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一目: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发展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三目: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了解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及特点;了解中华法系;
2.掌握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
3.掌握法的特征及职能;
4.了解影响法治建设的成就;
5.背诵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学习难点:
法的产生、本质、特征、职能
学习重难点
第1目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①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作用: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④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记》
知识拓展
人治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以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法制是法治的
基础和前提条件
法治是法制的
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人治 vs 法治 vs 法制
2.中华法系
①含义: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
②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③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夏商周时期: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制定成文法,铸刑鼎、书竹简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并为以后所传承和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移植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最终失败
④作用: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第2目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①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
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阶级性是法的基本属性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度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出现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人民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 本主 义社 会
社会主 义社 会
1.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③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决 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之和
决定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物质生活条件
人口
法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④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原始社会不是阶级社会,没有法律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等
中国
《唐律疏议》
法兰克王国
《萨利克法典》
美国
《独立宣言》
法国
《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法典》
我国当代的法
2.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注意: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利都一样!
2.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例如:成文法)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例如: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2.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有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情境1:吴某与陈某于2009年11月20日登记结婚,于2012年10月20日产下一子。吴某在未与妻子陈某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黄某登记结婚,黄某于2011年10月产下一女。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吴某违法吗?为什么?
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情境2: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材料体现法的什么特征?
情境3:2022年3月17日,南宁市公安局关于依法追究违反防疫规定人员法律责任的通告:近日,我市居民张某某、王某某、许某某等人违反防疫规定,致严重后果,市疾控部门已将案件线索移交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公安机关现已受案开展调查,并将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材料体现法的什么特征?
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特征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当堂练习
3.法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政治职能【核心】: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2)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调节人民内部矛盾)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法的政治职能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法的社会职能
知识拓展
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作用 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确认国家政权的性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镇压制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等 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
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提供社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
适用主体 敌人 人民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两者是统一的,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4.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3目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必要性: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倒数第二段)
(2)重要性:法律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3)地位:依法治国/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前言)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民法商法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层级: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
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
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人身与人格权;
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
受教育权利;
批评建议权;
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
知识拓展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判断:目前我们建立了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x
P80相关链接:
党的领导
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特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
课堂小结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
律发展
的历史
马克思
主义法
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产生
1
发展历程
4
本质
2
作用
3
产生、本质、决定因素
1
2
3
分类
4
基本特征
职能
社会主义法
的本质
1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2
易混易错点
1.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提示: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提示: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颁布和宣传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提示: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课堂练习
1. 新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下关于宪法的认识错误的有( )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宪法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③宪法使我国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④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全面地构建起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保障人权夯实法制基础。这表明( )
①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中国人权的法治保障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④中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A
1.背诵:
法的特征、职能;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完成限时练
3.预习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