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独特的民居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独特的民居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独特的民居》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居》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展示了不同地区民居特色。教材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民居类型、特点等知识,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审美。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但对民居文化了解不深。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直观有趣的内容。学习中,把握民居特征、理解与环境文化关系较难。教学中,可多展示资料、组织讨论实践,助其理解掌握。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不同地区民居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装饰之美。
2. 提高对民居建筑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表现民居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技巧。
2. 运用所学技能创作表现喜欢的民居作品。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展现独特视角。
2. 尝试不同材料和形式表现民居,培养创新思维。
文化理解
1. 了解民居与当地自然、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区的民居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和世界不同地区民居的类型、特点、建筑材料及文化内涵。
2. 理解民居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
3. 掌握民居建筑的基本造型要素和装饰手法。
难点
1. 精准把握不同民居的典型特征并生动表现。
2. 创作中巧妙融入个人理解和创意,形成独特风格。
3. 深刻体会民居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民居模型、相关书籍杂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引发兴趣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充满各地风情的旅游视频,视频中着重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建筑,尤其是各种独特的民居。
(2) 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视频里出现的民居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3) 视频播放结束后,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 提出问题:“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房子?这些房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直观感受出发,描述看到的民居。
(5)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描述中准确和有创意的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
(6) 针对学生回答中不太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补充。
(7)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不同地区的民居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独特的民居。
(8)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学习民居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 观看视频,专注观察民居特点。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积极发言,分享对民居的印象。
4.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表达清晰:☆☆☆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民居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
新授 - 中国民居 展示图片讲解知识
(1)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中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图片,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江南水乡民居等。
(2) 在展示图片时,对每一种民居进行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3)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详细讲解其建筑特点。介绍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强调其布局规整对称。
(4) 解释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法礼教和家族观念,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
(5) 说明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屋顶形式以硬山顶为主,并展示相关的细节图片。
(6) 展示四合院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讲解这些装饰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
(7)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福建土楼、陕北窑洞、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从建筑形式、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8)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1. 观看图片,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居。
2. 倾听教师对北京四合院的讲解。
3. 分组讨论福建土楼、陕北窑洞、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
4.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
讨论参与:☆☆☆
观点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新授 - 世界民居 继续展示深入讲解
(1) 继续展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民居图片,如日本合掌式民居、德国木桁架房屋、非洲茅草屋、澳大利亚的树皮屋等。
(2) 展示图片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民居的独特之处。
(3) 选择日本合掌式民居进行深入讲解,介绍其屋顶呈人字形,坡度很陡。
(4) 解释这种屋顶设计便于积雪滑落,避免屋顶被积雪压垮,体现了与当地多雪自然环境的适应。
(5) 说明合掌式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和茅草,体现了日本对自然材料的喜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6) 让学生自主观察其他世界民居的图片,思考并讨论它们的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文化的关系。
(7) 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8)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世界民居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1. 观察世界其他地区的民居图片。
2. 倾听教师对日本合掌式民居的讲解。
3. 自主思考其他民居与当地自然、文化的关系。
4.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观察思考:☆☆☆
交流分享:☆☆☆
观点准确:☆☆☆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和与当地环境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深入探究 组织讨论深化理解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不同地区民居的建筑材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材料?
(2) 提出问题: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如何反映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3) 提出问题:民居的装饰艺术有哪些特点?它们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寓意?
(4) 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
(5) 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6) 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7) 提醒小组注意记录讨论结果,以便后续发言。
(8)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1. 参与小组讨论,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
3. 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4. 选派代表进行全班发言。
评价任务 讨论深入:☆☆☆
合作良好:☆☆☆
发言精彩:☆☆☆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民居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解。
创作实践 布置任务指导创作
(1) 布置创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一种民居进行创作表现。创作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素描、色彩画、漫画等)、手工制作(立体模型、纸雕、黏土作品等),也可以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进行创作。
(2) 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和参考资料,如民居的线稿图、制作步骤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作。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4) 提醒学生注意创作过程中的构图、色彩搭配和比例关系等。
(5) 学生开始创作实践,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
(6) 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
(7)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逐步克服困难,完成作品。
(8)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创作经验。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民居进行创作。
2. 参考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料进行创作。
3. 发挥想象力,融入自己的创意。
4. 遇到问题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
技巧运用:☆☆☆
进度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展示多元评价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或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2) 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 提出要求,让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想法。
(4) 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互评,提醒学生从作品的创意、构图、色彩、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
(5) 鼓励学生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6) 认真倾听学生的评价,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
(7)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努力和创新精神。
(8)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美术创作水平。 1. 展示自己的作品。
2. 进行自我评价,介绍作品。
3. 参与互评,提出评价和建议。
4. 倾听教师的总结评价。
评价任务 自评客观:☆☆☆
互评公正:☆☆☆
评价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美术创作水平。
课堂总结与拓展 总结内容布置拓展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中国和世界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2) 强调民居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 表扬同学们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4)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民居的知识。
(5) 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民居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电子文档。
(6)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7) 鼓励学生培养对建筑艺术的持续关注和热爱。
(8) 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民居文化。 1. 倾听教师的总结。
2. 明确课后拓展任务。
3. 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关系。
4. 课后积极完成拓展任务。
评价任务 总结理解:☆☆☆
任务明确:☆☆☆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通过课后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种本节课学到的民居,用文字详细描述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完成一幅未完成的民居绘画作品,完善画面。
3. 用彩纸制作一个简单的民居立体模型。
拓展作业
1. 制作一份关于民居文化的手抄报,收集更多不同地区民居的资料。
2. 对比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文章。
3. 尝试用电脑软件设计一座未来的特色民居。
板书设计
独特的民居
中国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江南水乡民居
世界民居:日本合掌式民居、德国木桁架房屋、非洲茅草屋、澳大利亚树皮屋
民居与环境文化关系
创作要点:创意、技巧、表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组织讨论和创作实践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高。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新授和深入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民居与环境文化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评价环节多元,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积极,能相互学习,教师总结评价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不足之处
1. 创作实践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后续应合理安排时间。
2. 对一些基础薄弱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应加强个别辅导。
3. 课堂讨论中,个别小组参与度不高,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组织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