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课件(共6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课件(共64张PPT)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图2.1 庐山与鄱阳湖航拍照片









区域认知
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地理实践力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人地协调观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综合思维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核心素养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地势陡峭的庐山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能量来源的不同
一、内力作用
目录
CONTENTS
二、外力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录
1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一)内力作用概述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青藏高原每年仍在上升,高原抬升,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一)内力作用概述
案例分析:内力作用的特点
思考:分析上述材料,内力作用有何特点?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喜马拉雅山最终还是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二)地壳运动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根据方向和性质划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
岩层被拉伸
(1)水平运动 : 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岩层被拉伸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二)地壳运动
(二)地壳运动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根据方向和性质划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 : 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2)垂直运动 : 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抬升/隆起
下降/凹陷
(二)地壳运动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 ) 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
(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 ) 运动中,判断依据: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变化
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长期性、循环往复的特征。
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
底部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
下降
上升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举例
相互关系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台湾海峡、华山、泰山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大西洋
地壳运动小结
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鄱阳湖之滨 · 江西九江庐山
富士山的地貌特征与庐山相似吗?
形成庐山的力量与富士山相同吗?
原因:庐山的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在局部抬升时,岩层发生断裂并错动,造就了“一山飞峙大江边”的景观。
探究庐山的形成原因
(二)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震
(2)大陆漂移
(1)地面抬升或沉降
A
B
C
结合上图思考哪个景观的岩层是受到水平挤压,哪个是水平拉伸的作用?哪个是垂直变形的作用?
A是垂直变形
B是水平拉伸
C是水平挤压
(三)岩浆活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三)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
(1)火山的结构:
火山口、火山锥
(三)岩浆活动
(2)火山的类型:
①活火山:还有可能喷发 例:富士山
②死火山:再也不会喷发 例:乞力马扎罗山
③休眠火山: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会突然喷发。例:长白山
(三)岩浆活动
(3)火山的利弊:
(四)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石灰岩
岩浆
石灰岩
岩浆
大理岩
变质
(高温)
(变质带)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 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降隆作响,地面降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嘉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化石演化海陆变迁
2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概述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侵蚀
风化
搬运
堆积
冰川
流水
波浪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把冰川、风、波浪、流水等凿锤称为外力,挥动凿锤的过程称为外力,太阳辐射是最直接的动力。
外力作用概述
(一)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
岩石由大变小、由整变碎的过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球状风化石
物理风化
受冰水的压力使岩石发生破坏的过程,包括水的冻融风化、寒冻风化。
太行山黑龙潭瀑布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生物风化
左: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它分泌的地衣酸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右:树的根劈作用。
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称为根劈作用。
(二)侵蚀作用
流水、海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的松散物质进行破坏。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是由其挟带的沙粒天长日久地冲击和摩擦岩石所形成的。比如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等。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柱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溶蚀地貌)
河流上游
河流中下游
河流河口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白云岩等)的溶蚀。
流水侵蚀地貌(溶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新西兰库克山
冰川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冰川滑动时对所经过地表的物质摩擦侵蚀并搬走其松散物的过程。
分布:曾经或现在冰川广布的地区(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平原(波状起伏);冰蚀洼地(冰蚀湖)
(三)搬运作用
风化或风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四)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海浪堆积
冰川堆积
风力堆积地貌(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河流堆积(沉积)地貌——冲(洪)积扇
冲(洪)积扇的实景图


砾石
粉砂
黏土
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向扇缘变细,分选性好。
海浪堆积地貌——海滩、沙坝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五)外力作用方式之间的关系
搬运
堆积
风化
侵蚀
风化 侵蚀
速度
结果
速度慢且平静
有些肉眼可见,有些较漫长
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
会将侵蚀下的物质带走
物质基础
速度减慢
知识小结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二者关系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新课导入
问题
材料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牯岭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鄱阳湖之滨 · 江西九江庐山
庐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庐山隆起,飞峙于平原之上;外力作用使庐山顶部趋于平坦,形成了开阔的平地。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十二使徒岩”)。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1. 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 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3. 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海浪侵蚀而成
海浪不断侵蚀,海蚀柱变小,最终倒塌。
海蚀柱不断变小,倒塌,最终消失;海蚀崖被侵蚀不断后退。
风力侵蚀
风力搬运
风力堆积
雅丹地貌
沙尘暴
巴丹吉林沙漠
(二)风力作用
3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
水土流失
流水搬运泥沙
黄河三角洲
4 海浪作用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穴
海蚀柱
海滩
海浪侵蚀
海浪堆积
海水搬运泥沙
实验探究:侵蚀-搬运与堆积发生的条件有何差异?
富士山的地貌特征与庐山相似吗?
形成庐山的力量与富士山相同吗?
使用吹风机对准沙堆
沙堆被风力侵蚀,在四周堆积
同一方向上,沙子移动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沙子的粒径、风力大小
风速发生了变化,风速大时主要体现为侵蚀-搬运;风速减弱时主要体现为堆积
侵蚀
搬运
堆积
沙子在发生侵蚀-搬运与堆积的过程中哪个条件发生了变化,为何四周的沙子不继续往前扩散?
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 三大类岩石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流纹岩(喷出岩/火山岩)
特点:侵入岩坚硬致密
喷出岩常有气孔
经外力作用形成
常见岩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
特点:有明显层理,富含有机质,可能含有化石
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变质生成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
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一) 三大类岩石
(二) 三大类岩石互相转换
冷却 凝固
岩浆或熔岩冷却凝固后,就形成了岩浆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风化和侵蚀的产物被搬运并沉积下来
沉积物被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压实固结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
当沉积岩深埋于地壳中时,热量和压力(应力)使它发生变质
熔化
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熔化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二) 三大类岩石互相转换
风化物 固结成岩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风化物
固结成岩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一试: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你来表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堂小结
石海(见下图)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堆积的大片巨石角砾,是岩石在水或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完成第1-2题。
1.推测与石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冰川沉积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的冻融
2.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地点是(  )
A.大兴安岭北部
B.塔里木盆地
C.海河入海口
D.祁连山山麓冲积扇
D
A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第3~4题。
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A
C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顶部有一块巨石,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如下图)。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的
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
B.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C.大规模的岩浆喷出冷却形成
D.风力挟带泥沙沉积形成
6.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  )
A.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B.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
A
B
B、C
 A、D
C  B  D  A
A:流水侵蚀;B:地壳运动;C: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D:风力堆积。
风向:西南风(偏西风)。原因: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的缓坡朝西南方。
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图示
景观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填字母)
(2)请指出宣传图片中代表的景观名称。(填字母)
长白山天池  ,天山  ,沙漠  ,黄果树瀑布  。
(3)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4)根据D景观的特点,推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