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照自然》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观照自然》是本单元起始课,围绕“山水抒怀”主题展开。教材借助大量经典山水画,介绍“三远法”等独特章法布局,展现散点透视优势。还详细讲解斧劈皴、披麻皴等山石皴法,让学生掌握自然山水艺术表达,为后续学习创作与赏析奠基。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对美术兴趣浓厚,有自然山水生活体验,但对中国山水画认知浅。他们有一定观察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发展,教师可引导其参与讨论和实践,理解山水画内涵与技法。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敏锐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艺术魅力,理解章法布局和笔墨技法美学价值。2. 提升对山水画中空间感和山石质感的审美鉴赏能力。创意实践1. 学会山水画基本技法如皴法,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2. 发挥创新思维,将个人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提高实践能力。文化理解1. 体会中国山水画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2. 激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动力。艺术表现1. 掌握“三远法”构图和皴法表现,准确表现自然山水。2.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三远法”构图特点和散点透视原理,识别不同构图作品。2. 掌握斧劈皴、披麻皴等山石皴法特点与表现方法。3. 能运用“三远法”和皴法表现自然山水。难点1. 把控用笔枯湿浓淡变化,契合表现对象。2. 创作中灵活运用“三远法”和皴法,实现情感与物象统一。3. 准确表现山石质感和画面空间感。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山石实物或模型、临摹素材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播放视频并提问(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展现祖国壮美山河的视频,视频中包含高山巍峨耸立、深谷幽静深邃、溪流潺潺流淌、平原广袤无垠等不同地貌景观,让学生沉浸在自然山水的美丽之中。(2) 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停顿片刻,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山水,古人没有相机,是如何将它们呈现在画卷上的呢?”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自然山水转移到古人对山水的艺术表现上。(3)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无论回答是否准确,都认可学生的思考和参与。(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人表现山水的独特方式。(6) 再次强调问题的核心,即古人如何通过绘画来展现山水之美,为后续引入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7)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了解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和困惑,以便调整后续的教学节奏。(8) 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中国山水画,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自然山水之美。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4.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发言踊跃:☆☆☆参与度高:☆☆☆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带来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古人表现山水方式的好奇,顺利导入课程,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新授 活动一:山水画的章法与时空突破 展示作品讲解“三远法”(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赵孟頫的《水村图》等经典山水画作品,将高清的作品图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2) 详细讲解“三远法”的概念,即高远(自山下仰山巅)、深远(自山前窥山后)、平远(自近山望远山),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每幅作品的构图特点和所营造的空间感。例如,在讲解《溪山行旅图》时,指出其运用高远法,通过高耸的山峰和渺小的行人,展现出山势的雄伟和高大。(3)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景物的布局和层次,让学生自己感受“三远法”在画面中的体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4) 对比西方焦点透视,向学生说明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即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如《清明上河图》能够展现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时空表达。(5) 提出问题,如“从这几幅画中,能看出‘三远法’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7)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方向正确且富有成效。(8)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三远法”和散点透视的理解。 巩固“三远法”知识(1) 展示更多不同“三远法”构图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判断作品运用的是哪种“三远法”,巩固学生对“三远法”的识别能力。(2) 让学生在纸上简单画出“三远法”的示意图,并用文字标注出高远、深远、平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三远法”的空间理解。(3)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或其他艺术作品中类似“三远法”的空间表现,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4) 对学生的判断和示意图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肯定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表现。(5) 再次强调“三远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让学生重视这一知识点。(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欣赏和创作中,关注“三远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作能力。(7) 总结“三远法”和散点透视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山石皴法做好衔接。(8) 过渡到山石表现与皴法的教学内容,自然地衔接教学环节。 1. 仔细观察作品,思考“三远法”的体现。2.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点。3.判断作品“三远法”类型,画出示意图。4.回忆生活中类似空间表现。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讨论积极:☆☆☆理解到位:☆☆☆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经典作品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三远法”和散点透视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新授 活动二:山石的表现与皴法解析 介绍皴法特点(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皴法(斧劈皴、披麻皴、米点皴等)的山水画作品,详细介绍每种皴法的特点和所表现的山石质感。例如,斧劈皴线条刚硬、挺拔,适合表现坚硬的山石;披麻皴线条柔和、细长,如同麻线披散,适合表现土质或风化的山石;米点皴用密集的小点表现山石,给人一种朦胧、湿润的感觉,适合表现云雾缭绕的山石。(2) 结合作品,分析每种皴法在画面中的运用效果,让学生感受不同皴法所营造的独特艺术氛围。(3)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皴法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根据自然山石的特点创造出不同的皴法。(4) 提出问题,如“这些皴法分别适合表现什么样的山石?”引导学生思考皴法与山石质感的关系。(5) 让学生观察作品中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尝试找出与皴法特点的对应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6)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皴法特点的理解。(7)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不同皴法的关键特征和适用场景。(8) 为后续的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做好铺垫,让学生对皴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示范皴法用笔(1) 教师准备好绘画工具,如宣纸、毛笔、墨汁等,开始现场示范不同皴法的用笔技巧。(2) 边示范边详细讲解用笔力度、角度、顺序等技巧,例如,在示范斧劈皴时,强调用笔要刚劲有力,侧锋运笔,线条要有节奏感;在示范披麻皴时,提醒学生用笔要轻柔、流畅,中锋运笔,线条要自然舒展。(3) 展示不同用笔力度和角度所产生的线条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用笔变化对皴法表现的影响。(4) 强调用笔的枯湿浓淡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进行调整,如表现山石的向阳面用淡墨,表现阴面用浓墨。(5) 示范过程中,不断重复关键的用笔动作和技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理解。(6)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理解示范内容。(7) 完成示范后,再次总结不同皴法的用笔要点,强化学生的记忆。(8)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皴法练习。 1. 观察作品,了解皴法特点。2.参与交流,分享对皴法的理解。3.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用笔技巧。4.提出疑问,解决困惑。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交流积极:☆☆☆理解技巧:☆☆☆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作品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皴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皴法用笔技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实践 布置实践任务 明确实践要求(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自然山水照片,运用“三远法”构图与所学皴法,绘制一幅山水画草图。(2) 详细说明实践的要求和步骤,包括构图要合理运用“三远法”,表现出空间感;皴法要根据照片中山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类型,并准确表现出山石的质感。(3) 提醒学生注意用笔的枯湿浓淡变化,以及画面的整体色调和氛围。(4) 强调实践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发挥创造力。(5) 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和建议,如可以对照片进行适当的简化或夸张,突出画面的重点。(6)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7) 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了解他们对实践任务的理解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8) 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实践任务的要求和步骤,为学生开始实践做好准备。 巡视指导学生实践(1) 学生开始动手绘制后,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2) 对于学生在构图、用笔、皴法运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例如,如果学生在构图上没有体现“三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照片,调整画面布局;如果学生在用笔上力度不均匀,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用笔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3) 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4) 关注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创意,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5) 对于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学生,教师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6)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绘制的各个环节,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作品。(7)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8) 持续关注学生的实践进展,直到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 1. 选择自然山水照片,构思构图。2.动手绘制山水画草图。3.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4.与同学交流创作经验。评价任务 构图合理:☆☆☆皴法准确:☆☆☆创意展现:☆☆☆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三远法”和皴法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教师的巡视指导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保证实践的效果。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作品展示(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或展示台上,营造一个展示的空间。(2)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3) 提醒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能够让其他同学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4) 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调整展示角度、提供灯光等,确保作品能够清晰地展示给大家。(5) 观察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6) 控制展示的时间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同时避免展示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拖沓。(7)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展示同学的介绍,尊重他人的作品和表达。(8) 为后续的评价环节做好铺垫,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开展多维度评价(1) 先请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介绍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技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对作品的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从构图合理性、皴法运用恰当性、创意表现等方面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3) 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4) 巡视各小组的互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确保评价的方向正确且富有建设性。(5)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给予具体的改进方向和建议。(6) 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让学生正确对待评价结果,不要因为评价而产生压力或自卑情绪。(7) 对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给予表扬和鼓励。(8) 总结评价环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 1. 积极展示作品,介绍创作思路。2.认真进行自评,反思作品优缺点。3.参与小组互评,提出客观评价。4.听取教师评价,接受建议。评价任务 展示清晰:☆☆☆评价客观:☆☆☆反思深刻:☆☆☆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自信心。多维度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课堂总结 回顾重点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三远法”的构图特点、散点透视原理、不同皴法的特点和表现方法等。(2)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确保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记忆。(3) 结合学生的作品和评价情况,再次强调“三远法”和皴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4) 提醒学生注意用笔的技巧和画面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5) 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 强调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意义。(7)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8) 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持续学习(1) 教师表达对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的满意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保持对山水画的学习热情,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建议,如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或展览,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途径。(4) 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5)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山水,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6)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7) 祝愿学生在山水画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注入动力。(8) 宣布本节课结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离开课堂。 1. 认真聆听教师总结,加深知识记忆。2.回忆学习收获和体会。3.接受教师鼓励,树立学习信心。4.明确课后学习方向。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态度积极:☆☆☆信心增强:☆☆☆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鼓励学生持续学习,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指导和动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其中“三远法”和皴法的运用,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2. 用所学的皴法,临摹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局部,注意用笔的技巧和山石质感的表现。3. 收集至少3幅不同“三远法”构图的山水画作品,标注出运用的“三远法”类型。拓展作业1.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运用“三远法”和皴法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2.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风格,制作一份手抄报进行展示。3. 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小型的山水画作品展览,互相交流和学习。板书设计中间主板书:山水画的观照自然一、章法与时空突破1.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配图说明)2.散点透视二、山石的表现与皴法1.斧劈皴(简单图示)2.披麻皴(简单图示)3.米点皴(简单图示)等……左边副板书:绘画工具介绍右边副板书:学生作品展示区(贴上学生优秀作品)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丰富的作品展示和直观的演示,学生对山水画“三远法”和皴法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识别不同的构图和皴法类型。2. 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3. 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作品优缺点,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用笔技巧上仍显生疏,对皴法的运用不够灵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实践练习时间,加强个别指导。2. 评价环节中,学生的评价深度和专业性有待提升,后续可引导学生学习更系统的美术评价方法。3. 在教学内容拓展方面,可引入更多山水画背后的文化故事,加深学生对山水画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