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第二目: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识记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表现,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2.熟记并区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含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3.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要求。4.掌握宗教政策。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民族关系;民族方针;自治权;宗教政策。学习难点:区分自治权与主权;宗教政策。学习重难点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概况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2.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表现:①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多元)②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一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苗族歌手宋祖英,传播了苗族民歌文化元朝蒙古族把西藏牢牢纳入我国的版图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培育伟大精神创造灿烂文化书写悠久历史开拓辽阔疆域3.各族人民的贡献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①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②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④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⑤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习近平探究与分享我国行政区域是如何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1)是什么: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2)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港澳)行使高度自治权(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聚居区) 特别行政区(港澳)目的 国家行政管理 解决民族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原资本主义制度自治程度法律依据 宪法、法律 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宪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的对比区分知识拓展易混易错自治权≠高度自治权≠主权主权①含义: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②基本特征:对内至高无上性,对外独立自主性。③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自治权①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物的权力。②权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高度自治权高度自治权,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注意:已经形成)练一练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建立新型民主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基础物质保证前提条件①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②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重要性: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②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特别注意正确理解民族方针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民族平等 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等民族团结 民族之间的 和谐相处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各民族 共同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 等的发展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②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享受相同的、一样的权利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⑤共同繁荣≠经济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繁荣等西藏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离不开我国所坚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同样,还离不开一个中国特色的制度保障——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究与分享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必要性: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4)意义:①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②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和基础≠居住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权(核心内容)≠高度自治权≠各民族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5.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5个自治区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建置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双重身份)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我国宪法的规定: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③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7.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群众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题模板关于民族问题如何做国家角度:①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巩固民族关系提供政治保证;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④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其它:⑤人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⑥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 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统筹区域发展。⑦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⑧国家政策扶持、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公民角度: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近年来外部反华势力通常以宗教问题为切口挑拨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民族关系,这给我们处理好民族问题怎样的警示?必须处理好宗教问题!探究与分享第三目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约2亿人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宗教政策)①信或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②何种宗教:信哪种教的自由③何种教派:信哪个教派的自由④何时信教:什么时候信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注意:①国家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不提倡人民信教②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宗教本质上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宗教政策)①内容: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②原则: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注意: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宗教政策)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注意: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②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③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的宗教政策)注意: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性质:坚持无神论社会现状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具体要求:①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②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③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④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格局2.行政区域类型划分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民族关系2.民族方针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5.如何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堂小结易混易错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能保障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提示: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方针。提示: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3.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民族平等。提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4.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提示: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不包括民族乡。课堂练习1.带着浙江人民要把教育援疆打造成为推动发展工程、民族团结工程、凝聚人心工程的承诺,2023年2月24日,浙江省新一期援疆教师奔赴新疆。浙江开展教育援疆工程( )①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在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推进了民族平等③有利于促进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④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下列属于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是( )A.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政府出台政策保护民族特色文化B.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察C.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D.海南省启动 2022 年少数民族考生享受政策优惠待遇资格审核工作课堂练习C1.背诵:民族问题答题模板、宗教政策2.完成限时练3.预习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