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人们自由地享受生活,消费鸡块、消费可口可乐,也消费广告、消费品牌、消费偶像,更消费虚荣、消费欲望、消费美丽,乃至消费语言与符号。消费,成了我们时代一切归类的基础,消费成了我们社会组织化的原则。
众所周知,人们消费的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符号象征价值,由于追求使用价值需要的消费逐渐饱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价值及其象征意义方面。人们借助消费向社会观众表达和传递了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在鲍德利亚看来,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纯然追求的是象征性和理想性,而这些又注定是无法完成和实现的。于是,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贪婪地吞噬一个又一个的商品符号,没有限制,没有终结。在消费面前,大众正受到生产者的操纵,受生产者所传播的文化决定。消费者需要什么、购买什么由生产者决定,通过参照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和广告,大众的消费欲望被撩拨得越来越强烈,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的经典信条。
超价值的欲望消费除了获得对物质的无穷占有的快感外,更主要的是获得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借代性满足。这是超价值消费得以风行的主要原因。超价值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消费名牌也就是消费文化符号,因为每一种名牌都以外在于产品的文化虚像遮蔽了实物本身,所以消费名牌的同时消费者也就获得了个体形象的完满。而当物质的无穷占有的快感与个体精神消费的满足融为一体时,消费者就当然地获得一种极大的心理愉悦。
所以,消费社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过度,另一是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极度丰富,超市里的商品堆得像小山一样等你挑选,商场里的衣服鞋子在灯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人们生活在商品构成的丛林中。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强调的不只是对某一特定商品的消费,而是对一系列商品的消费。
(摘编自高佚婧《符号消费、欲望消费——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消费主义》)
材料二:
最近,“情绪消费”这个词频繁出现,成为一个热词。在这类消费中,情绪体验成为决定性因素。虽然不同群体情绪消费形式不一,但毋庸置疑,精神上的满足是其消费目的,消费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年轻人是情绪消费的忠实拥趸,也带火了这个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长期以来,物品和服务因为其功能而被购买。随着丰裕社会的到来,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再仅仅因为实用,其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功能受到重视,所以商品的符号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消费品被赋予符号意义,一度成为向他人炫耀财力和展示形象的外在标识。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成为颇受消费社会学研究关注的议题。然而,当购物遇上心灵,商品的情绪价值就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消费者所追求的商品和服务,其价值主要不是由物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价值或符号价值所决定,而是由其情绪价值所决定。
商品或者服务只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借由它,个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压力得到舒缓,情绪得以宣泄,情感有所寄托。满足情绪价值的商品并不强调实用性,有些商品甚至没有实体产品,完全摒弃了使用价值,变成一种传递情感的媒介。情绪价值体现在消费的各个环节,购买的整体环境必须契合人的情绪体验,购买的各个环节都蕴含了情绪调动的元素;情绪体验贯穿整个购买过程和使用过程。商品或者服务充当了情感的媒介,人的情感需要借由它而得到满足。
消费从追求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再到情绪价值,是消费升级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消费的这一变化会重塑商业模式,重新赋值商品和服务。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商品、那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的消费过程,将成为消费的对象。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情绪消费需要理性护航。对于情绪消费,要理性看待。适当的情绪消费能够给生活增添乐趣,过于执着则会丧失自我的主体性,反而为物所累。
(摘编自赵卫华《情绪价值:体验消费的兴起》)
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主义的时代,追求使用价值的消费逐渐饱和,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
B.鲍德利亚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追求的是象征性和理想性,但注定无法实现和完成。
C.超价值消费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对名牌产品的消费,因为名牌产品能够提供实物本身更好的使用价值。
D.消费从追求使用价值到追求符号价值,再到追求情绪价值,这些变化反映了消费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之所以会产生永不满足的消费欲望,是因为享乐主义在消费社会中的盛行。
B.消费者内心的愉悦感,跟物质的无穷占有的快感和个体精神消费的满足有关系。
C.在情绪消费中,商品或服务只是一种情感传递的媒介,完全摒弃了使用价值。
D.情绪消费需要理性护航,因为消费者的自我主体性会在情绪消费中完全丧失。
3.下列选项符合“消费社会”符号价值特征的一项是( )
A.某牙膏由于洁齿效果好、价格实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超市的货架上摆放最多的就是这款牙膏。
B.时下很多青少年追逐潮流购买“幸运符盲盒”,花重金购置成堆盲盒,只为开出朋友所没有的隐藏款玩偶。
C.“面试必胜喷雾”在00后中很流行,虽然只是普通的衣物清新剂,但面试前喷上就感觉好运降临、信心十足。
D.网上“学霸的脑细胞”每份售价0.5~2元不等,商家标注下单后能“坐等变聪明”,消费者们纷纷抢购。
4.简述消费社会中消费价值追求的演变背后的主要原因。
5.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本题中的“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隐形贫困人口”是当下网络的热词,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一方面,他们能花钱,很能花钱。穿当季新款衣服,去好的餐厅、健身或瑜伽或旅游,经常晒晒朋友圈,感觉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太多钱,从存款来看,是名副其实的穷人,甚至信用卡还在透支。正所谓“新贵”与“赤贫”的结合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胴寺
西元
连长王大心坐在土墙下。眼睛黑肿,看不出是睁着还是闭着。不知过了多久,一把被血锈蚀的铁钩子刺进王大心小腿。不是很疼,好像那腿不是自己的。有一丝光亮从肿胀的眼缝中射进来。王大心觉得自己在泥水里被拖了很远,又被重重地扔在平板车子上。他再次睁开眼,阳光差点刺瞎眼珠子。他呆呆地望着被冬日阳光晒得半透明的稻草,想,我还活着,可我该死!这念头是如此顽固,以至于他觉得脑子被掏空了,只剩下这两句话,仿佛两个灰色的人扭打在一起。
有人推开木板门,弯腰进来。王大心动了下眼珠子,打量过去。这人头发半寸长,衣服由各种碎布拼缝起来,走到近前,有股雨水浸湿的树皮味道。他把一碗野菜玉米粥放在王大心面前,点点头,翘起嘴唇微微一笑。王大心眼角有点湿,大口把粥灌进肚子里,想说点什么,可喉咙仿佛堵住了,便把碗放在稻草上。
王大心给那人磕了三个头。磕过之后,泪流满面。可他竟然不知自己为什么哭,更不知自己该说点什么。那僧人忙站起身,有点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抱起王大心,说道,礼重了,礼重了。你本是护国的军人,性命尚且不惜,我也不过是几碗粥的功德。惭愧,惭愧。
山上冬日很冷。月亮是那样的近,那样的白,仿佛近在咫尺。王大心觉得自己就高悬在夜空,身下万丈深渊里,是大江,是那座城,是遍地的尸体,是久久不熄的火海。一阵山风吹来,天地如幕布一般抖动着,从无限远处,传来隐隐的天籁之声。
王大心失神了,喃喃地说,我们的人被屠杀时不叫喊不反抗,比一只猪一条狗还温顺。我看过他们的眼神,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日本人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不是被刀砍死的,也不是被枪打死的,而是这个东西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过去,我以为这个东西就是步枪、炸弹、军刀,其实不是,这个东西比所有那些东西都可怕。它无影无踪,但它如鬼一样趴在你的心里的某个角落。你知道它是鬼,可是你没法战胜它,也无法躲避。你想背对着它,遥望天空和大海,可是没用,它会从背后咬死你!它是我们的宿命,可是我们看不到这个宿命未来的样子!王大心和僧人都沉默了一会儿。僧人道,你说的这些,就是佛说的畏怖。世上最大的畏怖就是不知缘由的畏怖。可是,最大的畏怖也不会永久地停留在我们心里,不必害怕,不必害怕。我们的心是一面镜子,一切的一切都是镜子里的过眼云烟……
王大心大叫,可是,那面镜子已经碎了!
不久,日本人来到寺里,在无头佛像前宰了只从山下村子里掠来的羊。他们支起锅,把后院石屋子的木板门拆了当柴。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充满羊肉膻味。王大心的锁骨也和其他人一样,给小指粗的铁丝穿起来。他的身后是无头佛像,脚下是一汪羊血。日本军官摊开手心,把弹壳扔在人群脚下,道,浇上汽油,人,都不要了。
僧人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人们的视野。他的眼神懵懵懂懂,又很焦急,好像刚睡醒,对眼前的险恶环境一无所知。僧人来到日本军官面前,拍了拍手上的土,很难过,快要流泪了,说,这是寺院啊!
日本军官说,吃酒肉,你,救一个人,愿意?僧人想了想,低下头,几滴眼泪顺着下巴落到土地里。他说,好吧。日本军官在青石旁坐下,指着瓷盆道,肉,汤,都吃完。他又对一个日本兵说,酒,也拿来。那日本兵捧过一只铝皮行军壶,塞在僧人怀里。僧人吃完,已经满脸泪水。他看着日本军官,道,我可以挑一个人了吗?日本军官蔑视地看了他一眼,说,你,假和尚。你的话,我不信。
僧人站到日本军官面前,又问,我怎样才可以救人?日本军官道,你,自己来。僧人用脏袖子擦掉眼泪,盘腿坐在无头佛像前的空地里,身下是未干的羊血和汽油。他向后面捆在一起的人挥挥手,让他们离得远一些。他又指着日本兵手中的汽油桶,指着自己的光头,道,如果这样可以,那就来吧。僧人向外摆摆手,让王大心后退几步。然后,闭上眼,双手合十,嘴上念念有词。一个日本兵划着一根火柴,抛在淌着汽油的土地上。一瞬间,僧人被包裹在淡蓝色的火焰里。他的手稳稳合十,没有颤抖,黑色嘴唇仍然在微微念动。僧人道,我心里的,那面镜子,没有,碎掉。烈火不能,子弹也不能,毁了它。善悲如常。僧人对王大心低声道,如果你能活下来,就告诉别人。说完,这个炭黑色的躯体侧向一方,曲着倒在烧黑了的黄土上。
这里的春天很短,转眼间,便很热了。山下的小村子被屠戮,又聚居,再屠戮,再聚居,仿佛漫山遍野的草木花朵,春风一吹,便会重新生长起来。转眼间,王大心的女儿霓云七岁了。王大心带着她逃到湖南,在一个叫芷江的地方活下来。有一天,王大心牵着霓云的小手,在镇子上的青石路边闲走。几个穿黄军装的士兵坐在木桌子后面,用电喇叭大喊,芷江战役就要打响了,这是最后一仗,年轻人要报效国家啊!投军一个,家里给二十块大洋。
他转身蹲下来,流着泪对霓云说,你先自己回家。看着霓云走远了,王大心来到招兵的木桌子前,大声叫道,算我一个。这二十块大洋代我给西门外的黄大丫头送去,告诉她,好好把孩子们养大。王大心仰起头,天空浩瀚无边,仿佛一面巨大无比的镜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心觉得身下是“万丈深渊”,有双关之意,既写出山势之高,又指出山下惨遭屠戮后地狱般的凄惨状况。
B.“仿佛漫山遍野的草木花朵”,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村民面对战争的摧残时的顽强生命力。
C.小说塑造军人王大心的形象时,细腻地呈现了他求死和绝望的内心历程,这与《水浒传》等传统小说塑造英雄形象的方法几乎一样。
D.小说反映了人在遭遇残酷战争时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宿命”感,但只要勇于抗争,就有可能摆脱这种宿命的安排。
7.关于僧人被日军烧死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人“用脏袖子擦掉眼泪,盘腿坐在无头佛像前”,写出了僧人救人的勇气与决心。
B.僧人“向后面捆在一起的人挥挥手,让他们离得远一些”,写出了僧人的担心与不舍。
C.僧人被烧时“手稳稳合十,没有颤抖”,写出了僧人救人时的坚定与无畏。
D.僧人“炭黑色的躯体”“曲着倒在烧黑了的黄土上”,写出了一种沉重与悲壮之感。
8.文中画线部分的景色描写如“一幅带着血色的水墨画”,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僧人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卻。御史大夫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杀之。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变事踪迹安起?”汤佯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
谒居病,汤亲为之摩足。赵王素怨汤,上书告:“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廷尉。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①,汤亦治他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佯不省。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事下减宣,宣尝与汤有卻,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②,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独不谢。上使御史按丞相,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皆故九卿、二千石,仕宦绝在汤前。汤数行丞相事,知三长史素贵,故陵折,以丞史遇之,三长史皆怨恨,欲死之。乃与丞相谋,使吏捕案贾人田信等,曰:“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又佯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子以汤怀诈面欺,使赵禹切责汤,汤乃为书谢,因曰:“陷臣者,三长史也。”逐自杀。汤既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乃尽按诛三长史。十二月,壬辰,丞相青翟下狱,自杀。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术御也。祸生非所能测矣,奸人挟此术以仇奸,而终以自覆也,固然。曾君子而为之乎?为此术者,小以灭身,大以债国,是以君子恶夫术之似智而贼智也。节之初六曰:“不出户庭,无咎。”密也。密者,慎之谓也,非隐其实、顾反用之、以示不测之谓也。秘而诡,虽无邪而犯神人之忌,可不戒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导官:汉代少府属官,在这里指导官的官署衙门。②瘗钱:用于陪葬的钱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汤亦治A他B囚C导官D见E谒居F弟G欲阴为之H而佯不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大概,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殆”意思相同。
B.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谢”意思不同。
C.且,将要,与《离骚(节选)》中“驰椒丘且焉止息”的“且”意思不同。
D.固,本来,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固”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汤与李文不和,就在暗中指使亲信鲁谒居上书皇上告发李文图谋作乱,最终杀死李文。
B.赵王一向怨恨张汤,就上书告张汤身为大臣居然为属吏按摩脚,并怀疑他们可能有大阴谋。
C.张汤知道三长史一向尊贵,却故意欺凌折辱他们,导致三长史怨恨张汤,想置张汤于死地。
D.张汤自杀身死,张汤母亲反对厚葬,最后家人用牛车运送尸体,棺材只有内棺没有外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下减宣,宣尝与汤有卻,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
(2)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
14.王夫之认为“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术御也”,这里“术”的内涵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见杏花
梅尧臣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
浅红欺醉粉,肯信有江梅?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诗开篇直接点出杏花开放的时间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B.梅诗以“醉粉”代杏花,表现了杏花的鲜艳夺目,含有赞美之意。
C.欧诗以反问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但不是赞赏“梅”的清高自洁。
D.欧诗回应梅诗,一贬一扬独具匠心,可见诗人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16.两首诗都将杏花与梅花进行了对比,却蕴含不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任何事业从无到有的开创阶段往往都是艰难的,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就写出了蜀道开辟的艰难。
(2)游客在小城观景台拍摄到了霞光、流云、山头和归林之鸟,捕捉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的诗境。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一些种植者“ , ”,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的生长情况,移植到现代教育领域,与家长因过度焦虑而频繁检查和干预孩子成长是类似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1)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般的短语(词组)是词和词临时性的组合,而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2)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此外,成语的修辞作用和一般词语也不完全一致。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意蕴深厚。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许多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以及表现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文化含量大。
二是简洁明了。成语多由单音词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简洁。因其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常被新闻标题引用。
① 。许多成语天然携带着鲜明的感彩——或褒扬(如“玉洁冰清”“兢兢业业”),或贬斥(如“鼠目寸光”“甚嚣尘上”),运用得当能一针见血地表明立场。
四是生动具体。单独的词若要显得生动具体,往往需要语境的烘托而很多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自身带有描写性质,能够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无需额外语境的烘托。
五是风趣诙谐。 ② 。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鼎沸”,形容水在鼎里沸腾的样子,“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喧闹嘈杂。文中用这一成语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带有夸张意味,语言幽默。
六是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喻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有时不取其比喻义而取其字面意义,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
18.根据成语的第六个特点,下列选项不具有比喻义特点的一项是( )
A.狐假虎威 B.刻舟求剑 C.忐忑不安 D.杯水车薪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有“一般”,说说二者用法与表意上的不同。
(1)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2)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21.我校高一(3)班拟开展“趣解成语,妙用表达”主题班会活动,班长起草了一份活动通告初稿。其在表达得体方面存在三个问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并改正。
通告高一(3)班的全体同学们:
为丰富课余生活,提升语言素养,兹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召开“趣解成语,妙用表达”主题班会。尔等务必准时出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望各位不吝赐教,分享你们的创意想法。期待大家的鼎力支持!
高一(3)班班委会
2025年5月10日
22.为方便读者理解成语的修辞作用,请你借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示例,分析下面材料中加点成语的修辞效果。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百川归海’是大势,然而中流击楫、逆流而上的勇气与智慧,才是推动人类文明破浪前行的关键动力。面对时代洪流,我们要敢于立于时代潮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说,如果琴和箫不能和谐合奏,就只能独自欣赏孤寂的音符;倘若琴与箫彼此呼应、和谐共鸣,众人的耳朵便都会为之倾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①社会经济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消费者开始关注商品的社会意义(符号价值)。
②消费者心理需求升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物质占有或社会地位展示(符号),而是追求精神满足、情感体验和心理愉悦。
③生产者通过广告等手段操控欲望,购买环境、过程的体验越发重要,这些技术进步为符号建构和情绪氛围营造提供了可能。 5.①“隐形贫困人口”现象属于一种超价值的欲望消费现象,是消费社会中无休止的消费欲望、符号消费和情绪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隐形贫困人口”易被消费欲望裹挟,其核心是通过消费来满足情感需求,注重物质占有时极大的心理愉悦。
③“隐形贫困人口”过度依赖这种方式,而忽视了实际的经济能力和长远规划,缺乏理性规划,导致他们陷入经济困境,反为物累。
6.C 7.B 8.①这部分环境描写雅净远淡,山月、山风、大江、天地幕布,背景如水墨素简,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血色,如“遍地的尸体”。
②没有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进行渲染,笔法简淡如水墨。在血色与水墨之间呈现出一种张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9.①推动情节发展。僧人送粥使王大心感受到温暖;僧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救众人,让故事走向高潮。
②深化主题。面对日军的暴行,僧人为救人不惜牺牲自己,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深化了小说关于勇气、信念和对抗畏怖的主题。
③与王大心形成对比。王大心在战争创伤后内心痛苦迷茫,而僧人始终坚守内心的“镜子”,内心坚定。
④增添小说的精神力量。僧人形象代表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言行给王大心带来希望和力量,也给读者带来精神鼓舞。
10.DGH 11.D 12.A 13.(1)事情交给减宣办理,减宣曾经和张汤有嫌隙,等到办这件事时,就穷究这件事的经过,还没有上奏皇上。
(2)我所做行为,商人常常先知道,多多囤积财物,这好像有人把我的计划泄漏给商人。 14.术的内涵:在人与人交往时隐藏自身真实意图,采取欺瞒、诡诈的手段。
15.B 16.①梅诗将杏花与梅花对比,杏花在“烟林独早开”,“浅红欺醉粉”,突出杏花敢于在春天尚未完全到来时独自开放,不与梅花争艳的特点,启示人们要敢于在困境中展现自我,不必与他人争一时之长短;
②欧诗将梅花与杏花对比,认为梅花在残年开放称不上是春天,而杏花“艳风日”“独自占芳辰”,启示人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展现风采,实现自身价值。
17.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18.C 19.①三是褒贬鲜明。②有些成语还充满幽默色彩。 20.(1)“一般”是形容词,意为普通、通常,在句中修饰“词语”,表示普通的词语,用来与成语作对比;(2)“一般”是副词,意为通常、大体上,在句中修饰“不能”,表示通常情况下不能变动词的位置等,强调这种情况的普遍性。 21.①“尔等务必准时出席”,带有强烈的俯视意味和生硬感,改为“请同学们准时出席”;②“望各位不吝赐教”谦敬失当,对象错误,改为“欢迎分享见解,贡献智慧”;③“鼎力支持”通常用于请求或感谢重要的、来自上级或外部的支持,改为“期待大家的热情参与”。 22.(1)“中流击楫”意思是船行到湍急的江河中心,人用力地敲打船桨,比喻以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报效国家和义无反顾的坚定态度。
(2)在材料中使用该成语,形象地表明了人在事业和目标处在关键艰难阶段,或面临重大挑战或历史潮流时,拥有不畏艰险、奋发向上、勇敢担当的决心与行动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味。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