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础信息 课 题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设计人教材版本 部编(2024)版七上 课时计划 1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课标分析 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对国家治理的初步认知。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属于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汉建立的背景、过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展现了西汉初期国家从动荡走向稳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的历程,为后续学习汉武帝大一统奠定基础,在古代史知识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对秦朝的兴衰有一定了解,对历史人物和朝代更替故事兴趣较高,但对政策制定的背景、影响等抽象内容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结合具体史料和情境化教学活动,引导其从历史现象分析本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目标叙写 1. 能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楚汉之争的结果及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2. 能阐述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及实行原因,分析文景时期的统治措施与“文景之治”的表现。3. 能通过阅读史料(如《汉书》中关于汉初经济的记载),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认识到统治者制定合理政策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会“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价值。 评估指标教学活动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估要点学情前测 展示刘邦、项羽画像及“鸿门宴”场景图,提问:“你知道图中人物的故事吗?他们与西汉的建立有什么关系?” 学习活动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享对楚汉之争和刘邦的了解,如“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获胜”等。 评估要点 了解学生对西汉建立背景的熟悉程度,确定教学侧重点。情境导课 播放纪录片中“秦末战乱”片段(展示人口减少、经济凋敝场景),提问:“秦朝灭亡后,新建立的西汉面临怎样的困境?统治者会采取什么措施恢复社会秩序?” 学习活动 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推测西汉初期的统治策略,如“减轻赋税、让百姓休息”等,激发探究兴趣。 评估要点 学生能结合视频信息分析汉初社会问题,对休养生息政策产生初步联想,积极参与讨论。任务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困境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汉书·食货志》中“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等史料,小组总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间、建立者、都城),分析汉初社会经济状况。 学习活动 能准确说出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刘邦(汉高祖),都城在长安;能从史料中提炼出汉初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的特点。任务二: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对比秦朝暴政与汉初政策史料(如“约法三章”“十五税一”),小组讨论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归纳具体措施(解甲归田、释放奴婢、轻徭薄赋等)。 学习活动 能分析出政策原因与吸取秦亡教训、稳定统治有关;能清晰列举汉高祖的具体措施,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任务三:文景之治的出现 展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措施史料(如“三十税一”“废除肉刑”),小组合作梳理文景时期的统治措施,结合“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等记载,总结“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习活动 能归纳出文景时期“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等措施;能描述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的治世局面。效果检测 设计检测题,选择题(如“西汉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项羽”)、填空题(“文景时期,统治者注重____,社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材料分析题(给出汉初与文景时期经济对比史料,分析政策效果);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 学习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组内互评答案,教师针对易错点讲解,如区分汉高祖与文景时期的政策差异。课堂小结 从“西汉建立—政策调整—治世出现”的时间线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提问:“休养生息政策对西汉的发展有何启示?” 学习活动 学生发言总结,如“国家要重视民生,政策要符合实际”等,相互补充完善。 评估要点 学生能梳理本课知识脉络,理解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对历史的感悟。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绘制“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和政策);拓展作业为撰写短文《假如我是汉初大臣,给皇帝的治国建议》。 学习活动 按要求完成作业,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时序,拓展作业结合历史情境进行思考。 评估要点 基础作业看时间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拓展作业看建议的合理性与历史依据,体现对“休养生息”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