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湛江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华文明起源~隋唐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所见,大约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的先民就营建了“圜丘”等祭天建筑,学者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明确的敬天观念,并在此后传承、交融和发展,延续至夏商周三代,乃至于秦汉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这体现了( )
A. 神权与政权统治紧密结合 B. 区域交流互鉴助推文明发展
C. 中华文明连续性特点突出 D. 中华文明产生之初各具特色
2. 商人好酒,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210件青铜器中,酒器就有155件,占比约为74%,且器类非常丰富,有15种之多;西周建立后,周公颁布禁酒令《酒诰》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B. 青铜器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
C. 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D. 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3. 《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国扣押姜戎氏的首领驹支。驹支在面对晋国大夫范宣子诘问时,虽然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但又能当场吟咏《诗经》中的《青蝇》篇,借诗中典故讽喻,竟使范宣子向其致歉。这体现了当时( )
A.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了破坏 B. 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C. 争霸战争推动了文化交融 D. 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4. 据《史记》记载,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所著《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喻老》等篇是注解与阐释《老子》的重要作品。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道家思想备受统治者青睐 B. 学术活动呈现出合流态势
C. 守旧法古的主张成为共识 D. 士人的活跃助推文化繁荣
5. 国家博物馆藏“秦始皇廿六年诏铜量”外壁铸40字诏书,要求“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一之”。此类铜量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外,山东、山西、江苏、广东等地都有发现,且误差均不超过0.5%。这反映了当时( )
A. 青铜制造技术高超 B. 南北间经济交流十分频繁
C. 文书行政体系严密 D. 中央集权制度被有效推行
6. 秦简《法律问答》记载,若有人偷摘别人的桑叶,赃值不到一钱,被捉到后依律要被罚服徭役三十天。这说明秦朝( )
A. 政府重视农桑 B. 法律制度严酷 C. 偷盗现象猖獗 D. 徭役负担沉重
7. 东汉中期以后,一些豪强地主逐渐形成血缘、经济和精神上相互团结的宗族共同体。而且,宗法意识从近亲向所谓的门生故吏、朋友和乡党辐射,形成更大的“拟宗族”的宗族集团。这表明当时( )
A. 地方政府独立性增强 B. 士族逐渐控制基层
C. 儒家思想在基层传播 D. 政治生态发生异化
8. 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后,两汉许多皇帝在位期间都“分遣使者”“亲采歌谣”,借此观各地风俗,并作为制定某些政策、处理某些事务的依据或证据。这表明汉乐府诗( )
A. 真实地反映民间疾苦 B. 具有民情收集的功能
C. 有效降低了决策失误 D. 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
9. 322年,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发动叛乱,一度攻下东晋都城建康,直到两年后王敦病死,叛乱才被平定。琅琊王氏在这一过程中并未遭到清算,王敦的堂弟王导在叛乱平定后仍被晋明帝重用,担任太保,其他王氏子弟依旧担任尚书令、刺史等官职。这说明东晋( )
A. 士族是政权的支柱 B. 皇帝权力遭到了削弱
C. 政治局面长期动荡 D. 贵族政治被重新建立
10. 北魏孝文帝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在推行改革时又表示:“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礼乎?”“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孝文帝此举旨在( )
A. 用礼制取代游牧部落习俗 B. 着力推动鲜卑族教育改革
C. 推崇儒家思想以强化统治 D. 消除民族差异以加快交融
11. 对隋朝回洛仓城遗址的发掘共发现仓窖约700座,单座即可储粮27.5万千克。而据《通典》记载,隋朝除回洛仓外,还有“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等,每仓储粮都在数百万石以上,集中在都城附近和大运河沿线。据此可知,隋朝( )
A. 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B. 粮食调配仰赖运河
C储粮技术领先世界 D.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12.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源自吐蕃的元和妆出现,这一以乌膏、低眉、椎髻、赭面为特征的妆容同传统女性的审美标准大相径庭,很快在长安流行起来,并传至四方。这得益于当时( )
A.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 繁荣富足的社会局面
C. 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13.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内容固定为帖经、杂文、策文,举子们为了应试,要花费大量时间把数十万字经文及注疏熟背下来。唐人赵匡批评此举使人“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结果“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这里强调的是( )
A. 进士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 应积极关注官员综合素质
C. 进士科考试内容亟待精简 D. 科举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14. 两税法改革后,唐朝中央政府诏令3年一定两税,但长庆年间(821-824),同州刺史元稹发现当地已有36年未重定两税,其间黄河沿岸田地因河水侵蚀而减少,但征税如故,而“豪强兼并,广占阡陌,十分田地,才税二三”,“致使穷独逋亡,赋税不办”。据此推知,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 )
A. 户等评定不实加剧土地兼并 B. 因前期工作繁杂遭到地方的抵制
C. 存在制度执行监管不力问题 D. 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导致农民逃亡
15. 唐初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以儒学为主,兼采佛、道学说;唐朝中期的韩愈借鉴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了儒家“道统说”,李翱则在《复性书》中试图以心性之学来统一儒佛两教。这反映出唐朝( )
A. 政府支持三教融合发展 B. 思想统一博采众长
C儒学正统地位亟待重建 D. 不同文化碰撞交融
16. 9世纪,日本僧人圆仁曾来到中国求学,并用文字记录了这段经历(部分内容见下表)。表中信息反映了( )
登陆扬州期间 多次接待登门拜访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回答其对日本国自然条件、宗教状况等情况的询问。
留驻长安期间 记录长安立春时节的习俗:“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返程途中 取道扬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至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途中于上述地区的新罗坊(在唐新罗移民聚居的社区)居住,借助在唐新罗移民关系网获得登州地方官府允许,得以乘船回国。
A. 唐朝引领东亚的发展 B. 中日两国建立了宗藩关系
C. 丝路贸易的繁荣发达 D. 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开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西周后期,氏族被消灭,家庭成为社会基层单位。由于生产力低下,往往要集体耕作才能生存,这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私有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土地的私人占有欲望增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另外,集体耕作瓦解也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统治者单纯依靠公田制度和劳役地租的有限收入已不能应付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于是各诸侯国纷纷把大块土地分割成小块,实施按亩征税。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等
材料二 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在变法中规定:勠力耕织致粟帛多者,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妻女收为官奴婢;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徕民”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民众只要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十年不交纳赋税。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题都得到解决。
——据石磊等《商君书译注》整理
材料三 商鞅变法的耕战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为了富国强兵,变法优待从事“本业”者,却动辄将从事“末业”的民众罚为奴婢。这一政策延续至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竟把商人与逃犯一样看待,如在对岭南、匈奴的战争中,秦朝便数次强制征发商人、逃犯、罪吏等七种人从军,称为“七科谪”。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发展农业的变法措施。
18.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史记·平准书》:“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吴王刘濞、汉文帝宠臣邓通据有矿山,冶铜铸钱,《汉书·食货志》称吴钱、邓通钱流通天下,“亦开兼并之端”。富商豪强私铸、改铸及以轻代重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流通的铸币形制不一,有八铢、四铢、三铢等。汉文帝在位期间,朝臣贾山曾谏除铸钱令,但建议没有通过。汉景帝时期,虽然制定了铸钱、伪黄金即弃市的律令,也只是稍遏私铸之风,不能禁绝。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重申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鉴于市面上币值不一的货币的流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规定“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汉武帝在位期间还梳理西汉前期积累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场整体配套制度改革。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能解决西汉前期问题的原因。
1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创新的诱因,既有来自政治领域外的动力资源,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有来自政治领域内的动力资源,主要体现为决定政治活动的具体制度、法律、规范等。此外,政治制度创新还需要先进的政治思想指导。先进的政治思想指导不仅可以把握政治制度创新时局的变化,及时有效地提出应对策略,还可以很好地塑造政治变革的合法性,促使人民群众和政治精英达成制度改革的一致态度。
——摘编自伍颐园《政治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与规律性认识》等
结合材料,围绕“制度变化与创新”自拟一个论题,选择中华文明起源到隋唐期间的一项政治制度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据估算,西晋全盛时,政府控制的北方(北方诸州及徐州之淮北)人口共有约140万户,700多万人,而自西晋永嘉年间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90万,亦即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平均8人之中,就有1人迁徙至南方。这使得东晋南朝所辖境域内,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不得不设立一批侨州郡以作安置。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不得不依附士族和地方豪强,成为庄园下的佃客、部曲,不再向政府呈报户口。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土断”和“开山泽之禁”的政策被长期执行,其实施情况(部分)见下表。
朝代 在位皇帝 “土断” “开山泽之禁”
东晋 晋元帝 大兴元年(318),诏二千石令长隐实户口。 建武元年(317),诏“弛山泽之禁”。
晋成帝 咸和五年(330),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 咸康二年(336),壬辰之科:占山护泽,强盗律论。
宋 宋孝武帝 大明元年(457),土断雍州诸侨郡县。 大明七年(463),违制占山者,严加检纠,申明旧制。
齐 齐高帝 建元三年(481),土断江北诸侨郡县。 即位初,崔祖思即建议“时罢山池之威禁,深议豪右之兼擅”,被采纳。
梁 梁武帝 天监元年(502),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 数诏给贫民亩宅,公田不得假与豪家。
——摘自吴刚《论东晋南朝的“土断”和“开山泽之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人口大规模南下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晋南朝的“土断”和“开山泽之禁”政策。(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C
  2.A
  3.B
  4.B
  5.D
  6.B
  7.D
  8.B
  9.A
  10.C
  11.B
  12.C
  13.A
  14.C
  15.D
  16.D
  17.(1)原因:家成为社会基层单位;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应对军费开支(诸侯纷争)的需要。
  (2)方面: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劳动力;税收优惠。
  (3)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稳定秦国的社会秩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秦国统一创造了条件;抑制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8.(1)问题:民间和诸侯铸钱现象严重,物价高涨;土地兼并问题突出;王国和富豪影响中央权威。
  (2)解决之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颁布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3)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和改革决心。
  19.论题:科举制的创立是多种因素推动下的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逐渐壮大,他们要求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已不适应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选拔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为科举制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层动力。隋朝实现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打破地方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控制。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由中央统一组织考试、选拔和任命官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满足了政治领域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儒家思想强调 “学而优则仕”,重视教育和人才选拔。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家的选才理念,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科举制得以确立和完善。可知,这种以考试取士的方式,塑造了政治变革的合法性,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以及统治者的支持,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科举制是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制度创新,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1)积极影响: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推动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南方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消极影响:大量北方侨民依附士族和地方豪强成为庄园下的佃客、部曲,影响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对人口的有效管理;大量人口南迁,对南方有限的土地等资源形成竞争压力,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2)观点:东晋南朝的 “土断” 和 “开山泽之禁” 政策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实施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积极影响:“土断” 政策:“土断” 通过整理户籍,将侨州郡的流民编入当地户籍,这有利于加强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编户齐民数量,从而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兵役来源;促进了侨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开山泽之禁” 政策:“开山泽之禁” 允许百姓开垦山泽荒地,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山泽资源的垄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消极方面:虽然政府推行这些政策,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阻力,难以完全落实到位。豪强大族凭借其势力仍可能侵占山泽资源、隐匿人口,影响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使得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总结:东晋南朝的 “土断” 和 “开山泽之禁” 政策是政府为应对当时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在加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豪强大族势力的阻碍,政策实施存在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