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图5.1 黄山景观








区域认知
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
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
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核心素养
目录
CONTENTS
学习目录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要素组成。
大气

土壤
生物
岩石
地貌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大气
岩石
动物(生物)
植物(生物)
土壤

地形
(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二)自然界物质循环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
1、图中有以下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1)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2)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整体功能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所组成;
(3)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是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基础。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2)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3)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这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变化性
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
湖泊水量减少
湖床泥沙沉积
水生生物减少
区域气候湿润
形成浅水区
形成土壤
陆生生物增多
区域气候干旱
无水区
陆地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气候干旱
地表破碎
沟谷
土壤
植被
大气、水
地貌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
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气候: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对水文: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
对土壤: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肥力低;
平原地区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肥力高。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对地形:干湿状况影响外力作用,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对水文:降水量影响河流的流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影响水位的
季节变化,最冷月气温影响是否有结冰期。
对生物:影响植被类型、生物的生长量。
对土壤:气温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从而影响土壤肥力高低;
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性质。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对地形:流水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貌。
对气候:水域广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缩小温差,增加降水。
对生物: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生长提供水源。
对土壤:流水侵蚀易使土壤贫瘠,土层浅薄。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对气候:调节气候。
对水文:植被涵养水源,影响含沙量、流速、下渗。
对土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有机物的积累。
对水文:影响含沙量。
对植被:土壤肥沃程度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至20世纪末,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得温和湿润
泥沙淤积减少
洪水频率减少
课堂小结
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下题。
1.上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①植被覆盖率增大 ②降水增多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库区蒸发量增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2. 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①三角洲面积缩小 ②渔业产量减少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土地荒漠化严重 ⑤土壤盐碱化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⑤
B
C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青藏地区
4.图示
A.只反映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
B.说明气候只影响植被、水文,不会影响地貌
C.反映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D.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