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捕捉光影》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捕捉光影》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重要课程。本单元聚焦光影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教材从生活光影引入,深入到美术作品对光影的表现。通过赏析不同绘画、摄影作品中光影处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塑造物体、营造氛围及表达情感的作用。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基。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册学生身心发展快,对新事物好奇,有一定观察力和想象力,掌握了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知识技能。但对光影概念理解有难度,观察只停于表面,缺乏深入分析能力。表现光影时,因对规律把握不准,作品效果不佳。不过他们乐于实践,渴望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识别不同艺术作品中光影表现形式,感受光影之美。2. 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发现光影独特之处,提升对光影美的鉴赏力。艺术表现1. 运用光影知识,通过绘画和摄影,表现具有光影效果的作品。2. 选择合适工具材料,展现对光影的理解和创意。创意实践1. 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手法创意捕捉光影。2.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解决表现光影时的问题。文化理解1.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光影在艺术作品中的独特表现。2. 感受艺术与文化联系,拓宽文化视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光影基本原理,包括光的来源、方向、强度对物体明暗及投影的影响。2. 掌握绘画和摄影中表现光影的方法,如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光影构图。3. 赏析不同艺术作品中光影运用,体会其营造氛围、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难点1. 在实践中准确运用光影知识,通过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表现物体立体感和空间感。2. 培养捕捉光影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创作出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3.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通过光影准确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摄影器材、展板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并提问(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光影的视频,视频中光影随着微风轻轻晃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妙的氛围。(2)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微笑着面向学生,亲切地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类似有趣的光影现象?”(3)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4) 当学生回答时,教师认真倾听,给予专注的眼神和适当的点头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5)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观察很仔细,这个光影现象真的很有趣”。(6) 如果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教师进一步引导,询问更多关于光影的细节,如“那这个光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生活中光影无处不在,且充满了魅力,为后续课程做铺垫。(8)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捕捉光影。 1. 观看视频,被视频中的光影现象吸引。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生活中的光影现象。3.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4. 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度:☆☆☆表达清晰度:☆☆☆参与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熟悉生活场景引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关注生活光影之美,为后续教学铺垫。新授课文内容 - 光影原理讲解 结合教材和实例讲解(1) 教师打开PPT,结合教材中关于光影原理的图文内容,展示不同光的来源,如自然光下的太阳光照、人造光下的灯光等。(2) 展示光的不同方向,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同时呈现不同方向光线下物体的明暗变化及投影效果的图片。(3) 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制一个简单的正方体,标注出不同光线条件下正方体的明暗分布。(4) 详细讲解亮部、暗部、投影的形成原理,比如在正面光下,正方体正对光的面为亮部,背光面为暗部,投影在物体后方。(5)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辅助讲解,如在阳光下人的影子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6) 讲解完后,提问学生:“当光线从左侧照射时,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会比较亮?哪几个面会比较暗?投影会在哪个方向?”(7) 鼓励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纠正错误理解。(8) 再次强调光影原理对后续表现光影的重要性。 1. 观看PPT和黑板示范,认真学习光影原理。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组织答案。3. 举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4. 听取教师点评,加深对光影原理的理解。评价任务 原理理解度:☆☆☆回答准确性:☆☆☆思考活跃度:☆☆☆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图片、黑板示范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光影原理,使其对光影影响物体明暗和投影有清晰认识,为后续表现光影奠定理论基础。新授课文内容 - 艺术作品中光影赏析 活动一:展示作品并引导观察 展示经典绘画作品(1)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教材中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夜巡》、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光影的运用,提示学生从光影的分布、强度、色彩等方面入手。(3) 以《蒙娜丽莎》为例,指出达芬奇通过细腻的明暗过渡,塑造出蒙娜丽莎脸部柔和的立体感,神秘的微笑在光影的衬托下更加迷人。(4) 分析《夜巡》时,强调伦勃朗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营造出紧张的战斗氛围。(5) 对于《鲁昂大教堂》系列,讲解莫奈如何捕捉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教堂的光影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6)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影在这些作品中对塑造物体形态、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的作用。(7)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初步看法,对学生的观点表示尊重和关注。(8) 总结作品中光影运用的特点,为学生分组讨论做准备。 1. 观看展示的绘画作品,被作品中的光影效果吸引。2. 按照教师的引导,仔细观察作品中光影的运用。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4.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观点独特性:☆☆☆表达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赏析经典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专业角度分析光影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新授课文内容 - 艺术作品中光影赏析(分组讨论环节) 活动二:组织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作品光影特点(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2) 明确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作品中光影运用的特点和效果。(3) 为每个小组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各小组的讨论情况。(4) 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相互启发。(5) 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以便推选代表发言。(6) 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教师引导小组内成员进行友好的交流和探讨,寻求共识。(7) 当讨论时间接近尾声时,教师提醒各小组做好发言准备。(8) 组织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1.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2. 认真听取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互交流。3. 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4. 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观点交流性:☆☆☆记录完整性:☆☆☆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中光影运用的特点和效果。新授课文内容 - 艺术作品中光影赏析(发言与总结环节) 活动三:代表发言与教师总结 代表发言与教师评价(1)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作品中光影运用的特点和效果。(2) 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代表的发言,做好记录。(3) 当代表发言结束后,鼓励其他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互动交流。(4) 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如“你们小组分析得很全面,对光影营造氛围的理解很深刻”。(5) 针对发言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如果能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更深入”。(6) 对所有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光影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7) 再次展示部分作品,回顾光影运用的关键要点,加深学生的印象。(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光影运用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1. 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清晰地表达小组讨论结果。2.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不同的观点。3. 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后续创作做准备。评价任务 发言逻辑性:☆☆☆互动积极性:☆☆☆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代表发言和教师总结,让学生从不同小组的讨论中获取更多信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新授课文内容 - 绘画中表现光影的方法 绘画示范与互动(1) 教师在讲台上摆放好绘画工具和静物,结合教材中的绘画步骤图,开始进行绘画示范。(2) 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物体的轮廓,提醒学生注意线条的流畅和准确性。(3) 根据预设的光线方向,确定亮部和暗部,在黑板上用简单的图形标注出来。(4) 讲解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来表现明暗关系,如在暗部用较密的线条,亮部用较疏的线条,并进行示范。(5) 接着,示范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增强光影效果,如用暖色调表现受光面,冷色调表现背光面。(6) 在示范过程中,邀请学生上台协助调整光线角度,观察物体明暗变化的实时效果。(7) 提问学生对绘画步骤和表现方法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8) 总结绘画中表现光影的关键要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 观看教师的绘画示范,学习绘画中表现光影的方法。2. 积极参与调整光线角度的活动,观察物体明暗变化。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4.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评价任务 观察专注度:☆☆☆参与积极性:☆☆☆问题质量:☆☆☆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绘画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在绘画中表现光影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师生互动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授课文内容 - 摄影中捕捉光影的技巧 摄影讲解与实践(1) 教师拿出数码相机,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拍摄模式和参数设置,如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2) 讲解如何利用光线、角度和构图来捕捉光影效果,以校园中的建筑、植物等为拍摄对象进行举例。(3) 展示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分析摄影师是如何巧妙运用光影来突出主题、营造氛围的,如利用逆光拍摄人物剪影,通过侧光突出物体的纹理。(4)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选择合适的拍摄场景,进行实地拍摄演示。(5) 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调整拍摄角度和光线条件,让学生观察光影的变化。(6) 邀请学生尝试操作相机,教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建议。(7) 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机或摄影设备尝试拍摄一些光影照片,提醒学生注意光线的变化、拍摄角度的选择和构图的合理性。(8) 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拍摄的照片,互相交流拍摄的思路和感受。 1. 学习相机的拍摄模式和参数设置。2. 观察教师的实地拍摄演示,学习捕捉光影的技巧。3. 用自己的设备拍摄光影照片。4. 分享照片,交流拍摄思路和感受。评价任务 技巧掌握度:☆☆☆拍摄创意性:☆☆☆交流活跃度:☆☆☆设计意图 将摄影技巧的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捕捉光影的方法。学生之间的作品分享和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对光影的敏感度。实践活动 - 绘画实践 布置作业与巡回指导(1) 教师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或场景,运用所学的光影知识进行绘画创作。(2) 提醒学生可以选择室内的静物,也可以选择室外的风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学生的创作进度和表现。(4) 及时发现学生在表现光影时遇到的问题,如明暗关系不准确、色彩运用不当等。(5) 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如“这里的暗部可以再加深一些,这样光影对比会更强烈”。(6)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7)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创作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8)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工具的使用安全。 1. 确定绘画主题和对象,开始进行绘画创作。2. 运用所学的光影知识,表现出物体的光影效果。3. 遇到问题时,向教师请教。4. 认真听取教师的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评价任务 知识运用度:☆☆☆创意发挥度:☆☆☆问题解决力:☆☆☆设计意图 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绘画中表现光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教师的巡回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创作。实践活动 - 摄影实践 分组拍摄与作品整理(1)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内的摄影实践活动,每组人数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2)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摄影技巧,捕捉校园中有趣的光影瞬间。(3) 提醒学生注意光线的变化、拍摄角度的选择和构图的合理性。(4) 在学生拍摄过程中,教师在校园内巡回检查,了解各小组的拍摄情况。(5)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法。(6) 当学生拍摄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将拍摄的照片导入电脑。(7)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筛选和整理,挑选出最能体现光影效果和创意的照片。(8) 对学生的照片筛选和整理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1. 分组进行校园摄影实践,运用所学技巧拍摄光影照片。2. 注意光线、角度和构图,发挥创意进行拍摄。3. 将拍摄的照片导入电脑,进行筛选和整理。4. 听取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评价任务 技巧运用度:☆☆☆创意体现度:☆☆☆筛选合理性:☆☆☆设计意图 摄影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拍摄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照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与组织评价(1) 教师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板上或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2)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先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光影效果。(3) 鼓励学生声音洪亮、表达清晰,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4) 引导其他学生从光影表现、创意构思、画面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5)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6) 如果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或全面,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提高评价水平。(7)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8) 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1. 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光影效果。2. 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作品介绍和评价。3. 从不同方面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4. 听取教师的总结评价,反思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评价任务 表达流畅度:☆☆☆评价客观性:☆☆☆反思深度:☆☆☆设计意图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总结 回顾内容与鼓励探索(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光影的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在绘画和摄影中表现光影的方法。(2) 强调捕捉光影不仅能够创作出美丽的艺术作品,还能让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生活中的美。(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4) 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简要的提醒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印象。(5)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光影现象,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和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6)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光影变化,并尝试用文字或简单的绘画记录下来。(7) 对学生的未来美术学习表示期待,希望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8) 宣布本节课结束。 1. 认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听取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心。3. 记住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4. 明确课后拓展任务,期待继续探索光影之美。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度:☆☆☆态度积极性:☆☆☆任务明确度:☆☆☆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光影之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选择一个物体,运用所学光影知识进行一幅绘画创作。2. 用手机拍摄一张能体现光影效果的照片,并写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光影的特点。3. 完成教材上相关的习题。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光影效果。2. 收集一些优秀的光影艺术作品,制作一个小型的手抄报,分析作品中光影的运用。3. 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光影摄影活动,共同创作一组光影作品。板书设计捕捉光影一、光影原理光的来源、方向、强度物体明暗、投影变化二、艺术作品赏析塑造形态、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三、绘画表现方法线条疏密、色彩冷暖对比四、摄影捕捉技巧光线、角度、构图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2. 在讲解光影原理和绘画、摄影技巧时,采用了直观的演示和实例分析,学生理解较好。3.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学习。不足之处1. 实践指导环节,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未能及时解决。2. 作品评价时间较为紧张,部分学生的评价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3. 在引导学生发挥创意方面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的作品创意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