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础信息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设计人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学生需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意义,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是中国古代史开篇重要章节。它承接第一课远古人类内容,讲述原始农业从起源到发展的历程,介绍河姆渡人、半坡人等原始农耕居民生产生活,以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呈现史前社会风貌,为后续学习早期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系统历史学习,对历史故事和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理解复杂历史概念和分析历史现象有一定难度。他们形象思维为主,需借助图片、实物、视频等直观素材辅助理解;具备初步自主学习能力,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目标叙写 1. 能说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地点、标志,阐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 能描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年代、地点、居住房屋、种植作物、生产工具、手工业成就等生产生活状况。3. 能分析自然环境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比两者生产生活的异同。4. 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体会原始居民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评估指标教学活动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学情前测:展示远古人类狩猎、采集图片,提问:“远古人类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若你是远古人类,会如何解决食物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举手回答,分享对远古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看法及解决设想。 了解学生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原始农业的认知基础,判断后续教学引导方向。情境导课:播放原始农耕场景动画视频,提问:“从视频中看到哪些场景?和远古人类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观看视频,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引出本节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主题。 学生理解课程主题,对原始农耕生活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任务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考古资料,小组讨论原始农业兴起时间、地点、标志,分析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能准确说出原始农业距今约1万年兴起,南北方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石器发展;阐述原始农业促进定居、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古代文明奠基的作用。任务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片、干栏式房屋模型,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归纳河姆渡人生活年代、地点、居住房屋、种植作物、生产工具、手工业等方面情况 能清晰描述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使用骨耜等工具,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骨哨,会雕刻、使用天然漆。任务三:半坡人的生活研读半坡遗址考古资料,如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彩陶图片,自主梳理半坡人生活相关信息,与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准确说出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黍,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会渔猎采集、纺织制衣,制作彩陶。任务四:比较与分析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完成对比表格,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两者差异原因;思考原始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 正确填写对比表格,指出两者在房屋、作物、工具等方面差异;合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源等)对其生产生活影响;阐述原始农业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等作用。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我国原始农业兴起于( )A.距今约2万年 B.距今约1万年”)、填空题(“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材料分析题(给出原始农业相关材料,分析意义);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内互评,教师总结讲解。统计答题正确率,重点评估对原始农业发展、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及两者对比分析的掌握程度。课堂小结 从知识回顾(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活、文化意义)和情感升华(对原始农耕文化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两方面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收获,相互补充完善。通过学生小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评估教学效果,如是否掌握重点知识,是否增强民族自豪感。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思维导图;拓展作业是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的小论文。 按要求完成作业,基础作业巩固知识体系,拓展作业锻炼分析和写作能力。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拓展作业看观点的合理性、论述的逻辑性和资料引用的恰当性,针对问题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