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真题】2025年湖北省高考真题 地理试卷(2025·湖北)走进北京通州航天育种基地,色泽鲜艳的“太空樱桃”“太空番茄”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辣椒”令人大开眼界。基地依托种业科技园区,与众多企业共同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产业链,不仅把高品质的粮食、果蔬端上了百姓餐桌,更攻克了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图示意该基地在北京市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基地位于通州而非北京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通州( )A.交通运输便利 B.育种基础雄厚C.气候条件优越 D.土地资源充足2.太空种子对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A.打破了农业生产地域性 B.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C.弱化了农业生产季节性 D.保障了农产品的稳定供应3.航天育种对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表现在(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C.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D.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2025·湖北)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依托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通过“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24年,该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杭州市的一半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余杭区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优势是( )①运河沟通南北,信息通达性高②文化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得力③传统产业发达,劳动力较充足④数字技术先进,人才储备雄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文化+科技”模式对余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价值链B.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工业向郊区转移C.持续加大产业投入,推进产业均衡发展D.提升交通建设水平,扩大物流辐射范围6.为促进余杭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①大力开发未利用土地建设文化园区②引入高校资源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③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激励机制④放宽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以扩大规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5·湖北)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天气②纬度③经度④高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A.23:50 B.23:54 C.23:56 D.23:589.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①自东向西②自西向东③1恒星年④1回归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5·湖北)西北太平洋某珊瑚岛礁属热带季风气候,呈长条形,沙堤环绕,植被繁茂。该岛沙嘴区受盛行风主导呈季节性变化,亦受波浪和潮汐作用。此外,极端风暴事件也会对沙嘴区造成重要影响。移动固沙障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图示意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岛沙嘴区的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受冬季风影响,该岛沙嘴区冲淤特点是( )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11.极端风暴事件对该岛沙嘴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12.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沙嘴区的岸线变化表明( )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②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③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④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5·湖北)在长江上游川江段,散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众多的江心岛。根据地貌差异可将江心岛分为山地型和平坝型两类,其中山地型地形起伏较大,平坝型地势较为平坦。岛上以传统农耕为主,在长期渐进式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图示意川江段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的结构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山地型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结构模式为( )A.带状延伸型 B.环状延伸型 C.十字环绕型 D.自由树枝型14.符合平坝型江心岛聚落空间组织特点的是( )①沟谷湾田,依坡筑舍②密林沃野,集中聚居③丘麓片田,择缓而居④环林围田,逐路而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川江段江心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差异化的聚落布局模式,其特征包括( )①小规模散布,形态自由②集中连片,布局紧凑③放射状蔓延,多轴推进④组团聚居,错落有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5·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的人口从东部沿海中心区沿交通线向西扩散,奠定了悉尼都市区的基本框架,之后人口又出现回流。随着都市区的发展,空间发展不均衡加剧。为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悉尼都市区规划于2018年发布。该规划围绕不同核心,布局差异化产业,完善各层级中心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将悉尼都市区重塑为由东城、中城、西城三个特色各异、相互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区。规划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恢复与保护生态系统等措施,提升都市区的宜居性。图示意都市区规划的空间布局。(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悉尼城市中心区人口向西扩散,试推测原因。(2)分析西城建设成为悉尼都市区新中心的有利条件。(3)说明该规划措施对提升悉尼都市区宜居性的作用。17.(2025·湖北)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2)从白然环境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3)提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18.(2025·湖北)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好的区域。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地衣、苔鲜等低等植物散布,企鹅、黑背鸥等动物栖息在海岸区。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其中部分区域土壤冻融扰动明显,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内土壤性状、成土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图2示意该区某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1)指出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2)据图2,归纳该类十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3.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1) 农业科技区位因素因素类型 具体内容科技资源 科研机构、人才储备、技术孵化平台、产业链配套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 市场、政策、交通土地成本 远郊区地价更低,但科技园区优先选择产业配套区而非廉价土地(2)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技术类型 主要作用 局限性品种改良 提升品质(外观、营养、口感) 不改变自然生产规律生物工程 增强抗虫抗旱能力 可能受生态伦理制约设施农业 突破季节限制 依赖能源投入成本高智能农机 提高生产效率 无法替代复杂农事决策(3)种植业科技的战略意义维度 内容粮食安全 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降低对外依存度产业升级 推动“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生态效益 培育节水节肥品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国际竞争 抢占基因编辑、航天育种等科技制高点,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1.A.图中通州位置并无特殊交通枢纽标注,且材料未提及交通因素;北京其他区同样交通便利。A 选项错误;B.材料明确提到基地 "依托种业科技园区",并与企业构建 "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产业链",说明通州在育种技术、产业配套和科研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B 选项正确;C.北京各区气候差异极小(均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并非选址通州的主因。C 选项错误;D.图中通州区面积未显著大于周边区,且材料强调"科技园区"而非土地规模。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B2.A.地域性由自然条件决定,太空育种无法改变作物适生区域。A选项错误;B.材料指出太空育种产出 "高品质的粮食、果蔬"如色泽鲜艳、形态独特,品质提升可直接增强市场竞争力。B 选项正确;C.季节性受光照、温度等自然规律影响,育种技术无法改变作物生长周期。C 选项错误;D."稳定供应"依赖抗灾能力或规模化生产,材料强调"品质"而非产量或抗逆性。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B3.A.育种技术可能提高单产,但未提及规模扩张;图中基地仅是科研示范点。A 选项错误;B.航天育种属于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无关,劳动力投入未在材料中体现。B 选项错误;C.材料核心在于 "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凸显航天育种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种业瓶颈,驱动农业升级。C 选项正确;D.专业化指向区域分工(如商品粮基地),而航天育种聚焦技术研发,未涉及生产组织变革。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答案】4.D5.A6.C【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点评】(1)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因素类型 具体表现文化资源 历史遗产(良渚)、文化地标(运河)提供IP和创作素材科技支撑 数字技术(AI/VR)、互联网平台降低创作与传播成本人才集聚 高校(中国美院)、企业(网易)提供复合型人才政策环境 产业园区税收优惠、文化创新基金(2)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影响维度 表现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知识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价值链 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延伸创新生态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就业结构 传统岗位减少,数字创作、运营人才需求激增(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措施类型 具体内容人才战略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引进国际创意人才创新机制 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基金、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集约发展 改造旧厂房为文创空间,避免新城“鬼城”标准建设 制定数字文创质量标准,打击盗版4.①运河在古代承担物流功能,但 现代“信息通达”依赖通信基础设施,与运河无关。①错误;②材料明确提及 “依托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且 “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隐含政府政策引导。②正确;③材料强调 “数字文化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更高,而非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③错误;④余杭区拥有 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 等数字科技巨头,集聚大量互联网人才④正确;故答案为: D5.A.文化资源经科技赋能形成 “IP开发-数字产品-衍生消费” 全链条,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数字文化产业转型, A 选项正确;B.材料未提及重工业,且余杭以数字经济为核心, “文化+科技”属新兴产业而非污染转移。B 选项错误;C.数字文化产业具有高集聚性,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非“均衡”。C 选项错误;D.交通是配套服务, 非“文化+科技”模式的直接目标。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A6.①盲目扩建园区可能导致 空置率上升,且余杭土地资源紧张。①错误;②数字文化产业需 “文化创意+编程技术” 复合能力,高校是人才源头。②正确;③破解 “技术不懂文化、文化人不懂代码” 困境,需政策引导跨界合作。③正确;④低门槛易引发 同质化竞争与低端产能过剩,高质量发展需标准管控。④错误;故答案为: C【答案】7.B8.A9.B【知识点】探索宇宙;地球自转及其特征【解析】【点评】(1)星空观测的核心因素天气:需选择晴朗、无月夜,避免云、雨、雾。大气透明度用“视宁度”衡量,视宁度越高,星星越清晰。光污染:国际暗空协会将光污染分为9级,观测应选4级以下区域。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大气厚度减少约10%,恒星亮度提升。例如,西藏阿里天文台是理想观测点。纬度影响:纬度决定“拱极星”可见性。但纬度不影响观测质量本身,只影响目标选择。其他因素:季节、时间、设备等。但本题聚焦“主要因素”,天气和高度最直接。(2)恒星日 vs太阳日:恒星日:地球自转360°的精确周期(23h56m4s),以遥远恒星为参考。用于天文观测。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24小时),因地球公转(每日约1°),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3分56秒(近4分钟)。用于日常生活。(3)回归年 vs恒星年: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用于日历、农业。因岁差(地球自转轴进动),春分点每年西移约50角秒,导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钟。恒星年:以固定恒星为参考,用于天文计算。7.①天气直接影响观测条件。晴朗、无云的夜晚减少大气干扰,提高星空可见度;阴雨、雾霾或云层会完全遮蔽星空。因此,天气是取得好效果的 关键即时因素。在研学活动中,选择合适天气是首要考虑。①正确;②纬度影响可见星座的范围,但对“取得好效果”不是直接因素。②错误;③经度主要影响地方时,导致恒星升起时间不同,但可通过调整观测时间来补偿。经度不直接影响大气条件或光污染,因此不是主要考虑因素。③错误;④高度指海拔高度或观测点相对高度。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光污染少,能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提高星空清晰度;低海拔或城市区域光污染严重,观测效果差。因此,高度是优化长期观测环境的 重要因素。④正确;故答案为: B8.A.恒星的周日视运动由地球自转引起,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导致恒星日比太阳日短约4分钟。恒星日长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长度:24小时。因此,同一恒星每天提前约4分钟到达天顶同一位置。A选项正确;B.假设恒星日等于太阳日(24小时),但忽略了地球公转的影响, B 选项错误;C.23:56比第一天仅提前2分钟,但恒星日实际提前约4分钟。23:56可能误记恒星日长度,但恒星日23h56m是地球自转周期,表现到太阳时上需减去4分钟。C选项错误;D.23:58比第一天晚4分钟,但恒星应提前出现,不应推后。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A9.①太阳的 每日视运动 方向是自东向西,由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引起。这表现为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图中标识的季节性太阳位置变化也需通过每日观测实现,因此方向以每日运动为主。①正确;②自西向东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但题目强调“图所示”运动,图中内容以星座季节变化为背景,太阳的每日运动更直观主导观测体验。周年运动方向虽为自西向东,但本题答案侧重每日方向。②错误;③1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360°的周期,以固定恒星为参考。但恒星年与季节变化不同步,图中季节标识基于回归年,而非恒星年。③错误;④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是1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回归年基于季节循环,与图中标识的“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直接对应。④正确故答案为: B【答案】10.D11.C12.A【知识点】海岸地貌;外力作用【解析】【点评】(1)海岸侵蚀与堆积的动力机制:迎风岸:波浪能量集中,以侵蚀为主。背风岸:波浪折射后能量分散,以堆积为主。季风影响:冬季风增强波浪能量,夏季风可能相反。(2)极端风暴对海岸地貌的影响:侵蚀主导:风暴浪掀沙能力强,短期内造成海岸线后退。植被破坏:加剧海岸脆弱性,恢复周期长。与常态季风的区别:风暴能量强度高、突发性强,破坏具有不可逆性。(3)海岸防护措施的选择依据:侵蚀区优先防护:固沙障、丁坝等工程应布设在动力强的侵蚀岸(如冬季北侧)。季节性调整:移动固沙障需随主导风向变化灵活布置(题干明确“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地貌动态监测:对比多期岸线可判断冲淤趋势(如本题图示)。10.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冬季东北风主导,波浪主要冲击沙嘴北侧,但南侧处于背风坡,应以沉积为主。A 选项错误;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迎风侧(受强浪冲击,应以侵蚀为主。B 选项错误;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淤积需弱动力环境,但迎风侧动力强。C 选项错误;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东北季风驱动波浪侵蚀北侧海岸;南侧为背风区,波浪能量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淤积。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 D11.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风暴破坏植被会削弱固沙能力,导致岸线后退(向陆迁移),而非向海扩张。A 选项错误;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 风暴期间波浪能量增强,流速加快,侵蚀加剧。B 选项错误;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风暴产生巨浪直接冲刷沙嘴,搬运大量泥沙,岸线后退。C 选项正确;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 风暴潮可能短暂改变流向,但以侵蚀主导,淤积不显著。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12.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冬季北侧侵蚀、南侧淤积。夏季可能南侧侵蚀、北侧淤积。①正确; ② 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沙嘴凸出部分受波浪和潮流作用,必然发生冲淤变化。②错误; ③ 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 冬季北侧侵蚀强烈,需固沙障保护。③正确;④ 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 南侧冬季以淤积为主,无需优先防护。④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13.D14.D15.A【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解析】【点评】(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山地地形:切割强烈、坡度陡,聚落分散、规模小,沿等高线或沟谷呈点状、树枝状分布。平原地形:地势平坦,聚落集中、呈团块状或带状。(2)平坝型聚落特征:地势平坦:利于耕作和交通建设,形成集中式聚落(团块状)。农业主导:沃野支持规模化农耕,聚落临近农田("田居一体")。交通导向:路网密集,聚落沿主路、支路延伸("逐路而居")。(3)聚落布局的适应性:山地型:分散布局(减少地质灾害风险)、顺应等高线。平坝型:集中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沿路扩展。江心岛特殊环境:水文影响:岛屿周边水流冲刷,聚落需避开河岸侵蚀区,向岛心高地发展。生态格局:"山-水-林-田-居"体系体现人地协调,林地护坡、农田聚落分离防洪。13.A. 带状延伸型:聚落沿单一方向线性延伸。山地型地形破碎,难以形成连续带状布局。A 选项错误;B. 环状延伸型:聚落环绕山地或湖泊呈环形分布。江心岛空间有限,山地起伏大,环状布局需较均匀地形。B 选项错误;C. 十字环绕型:聚落以交叉道路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十字结构需平坦地形支撑,山地型缺乏此类条件。B 选项错误;D. 自由树枝型:聚落沿沟谷、山脊等自然地形自由分支延伸,形态不规则。山地型江心岛地形起伏大,聚落需适应沟谷、山坡,形成分散的树枝状路网。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 D14.① 沟谷湾田,依坡筑舍:描述山地型特征。不符合平坝型。①错误; ② 密林沃野,集中聚居:平坝型地势平坦,农业发达,聚落集中连片。②正确。③ 丘麓片田,择缓而居:"丘麓""择缓"暗示丘陵地形,属山地型。③错误。④ 环林围田,逐路而居:平坝区道路网发达,聚落沿道路扩展。④正确。故答案为: D15.① 小规模散布,形态自由:山地型聚落受地形限制,分散且形态不规则。①正确; ② 集中连片,布局紧凑:平坝型虽集中,但题目要求"差异化布局",且山地型无法集中连片。②错误; ③ 放射状蔓延,多轴推进:平坝型聚落沿道路多方向扩展。③正确; ④ 组团聚居,错落有致:"组团"暗示山地型,但"错落有致"描述美学形态,非本质特征。④错误;故答案为:A16.【答案】(1)交通条件改善,便于居民向西迁移;市中心产业外迁,带动人口外移;郊区(西部)开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迁入。(2)在建悉尼国际机场,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规划主导产业(物流、制造、旅游)明确,产业发展潜力大;可利用土地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3)多中心布局,缓解单中心发展压力,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供应,缓解住房紧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恢复与保护华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解析】【分析】(1)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人口呈现出从 “东部沿海中心区” 向西扩散的态势。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与当时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 “郊区化” 浪潮相呼应。从城市化发展规律来看,“郊区化” 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城市中心区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时,人口和产业便会向郊区或周边区域扩散。 结合图文信息进一步分析,材料中明确提及人口 “沿交通线向西扩散”,这凸显了交通在人口流动中的导向作用。而图中显示西部拥有 “国际机场” 这一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 “规划主导产业”,这不仅为人口向西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更暗示了西部巨大的开发潜力。国际机场的存在能够加强区域内外的联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通,而规划的主导产业则能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创造就业机会,进而吸引人口聚集,为西部的发展注入动力。 (2)聚焦图文信息,图中西城清晰标注了 “百感尼国际机场” 以及 “物流、制造、旅游” 等主导产业。与东城、中城相比,西城在发展上具备独特的 “增量开发” 条件,展现出显著的新区位优势。 从交通维度来看,百感尼国际机场作为重要的航空枢纽,使得西城在对外交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高效连接国内外市场,为物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产业维度,明确的 “物流、制造、旅游” 主导产业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物流产业可依托机场快速发展,制造业能利用西城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扩大规模,旅游业则可借助区域内的特色资源吸引游客,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西城的经济活力。从土地维度而言,相较于发展较为成熟、土地开发程度高的东城和中城,西城拥有更多未被充分开发的土地资源,为产业扩张、城市建设等增量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 (3)归纳图中的规划措施,主要包括多中心布局、增加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保护等。这些措施与宜居性的内涵紧密相连,宜居性涵盖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而这些规划措施正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多中心布局的规划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传统单中心城市模式下中心区的压力,促进城市各区域均衡发展,激发各个中心的经济活力,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发展失衡,同时也能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体现社会公平。增加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需求,缓解住房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生态保护,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优美、健康的生活空间,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城市病”,让城市更加宜居。故答案为:(1)交通条件改善,便于居民向西迁移;市中心产业外迁,带动人口外移;郊区(西部)开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迁入。(2)在建悉尼国际机场,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规划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潜力大;可利用土地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3)多中心布局,缓解单中心发展压力,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供应,缓解住房紧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恢复与保护华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点评】(1)交通对城市扩张的引导作用:公路/铁路建设降低通勤成本,促进人口沿交通轴线迁移。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中心区地价上涨→制造业等土地密集型产业外迁。(2)交通区位理论:机场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带动物流、高端制造、旅游业。产业规划与集聚效应:物流业依赖交通枢纽,制造业承接中心区转移,旅游业依托机场客流。(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分散中心区职能(金融→东城/制造→西城/教育→中城),减少通勤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绿地/湖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国家公园与河流保护生物多样性。17.【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太阳能丰富;三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受高原季风等影响,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2)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冻土广布,地质条件复杂,风沙天气多,施工条件差,施工难度大。(3)优化交通和配套设施;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装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突破储能与综合利用技术。【知识点】资源安全的含义、意义及维护措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资源问题及其成因;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解析】【分析】(1)题目核心在于探寻青藏高原的 “资源优势”,其中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独特的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为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支撑。 太阳能方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之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辐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的优越条件。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高原地区地势开阔,地表摩擦力小,且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风力强劲且持续稳定,特别是在一些山口和开阔地带,风能潜力巨大。水能资源同样不容忽视,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加之冰川融水和降水补给充足,河流水量丰富,蕴藏着极为可观的水能。此外,该区域地质活动活跃,地热能资源丰富,在一些地热活动频繁的地区,温泉、地热蒸汽等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2)从 “自然环境角度” 来看,青藏高原的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限制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开发的技术制约和生态风险上。 从 “设备损耗” 问题反推,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气温极低,且昼夜温差大,这种极端温度条件会导致设备的金属部件容易出现冻裂、老化等情况,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同时,该区域紫外线辐射强,会加速设备表面材料的老化和降解,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和技术难度。 就 “电网不稳” 而言,其背后的自然原因与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例如,太阳能受昼夜交替和天气变化影响显著,夜间和阴雨天发电量大幅下降;风能则受风力大小波动的影响,输出功率不稳定。而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电网建设难度大,难以快速实现电力的调配和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电网不稳的问题。 “生态压力” 方面,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贫瘠,一旦开发过程中对地表造成破坏,很难恢复。同时,该区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开发活动可能会干扰它们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冰川、冻土等特殊地貌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冰川退缩、冻土融化等问题,进而带来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 (3)针对(2)中提到的挑战,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对于 “设备损耗” 问题,可研发适应极端环境的耐低温、抗紫外线设备,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在应对 “电网不稳” 方面,可加强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建设大型锂电池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实现电能的储存和调剂,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同时,优化电网布局,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调配灵活性。 面对 “生态压力”,开发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采用环保型的开发技术和施工方案,减少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可发展生态友好型的新能源产业,将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1)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太阳能丰富;三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受高原季风等影响,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2)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冻土广布,地质条件复杂,风沙天气多,施工条件差,施工难度大。(3)优化交通和配套设施;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装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突破储能与综合利用技术。【点评】(1)清洁能源能源类型 优势条件太阳能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水能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水量大,河流落差显著地热能 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风能 高原季风显著,高空西风急流强盛(2)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基础因素气候条件恶劣:强辐射与低温:海拔高导致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紫外线强烈加速设备老化;年均温低且昼夜温差超30℃,金属材料热胀冷缩易疲劳断裂。地质地形复杂:冻土广布: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占全国80%,季节性冻融引发热融沉陷,导致输电塔地基变形、道路翻浆。地质灾害多发: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地壳活动活跃,地震、滑坡易损毁电站及电网。生态极度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力低:高寒草甸植被生长缓慢,一旦破坏需数十年恢复。水源与生物敏感:三江源是长江、黄河等河流发源地,开发活动可能污染水源;工程建设切割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廊道。(3)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技术革新突破自然限制:研发适应性装备:开发耐紫外线涂层光伏板、抗低温风机叶片,例如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应对温差应力。攻关储能技术:利用地形落差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如雅鲁藏布江梯级开发);开发盐湖锂资源制造储能电池,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问题。基建优化保障开发条件:冻土区工程防护:推广热棒技术稳定冻土地基,如在青藏电网工程中架空敷设电缆。构建智能微电网:在偏远牧区布局小型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生态协同实现绿色发展:空间避让与修复:严格避让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推行“光伏+牧业”模式——光伏板下种植耐阴牧草,实现发电与生态修复双赢。循环利用资源:地热开发后废水回灌地下,防止地面沉降与热污染。政策管理强化支撑体系:引进高寒地区技术:借鉴北欧抗冻土风电技术。培养本地技术人才:依托高校设立高原能源专业,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18.【答案】(1)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的残体分解;企鹅、黑背鸥等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2)特点: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略有上升。原因:表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积累较多;冻融扰动使表层有机质向下迁移,但随深度增加,迁移量减少;深层土壤温度低,生物活动弱,有机质略有上升。(3)气温升高,加速冻土融化,促进土壤侵蚀和风化;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成图过程。【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解析】【解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元素,死亡后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有机质主体)。腐殖化过程(有机残体→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核心环节。动物排泄物(粪便含氮、磷等有机质)和遗体分解直接增加土壤养分。动物活动促进物质循环(如海鸟搬运海洋营养物质至陆地,形成"鸟粪土")。(2)表层(0~6cm)含量最高(3.0 g/kg);中层(6~24cm)显著下降(1.0 g/kg);深层(24~62cm)略有回升(2.0 g/kg)。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直接堆积地表,低温抑制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积累快。夏季表层冻土融化,融水携带溶解性有机质下渗;冬季冻结时,冰晶挤压土壤颗粒,促使有机质向下迁移。随深度增加,水分下渗阻力增大,携带的有机质减少。深层土壤常年低温或冻结,下迁的有机质在此堆积,且微生物活性极低,分解几乎停滞。(3)气温上升 → 冻土融化深度增加导致土壤结构变松散,易被风、水侵蚀。冻融侵蚀是极地主要土壤流失形式。温度上升导致土壤微生物分解速率增加导致有机质矿化加速(CO2释放增多),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鼓答案为:(1)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的残体分解;企鹅、黑背鸥等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2)特点: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略有上升。原因:表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积累较多;冻融扰动使表层有机质向下迁移,但随深度增加,迁移量减少;深层土壤温度低,生物活动弱,有机质略有上升。(3)气温升高,加速冻土融化,促进土壤侵蚀和风化;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成图过程。【分析】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地貌/水文变化)侵蚀加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退化)植被盖度改变(生物响应)最终反馈至气候系统(碳循环失衡)。1 / 1【高考真题】2025年湖北省高考真题 地理试卷(2025·湖北)走进北京通州航天育种基地,色泽鲜艳的“太空樱桃”“太空番茄”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辣椒”令人大开眼界。基地依托种业科技园区,与众多企业共同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产业链,不仅把高品质的粮食、果蔬端上了百姓餐桌,更攻克了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图示意该基地在北京市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基地位于通州而非北京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通州( )A.交通运输便利 B.育种基础雄厚C.气候条件优越 D.土地资源充足2.太空种子对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A.打破了农业生产地域性 B.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C.弱化了农业生产季节性 D.保障了农产品的稳定供应3.航天育种对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表现在(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C.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D.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答案】1.B2.B3.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1) 农业科技区位因素因素类型 具体内容科技资源 科研机构、人才储备、技术孵化平台、产业链配套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 市场、政策、交通土地成本 远郊区地价更低,但科技园区优先选择产业配套区而非廉价土地(2)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技术类型 主要作用 局限性品种改良 提升品质(外观、营养、口感) 不改变自然生产规律生物工程 增强抗虫抗旱能力 可能受生态伦理制约设施农业 突破季节限制 依赖能源投入成本高智能农机 提高生产效率 无法替代复杂农事决策(3)种植业科技的战略意义维度 内容粮食安全 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降低对外依存度产业升级 推动“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生态效益 培育节水节肥品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国际竞争 抢占基因编辑、航天育种等科技制高点,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1.A.图中通州位置并无特殊交通枢纽标注,且材料未提及交通因素;北京其他区同样交通便利。A 选项错误;B.材料明确提到基地 "依托种业科技园区",并与企业构建 "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产业链",说明通州在育种技术、产业配套和科研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B 选项正确;C.北京各区气候差异极小(均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并非选址通州的主因。C 选项错误;D.图中通州区面积未显著大于周边区,且材料强调"科技园区"而非土地规模。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B2.A.地域性由自然条件决定,太空育种无法改变作物适生区域。A选项错误;B.材料指出太空育种产出 "高品质的粮食、果蔬"如色泽鲜艳、形态独特,品质提升可直接增强市场竞争力。B 选项正确;C.季节性受光照、温度等自然规律影响,育种技术无法改变作物生长周期。C 选项错误;D."稳定供应"依赖抗灾能力或规模化生产,材料强调"品质"而非产量或抗逆性。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B3.A.育种技术可能提高单产,但未提及规模扩张;图中基地仅是科研示范点。A 选项错误;B.航天育种属于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无关,劳动力投入未在材料中体现。B 选项错误;C.材料核心在于 "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凸显航天育种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种业瓶颈,驱动农业升级。C 选项正确;D.专业化指向区域分工(如商品粮基地),而航天育种聚焦技术研发,未涉及生产组织变革。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2025·湖北)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依托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通过“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24年,该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杭州市的一半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余杭区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优势是( )①运河沟通南北,信息通达性高②文化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得力③传统产业发达,劳动力较充足④数字技术先进,人才储备雄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文化+科技”模式对余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价值链B.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工业向郊区转移C.持续加大产业投入,推进产业均衡发展D.提升交通建设水平,扩大物流辐射范围6.为促进余杭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①大力开发未利用土地建设文化园区②引入高校资源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③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激励机制④放宽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以扩大规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4.D5.A6.C【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解析】【点评】(1)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因素类型 具体表现文化资源 历史遗产(良渚)、文化地标(运河)提供IP和创作素材科技支撑 数字技术(AI/VR)、互联网平台降低创作与传播成本人才集聚 高校(中国美院)、企业(网易)提供复合型人才政策环境 产业园区税收优惠、文化创新基金(2)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影响维度 表现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知识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价值链 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延伸创新生态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就业结构 传统岗位减少,数字创作、运营人才需求激增(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措施类型 具体内容人才战略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引进国际创意人才创新机制 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基金、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集约发展 改造旧厂房为文创空间,避免新城“鬼城”标准建设 制定数字文创质量标准,打击盗版4.①运河在古代承担物流功能,但 现代“信息通达”依赖通信基础设施,与运河无关。①错误;②材料明确提及 “依托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且 “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隐含政府政策引导。②正确;③材料强调 “数字文化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更高,而非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③错误;④余杭区拥有 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 等数字科技巨头,集聚大量互联网人才④正确;故答案为: D5.A.文化资源经科技赋能形成 “IP开发-数字产品-衍生消费” 全链条,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数字文化产业转型, A 选项正确;B.材料未提及重工业,且余杭以数字经济为核心, “文化+科技”属新兴产业而非污染转移。B 选项错误;C.数字文化产业具有高集聚性,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非“均衡”。C 选项错误;D.交通是配套服务, 非“文化+科技”模式的直接目标。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A6.①盲目扩建园区可能导致 空置率上升,且余杭土地资源紧张。①错误;②数字文化产业需 “文化创意+编程技术” 复合能力,高校是人才源头。②正确;③破解 “技术不懂文化、文化人不懂代码” 困境,需政策引导跨界合作。③正确;④低门槛易引发 同质化竞争与低端产能过剩,高质量发展需标准管控。④错误;故答案为: C(2025·湖北)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天气②纬度③经度④高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A.23:50 B.23:54 C.23:56 D.23:589.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①自东向西②自西向东③1恒星年④1回归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7.B8.A9.B【知识点】探索宇宙;地球自转及其特征【解析】【点评】(1)星空观测的核心因素天气:需选择晴朗、无月夜,避免云、雨、雾。大气透明度用“视宁度”衡量,视宁度越高,星星越清晰。光污染:国际暗空协会将光污染分为9级,观测应选4级以下区域。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大气厚度减少约10%,恒星亮度提升。例如,西藏阿里天文台是理想观测点。纬度影响:纬度决定“拱极星”可见性。但纬度不影响观测质量本身,只影响目标选择。其他因素:季节、时间、设备等。但本题聚焦“主要因素”,天气和高度最直接。(2)恒星日 vs太阳日:恒星日:地球自转360°的精确周期(23h56m4s),以遥远恒星为参考。用于天文观测。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24小时),因地球公转(每日约1°),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3分56秒(近4分钟)。用于日常生活。(3)回归年 vs恒星年: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用于日历、农业。因岁差(地球自转轴进动),春分点每年西移约50角秒,导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钟。恒星年:以固定恒星为参考,用于天文计算。7.①天气直接影响观测条件。晴朗、无云的夜晚减少大气干扰,提高星空可见度;阴雨、雾霾或云层会完全遮蔽星空。因此,天气是取得好效果的 关键即时因素。在研学活动中,选择合适天气是首要考虑。①正确;②纬度影响可见星座的范围,但对“取得好效果”不是直接因素。②错误;③经度主要影响地方时,导致恒星升起时间不同,但可通过调整观测时间来补偿。经度不直接影响大气条件或光污染,因此不是主要考虑因素。③错误;④高度指海拔高度或观测点相对高度。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光污染少,能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提高星空清晰度;低海拔或城市区域光污染严重,观测效果差。因此,高度是优化长期观测环境的 重要因素。④正确;故答案为: B8.A.恒星的周日视运动由地球自转引起,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导致恒星日比太阳日短约4分钟。恒星日长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长度:24小时。因此,同一恒星每天提前约4分钟到达天顶同一位置。A选项正确;B.假设恒星日等于太阳日(24小时),但忽略了地球公转的影响, B 选项错误;C.23:56比第一天仅提前2分钟,但恒星日实际提前约4分钟。23:56可能误记恒星日长度,但恒星日23h56m是地球自转周期,表现到太阳时上需减去4分钟。C选项错误;D.23:58比第一天晚4分钟,但恒星应提前出现,不应推后。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A9.①太阳的 每日视运动 方向是自东向西,由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引起。这表现为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图中标识的季节性太阳位置变化也需通过每日观测实现,因此方向以每日运动为主。①正确;②自西向东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但题目强调“图所示”运动,图中内容以星座季节变化为背景,太阳的每日运动更直观主导观测体验。周年运动方向虽为自西向东,但本题答案侧重每日方向。②错误;③1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360°的周期,以固定恒星为参考。但恒星年与季节变化不同步,图中季节标识基于回归年,而非恒星年。③错误;④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是1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回归年基于季节循环,与图中标识的“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直接对应。④正确故答案为: B(2025·湖北)西北太平洋某珊瑚岛礁属热带季风气候,呈长条形,沙堤环绕,植被繁茂。该岛沙嘴区受盛行风主导呈季节性变化,亦受波浪和潮汐作用。此外,极端风暴事件也会对沙嘴区造成重要影响。移动固沙障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图示意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岛沙嘴区的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受冬季风影响,该岛沙嘴区冲淤特点是( )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11.极端风暴事件对该岛沙嘴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12.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沙嘴区的岸线变化表明( )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②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③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④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0.D11.C12.A【知识点】海岸地貌;外力作用【解析】【点评】(1)海岸侵蚀与堆积的动力机制:迎风岸:波浪能量集中,以侵蚀为主。背风岸:波浪折射后能量分散,以堆积为主。季风影响:冬季风增强波浪能量,夏季风可能相反。(2)极端风暴对海岸地貌的影响:侵蚀主导:风暴浪掀沙能力强,短期内造成海岸线后退。植被破坏:加剧海岸脆弱性,恢复周期长。与常态季风的区别:风暴能量强度高、突发性强,破坏具有不可逆性。(3)海岸防护措施的选择依据:侵蚀区优先防护:固沙障、丁坝等工程应布设在动力强的侵蚀岸(如冬季北侧)。季节性调整:移动固沙障需随主导风向变化灵活布置(题干明确“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地貌动态监测:对比多期岸线可判断冲淤趋势(如本题图示)。10.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冬季东北风主导,波浪主要冲击沙嘴北侧,但南侧处于背风坡,应以沉积为主。A 选项错误;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迎风侧(受强浪冲击,应以侵蚀为主。B 选项错误;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淤积需弱动力环境,但迎风侧动力强。C 选项错误;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东北季风驱动波浪侵蚀北侧海岸;南侧为背风区,波浪能量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淤积。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 D11.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风暴破坏植被会削弱固沙能力,导致岸线后退(向陆迁移),而非向海扩张。A 选项错误;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 风暴期间波浪能量增强,流速加快,侵蚀加剧。B 选项错误;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风暴产生巨浪直接冲刷沙嘴,搬运大量泥沙,岸线后退。C 选项正确;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 风暴潮可能短暂改变流向,但以侵蚀主导,淤积不显著。D 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12.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冬季北侧侵蚀、南侧淤积。夏季可能南侧侵蚀、北侧淤积。①正确; ② 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沙嘴凸出部分受波浪和潮流作用,必然发生冲淤变化。②错误; ③ 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 冬季北侧侵蚀强烈,需固沙障保护。③正确;④ 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 南侧冬季以淤积为主,无需优先防护。④错误;故答案为:A(2025·湖北)在长江上游川江段,散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众多的江心岛。根据地貌差异可将江心岛分为山地型和平坝型两类,其中山地型地形起伏较大,平坝型地势较为平坦。岛上以传统农耕为主,在长期渐进式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图示意川江段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的结构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山地型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结构模式为( )A.带状延伸型 B.环状延伸型 C.十字环绕型 D.自由树枝型14.符合平坝型江心岛聚落空间组织特点的是( )①沟谷湾田,依坡筑舍②密林沃野,集中聚居③丘麓片田,择缓而居④环林围田,逐路而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川江段江心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差异化的聚落布局模式,其特征包括( )①小规模散布,形态自由②集中连片,布局紧凑③放射状蔓延,多轴推进④组团聚居,错落有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3.D14.D15.A【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解析】【点评】(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山地地形:切割强烈、坡度陡,聚落分散、规模小,沿等高线或沟谷呈点状、树枝状分布。平原地形:地势平坦,聚落集中、呈团块状或带状。(2)平坝型聚落特征:地势平坦:利于耕作和交通建设,形成集中式聚落(团块状)。农业主导:沃野支持规模化农耕,聚落临近农田("田居一体")。交通导向:路网密集,聚落沿主路、支路延伸("逐路而居")。(3)聚落布局的适应性:山地型:分散布局(减少地质灾害风险)、顺应等高线。平坝型:集中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沿路扩展。江心岛特殊环境:水文影响:岛屿周边水流冲刷,聚落需避开河岸侵蚀区,向岛心高地发展。生态格局:"山-水-林-田-居"体系体现人地协调,林地护坡、农田聚落分离防洪。13.A. 带状延伸型:聚落沿单一方向线性延伸。山地型地形破碎,难以形成连续带状布局。A 选项错误;B. 环状延伸型:聚落环绕山地或湖泊呈环形分布。江心岛空间有限,山地起伏大,环状布局需较均匀地形。B 选项错误;C. 十字环绕型:聚落以交叉道路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十字结构需平坦地形支撑,山地型缺乏此类条件。B 选项错误;D. 自由树枝型:聚落沿沟谷、山脊等自然地形自由分支延伸,形态不规则。山地型江心岛地形起伏大,聚落需适应沟谷、山坡,形成分散的树枝状路网。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 D14.① 沟谷湾田,依坡筑舍:描述山地型特征。不符合平坝型。①错误; ② 密林沃野,集中聚居:平坝型地势平坦,农业发达,聚落集中连片。②正确。③ 丘麓片田,择缓而居:"丘麓""择缓"暗示丘陵地形,属山地型。③错误。④ 环林围田,逐路而居:平坝区道路网发达,聚落沿道路扩展。④正确。故答案为: D15.① 小规模散布,形态自由:山地型聚落受地形限制,分散且形态不规则。①正确; ② 集中连片,布局紧凑:平坝型虽集中,但题目要求"差异化布局",且山地型无法集中连片。②错误; ③ 放射状蔓延,多轴推进:平坝型聚落沿道路多方向扩展。③正确; ④ 组团聚居,错落有致:"组团"暗示山地型,但"错落有致"描述美学形态,非本质特征。④错误;故答案为:A16.(2025·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的人口从东部沿海中心区沿交通线向西扩散,奠定了悉尼都市区的基本框架,之后人口又出现回流。随着都市区的发展,空间发展不均衡加剧。为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悉尼都市区规划于2018年发布。该规划围绕不同核心,布局差异化产业,完善各层级中心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将悉尼都市区重塑为由东城、中城、西城三个特色各异、相互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区。规划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恢复与保护生态系统等措施,提升都市区的宜居性。图示意都市区规划的空间布局。(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悉尼城市中心区人口向西扩散,试推测原因。(2)分析西城建设成为悉尼都市区新中心的有利条件。(3)说明该规划措施对提升悉尼都市区宜居性的作用。【答案】(1)交通条件改善,便于居民向西迁移;市中心产业外迁,带动人口外移;郊区(西部)开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迁入。(2)在建悉尼国际机场,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规划主导产业(物流、制造、旅游)明确,产业发展潜力大;可利用土地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3)多中心布局,缓解单中心发展压力,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供应,缓解住房紧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恢复与保护华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解析】【分析】(1)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人口呈现出从 “东部沿海中心区” 向西扩散的态势。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与当时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 “郊区化” 浪潮相呼应。从城市化发展规律来看,“郊区化” 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城市中心区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时,人口和产业便会向郊区或周边区域扩散。 结合图文信息进一步分析,材料中明确提及人口 “沿交通线向西扩散”,这凸显了交通在人口流动中的导向作用。而图中显示西部拥有 “国际机场” 这一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 “规划主导产业”,这不仅为人口向西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更暗示了西部巨大的开发潜力。国际机场的存在能够加强区域内外的联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通,而规划的主导产业则能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创造就业机会,进而吸引人口聚集,为西部的发展注入动力。 (2)聚焦图文信息,图中西城清晰标注了 “百感尼国际机场” 以及 “物流、制造、旅游” 等主导产业。与东城、中城相比,西城在发展上具备独特的 “增量开发” 条件,展现出显著的新区位优势。 从交通维度来看,百感尼国际机场作为重要的航空枢纽,使得西城在对外交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高效连接国内外市场,为物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产业维度,明确的 “物流、制造、旅游” 主导产业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物流产业可依托机场快速发展,制造业能利用西城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扩大规模,旅游业则可借助区域内的特色资源吸引游客,三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西城的经济活力。从土地维度而言,相较于发展较为成熟、土地开发程度高的东城和中城,西城拥有更多未被充分开发的土地资源,为产业扩张、城市建设等增量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 (3)归纳图中的规划措施,主要包括多中心布局、增加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保护等。这些措施与宜居性的内涵紧密相连,宜居性涵盖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而这些规划措施正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多中心布局的规划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传统单中心城市模式下中心区的压力,促进城市各区域均衡发展,激发各个中心的经济活力,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发展失衡,同时也能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体现社会公平。增加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需求,缓解住房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生态保护,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优美、健康的生活空间,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城市病”,让城市更加宜居。故答案为:(1)交通条件改善,便于居民向西迁移;市中心产业外迁,带动人口外移;郊区(西部)开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迁入。(2)在建悉尼国际机场,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规划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潜力大;可利用土地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3)多中心布局,缓解单中心发展压力,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供应,缓解住房紧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恢复与保护华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点评】(1)交通对城市扩张的引导作用:公路/铁路建设降低通勤成本,促进人口沿交通轴线迁移。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中心区地价上涨→制造业等土地密集型产业外迁。(2)交通区位理论:机场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带动物流、高端制造、旅游业。产业规划与集聚效应:物流业依赖交通枢纽,制造业承接中心区转移,旅游业依托机场客流。(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分散中心区职能(金融→东城/制造→西城/教育→中城),减少通勤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绿地/湖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国家公园与河流保护生物多样性。17.(2025·湖北)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2)从白然环境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3)提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太阳能丰富;三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受高原季风等影响,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2)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冻土广布,地质条件复杂,风沙天气多,施工条件差,施工难度大。(3)优化交通和配套设施;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装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突破储能与综合利用技术。【知识点】资源安全的含义、意义及维护措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资源问题及其成因;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解析】【分析】(1)题目核心在于探寻青藏高原的 “资源优势”,其中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独特的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为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支撑。 太阳能方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之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辐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的优越条件。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高原地区地势开阔,地表摩擦力小,且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风力强劲且持续稳定,特别是在一些山口和开阔地带,风能潜力巨大。水能资源同样不容忽视,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加之冰川融水和降水补给充足,河流水量丰富,蕴藏着极为可观的水能。此外,该区域地质活动活跃,地热能资源丰富,在一些地热活动频繁的地区,温泉、地热蒸汽等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2)从 “自然环境角度” 来看,青藏高原的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限制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开发的技术制约和生态风险上。 从 “设备损耗” 问题反推,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气温极低,且昼夜温差大,这种极端温度条件会导致设备的金属部件容易出现冻裂、老化等情况,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同时,该区域紫外线辐射强,会加速设备表面材料的老化和降解,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和技术难度。 就 “电网不稳” 而言,其背后的自然原因与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例如,太阳能受昼夜交替和天气变化影响显著,夜间和阴雨天发电量大幅下降;风能则受风力大小波动的影响,输出功率不稳定。而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电网建设难度大,难以快速实现电力的调配和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电网不稳的问题。 “生态压力” 方面,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贫瘠,一旦开发过程中对地表造成破坏,很难恢复。同时,该区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开发活动可能会干扰它们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冰川、冻土等特殊地貌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冰川退缩、冻土融化等问题,进而带来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 (3)针对(2)中提到的挑战,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对于 “设备损耗” 问题,可研发适应极端环境的耐低温、抗紫外线设备,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在应对 “电网不稳” 方面,可加强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建设大型锂电池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实现电能的储存和调剂,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同时,优化电网布局,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调配灵活性。 面对 “生态压力”,开发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采用环保型的开发技术和施工方案,减少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此外,可发展生态友好型的新能源产业,将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1)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太阳能丰富;三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受高原季风等影响,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2)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冻土广布,地质条件复杂,风沙天气多,施工条件差,施工难度大。(3)优化交通和配套设施;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装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突破储能与综合利用技术。【点评】(1)清洁能源能源类型 优势条件太阳能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水能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水量大,河流落差显著地热能 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风能 高原季风显著,高空西风急流强盛(2)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基础因素气候条件恶劣:强辐射与低温:海拔高导致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紫外线强烈加速设备老化;年均温低且昼夜温差超30℃,金属材料热胀冷缩易疲劳断裂。地质地形复杂:冻土广布: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占全国80%,季节性冻融引发热融沉陷,导致输电塔地基变形、道路翻浆。地质灾害多发: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地壳活动活跃,地震、滑坡易损毁电站及电网。生态极度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力低:高寒草甸植被生长缓慢,一旦破坏需数十年恢复。水源与生物敏感:三江源是长江、黄河等河流发源地,开发活动可能污染水源;工程建设切割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廊道。(3)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技术革新突破自然限制:研发适应性装备:开发耐紫外线涂层光伏板、抗低温风机叶片,例如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应对温差应力。攻关储能技术:利用地形落差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如雅鲁藏布江梯级开发);开发盐湖锂资源制造储能电池,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问题。基建优化保障开发条件:冻土区工程防护:推广热棒技术稳定冻土地基,如在青藏电网工程中架空敷设电缆。构建智能微电网:在偏远牧区布局小型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生态协同实现绿色发展:空间避让与修复:严格避让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推行“光伏+牧业”模式——光伏板下种植耐阴牧草,实现发电与生态修复双赢。循环利用资源:地热开发后废水回灌地下,防止地面沉降与热污染。政策管理强化支撑体系:引进高寒地区技术:借鉴北欧抗冻土风电技术。培养本地技术人才:依托高校设立高原能源专业,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18.(2025·湖北)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好的区域。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地衣、苔鲜等低等植物散布,企鹅、黑背鸥等动物栖息在海岸区。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其中部分区域土壤冻融扰动明显,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内土壤性状、成土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图2示意该区某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1)指出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2)据图2,归纳该类十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答案】(1)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的残体分解;企鹅、黑背鸥等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2)特点: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略有上升。原因:表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积累较多;冻融扰动使表层有机质向下迁移,但随深度增加,迁移量减少;深层土壤温度低,生物活动弱,有机质略有上升。(3)气温升高,加速冻土融化,促进土壤侵蚀和风化;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成图过程。【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解析】【解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元素,死亡后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有机质主体)。腐殖化过程(有机残体→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核心环节。动物排泄物(粪便含氮、磷等有机质)和遗体分解直接增加土壤养分。动物活动促进物质循环(如海鸟搬运海洋营养物质至陆地,形成"鸟粪土")。(2)表层(0~6cm)含量最高(3.0 g/kg);中层(6~24cm)显著下降(1.0 g/kg);深层(24~62cm)略有回升(2.0 g/kg)。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直接堆积地表,低温抑制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积累快。夏季表层冻土融化,融水携带溶解性有机质下渗;冬季冻结时,冰晶挤压土壤颗粒,促使有机质向下迁移。随深度增加,水分下渗阻力增大,携带的有机质减少。深层土壤常年低温或冻结,下迁的有机质在此堆积,且微生物活性极低,分解几乎停滞。(3)气温上升 → 冻土融化深度增加导致土壤结构变松散,易被风、水侵蚀。冻融侵蚀是极地主要土壤流失形式。温度上升导致土壤微生物分解速率增加导致有机质矿化加速(CO2释放增多),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鼓答案为:(1)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的残体分解;企鹅、黑背鸥等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2)特点: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略有上升。原因:表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积累较多;冻融扰动使表层有机质向下迁移,但随深度增加,迁移量减少;深层土壤温度低,生物活动弱,有机质略有上升。(3)气温升高,加速冻土融化,促进土壤侵蚀和风化;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快成图过程。【分析】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地貌/水文变化)侵蚀加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退化)植被盖度改变(生物响应)最终反馈至气候系统(碳循环失衡)。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真题】2025年湖北省高考真题 地理试卷(学生版).docx 【高考真题】2025年湖北省高考真题 地理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