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芣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一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哦走进那古老的歌谣来看一看。
二、温故知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六艺:风、雅、颂(内容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风:“国风”,各地民歌。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曲。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
赋: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三、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种子和全草可以入药,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鉴赏诗歌
品味语言,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更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这是按照劳动场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唤友“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的“掇之”,一把把的“捋之”,再到手提衣襟的“袺之”,掖起衣襟的“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越采越多,满载而归。
诵读体味:自由朗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分析结构
《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全诗只有六个动词在不断变换,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纽约干,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分析手法
《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明确:《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铺陈直叙的赋,以物喻物的比,触物兴词抒发情感的兴,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在《诗经》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共同为作者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极少数诗歌全篇运用单一的手法,绝大多数诗歌往往同时兼具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使各诗篇都独具匠心。
赏析意境
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
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五、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1.重章叠句。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莒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莒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六、主旨归纳
《芣苜》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七、对比阅读,升华主旨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描写劳动的诗歌数不胜数。说说编者为什么要选择《插秧歌》、《芣苢》这两首古诗安排在这个单元?这对现当代人的青年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明确:《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插秧歌》是一支劳动的赞歌!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让我们从中读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和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体会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八、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劳动本身的滋味是苦的,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2.布置作业
请描绘你阅读本诗后眼前浮现的画面,要求3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