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基础信息 课 题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设计人
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史实,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的开篇,承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讲述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为后续汉唐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在古代史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秦始皇及“统一”概念有初步认知,通过影视、书籍等对兵马俑、长城等有直观印象,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统一措施的具体作用理解较浅,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需结合地图、史料、情境模拟等直观方式帮助理解。
目标叙写 1. 能说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前230-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及秦朝建立的基本信息(前221年、嬴政、咸阳),分析统一的原因(商鞅变法、民心所向等)及意义。2. 能阐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理解其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作用。3. 能列举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长城等),说明其对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稳定的影响。4. 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评估指标
教学活动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
学情前测 展示战国七雄地图与秦朝疆域图对比,提问:“两图在国家数量和疆域范围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学生观察地图对比,结合已有知识回答,分享对“秦灭六国”“疆域扩大”等趋势的认知。 了解学生对秦统一基本进程的认知,确定教学中对“统一原因”的讲解侧重。
情境导课 播放《秦始皇》影视片段(如统一仪式、颁布法令场景),提问:“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如何管理这片广阔的疆域?他的措施对后世有何影响?” 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激发对秦朝制度建设和巩固措施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围绕“统一进程—制度创新—巩固措施”展开。 学生能聚焦“统一后的治理”,对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措施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任务一:秦灭六国与秦朝建立 呈现商鞅变法成效数据、秦王嬴政用人史料(如重用李斯、王翦),小组讨论秦统一的优势条件;结合动态地图梳理灭六国顺序;解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等史料,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分裂、奠定统一基础等)。 能准确说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分析统一的原因(如国力强盛、策略得当),阐述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任务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展示秦朝行政体系示意图,讲解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分工协作)、郡县制(中央任命官员)的内容;组织“分封制vs郡县制”辩论,理解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作用。 能清晰描述中央集权制度的三层结构,在辩论中说明郡县制如何避免地方割据,理解其对国家统一的保障作用。
任务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呈现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货币差异图片,让学生模拟“商人经商”体验不便;分组梳理文化(小篆)、经济(圆形方孔钱、度量衡)、交通(车轨、驰道、灵渠)、军事(长城)等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促进交流、巩固统治的作用。 能列举至少4项巩固措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统一的必要性,分析其对经济文化整合和边疆稳定的影响。
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秦朝都城是( )A.咸阳 B.长安”)、填空题(“秦统一文字的标准字体是____”)、材料分析题(给出“车同轨,书同文”史料,分析其作用);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互评,教师讲解。重点评估对统一进程、制度内容、巩固措施的掌握程度。
课堂小结 从“统一进程—制度创新—长治久安”梳理本课,提问:“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长远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秦朝开创的统一局面和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王朝的影响,理解其历史开创性。 学生能关联秦朝制度与后世发展,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奠基作用。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秦统一中国”时间轴(含关键事件);拓展作业是撰写短文《假如我是秦朝官员》,描述如何执行中央政令。 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时间轴的准确性;拓展作业看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和场景还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