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1.(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贮(chǔ)蓄 徇(xùn)职 怂(sǒng) 恿 混(hùn) 为一谈
B.着(zhóu)落 坍(dān)塌 惩(chéng)诫 拈(niān)轻怕重
C.分岐(qí) 附和(hè) 禁锢(gǔ) 大相径( jìng) 庭
D.确凿(záo) 抽噎(yē) 嗔(chēn)怪 惊慌失措(c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徇职” 应为 “殉职”(字形错误)。
B.“着落” 的 “着” 应读 “zhuó”;“坍塌” 的 “坍” 应读 “tān”;“惩诫” 应为 “惩戒”(字形错误)。
C .“分岐” 应为 “分歧”(字形错误);“禁锢” 的 “锢” 应读 “gù”。
D .字音、字形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这段话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迎来了红枫节赏枫的首轮高峰。爱晚亭两旁的红枫, 顶部及外围红得醒目的叶片与枝干下方尚处绿色或黄色的叶子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一位神采奕奕的老者表示, 他每年必来打卡, 并将视频素材慷慨地分享到朋友圈, 让大家一起来领略岳麓红枫的怪诞不经。
A.美不胜收 B.神采奕奕 C.慷慨 D.怪诞不经
【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在文中形容红枫的美景,正确。
B.“神采奕奕”意思是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在文中形容老者的精神状态,正确。
C.“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在文中形容老者分享视频素材的态度,正确。
D.“怪诞不经”意思是离奇古怪,不合常理,在文中是用来形容红枫的,但“怪诞不经”通常用于形容事物或行为离奇古怪,与红枫的美丽形象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是某同学参加“安全教育大讲堂”之后写的一段话,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通过这次安全教育大讲堂的学习, 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安全的重要性, 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加强防范, 防止安全事故不发生。③安全意味着责任, 一个人的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更是对别人负责。④从现在开始, 我们要以安全为首, 敲响警钟,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多重否定不当,应删掉“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往东看,是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
②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河里的汽艇、帆船, 来来往往,十分繁忙。
③往南看, 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庄稼一片接着一片。
④往西看, 是一片果园。那里红澄澄的柑桔和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
⑤我经常登上山顶, 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A.⑤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⑤④②①③
【答案】A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是按照 “总 — 分” 的结构来描写家乡景色的。 ⑤句 “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是总起句,引出下文对四面景色的描写,应放在开头。接下来按照 “东 — 南 — 西 — 北” 的顺序展开描写:①句写往东看到的城镇,③句写往南看到的田野,④句写往西看到的果园,②句写往北看到的大河。这样的顺序符合空间描写的逻辑,层次清晰。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⑤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 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 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六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狼》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 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2024七上·湖南月考) 古诗文默写
行在路上,举手垂眸,所见所闻总能让古人遐思万千。曹操凯旋而归,于碣石山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①   ,   ”(《观沧海》)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王湾离家漫游,于“②   ,   ”(《次北固山下》) 中悟出了自然的理趣; 李白听闻好友被贬,用“③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孔子伫立河畔,发出了“④   ,不舍昼夜”的慨叹。
【答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逝者如斯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符合 “凯旋而归的豪情” 语境。②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写时序交替的景象,蕴含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的自然理趣,契合 “离家漫游中悟出自然理趣” 的情境。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符合 “怀念和同情” 的情感。④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以流水喻时光,感叹时间飞逝,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贴合 “伫立河畔的慨叹”。
故答案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逝者如斯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4七上·湖南月考)综合性学习
7.【氛围我营造】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班级拟选一副对联悬挂在教室,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
C.勤俭自古为美誉,节约至今是佳称
D.挑灯春秋明大义,常饮翰墨儒胸襟
8.【现状我知晓】在这次读书活动中,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同学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拟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阅读下面这份表格,写出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点 )。
课外读物所占 中外文学 漫画娱乐 科普 其他
比例 30% 42% 12% 16%
阅读时间 半小时左右 一小时左右 两小时 三小时
所占比例 45% 30% 15% 10%
我的结论是:    
9.【好书我推荐】班级近期阅读气氛浓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我推荐的书目是:    
推荐理由:   
【答案】7.D
8.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主要以漫画娱乐为主,或阅读漫画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或较少。
9.《西游记》;它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充满神奇浪漫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值得一读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联;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本题考查对联理解。A.意思是: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磨炼,才能获得珍贵的品质或才华。与“读书”的主题关系不大;
B.含义是祝愿人们心想事成,兴伟业,实现万事如意,展示宏大的景象。与读书无关;
C.赞美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与读书无关;
D.“挑灯春秋明大义”是关羽夜读《春秋》的典故,“翰墨”代指文章,本联与“读书”主题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要求从表格中得出探究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各项数据的比较,从“阅读内容”来看“漫画娱乐”占比最多,达“42%”:由此可得出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中漫画娱乐比较多(或阅读漫画娱乐内容的人比较多);从“阅读时间”来看阅读半小时左右的占比最多,达“45%”,与其它几项相比时间是最少的,由此可得出。
故答案为: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主要以漫画娱乐为主,或阅读漫画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或较少。
9.本题考查推荐语。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西游记》;它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充满神奇浪漫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值得一读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戏题盘石①
(唐) 王维
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③,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盘石: 厚而大的石头。②可怜: 可爱,可喜。③解意: 领会心意。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歌用盘石、泉水、落花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B.首句以“盘石”点题,以盘石所处的位置表现这块石头的特殊之处、可爱之处。
C.第二句承接盘石写,在杨花飘落的季节,石畔的垂杨,不禁让诗人顿生飘零之感。
D.整首诗句意层层递进,诗意跌宕自然,于盘石之上,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
11.王文孺曾评价: “若道”“何因”四虚字,咀嚼有味。请分析“若道”“何因”四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0.C
11.“若道”“何因”,以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调侃,春风似通人性、善解人意,才送来了落花为酌酒之人助兴,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0.A.描述了诗歌的体裁和所用的意象,与诗歌内容相符,正确。
B.项指出首句点题,并描述了盘石的位置,与诗歌内容一致,正确。
C.提到第二句写垂杨让诗人顿生飘零之感,但原诗中并未体现飘零之感,而是表达了一种惬意和喜悦,错误。
D.描述了整首诗的句意和诗人所找到的自然本真状态,与诗歌意境相符,正确。
故答案为:C
11.“若道”“何因”是诗中的虚词,通过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进行调侃,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春风似乎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意,并送来落花为诗人助兴。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想象力,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同时,这些虚词也增加了诗句的韵律美,使得诗句读起来更加富有韵味。
故答案为:“若道”“何因”,以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调侃,春风似通人性、善解人意,才送来了落花为酌酒之人助兴,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①不经营而已。薄躬②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③若斯,岂由才致?仰藉④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⑤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徐勉《为书诫子崧》(节选)
【注释】①直: 仅,只是。②薄躬: 自称,谦词。③叨窃: 自谦才不胜任而据有其位。④仰藉: 依仗。⑤臻: 至。
12.下面对文段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意与日去”中的“去”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的“去”意思相同。
B.【乙】文中“至于产业之事”的“之”与《狼》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C.成语“一念之差”的“念”是“念头”的意思,【乙】文中“每念叨窃若斯”的“念”也是这个意思。
D.“致”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几种解释: ①送,送达; ②说,回答; ③达到; ④获得。【乙】文中“岂由才致”中的“致”,是达到的意思。
1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B.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C.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D.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14.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15.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治学、修身等思想文化的载体。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分别寄予了孩子哪些厚望?
【答案】12.C
13.D
14.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古人说要把清白传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5.甲:诸葛亮期望儿子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徐勉期望儿子延续家风,清白做人。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翻译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老凋零,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的屋舍里,到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我家世代清廉,所以常常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至于置办产业的事情,(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只是不经营罢了。我自身(能力微薄),却遭遇机遇,才到了今天的地位,高官厚禄,可以说是齐备了。每当想到自己如此(境遇),难道是凭借才能达到的吗?(我)仰仗先代的风范和福分,才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啊。古人所说的把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这)难道不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2.A.“意与日去”的“去”是“消失”的意思,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错误。
B.“至于产业之事”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而《狼》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助词,用干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者意思不同,错误。
C.“一念之差”的“念”是“念头”的意思,而“每念叨窃若斯”的“念”也是“念头”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正确。
D.“岂由才致”的“致”根据上下文,应理解为“获得”,而不是“达到”,错误。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断,“薄躬遭逢”是主语,“遂至今日”是谓语,“尊官厚禄”是并列的名词短语,“可谓备之”是谓语,表示“可以说是都具备了”。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故答案为:B
14.① “淫慢”:“淫” 指放纵,“慢” 指懈怠,合译为 “放纵懈怠”,准确体现对行为的警示。“励精”:“励” 意为振奋,“精” 指精神,译为 “振奋精神”,符合诸葛亮对治学态度的要求。“险躁”:“险” 指轻薄,“躁” 指浮躁,合译为 “轻薄浮躁”,对应 “治性” 的反面。“治性”:“治” 意为修养,“性” 指性情,译为 “修养性情”,体现修身的核心。 整句通过对比 “淫慢” 与 “险躁” 的危害,强调 “静” 与 “俭” 对修身治学的重要性,翻译时需保留原文的劝诫语气。②“所谓”:译为 “所说的”,引出古人的观点,体现传承意味。“以清白遗子孙”:“以” 表方式,“遗” 意为留给,准确译为 “把清白传给子孙”,突出 “清白” 作为精神遗产的特质。“不亦厚乎”:这是反问句,“厚” 指丰厚,译为 “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 “清白” 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故答案为: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古人说要把清白传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5.通过理解文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甲文和乙文分别寄予了孩子的厚望。甲文中,诸葛亮通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并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文中,徐勉通过《为书诫子崧》表达了他期望儿子能延续家风,清白做人的愿望。
故答案为:甲:诸葛亮期望儿子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徐勉期望儿子延续家风,清白做人。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口头禅
王荀
①父亲是个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②那时是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我家六口人,父亲是全劳力,每天挣十分,母亲及三个姐姐,每天只能挣七分。往往还没到夏季分麦子、秋季分玉米和黄豆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揭不开锅了。看着饿得直哭的儿女,父亲胳膊下夹着布袋,东奔西走,到亲戚家借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③我七岁那年,有一天,父亲放牛回来对母亲说:“南坡沟边有片荒山,可以开垦成地。”母亲苦笑道:“那片荒山土薄,酸枣刺、料姜石多,开垦起来不容易。”
④父亲脾气倔,看准了的事就要做。他早出晚归,背着镢头,挑着箩筐,上山开荒,脸晒黑了,人也明显消瘦。
⑤一个周末的午后,母亲站在村口不时地往南山张望,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虎子,把刚蒸的红薯,给你爹送去。”听了母亲的话,我用小手巾包了两个热气腾腾的红薯,沿着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气喘吁吁往山上走。翻过一条沟,拐过一道洼,我看到父亲正挥舞着镢头,开垦荒地。
⑥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早被太阳晒得黝黑,穿背心的印痕与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反差。看到我,父亲呵呵地笑着,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一屁股坐在镢头把上,接过我手中的红薯。父亲是真的饿了,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两个红薯。歇了一会儿,父亲从衣兜里掏出旱烟袋,将烟锅伸进烟布袋,装好烟丝,用布满老茧的手划着火柴,点燃,吧嗒吧嗒地吸起来。抽完烟,他将烟锅头在鞋底磕几下,挂在树杈上,继续刨地。
⑦大约两个月光景,父亲开垦出半亩坡地。父亲把这块地种了玉米,还套种了黄豆,有空就背着锄头往地里去,除草,施肥。看着绿油油的庄稼,父亲两眼放光,一向不爱说话的他突然哼起歌来。第一年,那半亩地就收了两大缸玉米、一大缸黄豆,比集体分的粮食还多两倍。父亲双手掬起玉米粒,激动地说:“咱家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⑧父亲把借亲戚家的粮食,一个一个还清了。没有外账,心里舒坦,日子顺畅,父亲整天农活不离手,曲子不离口。
⑨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我问原因,父亲说:“把你姐嫁到深山沟,看着交通不便,可那里山高地阴,一年四季旱涝保收,不缺粮食吃。住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⑩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参加了工作,买了房子买了车,逢年过节,总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临走时,父亲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去,我摆手不要,父亲说:“这是咱家种的小麦,绿色环保,吃着放心。”
“跟我上城里住吧? ”
“我才不去哩。”父亲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山上那块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转眼又过了几年,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腰弯、背驼、耳聋,不能接打电话,膝关节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不佳,行走十分艰难。
深秋的某天,我开车回到农村老家,心想这次一定要把父亲接到城里。推开大门,院里空落落的,没有父亲的身影。我心急如焚,忙给二姐三姐打电话,二姐三姐说,父亲没到她们家去。我问左邻右舍,都说没见。父亲去哪儿了?
突然,我想起山上那块地,转身便往山上跑去。
远远地,我看到地头的那棵树上靠着一副拐杖,拐杖上挂着一只旱烟袋。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
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
(选自《三门峡日报》,有删改)
16.阅读文章,概括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情节 父亲的做法
七岁那年的某天 ①    坚持开垦
开垦荒地的第一年 收获了比集体分的多两 倍的粮食 ②   
过了几年 ③    不同意,把大姐嫁深山沟里
④    回家与父母团聚 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家
17.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在朗读语段的时候,有些词语需要重读。请你从下面的语段中选择两处设计朗读的重音,并解释设计的理由。
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
18.“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结尾写道:“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过的紧巴;还清了外债;媒人上门提亲;大学毕业后
17.“跪、握、挪动”这几个词语重读,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重读,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18.内容上: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构上: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9.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尊雕塑,代表着永恒的美和力量,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②段中“那时是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我家六口人,父亲是全劳力,每天挣十分,母亲及三个姐姐,每天只能挣七分。往往还没到夏季分麦子、秋季分玉米和黄豆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揭不开锅了。看着饿得直哭的儿女,父亲胳膊下夹着布袋,东奔西走,到亲戚家借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概括为: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紧巴;第二空,结合@段中“父亲把借亲戚家的粮食,一个一个还清了。没有外账,心里舒坦,日子顺畅,父亲整天农活不离手,曲子不离口”可概括为:还清外债;第三空,结合回段中“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可概括为:媒人上门提亲;第四空,结合@段中“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参加了工作,买了房子买了车,逢年过节,总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临走时,父亲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去”可概括为:大学毕业后。
故答案为: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过的紧巴;还清了外债;媒人上门提亲;大学毕业后
1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解答时,结合对句子内容的理解,选择词语进行重音设计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的内容,由“跪、握、挪动”的内容可知,该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这几个词语可重读,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由“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故答案为:“跪、握、挪动”这几个词语重读,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重读,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⑦段中“大约两个月光景,父亲开垦出半亩坡地。父亲把这块地种了玉米,还套种了黄豆,有空就背着锄头往地里去,除草,施肥。看着绿油油的庄稼,父亲两眼放光,一向不爱说话的他突然哼起歌来。第一年,那半亩地就收了两大缸玉米、一大缸黄豆,比集体分的粮食还多两倍。父亲双手掬起玉米粒,激动地说:'咱家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的含意是说,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不会为吃穿发愁,心里也就踏实了。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就不会为吃穿而发愁。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合⑨段中“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我问原因,父亲说:“把你姐嫁到深山沟,看着交通不便,可那里山高地阴,一年四季旱涝保收,不缺粮食吃。住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段中“我才不去哩。“ 父亲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山上那块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内容可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答案为:内容上: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构上: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展示了他深沉、坚韧、无私和充满爱的品质。这些品质在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对作者的关爱以及他在生活中的坚韧不拔中得到了体现。“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作者将父亲比作一尊雕塑,这是因为雕塑往往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美和力量,正如父亲在作者心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这尊雕塑不仅代表了父亲的形象,更代表了父亲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从象征意义上来看,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一尊雕塑,默默地守护着家庭,为家庭提供支持和力量。父亲的形象在作者心中是如此高大和伟岸,以至于他成为了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故答案为: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尊雕塑,代表着永恒的美和力量,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
(第二十七回)
【片段二】
却说那童子野性不定,见那腿疼处不疼,臀破处不破,头挽了三个揪儿,他走去绰起长枪,望菩萨道:“那里有甚真法力降我! 原来是个掩样术法儿! 不受甚戒,看枪!”望菩萨劈脸刺来。恨得个行者抡铁棒要打。菩萨只叫:“莫打,我自有惩治。”
(第四十二回)
【片段三】
却说那道士连叫三声,人头不到,怎似行者的手段,长得出来,腔子中,骨都都红光迸出。可怜空有唤雨呼风法,怎比长生果正仙? 须臾,倒在尘埃。众人观看,乃是一只无头的黄毛虎。那监斩官又来奏:“万岁,大国师砍下头来,不能长出,死在尘埃,是一只无头的黄毛虎。”国王闻奏,大惊失色。
(第四十六回)
【片段四】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烧油; 骨都都红生脸上; 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第五十九回)
20.下面是某同学的批注,你认为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孙悟空见妖怪再次现身,二话不说,当头便是一棒,可见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特点。
B.【片段二】中狂妄的“童子”便是红孩儿,他法力高强,孙悟空打不过他,连观音菩萨都拿他没办法。
C.【片段三】中唐僧师徒之所以跟道士斗法,是因为悟空、八戒和沙和尚在三清观里戏弄了道士。
D.【片段四】中“红生脸上”“恶狠狠”“骂”等神态和动作,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罗刹女对孙悟空的恨意之深。
21.《西游记》共 100 回,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磨难重重,小鑫同学想深入了解师徒四人越过火焰山的艰难,你认为他需要精读以上四个片段中哪几个片段对应的回目?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20.B
21.【片段二】和【片段四】。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ACD.正确;
B.有误,【片段二】中狂妄的“童子”便是红孩儿,观音菩萨最后收服他,让他做了善财童子。故“连观音菩萨都拿他没办法”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在“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所以要精读【片段二】和【片段四】。
故答案为:【片段二】和【片段四】。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
22.(2024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身患恶疾,母亲慈爱隐忍,引领他走出阴霾;海伦·凯勒双目失明,沙莉文老师细心呵护,重塑她的生命; 莫顿·亨特悬崖遇险,父亲耐心指引,带领他走出困境……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你就是那一束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你就是那一束光
数学卷子上的红叉像排歪歪扭扭的栅栏,把我困在七年级的寒冬里。第三次月考砸锅后,我开始躲着李老师 —— 那个总穿深色风衣,袖口沾着粉笔灰的数学老师。
那天放学后,我在操场角落的梧桐树下撕卷子,碎纸被风卷着飞,像一群灰色的蝴蝶。"需要帮忙吗?" 风衣的影子罩住我时,我吓得差点把书包甩出去。李老师蹲下来,捡起一片带红叉的碎纸,"这道题的辅助线,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画。"
她没提分数,只是从兜里掏出个牛皮本,翻开就是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你看," 她用钢笔尖在纸上划,"你总习惯从顶点引垂线,但这个梯形,从腰中点画平行线更简单。" 夕阳透过梧桐叶,在她的笔尖跳着碎金似的光,那些曾经像乱麻的公式,突然变得顺理成章。
"我小时候数学也总考砸。" 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我妈就给我买了本错题本,说 ' 错一道题,就多一条路 '。" 她的钢笔在我手心轻轻敲了敲,"别躲着错题,它们是路标,不是终点。"
从那天起,我的课桌里多了个和李老师同款的牛皮本。她每天放学后留十分钟,陪我一道道啃错题。有次我卡在几何证明题上掉眼泪,她递来的纸巾带着淡淡的薄荷香,"你看这窗户," 她指着教室的窗,"玻璃有缝,阳光才能钻进来呀。"
期末考那天,我攥着笔走进考场,忽然想起李老师的话。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我试着从腰中点画了条平行线,思路像被阳光照亮的小巷,一下子通了。成绩出来时,我攥着及格的卷子在办公室门口等她,她正低头改作业,袖口的粉笔灰落了一小堆。"看来," 她抬头冲我笑,"你的阳光也钻进来了。"
现在我的数学笔记本还放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牛皮封面被磨得发亮。每次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总会想起那个蹲在梧桐树下的身影 ——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耐心做灯芯,以温柔为灯油,慢慢点亮了我心里那片曾经灰暗的角落。
原来有些光,从不需要烈焰熊熊,像李老师这样,一点一点,就足以照亮一整个寒冬,让后来的路,都走得踏实而明亮。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以 “你就是那一束光” 为题,写一位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核心在于挖掘 “光” 的象征意义 —— 即此人如 “光” 般照亮困境、指引方向、给予力量。从写作角度看:人物选择:需聚焦 “学习生活中” 的具体人物(如老师、同学、家人、陌生人),且此人需有 “重要影响” 的事件支撑(如在迷茫时指引、受挫时鼓励、困境时帮助),避免泛泛而谈。“光” 的具象化:“光” 不能仅停留在比喻层面,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其 “照亮” 的过程 —— 如 “我” 曾陷入的 “黑暗”(成绩下滑的自卑、人际交往的困惑、目标迷失的迷茫),以及此人如何像 “光” 一样带来改变(一句鼓励、一次陪伴、一个行动)。情感与叙事结合:要求 “表达真情实感”,需在叙事中融入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 “我” 的心理变化(从低谷到振作),让 “光” 的影响真实可感,避免空泛抒情。
【题干分析】核心命题:题目 “你就是那一束光” 明确了写作对象(“你”)与核心意象(“光”),材料中史铁生与母亲、海伦 凯勒与沙莉文老师等例子,提示 “光” 的内涵是 “引领走出困境、重塑生命”,需围绕 “重要影响” 展开。写作要求:“表达真情实感”:需基于真实体验或合理艺术加工,体现 “我” 对 “你” 的感激、敬佩等情感,避免虚假套话;“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适合写记叙文(通过故事展现影响)或散文(以抒情贯穿叙事),需以 “人” 为中心,以 “事” 为支撑;“不少于 600 字”:需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困境 — 相遇 — 影响 — 转变),保证内容充实,细节充分。隐性要求:“重要影响” 需体现 “转折性”—— 即 “我” 在遇到 “你” 之前与之后的状态有明显变化,突出 “光” 的照亮作用。
【立意提取】
1.老师如光:驱散学业迷茫写数学老师在 “我” 因成绩下滑而自暴自弃时,利用课间逐题讲解错题,说 “错题是路标,不是终点”,并在作业本上画笑脸。通过 “我” 从逃避到主动请教的转变,立意 “你用耐心的光,照亮了我畏惧的题海,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阶梯”。
2.同学如光:温暖孤独时刻写转学时 “我” 因陌生环境而沉默寡言,同桌每天分享笔记,拉着 “我” 参加班级活动,在 “我” 生日时送手写贺卡:“你笑起来像小太阳呀”。通过 “我” 从孤独到融入集体的过程,立意 “你用真诚的光,驱散了我的胆怯,让我懂得接纳与被接纳的温暖”。
参考例文
你就是那一束光
数学卷子上的红叉像排歪歪扭扭的栅栏,把我困在七年级的寒冬里。第三次月考砸锅后,我开始躲着李老师 —— 那个总穿深色风衣,袖口沾着粉笔灰的数学老师。
那天放学后,我在操场角落的梧桐树下撕卷子,碎纸被风卷着飞,像一群灰色的蝴蝶。"需要帮忙吗?" 风衣的影子罩住我时,我吓得差点把书包甩出去。李老师蹲下来,捡起一片带红叉的碎纸,"这道题的辅助线,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画。"
她没提分数,只是从兜里掏出个牛皮本,翻开就是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你看," 她用钢笔尖在纸上划,"你总习惯从顶点引垂线,但这个梯形,从腰中点画平行线更简单。" 夕阳透过梧桐叶,在她的笔尖跳着碎金似的光,那些曾经像乱麻的公式,突然变得顺理成章。
"我小时候数学也总考砸。" 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我妈就给我买了本错题本,说 ' 错一道题,就多一条路 '。" 她的钢笔在我手心轻轻敲了敲,"别躲着错题,它们是路标,不是终点。"
从那天起,我的课桌里多了个和李老师同款的牛皮本。她每天放学后留十分钟,陪我一道道啃错题。有次我卡在几何证明题上掉眼泪,她递来的纸巾带着淡淡的薄荷香,"你看这窗户," 她指着教室的窗,"玻璃有缝,阳光才能钻进来呀。"
期末考那天,我攥着笔走进考场,忽然想起李老师的话。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我试着从腰中点画了条平行线,思路像被阳光照亮的小巷,一下子通了。成绩出来时,我攥着及格的卷子在办公室门口等她,她正低头改作业,袖口的粉笔灰落了一小堆。"看来," 她抬头冲我笑,"你的阳光也钻进来了。"
现在我的数学笔记本还放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牛皮封面被磨得发亮。每次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总会想起那个蹲在梧桐树下的身影 ——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耐心做灯芯,以温柔为灯油,慢慢点亮了我心里那片曾经灰暗的角落。
原来有些光,从不需要烈焰熊熊,像李老师这样,一点一点,就足以照亮一整个寒冬,让后来的路,都走得踏实而明亮。
【点评】 文章围绕 “你就是那一束光” 这一主题,将数学老师对 “我” 的影响具象化。通过 “我” 在数学学习上从困境到突破的转变,凸显出老师如光般的引领作用。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学习中的小事,如课后辅导、耐心讲解错题等,让 “光” 的意象自然融入具体场景,使 “重要影响” 的体现真实可感,深刻诠释了主题的内涵。
1 / 1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1.(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贮(chǔ)蓄 徇(xùn)职 怂(sǒng) 恿 混(hùn) 为一谈
B.着(zhóu)落 坍(dān)塌 惩(chéng)诫 拈(niān)轻怕重
C.分岐(qí) 附和(hè) 禁锢(gǔ) 大相径( jìng) 庭
D.确凿(záo) 抽噎(yē) 嗔(chēn)怪 惊慌失措(cuò)
2.(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这段话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迎来了红枫节赏枫的首轮高峰。爱晚亭两旁的红枫, 顶部及外围红得醒目的叶片与枝干下方尚处绿色或黄色的叶子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一位神采奕奕的老者表示, 他每年必来打卡, 并将视频素材慷慨地分享到朋友圈, 让大家一起来领略岳麓红枫的怪诞不经。
A.美不胜收 B.神采奕奕 C.慷慨 D.怪诞不经
3.(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是某同学参加“安全教育大讲堂”之后写的一段话,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通过这次安全教育大讲堂的学习, 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安全的重要性, 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加强防范, 防止安全事故不发生。③安全意味着责任, 一个人的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更是对别人负责。④从现在开始, 我们要以安全为首, 敲响警钟,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往东看,是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
②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河里的汽艇、帆船, 来来往往,十分繁忙。
③往南看, 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庄稼一片接着一片。
④往西看, 是一片果园。那里红澄澄的柑桔和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
⑤我经常登上山顶, 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A.⑤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⑤④②①③
5.(2024七上·湖南月考) 下面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 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 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C.“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六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狼》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 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6.(2024七上·湖南月考) 古诗文默写
行在路上,举手垂眸,所见所闻总能让古人遐思万千。曹操凯旋而归,于碣石山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①   ,   ”(《观沧海》)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王湾离家漫游,于“②   ,   ”(《次北固山下》) 中悟出了自然的理趣; 李白听闻好友被贬,用“③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孔子伫立河畔,发出了“④   ,不舍昼夜”的慨叹。
(2024七上·湖南月考)综合性学习
7.【氛围我营造】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班级拟选一副对联悬挂在教室,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
C.勤俭自古为美誉,节约至今是佳称
D.挑灯春秋明大义,常饮翰墨儒胸襟
8.【现状我知晓】在这次读书活动中,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同学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拟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阅读下面这份表格,写出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点 )。
课外读物所占 中外文学 漫画娱乐 科普 其他
比例 30% 42% 12% 16%
阅读时间 半小时左右 一小时左右 两小时 三小时
所占比例 45% 30% 15% 10%
我的结论是:    
9.【好书我推荐】班级近期阅读气氛浓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我推荐的书目是:    
推荐理由: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戏题盘石①
(唐) 王维
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③,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盘石: 厚而大的石头。②可怜: 可爱,可喜。③解意: 领会心意。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歌用盘石、泉水、落花等意象,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B.首句以“盘石”点题,以盘石所处的位置表现这块石头的特殊之处、可爱之处。
C.第二句承接盘石写,在杨花飘落的季节,石畔的垂杨,不禁让诗人顿生飘零之感。
D.整首诗句意层层递进,诗意跌宕自然,于盘石之上,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
11.王文孺曾评价: “若道”“何因”四虚字,咀嚼有味。请分析“若道”“何因”四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①不经营而已。薄躬②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③若斯,岂由才致?仰藉④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⑤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徐勉《为书诫子崧》(节选)
【注释】①直: 仅,只是。②薄躬: 自称,谦词。③叨窃: 自谦才不胜任而据有其位。④仰藉: 依仗。⑤臻: 至。
12.下面对文段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意与日去”中的“去”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的“去”意思相同。
B.【乙】文中“至于产业之事”的“之”与《狼》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C.成语“一念之差”的“念”是“念头”的意思,【乙】文中“每念叨窃若斯”的“念”也是这个意思。
D.“致”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几种解释: ①送,送达; ②说,回答; ③达到; ④获得。【乙】文中“岂由才致”中的“致”,是达到的意思。
1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B.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C.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D.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14.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15.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治学、修身等思想文化的载体。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分别寄予了孩子哪些厚望?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口头禅
王荀
①父亲是个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②那时是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我家六口人,父亲是全劳力,每天挣十分,母亲及三个姐姐,每天只能挣七分。往往还没到夏季分麦子、秋季分玉米和黄豆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揭不开锅了。看着饿得直哭的儿女,父亲胳膊下夹着布袋,东奔西走,到亲戚家借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③我七岁那年,有一天,父亲放牛回来对母亲说:“南坡沟边有片荒山,可以开垦成地。”母亲苦笑道:“那片荒山土薄,酸枣刺、料姜石多,开垦起来不容易。”
④父亲脾气倔,看准了的事就要做。他早出晚归,背着镢头,挑着箩筐,上山开荒,脸晒黑了,人也明显消瘦。
⑤一个周末的午后,母亲站在村口不时地往南山张望,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虎子,把刚蒸的红薯,给你爹送去。”听了母亲的话,我用小手巾包了两个热气腾腾的红薯,沿着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气喘吁吁往山上走。翻过一条沟,拐过一道洼,我看到父亲正挥舞着镢头,开垦荒地。
⑥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早被太阳晒得黝黑,穿背心的印痕与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反差。看到我,父亲呵呵地笑着,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一屁股坐在镢头把上,接过我手中的红薯。父亲是真的饿了,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两个红薯。歇了一会儿,父亲从衣兜里掏出旱烟袋,将烟锅伸进烟布袋,装好烟丝,用布满老茧的手划着火柴,点燃,吧嗒吧嗒地吸起来。抽完烟,他将烟锅头在鞋底磕几下,挂在树杈上,继续刨地。
⑦大约两个月光景,父亲开垦出半亩坡地。父亲把这块地种了玉米,还套种了黄豆,有空就背着锄头往地里去,除草,施肥。看着绿油油的庄稼,父亲两眼放光,一向不爱说话的他突然哼起歌来。第一年,那半亩地就收了两大缸玉米、一大缸黄豆,比集体分的粮食还多两倍。父亲双手掬起玉米粒,激动地说:“咱家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⑧父亲把借亲戚家的粮食,一个一个还清了。没有外账,心里舒坦,日子顺畅,父亲整天农活不离手,曲子不离口。
⑨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我问原因,父亲说:“把你姐嫁到深山沟,看着交通不便,可那里山高地阴,一年四季旱涝保收,不缺粮食吃。住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⑩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参加了工作,买了房子买了车,逢年过节,总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临走时,父亲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去,我摆手不要,父亲说:“这是咱家种的小麦,绿色环保,吃着放心。”
“跟我上城里住吧? ”
“我才不去哩。”父亲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山上那块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转眼又过了几年,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腰弯、背驼、耳聋,不能接打电话,膝关节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不佳,行走十分艰难。
深秋的某天,我开车回到农村老家,心想这次一定要把父亲接到城里。推开大门,院里空落落的,没有父亲的身影。我心急如焚,忙给二姐三姐打电话,二姐三姐说,父亲没到她们家去。我问左邻右舍,都说没见。父亲去哪儿了?
突然,我想起山上那块地,转身便往山上跑去。
远远地,我看到地头的那棵树上靠着一副拐杖,拐杖上挂着一只旱烟袋。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
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
(选自《三门峡日报》,有删改)
16.阅读文章,概括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情节 父亲的做法
七岁那年的某天 ①    坚持开垦
开垦荒地的第一年 收获了比集体分的多两 倍的粮食 ②   
过了几年 ③    不同意,把大姐嫁深山沟里
④    回家与父母团聚 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家
17.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在朗读语段的时候,有些词语需要重读。请你从下面的语段中选择两处设计朗读的重音,并解释设计的理由。
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
18.“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结尾写道:“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七上·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
(第二十七回)
【片段二】
却说那童子野性不定,见那腿疼处不疼,臀破处不破,头挽了三个揪儿,他走去绰起长枪,望菩萨道:“那里有甚真法力降我! 原来是个掩样术法儿! 不受甚戒,看枪!”望菩萨劈脸刺来。恨得个行者抡铁棒要打。菩萨只叫:“莫打,我自有惩治。”
(第四十二回)
【片段三】
却说那道士连叫三声,人头不到,怎似行者的手段,长得出来,腔子中,骨都都红光迸出。可怜空有唤雨呼风法,怎比长生果正仙? 须臾,倒在尘埃。众人观看,乃是一只无头的黄毛虎。那监斩官又来奏:“万岁,大国师砍下头来,不能长出,死在尘埃,是一只无头的黄毛虎。”国王闻奏,大惊失色。
(第四十六回)
【片段四】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烧油; 骨都都红生脸上; 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第五十九回)
20.下面是某同学的批注,你认为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孙悟空见妖怪再次现身,二话不说,当头便是一棒,可见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特点。
B.【片段二】中狂妄的“童子”便是红孩儿,他法力高强,孙悟空打不过他,连观音菩萨都拿他没办法。
C.【片段三】中唐僧师徒之所以跟道士斗法,是因为悟空、八戒和沙和尚在三清观里戏弄了道士。
D.【片段四】中“红生脸上”“恶狠狠”“骂”等神态和动作,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罗刹女对孙悟空的恨意之深。
21.《西游记》共 100 回,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磨难重重,小鑫同学想深入了解师徒四人越过火焰山的艰难,你认为他需要精读以上四个片段中哪几个片段对应的回目?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2.(2024七上·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身患恶疾,母亲慈爱隐忍,引领他走出阴霾;海伦·凯勒双目失明,沙莉文老师细心呵护,重塑她的生命; 莫顿·亨特悬崖遇险,父亲耐心指引,带领他走出困境……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你就是那一束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徇职” 应为 “殉职”(字形错误)。
B.“着落” 的 “着” 应读 “zhuó”;“坍塌” 的 “坍” 应读 “tān”;“惩诫” 应为 “惩戒”(字形错误)。
C .“分岐” 应为 “分歧”(字形错误);“禁锢” 的 “锢” 应读 “gù”。
D .字音、字形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在文中形容红枫的美景,正确。
B.“神采奕奕”意思是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在文中形容老者的精神状态,正确。
C.“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在文中形容老者分享视频素材的态度,正确。
D.“怪诞不经”意思是离奇古怪,不合常理,在文中是用来形容红枫的,但“怪诞不经”通常用于形容事物或行为离奇古怪,与红枫的美丽形象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答案】B
【知识点】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多重否定不当,应删掉“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A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是按照 “总 — 分” 的结构来描写家乡景色的。 ⑤句 “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是总起句,引出下文对四面景色的描写,应放在开头。接下来按照 “东 — 南 — 西 — 北” 的顺序展开描写:①句写往东看到的城镇,③句写往南看到的田野,④句写往西看到的果园,②句写往北看到的大河。这样的顺序符合空间描写的逻辑,层次清晰。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⑤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逝者如斯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符合 “凯旋而归的豪情” 语境。②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写时序交替的景象,蕴含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的自然理趣,契合 “离家漫游中悟出自然理趣” 的情境。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将愁心寄托于明月,表达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符合 “怀念和同情” 的情感。④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以流水喻时光,感叹时间飞逝,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贴合 “伫立河畔的慨叹”。
故答案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逝者如斯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D
8.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主要以漫画娱乐为主,或阅读漫画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或较少。
9.《西游记》;它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充满神奇浪漫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值得一读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联;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本题考查对联理解。A.意思是: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磨炼,才能获得珍贵的品质或才华。与“读书”的主题关系不大;
B.含义是祝愿人们心想事成,兴伟业,实现万事如意,展示宏大的景象。与读书无关;
C.赞美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与读书无关;
D.“挑灯春秋明大义”是关羽夜读《春秋》的典故,“翰墨”代指文章,本联与“读书”主题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要求从表格中得出探究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各项数据的比较,从“阅读内容”来看“漫画娱乐”占比最多,达“42%”:由此可得出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中漫画娱乐比较多(或阅读漫画娱乐内容的人比较多);从“阅读时间”来看阅读半小时左右的占比最多,达“45%”,与其它几项相比时间是最少的,由此可得出。
故答案为:同学们课外阅读内容主要以漫画娱乐为主,或阅读漫画娱乐的时间远远超过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在半小时左右或较少。
9.本题考查推荐语。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西游记》;它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充满神奇浪漫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值得一读
【答案】10.C
11.“若道”“何因”,以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调侃,春风似通人性、善解人意,才送来了落花为酌酒之人助兴,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0.A.描述了诗歌的体裁和所用的意象,与诗歌内容相符,正确。
B.项指出首句点题,并描述了盘石的位置,与诗歌内容一致,正确。
C.提到第二句写垂杨让诗人顿生飘零之感,但原诗中并未体现飘零之感,而是表达了一种惬意和喜悦,错误。
D.描述了整首诗的句意和诗人所找到的自然本真状态,与诗歌意境相符,正确。
故答案为:C
11.“若道”“何因”是诗中的虚词,通过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进行调侃,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春风似乎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意,并送来落花为诗人助兴。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想象力,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同时,这些虚词也增加了诗句的韵律美,使得诗句读起来更加富有韵味。
故答案为:“若道”“何因”,以反问的语气与春风调侃,春风似通人性、善解人意,才送来了落花为酌酒之人助兴,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的欣悦之情。
【答案】12.C
13.D
14.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古人说要把清白传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5.甲:诸葛亮期望儿子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徐勉期望儿子延续家风,清白做人。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翻译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老凋零,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的屋舍里,到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我家世代清廉,所以常常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至于置办产业的事情,(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只是不经营罢了。我自身(能力微薄),却遭遇机遇,才到了今天的地位,高官厚禄,可以说是齐备了。每当想到自己如此(境遇),难道是凭借才能达到的吗?(我)仰仗先代的风范和福分,才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啊。古人所说的把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这)难道不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2.A.“意与日去”的“去”是“消失”的意思,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错误。
B.“至于产业之事”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而《狼》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助词,用干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者意思不同,错误。
C.“一念之差”的“念”是“念头”的意思,而“每念叨窃若斯”的“念”也是“念头”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正确。
D.“岂由才致”的“致”根据上下文,应理解为“获得”,而不是“达到”,错误。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断,“薄躬遭逢”是主语,“遂至今日”是谓语,“尊官厚禄”是并列的名词短语,“可谓备之”是谓语,表示“可以说是都具备了”。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故答案为:B
14.① “淫慢”:“淫” 指放纵,“慢” 指懈怠,合译为 “放纵懈怠”,准确体现对行为的警示。“励精”:“励” 意为振奋,“精” 指精神,译为 “振奋精神”,符合诸葛亮对治学态度的要求。“险躁”:“险” 指轻薄,“躁” 指浮躁,合译为 “轻薄浮躁”,对应 “治性” 的反面。“治性”:“治” 意为修养,“性” 指性情,译为 “修养性情”,体现修身的核心。 整句通过对比 “淫慢” 与 “险躁” 的危害,强调 “静” 与 “俭” 对修身治学的重要性,翻译时需保留原文的劝诫语气。②“所谓”:译为 “所说的”,引出古人的观点,体现传承意味。“以清白遗子孙”:“以” 表方式,“遗” 意为留给,准确译为 “把清白传给子孙”,突出 “清白” 作为精神遗产的特质。“不亦厚乎”:这是反问句,“厚” 指丰厚,译为 “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 “清白” 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故答案为: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古人说要把清白传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15.通过理解文段内容,可以概括出甲文和乙文分别寄予了孩子的厚望。甲文中,诸葛亮通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并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文中,徐勉通过《为书诫子崧》表达了他期望儿子能延续家风,清白做人的愿望。
故答案为:甲:诸葛亮期望儿子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勤学励志,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乙:徐勉期望儿子延续家风,清白做人。
【答案】16.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过的紧巴;还清了外债;媒人上门提亲;大学毕业后
17.“跪、握、挪动”这几个词语重读,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重读,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18.内容上: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构上: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9.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尊雕塑,代表着永恒的美和力量,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②段中“那时是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我家六口人,父亲是全劳力,每天挣十分,母亲及三个姐姐,每天只能挣七分。往往还没到夏季分麦子、秋季分玉米和黄豆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揭不开锅了。看着饿得直哭的儿女,父亲胳膊下夹着布袋,东奔西走,到亲戚家借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概括为: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紧巴;第二空,结合@段中“父亲把借亲戚家的粮食,一个一个还清了。没有外账,心里舒坦,日子顺畅,父亲整天农活不离手,曲子不离口”可概括为:还清外债;第三空,结合回段中“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可概括为:媒人上门提亲;第四空,结合@段中“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参加了工作,买了房子买了车,逢年过节,总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临走时,父亲让我捎两袋面粉回去”可概括为:大学毕业后。
故答案为:大集体凭工分吃饭,日子过的紧巴;还清了外债;媒人上门提亲;大学毕业后
1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解答时,结合对句子内容的理解,选择词语进行重音设计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近了,我看到父亲跪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双手握着锄头正在除草,只见他不时地挪动着双膝,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的内容,由“跪、握、挪动”的内容可知,该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这几个词语可重读,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由“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故答案为:“跪、握、挪动”这几个词语重读,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劳动时的艰难,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脸上,豆大的汗珠正往下淌”重读,突出了父亲劳动时的吃力。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⑦段中“大约两个月光景,父亲开垦出半亩坡地。父亲把这块地种了玉米,还套种了黄豆,有空就背着锄头往地里去,除草,施肥。看着绿油油的庄稼,父亲两眼放光,一向不爱说话的他突然哼起歌来。第一年,那半亩地就收了两大缸玉米、一大缸黄豆,比集体分的粮食还多两倍。父亲双手掬起玉米粒,激动地说:'咱家还没见过这么多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的含意是说,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不会为吃穿发愁,心里也就踏实了。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就不会为吃穿而发愁。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合⑨段中“我家住在洛河沿岸,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过了几年,大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少媒人上门提亲,条件都好,可父亲不同意,偏偏把大姐嫁到深山沟里。我问原因,父亲说:“把你姐嫁到深山沟,看着交通不便,可那里山高地阴,一年四季旱涝保收,不缺粮食吃。住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段中“我才不去哩。“ 父亲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山上那块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内容可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答案为:内容上: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淳朴的农民本色。结构上:照应标题“父亲的口头禅”,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展示了他深沉、坚韧、无私和充满爱的品质。这些品质在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对作者的关爱以及他在生活中的坚韧不拔中得到了体现。“此刻的父亲,成了我生命中一尊最伟大的雕塑”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作者将父亲比作一尊雕塑,这是因为雕塑往往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美和力量,正如父亲在作者心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这尊雕塑不仅代表了父亲的形象,更代表了父亲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从象征意义上来看,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一尊雕塑,默默地守护着家庭,为家庭提供支持和力量。父亲的形象在作者心中是如此高大和伟岸,以至于他成为了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故答案为: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敬仰和感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父亲就像-尊雕塑,代表着永恒的美和力量,成为了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答案】20.B
21.【片段二】和【片段四】。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0.本题考查名著情节。ACD.正确;
B.有误,【片段二】中狂妄的“童子”便是红孩儿,观音菩萨最后收服他,让他做了善财童子。故“连观音菩萨都拿他没办法”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在“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所以要精读【片段二】和【片段四】。
故答案为:【片段二】和【片段四】。孙悟空最初借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片段二】对应的智取红孩儿这一情节中,他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和罗刹女之子红孩儿,罗刹女对其恨之入骨。【片段四】中孙悟空经历一番打斗,借到假芭蕉扇,越扇火势越大,唐僧、八戒、沙僧对是否继续西行有了不同的说法。取经之路越发艰难。
22.【答案】你就是那一束光
数学卷子上的红叉像排歪歪扭扭的栅栏,把我困在七年级的寒冬里。第三次月考砸锅后,我开始躲着李老师 —— 那个总穿深色风衣,袖口沾着粉笔灰的数学老师。
那天放学后,我在操场角落的梧桐树下撕卷子,碎纸被风卷着飞,像一群灰色的蝴蝶。"需要帮忙吗?" 风衣的影子罩住我时,我吓得差点把书包甩出去。李老师蹲下来,捡起一片带红叉的碎纸,"这道题的辅助线,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画。"
她没提分数,只是从兜里掏出个牛皮本,翻开就是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你看," 她用钢笔尖在纸上划,"你总习惯从顶点引垂线,但这个梯形,从腰中点画平行线更简单。" 夕阳透过梧桐叶,在她的笔尖跳着碎金似的光,那些曾经像乱麻的公式,突然变得顺理成章。
"我小时候数学也总考砸。" 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我妈就给我买了本错题本,说 ' 错一道题,就多一条路 '。" 她的钢笔在我手心轻轻敲了敲,"别躲着错题,它们是路标,不是终点。"
从那天起,我的课桌里多了个和李老师同款的牛皮本。她每天放学后留十分钟,陪我一道道啃错题。有次我卡在几何证明题上掉眼泪,她递来的纸巾带着淡淡的薄荷香,"你看这窗户," 她指着教室的窗,"玻璃有缝,阳光才能钻进来呀。"
期末考那天,我攥着笔走进考场,忽然想起李老师的话。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我试着从腰中点画了条平行线,思路像被阳光照亮的小巷,一下子通了。成绩出来时,我攥着及格的卷子在办公室门口等她,她正低头改作业,袖口的粉笔灰落了一小堆。"看来," 她抬头冲我笑,"你的阳光也钻进来了。"
现在我的数学笔记本还放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牛皮封面被磨得发亮。每次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总会想起那个蹲在梧桐树下的身影 ——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耐心做灯芯,以温柔为灯油,慢慢点亮了我心里那片曾经灰暗的角落。
原来有些光,从不需要烈焰熊熊,像李老师这样,一点一点,就足以照亮一整个寒冬,让后来的路,都走得踏实而明亮。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以 “你就是那一束光” 为题,写一位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核心在于挖掘 “光” 的象征意义 —— 即此人如 “光” 般照亮困境、指引方向、给予力量。从写作角度看:人物选择:需聚焦 “学习生活中” 的具体人物(如老师、同学、家人、陌生人),且此人需有 “重要影响” 的事件支撑(如在迷茫时指引、受挫时鼓励、困境时帮助),避免泛泛而谈。“光” 的具象化:“光” 不能仅停留在比喻层面,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其 “照亮” 的过程 —— 如 “我” 曾陷入的 “黑暗”(成绩下滑的自卑、人际交往的困惑、目标迷失的迷茫),以及此人如何像 “光” 一样带来改变(一句鼓励、一次陪伴、一个行动)。情感与叙事结合:要求 “表达真情实感”,需在叙事中融入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 “我” 的心理变化(从低谷到振作),让 “光” 的影响真实可感,避免空泛抒情。
【题干分析】核心命题:题目 “你就是那一束光” 明确了写作对象(“你”)与核心意象(“光”),材料中史铁生与母亲、海伦 凯勒与沙莉文老师等例子,提示 “光” 的内涵是 “引领走出困境、重塑生命”,需围绕 “重要影响” 展开。写作要求:“表达真情实感”:需基于真实体验或合理艺术加工,体现 “我” 对 “你” 的感激、敬佩等情感,避免虚假套话;“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适合写记叙文(通过故事展现影响)或散文(以抒情贯穿叙事),需以 “人” 为中心,以 “事” 为支撑;“不少于 600 字”:需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困境 — 相遇 — 影响 — 转变),保证内容充实,细节充分。隐性要求:“重要影响” 需体现 “转折性”—— 即 “我” 在遇到 “你” 之前与之后的状态有明显变化,突出 “光” 的照亮作用。
【立意提取】
1.老师如光:驱散学业迷茫写数学老师在 “我” 因成绩下滑而自暴自弃时,利用课间逐题讲解错题,说 “错题是路标,不是终点”,并在作业本上画笑脸。通过 “我” 从逃避到主动请教的转变,立意 “你用耐心的光,照亮了我畏惧的题海,让我明白挫折是成长的阶梯”。
2.同学如光:温暖孤独时刻写转学时 “我” 因陌生环境而沉默寡言,同桌每天分享笔记,拉着 “我” 参加班级活动,在 “我” 生日时送手写贺卡:“你笑起来像小太阳呀”。通过 “我” 从孤独到融入集体的过程,立意 “你用真诚的光,驱散了我的胆怯,让我懂得接纳与被接纳的温暖”。
参考例文
你就是那一束光
数学卷子上的红叉像排歪歪扭扭的栅栏,把我困在七年级的寒冬里。第三次月考砸锅后,我开始躲着李老师 —— 那个总穿深色风衣,袖口沾着粉笔灰的数学老师。
那天放学后,我在操场角落的梧桐树下撕卷子,碎纸被风卷着飞,像一群灰色的蝴蝶。"需要帮忙吗?" 风衣的影子罩住我时,我吓得差点把书包甩出去。李老师蹲下来,捡起一片带红叉的碎纸,"这道题的辅助线,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画。"
她没提分数,只是从兜里掏出个牛皮本,翻开就是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你看," 她用钢笔尖在纸上划,"你总习惯从顶点引垂线,但这个梯形,从腰中点画平行线更简单。" 夕阳透过梧桐叶,在她的笔尖跳着碎金似的光,那些曾经像乱麻的公式,突然变得顺理成章。
"我小时候数学也总考砸。" 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我妈就给我买了本错题本,说 ' 错一道题,就多一条路 '。" 她的钢笔在我手心轻轻敲了敲,"别躲着错题,它们是路标,不是终点。"
从那天起,我的课桌里多了个和李老师同款的牛皮本。她每天放学后留十分钟,陪我一道道啃错题。有次我卡在几何证明题上掉眼泪,她递来的纸巾带着淡淡的薄荷香,"你看这窗户," 她指着教室的窗,"玻璃有缝,阳光才能钻进来呀。"
期末考那天,我攥着笔走进考场,忽然想起李老师的话。最后一道大题的辅助线,我试着从腰中点画了条平行线,思路像被阳光照亮的小巷,一下子通了。成绩出来时,我攥着及格的卷子在办公室门口等她,她正低头改作业,袖口的粉笔灰落了一小堆。"看来," 她抬头冲我笑,"你的阳光也钻进来了。"
现在我的数学笔记本还放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牛皮封面被磨得发亮。每次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总会想起那个蹲在梧桐树下的身影 —— 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耐心做灯芯,以温柔为灯油,慢慢点亮了我心里那片曾经灰暗的角落。
原来有些光,从不需要烈焰熊熊,像李老师这样,一点一点,就足以照亮一整个寒冬,让后来的路,都走得踏实而明亮。
【点评】 文章围绕 “你就是那一束光” 这一主题,将数学老师对 “我” 的影响具象化。通过 “我” 在数学学习上从困境到突破的转变,凸显出老师如光般的引领作用。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学习中的小事,如课后辅导、耐心讲解错题等,让 “光” 的意象自然融入具体场景,使 “重要影响” 的体现真实可感,深刻诠释了主题的内涵。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