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基础信息 课 题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人
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提取蕴含的历史信息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重要一课,上承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下启夏商周时期。主要阐述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介绍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讲述炎黄传说与禅让制,对学生构建古代史知识体系、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较弱,对文明、国家等概念理解有难度。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和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需借助丰富史料和多样活动引导学习。
目标叙写 1. 能说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及标志,阐述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过程。2. 能描述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的主要考古成果,说明其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3. 能讲述炎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过程,解释禅让制的内涵。4. 能归纳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 评估指标
教学活动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
学情前测 设置问题,如“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后来怎么出现了贫富差距和国家呢?”“你听过炎黄二帝的故事吗,能简单讲讲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分享自己对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及炎黄传说的了解。 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确定教学起点,如是否需要详细讲解概念或故事背景。
情境导课 展示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航拍图片及出土精美玉器、陶器图片,提问“看到这些壮观的遗址和精美的文物,你能想象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吗?它们和文明起源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学生能理解课程主题,对古代文明遗址产生探究兴趣,期待学习相关知识。
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教材及补充史料,分析“文明”的标志,小组讨论国家产生的条件,从公共权力设立、阶级分化等角度探讨。 能准确指出文明标志包括城市中心、国家政治权力、文字、阶级分化、大型建筑等;正确分析国家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战争等因素的关联。
任务二: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分组研读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遗址资料,填写考古成果表格,从古城规模、水利工程、农业、墓葬、出土文物等方面分析,讨论其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能准确描述良渚古城规模宏大、水利系统先进、阶级分化明显等特点;说出陶寺都城发现文字、观象台,文化因素汇聚等成果;依据文明标志判断并合理阐述两座古城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
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绘制华夏族形成示意图,包括炎黄部落、蚩尤部落、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关键信息;讲述尧舜禹禅让故事,分析禅让制的标准和实质。 绘制的示意图信息准确、逻辑清晰;能生动讲述禅让故事,正确解释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理解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状况。
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如“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材料分析题给出关于文明起源或禅让制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组内交流答案互评,教师总结讲解。统计答题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课堂小结 从知识回顾(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良渚和陶寺遗址、华夏族形成、禅让制)和收获感悟(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两方面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小结,相互补充完善,教师总结升华。通过学生小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情感态度形成,评估教学效果,如是否掌握重点知识、是否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制作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提高作业是查阅资料,对比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文明特点,写一篇对比分析短文。 按要求完成作业,基础作业巩固知识体系,提高作业锻炼分析比较能力。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思维导图完整性、逻辑性;提高作业看观点合理性、论述充分性,针对问题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