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一直关注中国文艺学美学发展,提出了“中国式美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丁国旗:“美学”一词源自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的论文《对诗的哲学沉思》,其研究对象指的是“可感知的”事物。理解“中国式美学”的本质,要从我们对中国美学的文化感知和认识上来看。我将中国式美学的本质内涵的核心放在“文质兼美”与“德艺双馨”两个方面,这是基于中国美学的“民族性”特征而提出的。“文质兼美”是文艺精品的标准,“德艺双馨”是艺术家们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通过文艺作品体现出来。前者吸纳了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用于界定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后者考量创作者的精神气象、德性修为与艺术造诣,旨在强调文艺工作者需在“德”“艺”两个方面达到内外统一、表里如一。“文质兼美”“德艺双馨”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文艺创作体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通过文艺创作才能落到实处,这也是文艺创作“出精品”的内在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实践和思想凝练。“中国式美学”对于中华美学有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国旗:“中国式美学”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语境,是对中华美学的进一步延展性认识,也是中华美学在当代的独特写照与深度诠释。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美学是对中华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既继承了中华美学的核心精神,又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近年来,中国式美学在多个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文化自信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中国式美学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人工智能、裸眼3D、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与留白融入数字艺术创作,向世界展示了浪漫空灵的中国意象。这种“艺术+科技”的跨媒介实践,不仅让中华美学在数字化浪潮中展现出强大感染力,也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中国式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也日益显著。以“新中式”生活方式为例,它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从服饰到茶饮、从家居设计到生活场景布置,都体现了简约、实用与个性化的追求。这种美学实践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式美学融会中华美学传统与当下时代召唤,既回应时代挑战,又彰显文化自信,不断引领文艺创作的新方向新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美学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愈发紧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艺术在保持文化底色的同时,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国式美学与西方美学有哪些显著的区别 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实践如何体现中国式美学 丁国旗:中西方美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也在哲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式美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观点,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体验,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留白手法勾勒出空灵意境;西方美学则基于客主二分,强调理性与形式美,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对完美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式美学倾向于写意和虚实相生,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便是典型;西方美学则注重写实和对称,巴黎圣母院的高耸尖塔尽显其对形式美的执着。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经贸交流、民间交流以及各级各层面中外双边多边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亟须筑牢中华文化根基,倾力做好自我文化建设,坚定不移维护并持续提升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实践中,“人民性”是文艺创作的核心追求。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投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饱含情感去体会人民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不仅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摘编自陈雅静、段丹洁《探索中国式美学发展之路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丁国旗》)材料二: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的中西比较意识,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停留于去呈现中西美学的差异或共通,而是应当以一种潜在的美学学科参照意识去归纳、阐释中国古人基于美学基本层面的不同所思所感,从而提炼出一套与共他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由于是以中西相对达成共识的美学基本层面为切口,故具有共同性;同时由于在美学基本层面的内涵理解及其与文化整体关联性等方面有着自身特色,故也具有差异性。于此比较意识中,研究者方能超越中西文化的各自偏执倾向而进入真正的对话与反思、互鉴与融通。除了中西美学比较意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更应该注重古今美学的比较意识。随着世界学术信息共享速度的同步化,中西比较的分量更快地让渡给古今比较。带着当代的问题意识进入传统美学,去创造转化,古为今用,能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实践价值。研究者如果具有了这种自觉的古今比较意识,学术的趋新也就不是时髦的炫技,而是言之有据、行之有效的理论创新。(摘编自余开亮《方法论意识与中国传统美学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国旗认为,虽“美学”一词属于舶来品,但中国式美学具有民族性,“文质兼美”“德艺双馨”是其本质内涵的核心。B.中国式美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语境背景下文化自信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C.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现代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中华美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种融合之路。D.把“人民性”当作文艺创作的核心追求,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艺工作者们就能够创作出最好的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要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艺术家要德艺双馨,二者都会反映在文艺创作中。B.中国式美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助力,也与人们的实用性追求相关。C.中国式美学追求“天人合一”,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体验,西方美学则强调理性与形式美。D.中西比较的分量会更快地让渡给古今比较,这是因为世界学术信息共享速度正在同步化。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了中西方美学在哲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存在细微差异。B.材料二强调西方美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与中国传统美学对话与反思、互鉴与融通。C.材料一丁国旗的回答中多次列举实例,这使他的发言内容更富有说服力。D.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论述的观点比丁国旗的观点深刻,逻辑更加严密。4.请仿照材料一的形式,以材料二为主要内容设计两个访谈问题。5.访谈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对访谈的特点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秦帝国(节选)孙皓晖晚霞似火,沉沉暮霭中的函谷关吹起了悠扬的晚号。垛口士兵的喝城声长长回荡在两山之间:“落日关城喽,行人车马最后进出——”随着晚号声喝城声,络绎不绝的车马行人满载满驮,犹如一道色彩斑斓的游牧部族迁徙的大河,匆匆流出高大的石条门洞,丝毫没有断流的迹象。进入函谷关的车马人流,却是零零碎碎断断续续,还都是清一色的黑衣老秦人。即使暮色降临,老秦人们还是愣怔怔地打量着这不可思议的逃秦风景。正在此时,城头喝声又起:“关门将落!未出城者留宿,鸡鸣开城!”呼喝之间,悬吊的铁门开始落下。正在此时,一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红衣商人高声嚷了起来:“秦国好没道理!又逐客又关城,还不许人走夜路了!我等不想住店,只要出关!”随着红衣商人的喊声,人流纷纷呼喊只要出关,悬在半空的大铁门竟无法切断这汹涌呼喝的车马人流。正在此时,一辆四马轺车激荡着尘烟从关内如飞而来,残阳下可见轺车金光闪耀,分明不是寻常官车。随着烟尘激荡,遥遥传来一声尖亮的长呼:“王车出关,且莫关城-——!”片刻之间,四马轺车冲到城下,驭手控缰缓车仰头高声:“河渠丞李斯可曾出关 ”城头都尉一拱手:“查验照身,李斯片时前出关。”驭手一抖马缰,四马轺车从人流甬道中隆隆驶出关门。一出关门,驭手尖亮的嗓音在车马人流中荡开:“河渠丞李斯,先生何在 ”道边一个商人在车上遥遥挥手:“方才上了山,马在这里。”驭手高兴得一跺脚:“赵高没白跑!”再不问人喊话,拔腿便往山上追去。峰头犹见落日,却没有一个人影。赵高喘息了几声,可力气一声尖亮的呼喊:“李斯先生,可在山上——”“何人呼我 ”山腰隐隐飘来气喘吁吁的喊声。山腰一个小峰头上,李斯正在凝望暮霭沉沉的大河平原。他要在这空旷冷清的高山上好好想想,究竟是回楚国还是去魏国齐国 《谏逐客书》送出去了,李斯胸中的愤激之情也过劲了。从咸阳一路东来,亲眼见到山东商旅流水般离开秦国,李斯觉得怪诞极了,心绪也沮丧极了。“先生!赵高拜见!”李斯蓦然回头,这才相信方才的声音不是幻觉。李斯猛然想起,秦王的近身内侍叫作赵高,心下不禁突然一跳,镇静心神一拱手高声问:“在下正是李斯,敢问足下何事相寻 ”“赵高奉秦王之命,急召先生还国!”“秦王看了李斯上书 ”“在下离开时,秦王只看了一半。秦王说,追到天边,也要追回先生!”“不说了。”李斯突然一挥手,“走!下山。”赵高将马鞍上的青布包袱解下,放进王车车厢,又将红马拴在了车后,对着李斯利落一躬:“先生,请登车。”李斯心头一热,便要跨步上车。正在此际,一个红衣商人突然冲过来,拉住李斯高声嚷嚷:“先生分明山东人士,且说说这成何体统!王车能日落出城,我等为何不行 都说秦法严明,举国一法,这是一法吗?分明两法!欺侮山东人士不是!既然已经多开了半个时辰,为何不能教我等出城完了再关城!”随着红衣商人高声大嚷,城外商人们也都纷纷聚拢过来,非要教李斯给个评判不可。李斯已经听得明白:函谷关城门都尉为了等候王车入城,没有关城,商旅人流多出关了许多;如今城门都尉见王车准备进关,重新喝城,要真正闭关;许多商旅家族一半在关内,一半在关外,自然急得嚷嚷了起来;而此前赶来执法的秦军铁骑也是严阵以待,只待王车进城,便要拘拿这些敢于蔑视秦法的奸人。此时天色已经暮黑,商旅们已经点起了火把,汹汹之势分明是不惜与秦军铁骑对峙了。李斯已经斟的清楚,转身对着人群高声道:“在下李斯,原是秦国河渠丞,楚国人士,与诸位一样,也在被逐之列!诸位见容,听我说几句话。”李斯一圈拱手,高声道:“诸位久居秦国经商,该当知道秦法之严。函谷关守军,只是执法行令,无权夜间开关城门。百年以来,都是如此,当年连孟尝君都被挡在关外野营,我等有甚不解?诸位愤愤者,逐客令也!然则,诸位须知,怪诞之事,必不长久。在下明言,我李斯正是上书非议逐客令的。秦王看了我的《谏逐客书》,下令王车紧急前来接我回秦!在下今日只说一句:旬日之内,秦国必然废除逐客令!诸位若信得李斯,还想在秦国经商,便在函谷关内外,住店等侯几日,不要走!咸阳,还是山东商旅的第一大市!”“先生,此话当真 ”火把人群一片嚷嚷。“王车在此,当然当真!”赵高尖着嗓子喊了一声。红衣商人大喊:“先生说得在理!我等住下来如何 ”“好!住下来!等!”红衣商人对李斯一拱手:“在下田横,多谢先生指点!”李斯也是一拱手:“齐国田氏,在下佩服,告辞!”赵高一图马缰,驷马王车从火把海洋中辚辚进关。关城铁门隆隆落下,关内外却没有了愤怒吼喝之声,倒是一片轻松笑声在身后弥漫开来。王城中一片漆黑,只有东偏殿的秦王书房闪烁着灯光。青铜轺车刚刚驶入车马场停稳,便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快步走了过来,遥遥一声急促问话:“小高子,接到先生没有 ”赵高喊了声:“接到了!”车上李斯早已经看见了嬴政身影,飞身下车,一阵快步迎了过来。嬴政深深一躬:“若无先生上书,嬴政已成千古笑柄也!”李斯也是深深一躬:“渭水泛舟夜谈,臣未尝一刻敢忘。臣若不知我王之志,何敢鼓勇上书 臣坚信,逐客令与我王大志不合,必是受人所惑。”“先生教我。”“欲一中国者,海纳为本。”李斯一字一顿。“得遇先生,方知天地之广阔,治道之博大也!”默然良久,嬴政长吁了一声。“原是秦王明断。”嬴政拉起李斯,大步走进了书房。启明星在天空闪烁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老秦人“愣怔怔”观望商旅出关,意在表现他们对逐客令导致人才流失的痛心与不满。B.秦王看了一半《谏逐客书》后,幡然醒悟,立马派赵高追回李斯,体现了他果断决策的能力。C.赵高强调“王车在此”,目的是以秦王权威压制商旅,迫使众人接受关城的安排以维护秩序。D.商旅们最终发出一片“轻松笑声”,这种反应表明李斯的说理完全消除了他们对秦法的不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迁徙的大河”比喻出关的车马,生动展现了“客”之外流的景象,暗示出秦国的危机。B.选文和《祝福》一样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函谷关冲突的高潮,再回溯李斯离秦的原因。C.赵高主动为李斯解包袱、拴马驾车,这些动作细节从侧面体现了秦王对李斯的重视程度。D.文末“启明星在天空闪烁着”的环境描写,一语双关,预示着秦国即将迎来政策转变的曙光。8.文中李斯的心理伴随情节发展产生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9.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鲜明地表现了他胆小怕事、保守迂腐的形象特点。请结合选文画线句子分析李斯的形象特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由,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干而舞,三终而出。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公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公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于是兴,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恶,是何言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齐桓困于长勺,勾践困于会稽,晋文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节选自《说苑·杂言》)材料二: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楚救A陈B军于城C父D闻孔子在E陈蔡之间F楚使G人聘孔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断绝,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意思不同。B.其,表祈使语气,与《师说》“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其”用法不同。C.用,指任用,与《劝学》“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用”意思相同。D.“人之不我信也”与《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的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孔子在困厄时依然唱歌不辍的做法不符合礼制,孔子直到曲终才予以回应。B.孔子认为齐桓公、晋文公、勾践等都在逆境中崛起,这与《周易》的相关表述一致。C.陈蔡两国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后危及自身的地位,故而让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D.孔子认为君子本来就容易陷入穷困的境地,小人在陷入穷困之地后就容易胡作非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4.两则材料都谈及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的事情,孔子借此对弟子进行了教诲,其教诲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诗三十八首(第十九)①陈子昂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②。黄屋③非尧意,瑶台④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⑤,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注】①此诗创作背景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兴建佛寺。②元元:指百姓。③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④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为纣王所建。⑤西方化:佛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树立圣人无私忘我的正面形象,为批判现实中的统治者作铺垫。B.三、四句赞扬尧不求奢侈,批判纣在瑶台享乐,激浊扬清,爱憎分明。C.“云构山林尽”与《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由古及今、先叙后议,结尾直抒胸臆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层次分明。16.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批判朝廷兴建佛寺极尽奢侈的?请结合“奈何”六句简要赏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领导的艺术在于识人用人,就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皇帝自己没有必要“劳神苦思,代下司职”,而应该“ , ”选择合适的人才。(2)夜里,小张去拜访住在湖边的朋友,二人划船行至水面,看到波光粼粼,一望无际,顿感自身渺小,不由得吟起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诗句“ , ”。(3)古人常用“星”字营造氛围、创设意境、表情达意等,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讨论古代马车时,车辆构件的材质常常被人们忽视。古代马车的主体构件主要采用木质材料,而现代汽车以金属材料为主。通常情况下,普通金属材料在硬度、强度和刚度等物理特性上优于木材,( )。木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与韧性,这也是中国古代木建筑抗震效果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木构件的选材是古代工匠制作车辆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由于不同构件的受力要求不同,其材料选择也有所区别。车轮和车轴作为马车的关键受力部件和震动传递构件,其所用木材的弹性和韧性是制车工匠的重要考量标准。从考古资料来看,自西周以来,青檀木成为重要的制车材料之一,尤其在秦汉时期,诸侯王和贵族的随葬马车多采用青檀制作,这已经成为一种 的选择。《诗经·魏风·伐檀》中也有相关记载:“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这表明古人已砍伐青檀木用于制作车轮和辐条。与其他木材相比,青檀具有较高的弹性、韧性和强度,非常适合用于制作车轮和车轴。在车辆行使过程中,青檀木构件可震动减弱,有效减轻车辆传递给乘客的癫簸感。在古代马车上有一个特殊的构件——伏兔,其形状如兔伏,因此得名“伏兔”。根据《车制图解》的解释,正是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装置,使车辆在高速行进中能够保持车身的稳定。《释名》里更形容这装置“似人屐也”。车辆装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伏兔常被误认为与现代的“减震装置”类似,但实际上,它与现代弹簧悬架的结构并不相同,其减震效果本质上源于木材自身的弹性和韧性。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一处语病和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木材却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在弹性和韧性方面B.但在弹性和韧性方面,木材却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C.但木材表现出来的弹性和韧性是它更优越的性能D.但木材更优越的性能却在弹性和韧性方面表现出来20.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领神会 B.约定俗成 C.不言自明 D.不约而同21.伏兔是古代马车的重要装置,请结合图片和材料第三段内容,完成下表。伏兔位置 ①上下分别连接( )和( )主要功用 ②连接和( )得名由来 ③( )22.为科普说明文拟写生动有趣的标题,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请参考第一段的标题,为二、三段拟写标题。第一段:木材——古代马车材质的匠心密码第二段:第三段: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行”在字典里有“能干,不错”的意思。“一时行”和“一直行”孰优孰劣?如何看待?班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甲说:从个人、社会发展来看,应当追求“一直行”,不满足于“一时行”,否则难以行稳致远。乙说:从教育孩子角度看,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扮演“一直行”的角色,“一时行”反而更会促进他们的成长。丙说:从与他人相处来看,自己“一直行”可能抢占他人的机遇,“一时行”然后功成身退或许是一种处世智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D 2.D 3.C 4.①您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的中西比较意识,应当如何突破传统研究模式 (或: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应建立怎样的中西比较意识 )②在当下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是否存在过度侧重“中西比较”而忽视“古今比较”的现象 (或:除了中西美学比较意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还应注重哪些比较意识 ) 5.①针对性:主要对“中国式美学”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话题集中,不蔓不枝。②专业性:记者的提问逐层深入,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或:嘉宾丁国旗的回答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素养:他准确提炼中国式美学的本质内涵,中国式美学在现代的发展和变化,并结合具体案例阐释理论,展现了在中国美学研究方面的专业深度。)③典型性:访谈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丁国旗,访谈的话题、设置的问题、嘉宾的回答都很有代表性。(或:丁国旗在访谈中用了多个示例,这些例子说服力强,很好地证明了观点,具有典型性。)【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访谈形式探讨中国式美学的内涵与发展。材料一通过丁国旗的论述,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美学“文质兼美”“德艺双馨”的核心特质,展现传统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二则从方法论角度强调中西比较与古今比较的研究路径。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共同勾勒出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图景。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就能够创作出最好的作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人民性’是文艺创作的核心追求……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要求文艺工作者“投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服务”,但并不能说就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D.“这是因为世界学术信息共享速度正在同步化”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随着世界学术信息共享速度的同步化,中西比较的分量更快地让渡给古今比较”,“世界学术信息共享速度同步化”是背景,二者是伴随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存在细微差异”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明确说“中西方美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也在哲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非细微差异。B.“强调西方美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与中国传统美学对话”错误,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应超越“各自偏执”,实现“对话与反思、互鉴与融通”,而非西方美学要与中国传统美学对话。D.“比丁国旗的观点深刻,逻辑更加严密”错误,材料一侧重“中国式美学”的内涵与发展,材料二侧重研究方法,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讨论美学研究,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二内容:材料二重点围绕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展开,核心观点包括两点:一是中西比较意识应超越单纯呈现差异或共通,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二是除中西比较外,更应注重古今比较,以当代问题意识对传统美学进行创造性转化。材料一形式:材料一的访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对话性”,以“您认为……”等句式针对核心观点提问。设计问题:材料二强调中西比较需超越传统模式,因此可设计问题聚焦“如何突破传统研究模式”,如“您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的中西比较意识,应当如何突破传统研究模式?”或者“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应建立怎样的中西比较意识?”材料二突出古今比较的必要性,可设计问题关注“是否忽视古今比较”或“还应注重哪些比较意识”,如“除了中西美学比较意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还应注重哪些比较意识?”或者“在当下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是否存在过度侧重‘中西比较’而忽视‘古今比较’的现象?”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访谈技巧的能力。①“针对性”:材料一问题依次聚焦“中国式美学的本质内涵”“与中华美学的关系及新发展”“与西方美学的区别及文艺实践体现”,所有问题均围绕“中国式美学”这一核心主题,话题集中,无发散内容,体现了访谈的针对性。 ②“专业性”:丁国旗回答展现了深厚学术素养,他精准提炼“文质兼美”“德艺双馨”的核心内涵,结合北京冬奥会、新中式生活等具体案例阐释理论,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结合,既体现了对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学术表达的专业性,进一步印证了访谈的专业性。 ③“典型性”:丁国旗在回答中使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苏州园林”“《寒江独钓图》”等案例,这些例子兼具代表性和说服力,能有效支撑观点;同时,访谈话题聚焦“中国式美学”这一当下文化领域的重要议题,问题设置和回答均具有行业代表性,体现了典型性。6.B 7.B 8.①被逐离秦途中:愤懑、迷茫、沮丧。②山上被寻时:惊讶、疑惑。③得知被召回时:感动、欣喜。④面对商旅时:冷静、自信。⑤见到秦王时:感激、坚定。 9.①沉稳理性。面对商人的愤懑情绪,李斯指出“函谷关守军,只是执行命令”,体现他理性客观的处事态度。②勇于担当。他明确表示“我李斯正是上书非议逐客令的”,展现其作为士人的谏言勇气和政治担当。③有远见卓识,自信。“怪诞之事,必不长久”“旬日之内,秦国必然废除逐客令”的笃定语气,反映其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④有智慧、善沟通。他先用法理服人,再以自身经历佐证,最后给出明确建议“住店等候几日”,层层递进的劝说方式体现其出色的沟通智慧。【导语】这篇历史小说片段以李斯被追回的戏剧性场景为核心,通过函谷关的暮色关城、商旅抗议等富有张力的场面,生动再现了秦国“逐客令”引发的社会震荡。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流出的“色彩斑斓”商旅与“清一色黑衣”老秦人并置,暗喻文化封闭的危机。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李斯慷慨陈词展现纵横家本色,秦王“千古笑柄”的自责突显明君气度。结尾启明星的意象,昭示着开放包容的治国理念终将照亮秦国。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意在表现他们对逐客令导致人才流失的痛心与不满”错误,原文中老秦人“愣怔怔地打量着这不可思议的逃秦风景”,仅体现他们对商旅大规模离开的不解,并未体现对人才流失的痛心与不满。C.“目的是以秦王权威压制商旅,迫使众人接受关城的安排以维护秩序”错误,赵高说“王车在此,当然当真”,是为了佐证李斯秦国将废除逐客令的说法,增强商旅对李斯的信任,而非“以秦王权威压制商旅,迫使众人接受关城安排”。原文中商旅最终选择留下,是因为相信了李斯的承诺,而非被权威压制。D.“这种反应表明李斯的说理完全消除了他们对秦法的不满”错误,商旅的“轻松笑声”源于对李斯“逐客令将废除”的信任,而非消除了对秦法的不满,他们对关城制度的不满并未消失,只是暂时搁置。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选文和《祝福》一样采用倒叙手法”错误,《祝福》采用倒叙,而选文从函谷关场景切入,依次写赵高追李斯、与商旅交涉、面见秦王,时间线清晰,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并非倒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①被逐离秦途中:原文“《谏逐客书》送出去了,李斯胸中的愤激之情也过劲了”“亲眼见到山东商旅流水般离开秦国,李斯觉得怪诞极了,心绪也沮丧极了”“究竟是回楚国还是去魏国齐国?”,体现其愤懑、迷茫、沮丧。②山上被寻时:李斯听到呼喊后“蓦然回头,这才相信方才的声音不是幻觉”“心下不禁突然一跳”,体现其惊讶、疑惑。③得知被召回时:李斯“心头一热”,以及赵高说“追到天边,也要追回先生”时的反应,体现其感动、欣喜。④面对商旅时:李斯迅速理清状况,冷静分析“秦法之严”“怪诞之事必不长久”,并给出明确建议,体现其冷静、自信。⑤见到秦王时:李斯对秦王“深深一躬”,并坚定表示“臣坚信,逐客令与我王大志不合”,体现其感激、坚定。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沉稳理性:面对商旅的愤怒嚷嚷,李斯首先明确“函谷关守军,只是执法行令,无权夜间开关城门”,并以“百年以来,都是如此,当年连孟尝君都被挡在关外野营”为例,说明关城制度的常规性,而非针对商旅的刻意刁难。这体现他不被情绪裹挟,能客观看待事件本质,展现出沉稳理性的处事态度。②勇于担当:李斯直接表明“在下明言,我李斯正是上书非议逐客令的”。在逐客令推行、自身也在被逐之列的背景下,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立场,主动承担起“非议逐客令”的责任,展现出作为士人的谏言勇气和直面问题的政治担当。③有远见卓识且自信:他断言“怪诞之事,必不长久”,认为逐客令这种违背常理的政策难以持续;并笃定“旬日之内,秦国必然废除逐客令”。这种对时局的准确判断,源于他对秦王志向的了解和对秦国发展的深刻认知,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强烈自信。④有智慧、善沟通:李斯的劝说层层递进,极具策略。先以“秦法之严”“守军执法”为法理依据,让商旅理解关城的合理性;再以自身“上书非议逐客令”的经历佐证,增强说服力;最后给出具体建议“住店等候几日,不要走”,并点出“咸阳还是山东商旅的第一大市”,既安抚了商旅情绪,又为他们指明了行动方向。这种清晰有条理的沟通方式,展现了他出色的沟通智慧。10.BDF 11.C 12.D 13.(1)仲由,假如仁义之士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的故事发生呢) (2)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14.①材料一强调困境能够磨炼一个人的心性,对一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②材料二强调困境多是不遇造成的,有志之士要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孔子“陈蔡之厄”的典故,生动展现了儒家的困厄观。材料一以音乐为媒介,阐释“困而后亨”的辩证思想;材料二通过师生对话,凸显“君子固穷”的人格境界。艺术上,两文均善用对比(子路愠色与孔子弦歌)、征引典故(齐桓、文王等)和对话体,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体现《说苑》的劝谕性和《史记》的叙事张力。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楚救陈”,主谓宾完整结构,“救”为谓语动词,“陈”为宾语,应在B处断开;“军于城父”,状语后置,“于城父”为地点状语修饰“军”,“军”作动词(驻军),应在D处断开;“楚使人聘孔子”,“楚”主语,其前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断绝/与世隔绝。句意:粮食断绝。/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B.正确。表祈使语气,千万/代词,他。句意:千万不可忘记啊。/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C.“意思相同”错误。动词,被任用/介词,因为。句意:倘若孔子被楚国聘用。/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D.正确。“不我信”即“不信我”,“未之闻”即“未闻之”,均为宾语前置句。句意: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我没有听说过这事。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认为君子本来就容易陷入穷困的境地”错误。依据原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在穷困时能坚守节操,而小人在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孔子强调的是君子面对困境的态度,而非君子容易遭遇困境。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譬使”,假如;“仁者而必信”,被动句,仁者一定被信任;“安有”,哪里会有。(2)“方”,方圆;“如”,或者(表列举);“比及”,等到;“足民”:足,使……富足,使民众富足。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强调困境能够磨炼一个人的心性,对一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孔子通过列举齐桓公、勾践等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崛起的例子,强调“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的辩证思想,引用《周易》“困亨贞”的说法,将困境视为“从寒之及暖”的必要过程,明确提出“夫困之为道……唯贤者独知”的核心观点,把困境当作成就圣贤的必经考验,强调困境具有磨砺心性、增长智慧的积极作用。②材料二强调困境多是不遇造成的,有志之士要学会在困境中坚守。面对子路“君子亦有穷乎”的质问,提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著名论断,用伯夷叔齐、比干等不被世人理解的贤者为例,说明“仁者不必信”的现实困境通过“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不遇时的坚守之道,强调在遭遇不公和困境时,君子应保持操守而不放纵(“固穷”)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在陈、蔡两国境内遭遇厄难,粮食断绝,弟子们都面带饥容。孔子在厅堂两柱间唱歌,子路进屋见孔子说:“先生这时唱歌符合礼的要求吗?”孔子不回答,唱完那支曲子之后才说:“仲由,君子喜好音乐为的是不要骄傲,小人喜好音乐为的是不要畏惧。谁知道你们这些人不理解我却要跟随我呢?”子路不高兴,拿起盾牌跳舞,舞完三遍乐曲才退出。到了第七天,孔子仍然练习音乐不停。子路带着怒气进来见孔子说:“先生现在练习音乐时机适当吗?”孔子不回答,练完了乐曲才说:“仲由,从前,齐桓公在莒邑萌生了称霸之心,勾践在会稽萌生了称霸之心,晋文公因骊姬的迫害萌生了称霸的念头。所以人不处困境思考就不能长远,自身不受拘束智谋就不会广博。怎么知道就一定不遇时机呢?”于是站起身来,第二天就摆脱了困境。子贡挽着缰绳说:“我们几个人跟随先生遭遇这场磨难,千万不可忘记啊!”孔子说:“唉,这是什么话?古语不是说:多次折断手臂才能成为良医。这次受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是我的幸运。你们这几个跟随我的人,也都是幸运的人。我听说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品行。从前商汤在吕地被困,文王在羑里被困,秦穆公在殽山被困,齐桓公在长勺被困,勾践在会稽被困,晋文公被骊姬所困。这困厄作为一条道路,好比从寒到暖,又从暖到寒。只有贤人自己了解,但难以说明。《周易》说:‘困卦亨通正固,大人吉祥,没有灾祸。但有话别人不信。’圣人要与人说这些难以言说的道理,确实如此。”材料二: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聘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前行,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走投无路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走投无路时就会无节制做事了。”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义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聪明有智慧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呢?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腹挖心呢?”15.D 16.①反问:“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以反问语气,对用金玉雕刻佛像来尊崇佛教的行为表示质疑,凸显出朝廷做法的荒谬。②夸张:“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运用夸张,说建造佛寺使山林木材耗尽,雕像上珠翠繁多,极言工程浩大与装饰奢华,突出兴建佛寺的耗费巨大。③对比:“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即使是鬼斧神工也难以完成这样的工程,更何况人力呢。这样的对比,进一步突出工程的艰巨与奢华程度,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导语】陈子昂此诗以圣贤忧民为镜,刺武周佞佛奢靡。开篇立尧舜之德,暗讽时弊;“黄屋”“瑶台”对举,古今映照;“穷金玉”“云构尽”极写耗费,比之杜牧“蜀山兀”更显峻切;末以“夸愚”“矜智”直斥昏聩。全诗用典对比、铺陈夸张、卒章显志,熔儒释批判于一炉,骨力遒劲,堪称初唐讽喻诗的匕首投枪。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全诗由古及今、先叙后议”错误。陈子昂开宗明义地为全诗立论:上古道德之君从来不为一已谋利,而是处处关怀和扶助善良的平民百姓。然后“由古及今”,举例论证这一观点,是先议后叙。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开篇即以强烈的反问“奈何”起势。诗人直接质问当权者:为什么要耗尽黄金美玉,通过雕刻建造佛像寺庙来尊崇佛教?这个反问语气强烈,充满不解、震惊和谴责,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直指其荒谬性:用追求清净的佛教教义所反对的奢侈方式来尊奉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②“云构山林尽”,诗人用“云构”极言佛寺的宏伟壮丽。为了建造这些“云构”,几乎砍光了山林里的树木。一个“尽”字,夸张地描绘了木材消耗量之巨大;“瑶图珠翠烦”,诗人用“瑶图”形容佛寺内部装饰之华贵。“珠翠烦”进一步夸张,镶嵌的珍珠翡翠多到令人厌烦的地步。这不仅描绘了装饰材料的奢华,更通过“烦”字暗示其过度堆砌、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反感,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朝廷在佛像寺庙装饰上不惜成本、穷奢极欲的程度。③“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这两句构成了一组递进式的强烈对比。“鬼工尚未可”,即使是鬼神(鬼工)那超凡脱俗、不可思议的技艺和能力,也尚且不能完成这样浩大奢华的工程。“人力安能存?”,在“鬼工”都“尚未可”的前提下,凡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更不用说完成了。这组对比以超自然的“鬼工”之不可能,来反衬现实中“人力”之绝对无法承受。这样的对比,进一步突出工程的艰巨与奢华程度,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批判。17.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鉴、琼、顷、扁、乌、荧、妆、鹭。18.“行使”改为“行驶”;“癫簸”改为“颠簸”。“青檀木构件可震动减弱”改为“青檀木构件可使震动减弱”或“青檀木构件可减弱震动”。 19.B 20.B 21.舆轴稳固(稳定、减震)状如低伏的兔子 22.青檀木——古代制车材料中的“黑马”伏兔——古代马车里的“减震神器”23.例文:在永恒与瞬间之间寻找生命支点“行”这个简单的汉字,既可以是“一时”的闪光,也可以是“一直”的坚持。在这场关于“一时行”与“一直行”的讨论中,我们触碰到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于瞬间的绽放还是持久的燃烧?当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或许会发现,“一时”与“一直”并非对立,而是生命长河中相互成就的两种力量。“一直行”代表着文明的深度与韧性。翻开人类文明史,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突破,往往不是灵光乍现的产物,而是数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造,李时珍二十七载编纂《本草纲目》,爱因斯坦后半生对统一场论的执着探索,无不证明持久力量的可贵。这种“一直行”的精神,构筑了文明的基石。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这种眼光的获得,正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持续的积累。当代社会推崇“速成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这种持久专注的能力,它让我们在浮华世界中保持定力,在变化洪流中守住本心。然而,“一时行”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梵高在阿尔勒的创作爆发期不过两年,却留下了《向日葵》《星空》等不朽杰作;王勃二十七岁便英年早逝,一篇《滕王阁序》却光照千秋。这些“一时行”的璀璨瞬间,如同黑夜中的闪电,短暂却照亮了人类精神的天空。从教育角度看,父母若永远扮演“无所不能”的角色,反而会剥夺子女独立成长的空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适时的示弱与退场,恰是更高明的教育智慧。在社会协作中,懂得在适当时候功成身退,不仅为他人留出发展空间,更体现了对整体生态的尊重。真正的生命智慧在于把握“行”的节奏。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张弛之道”,西方管理学中的“冲刺与休整”理论,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生命需要韵律。当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正是在专注与发散模式的交替中实现的。我们需要“一直行”的定力深耕专业领域,也需要“一时行”的勇气突破舒适区;需要持久的耐力跑完人生马拉松,也需要瞬间的爆发力跨越关键障碍。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命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盏灯,需要时时添油。”这油,既有持久燃烧的耐心,也有适时绽放的勇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