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朗读诗歌,读准“逾”“戍”“妪”“咽”等字音,流畅背诵全诗,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2.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生活的悲惨,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歌的现实意义。2.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国与民利益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封建统治的腐朽。体会作者对百姓同情却又无奈的复杂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痛苦和灾难,在我国唐代,曾经有一场战争也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伟大现实主义世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那就是安史之乱。今天,我们要走进杜甫的《石壕吏》,去看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的笔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重点强调“逾(yú)”“戍(shù)”“妪(yù)”“咽(yè)”等字的读音。 4. 全班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疏通文意,读懂诗歌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诗歌,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投”“一何”“前致词”“已”“裙” “老妪”“幽咽”等文言词语以及“走”“致词”“已““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语。 4. 请学生逐句翻译诗歌,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四)深入分析,体会情感 1. 梳理诗歌要素 引导学生从文中梳理人、时、地、事、景、境等要素,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归纳总结。 提问学生:“通过梳理这些要素,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么这些要素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人物情感 提问:“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身份和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杜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闻泣幽咽”等词句入手,体会杜甫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行为的批判以及自己无奈悲愤的情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老妪、老翁、儿媳和官吏的情感,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品味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思考“捉”字在诗中的作用,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通过这个字所表达的情感。提问:“除了‘捉’字,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从“夜久”“听妇前致词”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提升 1. 提出问题:“题目‘石壕吏’包括哪些要素?如果从‘石壕吏’‘石壕翁’‘石壕妇’中选一个作为这首诗的题目,你会选什么?为什么?或者你会拟什么为题?为什么?” 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4. 布置小任务:请学生选择不同的身份(如杜甫、老妪、老翁等),讲述故事,注意讲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课下完成,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以及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生活的悲惨。杜甫用他的诗歌为我们展现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完成小任务,选择一个身份讲述故事,不少于300字。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人:杜甫、老翁、老妇、儿媳、吏时:唐、安史之乱、暮、夜、天明地:石壕村事:吏夜捉人景:夜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情感: 杜甫:同情百姓、无奈悲愤 老妪:无奈悲苦 老翁:恐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