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法治政府 课件(共36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法治政府 课件(共36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列举视频中出现的及生活中的政府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局
文化局
统计局
财政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播电视局
商务局
公路局
地税局
文旅局
卫生局
林业局
环保局
交通局
教体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水利局
公安局
气象局
民政局
电力局
国土资源局
司法局
国税局
农业局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也是执法主体。
--局;---厅;---部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
法治国家
第一框题
第二框题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第三框题
目标
主体
基础
一体推进,共同建设
8.2 法治政府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1、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2、地位: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1.法治政府的内涵及地位
廉洁诚信
执法严明
职能科学
公开公正
权责法定
智能高效
法治政府
人民 满意
兑换残币需开“非故意烧毁钱币证明"
报销住院费需开"摔倒证明"
办理工商执照需开“不扰民证明”
出境旅游要证明“我妈是我妈”
......
你怎样看待向民众提奇葩要求的政府,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什么样的政府?
问题一:某些规定、政策不合理
问题二:生搬硬套法规政策打发群众
问题三:信息壁垒、数据割裂、信息不透明
问题四:为规避风险转嫁责任
职能边界不清晰,权力界定不清晰
执法不公正,群众不满意
政务不公开,行政效率低
不讲诚信,损害公信力
①要求: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②法治政府的基本职能
a.宏观调控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e.环境保护
(1)职能科学的政府
包办一切
懒政怠政
注意1: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不是“全能政府”。目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服务,深化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
注意2:政府职能≠国家职能的全部。(如:防御外来侵略)
注意3:转变政府职能,不能说弱化政府职能。
2.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01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市场监管
02
市场监管包括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行为两个方面
社会管理
03
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公共服务
04
政府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环境保护
05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 府 的 基 本 职 能
大数据为政府管理服务
社会管理
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市场监管
探究与分享
设备齐全的儿童福利院
蓝天下的天津之眼
公共服务
环境保护
以上图片体现了法治政府的哪些基本职能?
①原因:
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②要求:
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政府职能、职责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减。
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或扩大政府职能
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①错位
该管的不会管——乱权,乱用权力,乱搞一通。
②缺位
该管的不去管——失权,政府部门没有认真履责。
不该管的也去管——越权,这部门管那部门的事。
③越位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权责法定的政府
(3)执法严明的政府
①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②原因: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①要求:a.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b.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②意义: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政务公开≠把所有政务信息公开
(5)智能高效的政府
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6)廉洁诚信的政府
①廉洁: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②诚信: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③追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7)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宏观(政府依法行政)
①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②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③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微观(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
①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③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④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
3.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要求
政府工作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
政府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如《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严重的违法行为可给予2000元至10000元的从重处罚,但什么样的情节为"严重"的标准并不具体明确,而由税务机关裁量决定。
如假设某城市的交通法规规定,对于违规停车的行为,罚款金额可以在100元至500元之间。当交通警察发现一辆违规停车的汽车时,他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罚款的金额。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1)对政府自身而言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从与群众的关系方面看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4、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对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别 含义 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政府
联系 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
知识·总结
职能科学的政府
权责法定的政府
执法严明的政府
公开公正的政府
智能高效的政府
廉洁诚信的政府
法治政府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意义
法治政府
人民满意的政府
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
法治国家
第一框题
第二框题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第三框题
目标
主体
基础
一体推进,共同建设
8.3 法治社会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会触犯法律吗?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意识
法治实施
实施效果
前提
保证
目标
【注意】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
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1.法治社会的内涵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表现:在法治社会中,
①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②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
③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法治意识(信法)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表现: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法治实施(守法)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表现:在纠纷发生后,公民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解决矛盾。
实施效果(用法)
处理纠纷的方式
知识拓展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原因:法制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3.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要求:三治结合:德治、自治、法治
①多元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社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在村庄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要求: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知识拓展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援助(减律师费)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司法救助(减诉讼费)
要求: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②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③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例如:土地权属争议)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是法院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方式,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
知识拓展:
某市为整治网络戾气和网暴,建设清朗网络,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创新普法宣传模式,首创“百姓网络法治讲堂”,为居民普及互联网相关法律常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法律进社区”活动,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依法文明上网;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及时化解网络矛盾;加大建章立制力度,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受害者,追责网络施暴者,震慑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建设清朗网络,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并谈谈这样做有何意义?
探究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开展宣传,树立法治意识
4.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基础
主体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法治中国
目 标
总结归纳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区 别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具体 表现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具体 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联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其中,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
“三位一体”建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
社会
1.法治社会的内涵
课堂小结
2.建设法治社会★
★措施(4个)
意义(社会秩序、社会和谐)

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信 法
守 法
用 法
普遍公认和遵从--一致追求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各领域依法运行
生活和谐有序-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