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祖辈手艺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祖辈手艺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祖辈手艺》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祖辈手艺》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以香囊为载体,展示传统手工艺魅力。教材通过介绍香囊起源、历史意义、制作工艺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提升审美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传统手工艺了解较少。他们在身心发展上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在制作过程中可能缺乏耐心和细心。学习困难在于掌握香囊制作细节和创意设计。可通过演示、实践指导来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学生能了解香囊起源、历史意义及传统文化作用。
2. 掌握制作香囊基本步骤,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1.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创新香囊设计。
文化理解
1.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
2. 让学生感受手工制作乐趣,体会祖辈手艺的精湛与独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香囊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香囊的寓意和佩戴方式。
3. 体会香囊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难点
1. 处理香囊制作过程中的细节。
2. 进行香囊的创意设计。
3.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香囊实物、制作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1) 教师展示小巧的香囊实物,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既可以作为装饰物,又能散发出怡人的香味的香囊。大家想一想,端午节为什么会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呢?”引发学生对香囊习俗的好奇。
(2) 进一步提问:“那你们知道香囊的形制、材质、工艺都有哪些特色吗?”引导学生关注香囊的外在特点。
(3) 教师描述香囊的外观特点,如“香囊有着别具匠心的造型、优雅别致的纹饰、端庄大气的配色”,让学生对香囊有更直观的感受。
(4)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传统香囊的魅力,传承其技艺,发扬其文化内涵。”明确学习目标。
(5) 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见过香囊,在哪里见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拉近与香囊的距离。
(6) 展示一些不同造型、纹饰的香囊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对这些香囊的第一印象。
(7) 讲述一些与香囊有关的小故事,如古代文人雅士佩戴香囊以显示高雅情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8)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香囊可能蕴含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观察香囊实物和图片。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香囊的经历。
4.猜测香囊的寓意。
评价任务 问题参与度:☆☆☆
观察细致度:☆☆☆
分享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香囊实物和图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知,引导探究 介绍唐代鎏金银香囊
(1) 教师展示唐代鎏金银香囊的图片或实物模型,介绍其基本信息:“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唐代鎏金银香囊,它非常精致小巧,口径仅有4.8厘米。”让学生对其大小有直观认识。
(2) 讲解香囊的结构:“它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并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或动画展示机环和香盂的位置。
(3) 解释香囊的工作原理:“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倾撒。”用简单的实验或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4) 引导学生观察香囊外壁的纹饰:“大家看,香囊外壁还有细致华丽的镂空花鸟纹饰,显得轻盈灵动,极具装饰美感。”让学生感受纹饰的艺术价值。
(5) 提问学生对唐代鎏金银香囊的设计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6) 对比现代香囊和唐代鎏金银香囊的设计,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7) 介绍唐代鎏金银香囊的制作工艺,如鎏金、镂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手工艺的精湛。
(8) 讲述唐代鎏金银香囊在当时的用途和文化意义,如作为宫廷用品、礼品等。
任务一:查找资料,了解金属香囊的设计巧思
(1) 布置任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分组合作,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关于金属香囊的历史背景、设计原理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资料。”明确任务要求。
(2) 强调重点:“重点分析唐代鎏金银香囊的独特设计,理解其如何通过精巧的机械结构确保香料不倾撒,以及镂空花鸟纹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让学生清楚研究方向。
(3) 指导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每组确定组长。
(4) 提供资料查找的方法和建议,如推荐相关的网站、书籍等。
(5) 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6) 提醒学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
(7) 鼓励小组内成员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8) 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任务二:了解香囊的传统纹样和美好寓意
(1) 展示香囊上常见的传统纹样图片,如龙凤呈祥、莲花宝座、云水纹等,介绍这些纹样的名称。
(2) 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纹样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大家想一想,龙凤呈祥、莲花宝座、云水纹这些纹样都代表着什么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结合香囊作为日常用品和礼品的用途,分析不同纹样所承载的美好寓意:“比如龙凤呈祥通常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莲花宝座象征着纯洁、神圣。”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4) 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纹样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5) 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介绍香囊在民间信仰和习俗中的重要地位,如辟邪、祈福等。
(7)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新香囊的设计。
(8) 展示一些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香囊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1. 观察唐代鎏金银香囊的图片和模型。
2.分组搜集金属香囊的资料。
3.探讨香囊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
4.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
评价任务 资料搜集度:☆☆☆
讨论参与度:☆☆☆
观点创新性:☆☆☆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唐代鎏金银香囊,让学生了解其设计巧思和制作工艺。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和纹样探讨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香囊文化内涵的理解。
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任务三:尝试动手制作一个香囊 讲解制作步骤
(1) 教师向学生强调制作香囊需先设计并绣出吉祥纹样,再组合缝制各部分,让学生对整体流程有清晰认识。
(2) 详细介绍用刺绣工艺制作香囊主体部分的步骤:“首先,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布料,根据自己的设计在布料上画出吉祥纹样。然后,用绣线按照纹样进行刺绣。”边说边展示刺绣工具和绣线。
(3) 示范刺绣针法,如平针、回针等,让学生观察针法的运用和效果。
(4) 提醒学生在刺绣过程中要注意绣线的颜色搭配和针法的均匀性:“颜色搭配要协调,针法要均匀,这样绣出来的纹样才会美观。”
(5) 讲解缝制香囊的步骤:“刺绣完成后,我们将布料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将两片布料正面相对,用针线缝合边缘,留一个小口用于填充香料。”
(6) 展示填充香料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香料,将其慢慢填充到香囊中,注意不要填得太满。”
(7) 指导学生缝合香囊的小口:“最后,用针线将小口缝合,一个香囊就基本完成了。”
(8)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使用剪刀、针线时要小心。
指导学生实践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开始动手制作香囊。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学生的制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2) 及时解答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针法不会、布料裁剪不好等,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鼓励学生发挥个人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香囊图案和造型:“大家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香囊。”
(4) 提醒学生注意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如刺绣的针法、缝合的针脚等,提高作品的质量。
(5) 观察小组内学生的合作情况,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6) 对制作进度较快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装饰和完善,如添加珠子、丝带等。
(7) 对制作进度较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加快进度。
(8) 定期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创意。 1. 聆听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2.分组动手制作香囊。
3.向教师请教遇到的问题。
4.参与小组交流和展示。
评价任务 制作规范性:☆☆☆
创意独特性:☆☆☆
合作协调性:☆☆☆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制作步骤和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香囊的制作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展示评价 组织作品展示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香囊作品。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创意灵感:“请你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制作这个香囊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还有你的创意来源是什么?”
(3)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展示学生的分享,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4) 对学生的展示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展示一些优秀的香囊作品,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
(6) 组织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有创意、最精美的香囊。
(7) 统计投票结果,公布获奖学生名单,并给予小奖品作为奖励。
(8) 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表示肯定和鼓励,强调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
进行作品评价
(1)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评价,首先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点:“这位同学的香囊设计很有创意,采用了独特的纹样和颜色搭配,非常新颖。”
(2) 注重学生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在刺绣和缝合的细节上,这位同学做得很精细,针脚很均匀。”
(3) 评价学生对传统技艺的掌握程度:“从刺绣的针法和香囊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对传统技艺有一定的掌握。”
(4) 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在香料的选择上再多样化一些,或者在装饰上再添加一些元素,这个香囊会更加完美。”
(5)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更客观的认识。
(6)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请你给这位同学的作品提一些建议,你觉得他的作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7) 总结评价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在制作过程中都很努力,作品也都很有特色,但在一些细节和创意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和创意能力。 1. 上台展示自己的香囊作品。
2.分享制作心得和创意灵感。
3.参与投票和评价。
4.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建议。
评价任务 展示表现力:☆☆☆
评价客观性:☆☆☆
建议合理性:☆☆☆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经验和创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和改进,提高审美能力和制作水平。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
(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强调香囊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香囊的起源、历史意义、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香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2) 回顾香囊的制作步骤和技巧:“我们学习了用刺绣工艺制作香囊主体部分,以及如何缝合、填充香料等。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技巧。”
(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在课堂上,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制作和展示,表现得非常棒。”
(4) 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香囊制作的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制作香囊,尝试不同的设计和工艺。”
(6)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香囊的制作方法和文化寓意,或者尝试独立制作一个香囊,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
(7) 提醒学生将香囊制作的技艺传承给家人和朋友,弘扬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将这份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8) 对学生表达美好的期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 聆听教师的总结。
2.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3.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4.接受教师的期望和鼓励。
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度:☆☆☆
作业明确度:☆☆☆
期望接受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香囊的制作方法和文化寓意。
2. 尝试独立制作一个香囊,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
3. 搜集一种其他传统手工艺的资料,了解其起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拓展作业
1. 将自己制作的香囊送给家人或朋友,并记录他们的感受和反馈。
2. 尝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设计一个新的作品。
3. 参加一次传统手工艺的体验活动,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祖辈手艺》
一、香囊知识
1. 起源与意义
2. 唐代鎏金银香囊
二、制作步骤
1. 刺绣纹样
2. 裁剪缝合
3. 填充香料
三、创意设计
传统与现代结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演示、讨论、实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香囊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学生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不足之处
1. 在制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作品质量不高。
2.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展示评价环节有些仓促,学生交流不够充分。
3. 创意设计环节对学生的启发不够,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