和游戏场所25.作者把普通的落叶乔木和香樟树对比,突出香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香樟树的花朵”比作“小米粒”,用“偷偷地”形容香樟树,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又突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花的赞美喜爱之情。27.不同意。因为标题“不平凡的树”一方面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香樟树的顽强、隐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香樟树的赞美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换成“香樟树记”则太过直白,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同意。因为以“香樟树记”为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而且具象化的标题,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4.本题考查概括梳理能力。根据第③段中 “那些凋落到地上的老樟叶,大都变成了深红色,有如萧萧‘落红’,它们会伴着春夏的雨水,化作大树下的泥土和养料。毫无疑问,那些落叶的生命,已经在满树满枝的新叶上得到了延续”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落叶的用途是 “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第④段 “香樟树还是江南各地常见的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深,能抗风,树荫巨大如伞,又耐修剪”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的用途是 “为人类服务,作为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根据第⑥段 “香樟树不仅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更用自己密集的枝叶,为鸟儿们提供了安全的聚会和游戏场所” 可以概括出香樟树的果实可以为鸟儿提供吃食和游戏场所。故答案为:化作大树下的泥土与养料;为人类服务,被人们用来做绿化树、庭荫树和行道树;不仅给鸟儿提供美食,更为它们提供聚会和游戏场所25.本题考查情节理解和情节作用。根据 “我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通常,许多的落叶乔木一进入深秋或初科,满树的叶子就会变黄、变红、干枯,然后随着秋风秋雨萧萧凋浇。香樟树却不是这样。可知,“奇特的景象” 指的是香樟树在冬天的时候不会落叶,而是等到春天到来新叶长出的时候才会凋落。将香樟树的叶子和普通乔木叶子做了对比,通过对比体现出乔木叶子顽强、不畏严寒的特点,形象更为突出。故答案为: 作者把普通的落叶乔木和香樟树对比,突出香樟树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句中将 “香樟树的花朵比作 “小米粒”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和微小,用 “默默地” 形容香樟树,形象地写出了香樟树默默无闻,甘心付出的特点。故答案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香樟树的花朵”比作“小米粒”,用“偷偷地”形容香樟树,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低调、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特点,又突出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花的赞美喜爱之情。2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本文依次写依次香樟树树皮上的纹路,香樟树的落叶,香樟树的用途,香樟树的花朵,香樟树的果实,从 “香樟树实在是一种崇高的树、无私的树、有灵性的树。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精神的树” 可知,将香樟树顽强、默默无闻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世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表达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故答案为:不同意。因为标题“不平凡的树”一方面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香樟树的顽强、隐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作者对香樟树的赞美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换成“香樟树记”则太过直白,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同意。因为以“香樟树记”为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而且具象化的标题,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28.【答案】范文:幸福在心底发芽对于旅人来说,一杯水,一碗饭就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好成绩就是幸福;对于工作者来说,劳动成果就是幸福;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幸福呢?自从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了。那天,雨神在天宫忘记关上水龙头了,恰好赶上我没有带雨伞,我浊气上升,浑气下降,就狂奔回家。不巧,踩到地上被雨打滑的一口痰上,我一下摔得人仰马翻,小腿骨好像被千斤巨石压着,痛得动不了。坐在地上一会儿,浑身上下湿透的我,只得咬着牙,用手撑在地上站起来,一步一拐地回家。小腿腓骨骨折,这是医生说的不严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件相当严重的大事了!原本祥和的家,像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小石头一样,激起层层涟漪。妈妈负责我的营养工作。一大锅牛奶般的棒子骨汤,是需要用文火熬一两个小时的,妈妈时刻守在炉子旁熬好汤后,还要喂我,好像我是三岁小孩似的。她小心翼翼 地端着碗,舀了一勺汤,嘟起嘴吹几下,然后在勺边抿一下,才慢慢地送到我的嘴里。舀一大锅汤,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我注视着妈妈那被蒸汽烘红的脸 蛋,以及头发中夹杂着几根银丝,口中的汤变得甜甜的,觉得这就是幸福的味道。营养以外,锻炼才能让人恢复更快。一向晚起的爸爸破天荒地天天早起帮我做腿部运动,边做还边打呵欠。而每一次帮我运动后,都满身大汗,似乎比我还累。我笑了,心中好像有一股暖流,幸福的暖流。家庭,让人感觉多么温暖。举手投足之间,是爱的横溢;言语说教之中,是疼的表现,手起掌落之隙,是幸福的暖风在回荡。那次骨折,连医生都惊叹我的恢复能力。我想可能是家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吧,不,一定是这样的!想着,想着,我的心潮澎湃,热泪夺眶而出。经过这一件事情,我终于明白了,对我来说,家庭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家庭与亲情在我心底种下一颗叫做“幸福”的种子,它已悄悄发芽!【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中心话题围绕 “幸福在心底发芽” 展开。材料指出我们常身处幸福却不自知,有时一件小事就能让幸福之感在心底萌生,引导考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幸福点滴。【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关注生活细节,去感受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幸福。“幸福在心底发芽” 意味着原本未被察觉的幸福之感,因某件小事开始在内心生长。幸福可以是来自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陌生人的善意等。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明确让幸福在心底发芽的具体事情,比如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料,考试失利时老师的鼓励等。为什么:阐述这件事为何能让幸福之感萌生,比如母亲的照料体现了深深的母爱,老师的鼓励让自己重燃信心等。怎么做:可以描写自己在感受到幸福后的行动,如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等。写作误区:易出现内容空洞的问题,要避免泛泛而谈幸福,需结合具体事例。应重点描写让幸福发芽的事件过程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略写无关的背景等。开头可采用环境描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那温暖让我想起那件让幸福发芽的事……” )或回忆式(“记忆的匣子打开,有件事如璀璨星辰,让幸福在心底悄然发芽……” )引入;事例素材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选取;结尾可通过抒情(“幸福的种子已在心底扎根发芽,未来也将茁壮成长……” )或升华主题(“这件小事让我明白,幸福就在身边,会在不经意间发芽开花……” )收束全文。【立意提取】1.一杯热牛奶,幸福在心底发芽2.雨中的伞,幸福悄然绽放3.陌生人的微笑,幸福破土而出【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幸福在心底发芽” 的主题,通过 “我” 骨折后父母的悉心照料这一具体事例展开。文中详细描写了妈妈熬汤喂汤、爸爸早起帮 “我” 做腿部运动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家庭亲情带来的温暖。这些日常小事让 “我” 真切感受到幸福,正如文末所言,幸福的种子在心底悄然发芽,情感真挚,细节动人,很好地诠释了主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