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基础信息 课 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设计人
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了解商鞅变法等重要改革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理解社会制度变革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这一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向秦汉过渡的关键内容,承接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和经济发展(含都江堰),展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为后续学习秦汉大一统奠定基础,在古代史体系中起承前启后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战争、改革等历史事件有兴趣,但对“社会转型”“封建制度确立”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对变法措施与社会变革的关联分析不足,需借助地图、史料、案例等直观素材引导。
目标叙写 1. 能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列举典型兼并战争(如长平之战),分析战争特点及对统一趋势的推动。2. 能阐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及对秦国发展的作用,理解变法与社会转型的关系。3. 能说明都江堰的修建时间、设计者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4. 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理解改革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评估指标
教学活动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
学情前测 展示春秋与战国诸侯国数量对比图,提问:“从图中能看出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对比,结合所学回答,分享对战国“大国兼并”“战争加剧”等趋势的认知。 了解学生对战国政治格局的初步理解,确定教学中对“兼并战争与统一趋势”的讲解侧重。
情境导课 播放商鞅变法影视片段(如“立木为信”),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为何争相变法?变法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吗?” 学生观看片段后分组讨论,激发对变法背景和作用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将围绕“战争、变法、发展”展开。 学生能聚焦“变法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对战国时期的变革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任务一: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呈现战国七雄分布图,让学生标注七雄位置;结合长平之战史料(如“坑杀赵军四十万”),分析战争特点(规模大、残酷性强)及影响(加速统一、推动各国改革)。一)。 能准确说出七雄名称和方位(如秦在西、齐在东),清晰阐述兼并战争的双重影响(破坏社会与促进统
任务二:商鞅变法与社会转型 展示商鞅变法史料(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梳理变法在政治(确立县制、废除世袭特权)、经济(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方面的内容;讨论变法如何推动秦国成为强国及封建制度确立。 能完整阐述变法主要内容,理解其对秦国国力增强(如军队战斗力提升)和社会转型(如地主阶级崛起)的作用。
任务三:都江堰与经济发展 展示都江堰示意图(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讲解李冰主持修建的原理(防洪、灌溉兼顾);分析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天府之国”)及秦国经济实力的作用。 能说明都江堰的修建者和核心设计,理解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价值及对农业生产的推动。
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 )A.秦 B.楚”)、填空题(“商鞅变法中,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措施是____”)、材料分析题(给出都江堰治水史料,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互评,教师讲解。重点评估对变法内容、战争特点、都江堰作用的掌握程度。
课堂小结 从“战争推动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加速统一”梳理本课,提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秦朝统一奠定了哪些基础?”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战国时期在政治(中央集权雏形)、经济(农业发展)、军事(强国崛起)方面的变革对统一的铺垫作用。 学生能关联战国变革与秦朝统一的逻辑,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过渡性。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思维导图(含战争、变法、水利);拓展作业是撰写短文《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结合史实论述。 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拓展作业看对变法成功因素(如统治者支持、措施务实)的分析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