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 启用前
河南省信阳市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 23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 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播客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接收端上实现了声音的共鸣与共享,其复兴既有媒介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
社会需求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播客平台的商业化运营则是播客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从技术层面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 “ 点对点” 的声音传播成为可能。从制作播 客节目的主播而言,媒介技术的进步有效地降低了播客的准入门槛,低价甚至免费的录音软件以及 AI 辅助 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开设播客门槛,个人创作者因此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播客的内容和风格形态。 流媒体平台将社交媒体和算法机制引入播容媒介,则使得播客成为一种 “ 圈层化” 传播的平台,给用户带 来了全新的体验。不论国外的 ApplePodcasts、Spotify ,还是国内的小宇宙、蜻蜓等播客平台,他们都通过 算法推荐、个性化订阅和与社交跨平台整合,来实现主播与听众、听众与好友之间的声音共鸣与共享。
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心理而言,播客则是 “ 视觉冲击” 与 “ 信息轰炸” 时代对抗信息过载的 “ 慢媒介” , 有效地契合了用户需求和受众心理。播客的私人化收听实现了受众 “ 碎片化时间” 的有效填充和利用。其 自主、多元且有深度的内容消费方式,也更加契合了现代人对 “ 专注时间” 的渴望。
播客也是现代人对抗焦虑与寻求安慰与共鸣的重要媒介。比之于视觉媒介,耳边的声音更具有抚慰功 能。2020 年上线的 “ 小宇宙” 之所以能够迅速爆火,很大原因就在于其在疫情期间,给年轻人提供了声音
第 1页/共 13页
温暖和心灵慰藉。社会压力和普遍性的孤独感需要排遣和倾诉,播客通过情感类、心理类的陪伴和 “ 唠嗑” ,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与实用建议,极具 “ 情绪价值” 。
商业潜力的开发与商业化模式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播客的影响力,推动了播客的复兴和普及。为了给 受众提供更好的收听体验和更丰富的节目内容,各大播客平台竞相开发有声资源,并进行引流和变现。播 客平台的商业化运作,有效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为了创造新的链接,各播客平台也不遗余力,如与汽车 企业进行合作,与微信等社交媒体打通等,这使得播客和各种智能移动设备实现了有机整合。播客节目切 片能够转发至朋友圈,形成 “ 声音—图文—社群” 的传播链,极大地促进了播客的勃兴。
(摘编自《耳朵里的剧场:播客复兴与声音传播》人民论坛 2025 年 5 月 15 日)
材料二:
声音是人类最原始也最具亲和力的交流媒介。从原始部落的口头传说,到现代广播的盛行,声音长期 在人类文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视觉媒介的兴起,声音逐渐让位于更为直观的图像和文字。 播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声音媒介的 “ 重生” ,以一种更适应当代生活节奏和技术环境的方式重 新获得了相应的文化地位。
播客的爆发式增长,在于它更具陪伴性。声音,能为用户带来 “ 耳边有人” 的亲密感和陪伴感。如果 说视觉是判断 “ 距离” 的感官,那么听觉是体会 “ 结盟” 的感官。与视觉强调 “ 主客之分” 不同,听觉更 具联结属性。声音的穿透性和亲密性带来强烈的在场感,促成主播与受众间的准社会交往与情感连接,成 功为用户提供了心理慰藉和社交替代。
播客的陪伴性使其成为 “ 背景性媒介” ,更能满足都市青年随时随地学习的效率需求。相关数据显示, “ 节目内容的知识性强” 是 57%受访者选择收听播客的理由。同时,相对于眼睛,耳朵不易疲倦且有更多 闲暇,为播客进行知识传递、深度讨论和逻辑展开提供了足够空间,促使播客追求内容的深度。因此,在 公共对话与思想交流被碎片信息和感官刺激取代的当今,播客不仅解放了双手与眼睛,而且提供了深度内 容的输入通道,成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伴随性学习和重建数字时代的公共对话空间的理想工具。
播客内容的深度化,为用户提供了应对信息焦虑的路径。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个体常处于 “ 沉浸 于信息却饥渴于知识” 的矛盾状态。在众多播客栏目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内容是主流,成为青年获取深度 知识的渠道。因此,播容作为一种提供优质知识的声音媒介,成为用户应对信息焦虑的重要工具。播客是 对当前数字环境偏向视觉、快速、表层的一种自然修正。播客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对数字技术异 化的一种集体性抵抗,是对正在流失的 “ 深度阅读” 和 “ 专注思考” 能力的挽留。
播客的意义不仅在于重塑内容消费方式,更在于它尊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一个日益碎片化、 浅表化、快餐化的信息环境中,播客不追求即时反应,不迎合短暂情绪,而是承认思想的深度需要时间和 空间来展开,使人们重浙形成被数字时代严重稀释的持续注意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这种观念与当前主流的
第 2页/共 13页
“ 信息快餐” 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为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另一种范式。
在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播客的迅速发展提醒我们,声音依然是连接人心的独特媒介,深度思考和真 诚对话仍是数字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播客的兴起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的演变,更是一场静悄悄的 文化变革,它正以声音的力量重塑我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摘编自曾庆香《播客缘何能 “ 占领” 上亿人的耳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播客能使受众有效利用 “ 碎片化时间” ,因此成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和重建对话空间的理想工 具。
B. 播客与微信等社交媒体打通,形成 “ 声音—图文—社群” 的传播链,是播客与智能移动设备进行整合的 体现。
C. “ 节目内容的知识性强” 是大多数受访者收听播客的理由,说明个体在 “ 沉浸于信息” 时也 “ 饥渴于知 识” 。
D. 播客是对当前数字环境的修正,它尊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人们重新形成持续注意力和深度思考 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技术的进步、AI 辅助工具的出现,降低了播客的准入和开设门槛,从而使听众能听到丰富多样的播 客内容。
B. 开发有声资源、创造新的链接等是提升播客影响力的途径,播客平台也对此不遗余力,进行着多种商业 化运作。
C. 声音作为最原始、最具亲和力的交流媒介曾让位于图像和文字,也因此失去相应的文化地位和传承文明 的功能。
D. 播客不仅具有顺应性,还具有对抗性,它顺应了听众的深沉需求,也对抗着当代信息环境之中数字技术 的异化。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使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总体说明播客复兴的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播客平台的商业 化运营。
B. 材料一以 “ 小宇宙” 为例,说明播客能实现声音的共鸣与共享,也能给听者带来抚慰功能,具有 “ 情绪 价值” 。
C.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将播客定义为 “ 慢媒介” 和 “ 背景性媒介” ,意在体现播客具有解放人的双手和眼
睛的作用。
·
第 3页/共 13页
D. 材料二认为播客 “ 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变革” ,指的是播客 “ 为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另一 种范式” 。
4. 请从感官的角度,简要分析播客相对于短视频所具有的优势。
5. 有人说:“ 播客为处理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社会、心理需求的关系提供了范例。”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歌唱的芦苇 徐迅
故乡丘陵绵延,河湖沟塘边长有菖蒲、水草和柳树,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却很少。因为唱过现代京剧《沙 家浜》里的选段,很小我就知道了芦苇,也知道这戏原名就叫《芦荡火种》。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我先是在北园看到一河芦苇,杂乱无章,长得不很真实。但它们生长着,却终 于长成了公园的一个事实。 一年深秋在南园,我又看到一大片芦苇。那一大片芦苇一片秋黄,有一种枯败 的苍茫。我心里一颤。想也许是面积太大,芦苇的繁华与衰落就让人惹眼,心生惆怅——正是芦苇收割的 季节,许多人一块块割下芦苇,把芦苇堆成一堆堆的,很快用车子运走,大地寂静得如同产后的母亲。
我观察芦苇的方法是顺从节候的秩序,从春天开始。春天是一切植物萌生绿芽的时候。所谓 “ 蒌蒿满 地芦芽短 ” ,芦根在春水里吐出淡紫色芽,从芦苇的茎中,鲜嫩的叶一片片钻出,如芙蓉出水般在风中袅 娜,一伸一展,就一大片的碧绿青翠了。它们相互攀长,摇身就一片茂盛。① 株株俊秀,根根尖挺的芦苇, 这时就像插在大地的一支支碧玉簪。整个春天,它们临水而居,每一株叶又像是忙得沁出汗珠,晶莹莹的。 那是春雨或晨露。但它们浑然不知,它们羞羞答答的,径顾地低着头。
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一下子成了动物的乐国、鸟类的天堂。背着剪刀尾的燕子在上面不停地飞着,麻雀、 翠鸟、戴胜鸟、大杜鹃 ……噗噜噜地,拍翅而起或敛翅而立。苇丛深处,不时传来 “ 布谷布谷” 和 “ 呱呱唧 ” 的声音,这是布谷鸟和东方大苇莺的叫声。阳光下,蜻蜓、蜜蜂、蝴蝶也飞了出来,蚱蜢蹦哒着 ……甚至 连湖里的绿头鸭都跑到栈道,一扭一扭地,显摆。春天的芦苇丛洋溢自然的情趣,也蕴含着生命的奥秘 ……
夏天的芦苇在热风中挺着腰杆疯长。鲜活青绿的芦苇蔓延了开来,如梦如幻,绝尘而去,就呈现出一 溜的烟青色。有风吹过,万千苇叶如厮如磨,碰撞、摇晃,就像一片宽阔博大的绿色海洋。狂躁时,它一 个浪花追一个浪花,一个浪花赶一个浪花,像是愤怒的咆哮;平静时,它一个涟漪连一个涟漪,一个晕圈 接一个晕圈,荡漾着生命的拔节声。这两种声音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让人仔细地听,不是觉得芦苇深处 有琴声悠扬,丝丝悦耳,就是感觉 “ 苇中藏兵” ,嘴里不由得哼起:“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 ……”
雨过天晴的日子,芦苇葳蕤生香。芦枝上总伫立着白鹭或水鸟,芦苇轻摇,它们却纹丝不动,一门心
第 4页/共 13页
思地俯首凝视芦苇丛。苇丛深处,苇叶簌簌作响,像是有人说话,却又不见人影。让人感觉那声音来自天 上,又恍惚在水中央,有一种 “ 苇深不知处” 的苍渺。
人是要有一个虚拟的世界的。鸟类也要。园林工人告诉我,为了给少数的鸟类创造自然生长的空间, 公园的管理者特地在一个小岛安排了不收割的芦苇。那里,芦穗子摇着缎子一样的光泽,想长多高就长多 高,想长多久就长多久,可以进行自然演变和替换——这种芦苇保留的结果,就是让一些鸟类能放心地在 芦苇丛安家,成为公园里的留鸟。2020 年,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观测显示,一种被誉为 “ 鸟中大熊猫” 的 珍稀鸟类——震旦鸦雀在这个岛上有了自己的栖息地。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露为霜的秋天,当一行大雁在天空飞过时,一片片、一丛丛、一簇簇的芦 花就欢声笑语地绽开了。穗形的芦花漫天飞舞,素衣飘飘。极目远眺,像是下了一场无边无垠的大雪,缥 缈而空灵;近观,面前芦花层层叠叠地摇曳着,又像是从绿色的海洋,一下子翻滚成了白色的海洋。千尺 澄波,白浪滔滔;芦花如水,水天一色。寒风吹动千堆雪,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雪白。
雪白的芦花,最美当是夕阳西下时、明月清辉里。芦花不是被太阳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就是被月亮 染上了一片银霜。满目蒹葭,残阳如霞,明月如盘。大地一片寂静,自然无言而壮美,芦花无疑加深了秋 天的博大与辽阔。后来,我读清代陆蓉佩咏芦花的《蝶恋花》词:“ 一缕秋魂纤欲化。似有疑无,却在斜阳 外 ……” ② 看他以 “ 秋魂” 说芦花,就有心神领会般的美妙。 而当大地白雪皑皑,芦花瑟瑟,河湖浅滩,没 死干净的苇叶被白雪折断,大把的残株败叶仿佛就失了魂魄 ……
③ 历经一个春夏秋冬,我几乎是完整地观看了芦苇的一生,也重新认识了芦苇。
在前面,我说我认识芦苇最早缘于它被歌唱。其实芦苇被唱的还有一出戏,叫《鞭打芦花》。这是选自 《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后人把这故事以 “ 单衣顺亲 ” 和 “ 鞭打芦花 ” 为题编了戏。戏写的是孔大圣 人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继母李氏对其百般虐待:李氏用棉花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 给他的棉衣里装上了芦花。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父亲不解,鞭打芦花,发现了蹊跷,于是决定休妻。闵 子骞一听双膝跪地,泪水涟涟,央求父亲留下继母,他唱:
爹爹您千不念来万不念,念我娘照顾孩儿这些年。您今天真要是休了我的母,撇下我们兄弟三人,岂 不更可怜?母亲在,是兄弟们暖来我一个人冷啊,母亲一走,那可是我们三个人寒 ……
这段《鞭打芦花》的凄惨唱词选自《北京琴书》。④ 琴书里的闵子骞唱得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 铭心刻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由故乡芦苇的稀少写起,再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芦苇的生长与管理,既表达了对芦苇繁华与衰落的
感慨,也由此引出下文。
第 5页/共 13页
B. 文中描写夏天芦苇 “ 如一片宽阔博大的绿色海洋” ,运用比喻手法,展现了芦苇的繁茂,同时为下文 “ 苇 中藏兵” 的联想做铺垫。
C. 文中写震旦鸦雀在岛上有了自己的栖息地,更加突出了芦苇对于自然生命的意义,是对上文写各种鸟类 在芦苇中栖息的升华。
D. 本文整体上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芦花,其中春夏是明写,秋冬是暗写,以春夏凸显芦苇的生命力, 以秋冬凸显芦花的诗意。
7. 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比喻,将春天芦苇比作一支支碧玉簪,形象地展现了芦苇晶莹剔透的秀美外形和向上尖挺的 昂扬姿态。
B. 句子②中,作者之所以对 “ 秋魂” 一词心领神会,因为《蝶恋花》中的 “ 秋魂” 形象地写出了芦花似有 若无的虚幻感。
C. 句子③是对上文描写芦苇一生的总结,其中 “ 重新认识了芦苇” ,既包含自然层面的芦苇,也包含人文 层面的芦苇。
D. 句子④作为结尾,与开头《沙家浜》歌唱芦苇照应,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韵味,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想象空间。
8. 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都描写了芦苇地的环境,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9. 文章以 “ 被歌唱 芦苇” 为题,“ 歌唱” 一词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 歌唱” 的理解。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 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
之蔽者方曰:“ -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
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 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 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 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
第 6页/共 13页
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 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 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 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
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愧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节选自《战国策 · 燕昭王求士》)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有异能 A于其身 B犹锥之 C在囊D其末 E立见F故未有G有实H而不可见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抱,怀有,具备,与《阿房宫赋》“ 各抱地势” 的“ 抱” 意思相同。
B. 驽骥,劣马和良马,与《劝学》中所说的“ 驽马” “ 骐骥” 意思相同。
C. 五百金,状语后置,与《苏武传》“ 凡随武还者九人” 的“ 九人” 用法不同。
D. 期,音 jī ,周(年、月),与《兰亭集序》“ 终期于尽” 的“ 期” 读音、意义均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才能之人 外表和一般人设有什么区别,但他们在合适的时机,能凭借才能取得成就,君主要仔细地 考察、慎重地任用他们。
B. 在六国合从、刘项并世、唐太宗欲治时,人才蜂起,说明天下人才只有在明主想要用他们的时候,他们 才会主动出现在明主身边。
C.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登上王位后,想要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于是去请教郭隗先生,咨询求取贤才 和报国家大仇的方法。
D. 燕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之后各国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他们既是为了受到重用,也 想得到燕王赏赐的千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7页/共 13页
(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14.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千里马的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 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 · 归去来兮 苏轼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嗟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①。何处有,银潢② 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注:①无何:“ 无何有之乡” 的简称。②银潢 :指星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序交代写作缘由,其中的“ 蒙恩” 点明词中“ 君恩未报” 的具体内容,“ 归” 与标题中的“ 归去来兮” 照应。
B. “ 空回首” 的“ 空” 与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的“ 空” 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抒发了对往事的感 慨。
C. 下阕由实转虚,词人想象自己在银河尽头遇见织女,织女质问词人为何长时间待在人间,经历人生坎坷。 D. “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以夸张戏谑之笔,写出词人落魄却洒脱 形象,颇具东坡词旷达之 风。
16. 本词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都写了作者的“ 归去来兮” ,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李凭箜篌引》中 “ 石破天惊逗秋雨” 描写音乐的高亢激烈,《琵琶行》中 “ ,
两句与之描写效果相似。
(2)《论语 · 阳货》对《诗经》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可以“ ,
” ,也就是说近可尽孝,远可尽忠。
(3)古人常借“ 听雨” 寄寓情思,或感怀人生,或描绘闲趣,或抒发忧思,比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息传递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驿站传书,再到承载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信息 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
作为地球上重要的 “ 居民” , ① 答案是肯定的。玉米如果被昆虫啃食,就会及时向同伴 释放信号:“ 注意!害虫来袭!” 瞬间,周边其他玉米就会加强妨卫。番茄也是如此,它在受到伤害时会群 发 “ 茉莉味” 的信号,让周边的番茄秒变 “ 苦瓜脸” 。这套由挥发性气味小分子编织的 “ 空气互联网” , 如同自然界的 “ 聊天记录” 传递信息,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携作。
面对漫长进化中的极端气候挑战,茶树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茶园中存在着精密的寒潮预警体 系,使得茶树跨越地质年代存续至今。像人类一样,每棵茶树都存在个体差异, ② ,有的却稍微 降温就容易 “ 感冒” 。当第一股寒流来袭,头号 “ 冻感茶树” 就像 “ 瞭望哨” ,迅速向同伴发送加密香气 小分子——香叶醇和芳樟醇。同伴们收到信号后,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还会把香气信号转化为 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冷。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植物间 “ 双向交流、抱团取暖” 的秘密:头号 “ 冻感茶树” 感知到低 温,会立即释放特殊气味分子,邻近的茶树不仅能接收 “ 警报” ,还会 “ 投桃报李” ,释放名为角鲨烯的 神秘物质,促进头号 “ 冻感茶树” 体内一种名为油菜素内酯的积累。当角鲨烯回传至受冻植株,其受损伤 程度会显著降低。可以理解为,茶树群体中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 “ 互帮互助” 网络,受助者可能通过某种 形式反哺信号源,形成互助闭环。
植物间的通信如同人类的语言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作为生命体,人类和动植物间存在有相通 之处。-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破坏自然。
18.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词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居民” B. “ 聊天记录” C. “ 感冒” D. “ 投桃报李”
19. 文本第二段有两个错别字,请加以改正。并根据修改后的汉字及其在文中的含义,各写出一个包含此字 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22. 请以茶树为例,概括植物间 “ 双向交流、抱团取吸” 的秘密。要求:语言流畅,信息完整,不超过 90 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第 9页/共 13页
看待事物存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 哪里都好” ,第二个层次是 “ 轻易否定” ,第三个层次是 “ 抓 住主线”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3页
机密* 启用前
河南省信阳市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 23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 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 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 1~5 题答案】
【答案】 1. A 2. C
3. B 4. ①眼睛用以判断距离,使人与物具有主客之分;而听觉则能给人带来在场感,使播客能拉近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和社交替代。
②视觉追求的是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且容易疲惫,而耳朵不易疲倦且有更多闲暇,使播客具有足够空 间,且能够追求内容的深度。
③播客解放了眼睛和双手,让大脑可以 “ 深度阅读” 和专注思考。
5. ① 播客是现代人对抗心理焦虑与寻求安慰和共鸣的重要媒介,为用户带来亲密感和陪伴感,满足用户随 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有效地契合了用户需求和受众心理。
②播客提供深度化的内容,是应对信息焦虑的重要工具,能让人重拾 “ 深度阅读” 和 “ 专注思考” 的能力。
③播客很好地融合了技术层面与人们的社会需求、心理需求,体现了技术服务于人、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理 念,为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类需求的关系提供了范例。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 16分)
【 6~9 题答案】
【答案】6. D 7. B
第 11页/共 13页
8. 示例一 :
①内容上,本文详细描写了芦苇在四季的生长变化,以及与周围动物、人类活动的关系,侧重展现自然生 态。《荷花淀》对芦苇的描写主要是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提供背景,更侧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战 斗生活。
②情感上,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生命历程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生命和人类关系的思考。《荷花淀》则通 过芦苇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
( 1)《荷花淀》:
①芦苇地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背景,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将伏击敌军的情节推向高潮。
②芦苇地与人们的生活与抗战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战斗生活。
③通过芦苇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赞美之情。
(2)《被歌唱的芦苇》:
①描写了芦苇在四季的生长变化,以及与周围动物、人类活动的关系,侧重展现自然生态的美好与和谐。
②表达作者对芦苇生命历程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生命和人类关系的思考。
9. ① 对芦苇地优美风景的歌唱,一年四季,芦苇地都展现着美丽的风景,在现实的场景和在古诗词中,都 是优美风景的化身。
②对芦花孕育生命的歌唱,芦苇丛洋溢自然的情趣,也蕴含着生命的奥秘。
③对芦花文化内涵的歌唱,芦苇被写入戏曲如《沙家浜》《鞭打芦花》等,通过唱词被人们传颂,承载着文 化故事和情感。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BDF 11. A 12. D
13. ( 1 )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
( 2 )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14. ①材料一举千里马的例子,意在说明要善于识别人才,千里马和劣马混杂相处,是难以被发现的,只有 拉车的时候,才能被识别。
②材料二举千里马的例子,意在说明要善于求取人才,诚心对待一匹千里马,其他的千里马才愿意到来。
(四) 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 9分)
【 15~16 题答案】
第 12页/共 13页
【答案】 15. A 16.
①同:两者都表达了归隐的愉悦和归去的迫切之情。本词通过清溪、嵯峨等意象写内心欣喜,通过 “ 船头 转,长风万里” 写回归的急切;陶诗通过 “ 舟遥遥以轻飏” “ 恨晨光之熹微” 等句子表达内心的愉悦与迫 切。
②陶诗借 “ 归去” 表达的是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本词借 “ 归去” 表达了对 “ 君恩未 报” 的遗憾和人生不得志的感慨。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 17 题答案】
【答案】 ① .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② . 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 . 迩之事父 ④ . 远之事君 ⑤ . 小楼
一夜听春雨 ⑥ . 深巷明朝卖杏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夜阑卧听风 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8~22 题答案】
【答案】 18. B 19. “ 妨卫” 的 “ 妨” 应改为 “ 防” ,防不胜防(防微杜渐/以防万一 ) “ 携作” 的 “ 携” 应改为 “ 协” ,齐心协力(同心协力)。
20. ①植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换(传递)呢
②有的抗寒能力强。 21. 植物间的通信如同人类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作为生命体,人类 和动植物间存在(有)相通之处。
22. 寒流来袭,头号 “ 冻感茶树” 向同伴发送香叶醇和芳樟醇。同伴们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把香气信号 转化为葡萄糖苷,并释放角鲨烯,促进头号 “ 冻感茶树” 积累油菜素内酯,以降低损伤程度。
三、写作(60分)
【 23 题答案】 【答案】略
第 13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