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基础信息 课 题 第7课 百家争鸣 设计人
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了解其主要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思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承接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主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及其主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对后世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在古代文化史中具有奠基性地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故事(如孔子周游列国、老子的智慧)有初步听闻,兴趣浓厚,但对各学派主张的具体内涵、思想差异及与社会背景的关联理解较浅,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有限,需结合生活化案例和直观素材帮助理解。
目标叙写 1. 能说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如社会动荡、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列举至少4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如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等)。2. 能简述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如孔子“仁”“礼”、老子“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韩非“法治”等),并区分不同学派的思想差异。3. 能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理解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 认识百家争鸣的文化价值,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多元思想的包容意识。 评估指标
教学活动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
学情前测 展示“因材施教”“无为而治”“法治天下”等成语或短句,提问:“这些词语与哪些历史人物或思想流派有关?你对他们的主张有什么了解?”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回答,分享对诸子思想的初步认知,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法家强调法律”等。 了解学生对各学派思想的熟悉程度,确定后续教学中对核心主张的讲解详略。
情境导课 播放诸子百家辩论的动画短片(如稷下学宫各派学者争论治国理念场景),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他们的主张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学生观看短片后分组讨论,激发对各学派思想差异和时代背景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将围绕“百家争鸣的背景、学派主张及影响”展开。 学生能聚焦“思想流派多样性”的原因,对不同主张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任务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呈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史料(如铁器牛耕推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小组讨论这些变化如何为思想繁荣提供条件(如社会动荡引发对治国理念的思考、士阶层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私学打破教育垄断)。 能结合史料说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如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理解思想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联。
任务二:主要学派及其核心主张 分组整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核心主张(如孔子“仁”“有教无类”、孟子“仁政”;老子“道法自然”、庄子“顺应自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韩非“法治”“中央集权”),制作简易对比表格。 能准确列举至少4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清晰区分不同学派的思想差异(如儒家重道德教化 vs 法家重法律约束)。
任务三:思想的影响与现实价值 展示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案例(如科举制与儒家教育、现代法治与法家思想、生态理念与道家“顺应自然”),讨论“诸子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如“和谐社会”与“仁”的关联、“环境保护”与“道法自然”的契合)。 能举例说明至少2个学派思想对后世或现实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 )A.墨家 B.儒家”)、匹配题(将学派、人物、主张连线:如孔子—儒家—“仁”)、简答题(“简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及教育贡献”);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互评,教师讲解。重点评估对学派、人物、主张的掌握程度及对思想差异的区分能力。
课堂小结 从“背景—学派主张—影响”三方面梳理本课,提问:“百家争鸣为何被称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百家争鸣在思想多样性、对后世文化奠基等方面的价值,理解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 学生能关联思想繁荣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认识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完善课堂制作的“学派—人物—主张”对比表格;拓展作业是撰写短文《我最认同的诸子思想及理由》,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用“仁”解释人际交往、用“法治”分析校园规则)。 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表格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拓展作业看对思想的理解深度及与现实关联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