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础信息 课 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设计人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课 型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过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及意义,认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在古代史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它上承远古传说时代,下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详细阐述了我国早期国家从产生到发展的历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以及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古代史知识框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国家、分封制等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合作探究和深度分析历史问题方面仍需加强引导,需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辅助学习。目标叙写 1. 能说出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阐述夏朝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的依据。2. 能描述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主要事件(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及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人物。3. 能解释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分封对象、诸侯权利与义务)、作用,分析其对西周统治及后世的影响。4. 通过分析王朝兴衰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培养以史为鉴的意识。 评估指标教学活动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学情前测 设置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是群居生活,后来是如何形成国家的?”“你听说过哪些关于夏朝、商朝、周朝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早期国家起源和三代的初步认识。 了解学生对早期国家和夏商周三代的认知基础,判断是否需要补充基础知识讲解。情境导课 展示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司母戊鼎图片、西周分封诸侯示意图,提问:“看到这些壮观的遗址和文物,你们能想象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吗?它们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有什么关联?” 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并发言,引出本节课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能理解本节课将围绕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展开,对课程内容产生探索欲望。任务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二里头遗址考古资料,小组讨论“夏朝为什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并填写知识梳理表格。 能准确说出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都城在阳城;能从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构的出现阐述夏朝是国家的依据;能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等角度分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影响。任务二:夏商西周的更替 制作夏商西周更替时间轴,标注朝代建立与灭亡时间、重大事件(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及相关人物;阅读关于夏桀、商纣暴政的史料,分析王朝灭亡原因。 时间轴制作准确,能清晰讲述三代更替的过程;能结合史料,概括夏桀、商纣暴政表现,如夏桀“筑倾宫、饰瑶台”,商纣“酒池肉林”等,理解暴政导致民心丧失,进而引发王朝灭亡的历史规律。任务三:西周的分封制 观察《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阅读教材中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分封制要素分析表”,包括分封目的、对象、诸侯权利与义务、作用等;讨论“分封制对西周统治和后世有哪些影响?” 能准确填写分封制要素分析表;能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形成等级秩序等方面阐述分封制对西周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分封制对后世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后世的封国制度等。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填空题(“周武王在____之战中打败商纣,建立西周”)、材料分析题(给出关于分封制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其目的和作用);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同桌交换批改,教师总结点评。统计答题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课堂小结 从知识总结(夏朝建立、三代更替、西周分封制)和历史感悟(王朝兴衰启示、分封制的历史意义)两方面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收获,相互补充完善。通过学生小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的形成,评估教学效果,如是否掌握重点知识,是否理解王朝兴衰与民心的关系。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思维导图;提高作业是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 按要求完成作业,基础作业巩固知识体系,提高作业锻炼分析和写作能力。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作业看观点的合理性、论述的逻辑性和资料引用的恰当性,针对问题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