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础信息 课 题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设计人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基本史实,认识秦朝暴政与起义爆发的关系,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的重要转折内容,承接秦统一中国后的统治,讲述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及王朝灭亡的过程,展现了“暴政亡国”的历史逻辑,为后续学习西汉建立奠定基础,在古代史中具有警示性意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起义”“反抗”等历史场景有天然兴趣,通过前课学习对秦朝统一和制度有一定了解,但对“暴政与起义的因果关系”“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理解较浅,需借助史料、故事和情境模拟帮助深化认知。目标叙写 1. 能说出秦朝暴政的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等),分析其与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关联。2. 能阐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前209年)、地点(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3. 能列举项羽、刘邦反秦的关键事件(巨鹿之战、刘邦入咸阳),说明秦朝灭亡(前207年)的过程。4. 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增强对民生与治国关系的认知。 评估指标教学活动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学情前测 展示《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片段及秦简记载的严苛律法,提问:“这些材料反映了秦朝统治的什么问题?可能引发什么后果?”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常识回答,如“徭役繁重”“法律严酷”“可能导致反抗”等,分享对秦朝统治危机的初步认知。 了解学生对秦朝暴政的已知程度,确定教学中对“暴政具体表现”的讲解详略。情境导课 播放陈胜吴广起义影视片段(大泽乡揭竿而起场景),提问:“一群戍卒为何敢挑战强大的秦朝?这场起义对秦朝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激发对起义原因和影响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围绕“暴政—起义—亡国”展开。 学生能聚焦“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联”,对农民起义的勇气和作用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任务一:秦的暴政 呈现秦朝赋税比例(“收泰半之赋”)、徭役数据(修长城、阿房宫征调民力)、秦简律法条文(“失期,法皆斩”),小组合作归纳暴政表现;结合“刑徒墓”考古图片,分析暴政对民众的压迫。 能从经济、徭役、法律等方面列举暴政表现,通过考古资料理解“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如“赋税占收入三分之二”“每年征调200万劳力”等。任务二:陈胜、吴广起义 利用大泽乡起义路线图,讲解起义起因(大雨误期)、经过(揭竿而起、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组织“口号解读”活动,分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的反抗精神。 能准确说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关键信息,理解其“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开创性意义,如“打破贵族世袭观念”“鼓舞后世反抗”等。任务三:秦朝的灭亡 讲述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典故,展示刘邦“约法三章”史料,对比分析两人反秦策略(军事强攻vs争取民心);结合时间轴梳理前207年秦朝灭亡的过程。 能区分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和刘邦入咸阳(接受投降)的作用,理解秦朝灭亡是多股反秦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填空题(“秦朝灭亡的时间是____”)、材料分析题(给出“约法三章”史料,分析刘邦为何能得到民众支持);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自评后小组互评,教师讲解。重点评估对暴政表现、起义史实、秦朝灭亡过程的掌握程度。课堂小结 从“暴政失民心—起义动摇统治—秦朝灭亡”梳理本课,提问:“秦朝的兴亡给后世统治者带来了哪些教训?”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重视民生”“依法治国需宽严适度”等教训,理解民心向背与政权稳定的关系。 学生能结合本课史实,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教训,体现对“民本思想”的初步认知。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间轴(含关键事件);拓展作业是撰写短文《假如我是秦朝的一名官员》,从避免亡国角度提出改革建议。 分层评价作业,基础作业看时间轴的准确性;拓展作业看建议的合理性(如减轻赋税、放宽律法等)和对历史背景的贴合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