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基础信息 课 题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设计人
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在青铜铸造、文字、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科技文化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夏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该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包括青铜铸造工艺、甲骨文与金文、天文历法等,展现了早期国家阶段中华文明的灿烂开端,为理解后续春秋战国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在古代文化史中具有源头性地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有直观认知,对“国宝”类话题兴趣浓厚,但对科技成就的工艺原理(如青铜铸造)、文字演变逻辑、文化成就的社会功能理解较浅,需结合实物图片、考古案例和生活化类比帮助理解。
目标叙写 1. 能说出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发展阶段,列举代表性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描述其工艺特点(如泥范铸造法)及用途(礼器、兵器等)。2. 能区分甲骨文与金文的载体和特点,说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3. 能举例说明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如夏历、甲骨文记载的日食月食)、音乐(如编钟)等方面的成就。4. 认识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的辉煌性,理解其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评估指标
教学活动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
学情前测 展示司母戊鼎、刻字甲骨、编钟的图片,提问:“这些文物来自哪个时代?你能从它们身上发现哪些科技或文化信息?”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常识回答,如“鼎是青铜器”“甲骨上有文字”,分享对文物的初步认知。 了解学生对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的已知程度,确定教学重点(如青铜工艺、文字特点)。
情境导课 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司母戊鼎或甲骨文的片段,提问:“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如何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面貌?” 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激发对文物背后科技与文化内涵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将围绕“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展开。 学生能聚焦“成就与社会的关联”,对古代科技文化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任务一:青铜铸造的辉煌 呈现青铜铸造工艺流程图(泥范铸造法),结合司母戊鼎(规模)、四羊方尊(造型)等实物图片,分析夏商周青铜铸造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讨论青铜器的功能(礼器象征权力、兵器用于战争、工具用于生产)及文化意义(体现等级制度)。 能说出至少2件代表性青铜器,描述其工艺特点(如体积大、造型精美),理解青铜器“国之重器”的象征意义。
任务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展示甲骨文(龟甲兽骨)与金文(青铜器铭文)的拓片,对比两者的载体差异;解读简单甲骨文字(如“日”“月”象形字),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指事等)及史料价值(研究商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能区分甲骨文与金文的载体,举例说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理解其作为“汉字源头”的历史地位。
任务三:天文历法与艺术成就 呈现甲骨文记载的日食、月食记录,结合“夏历”的史料,说明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如确定四季、月份);展示编钟图片,介绍其在祭祀、宴乐中的用途,体会古代音乐艺术的成就。 能举例说明夏商周在天文历法(如甲骨文记日食)或音乐(如编钟)方面的成就,认识科技与生活、艺术的关联。
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填空题(“商周时期青铜铸造采用的工艺是____”)、材料分析题(给出一段甲骨文卜辞,让学生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信息);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互评,教师讲解。重点评估对青铜工艺、文字特点、科技文化成就的掌握程度。
课堂小结 从“科技(青铜、天文)—文化(文字、艺术)”两方面梳理本课,提问:“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为何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该时期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文字为汉字发展奠基、青铜工艺影响后世冶金),理解其源头性意义。 学生能关联夏商周成就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认识其历史地位。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分类表(科技类、文化类);拓展作业是撰写短文《一件夏商周文物背后的故事》,选择一件文物描述其工艺或内涵。 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分类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拓展作业看对文物工艺或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