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初一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青春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处于青少年的我们朝气蓬勃、每天都有新变化。下列属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的是A.身体充满能量带来旺盛的生命力B.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C.每时每刻都充满精力,不会疲劳D.同学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基本一致2.初中阶段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利于我们成长。下列不属于异性同学间恰当交往的是A.元旦晚会结束后,几名男生班委把小梅安全护送回家B.女生小雅只跟自己喜欢的男生单独相处C.小芳和小军是班干部,他们经常在一起组织班级活动D.男生进行篮球比赛时,女生到场呐喊助威3.某中学为全体学生特别定制了“幸福刮刮卡”。每天随机刮开一个小方格,完成简单的幸福打卡任务———主动和周围的大微笑打招呼、到户外感受微风拂面、带给他人一次快乐的感受等,发现蕴藏在日常里的微小幸福。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①与人交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②感悟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③热爱生活,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④开发潜力,提高创新发明的能力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4.在第 33 届夏季奥运会上,石家庄共有巩立姣、孙颖莎、常园、龙道一、高唯中、郭帅 6 名运动员参赛,取得 4 金一银的好成绩,为祖国、家乡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对此,同学们倍感自豪和骄傲。这说明①我们要将消极情感转化为成长助力②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③情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④我们通过情感体验生命、体验生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5.“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米粒般大小的苔花,在太阳晒不到的潮湿角落里默默无闻……但当你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却发现苔花虽小,但也能像牡丹一样绚丽绽放。这启示我们A.苔花和牡丹一样,都是花中之王 B、要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C.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D.无限放大自己的优点,一定会是自尊的人6.2024 年 12 月 4 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至此,中国共有 44 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初中生小蓓收看新闻后,感到十分自豪,更加坚定了民族自信心。小蓓的自豪与自信源自第 1 页A.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实力B.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厉害的国家C.在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的肯定D.从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7. 有一支“轮椅大军”组成的运动员队伍,成员都是脊髓损伤的重度残疾人。从瘫痪在床到会投标枪、竞速,从社会“隐形人”到金牌运动员,他们实现了生命的蜕变与绽放。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①自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②挫折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③成长是一个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④要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河南商丘万亩林地在黄河古道上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风沙地,今朝碧浪摇;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上,一只只天鹅在水面上展翅飞翔……我国环境治理体现出“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下列符合这一核心思想理念的治理方式是 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物种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坚持先污染、然后再治理的模式 ③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④树立生态红线意识,不再利用任何自然资源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据此说明A.中华民族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C.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D.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10.“礼之用,和为贵”“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些名句展现出的“和睦、,友爱、帮助别人”等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①讲仁爱 ②守诚信 ③重实践 ④尚和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11.小虎妈妈认为中国的古语是五千多年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对人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她经常借用古语来教育孩子小虎。下面是小虎妈妈教育小虎的几个场景,你认为正确的是①“立己达人,兼善天下”,要学会关爱他人,为社会作贡献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要广交朋友,不管人品,结交各种各样的人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感受 ④“不勤于始,将悔于终”,要勤奋努力,把一切时间一切精力都用在学习上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2024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历史上礼让的典故。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第 2 页何妨 ”一封书信,成就一条名巷。 “六尺巷”彰显了( )A.孝悌忠信的荣辱观念B.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C.敬业奉献的价值准则D.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13.“法律是什么 ” 这是某班身为律师的学生家长给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下列同学的回答中对此认识主确的是①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唯一规范③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④法律就是限制人们活动的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4.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某市区公安机关 5 月份共处置中心城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警情 22 起,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员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这告诉我们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②法律只对违法的人起作用③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④所有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15.某石料加工厂将建筑垃圾通过打碎、筛选等生产过程加工成石粉、地板砖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任何防尘防控措施,对周边居民造成了扬尘,噪声等污染。该石料加工厂①违反了民法典中确立的绿色原则 ②侵犯了周边居民的隐私权 ③违反了民法典中确立的诚信原则 ④侵犯了周边居民的健康权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6.下列关于情境的微点评错误的是A.学校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保护了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B.快递电子运单上隐去收件人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一部分————保护了收件人的隐私权C.马某用杨某的照片做表情包,后被法院判决向杨某公开赔礼道歉———杨某的肖像权受到了法律保护D.公安机关公布犯罪嫌疑人李某的全国通缉令——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权17.“洗稿”是对他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的行为。由此可知,“洗稿”行为A.涉嫌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B.是自媒体的新产物,需要被包容被原谅C.借鉴他人成果,提高自身能力D.也是一种学习,是创新的开始18.王某与妻子共生育一儿一女,妻子早年病故,儿子已婚,女儿就读小学。2024 年 9 月,王某第 3 页因病去世,留下遗产 16 万元。关于王某遗产的继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王某的女儿、儿子是第一顺序继承人②王某的姐妹、女儿、儿子、儿媳都是第一顾序继承人③如果王某生前未立遗嘱,则按法定继承进行遗产分配④王某的姐姐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也可以参与继承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9.小浩家最近装修,他提醒爸爸一定要与各装修方订立安全合同。安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出现安全责任谁承担等条款。订立安全合同①能够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②体现了民事行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③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④能够避免一切矛盾和纠纷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七年级学生小奇经过小巷时,被两名社会青年持刀抢劫,并被威胁不准报警,否则“有你好看”。此时,小奇的正确做法应该是A.先交钱再找人报复B.把钱交给他们,自认倒霉不再追究C.坚决与他们斗争到底,不能轻易屈服D.巧妙周旋,记住相貌,并事后报警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 21 题 8 分, 22 题 10 分, 23 题 12 分, 共 30 分)21.情境分析题。步入青春期,我们体会着青春期的美好,也面对着青春期的烦恼。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下列情境中出现的问题。情境一 步入青春期以后,小玲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喜欢爸妈干涉自己的事,可是遇到麻烦时又希望父母陪在身边,想让他们帮忙。(1)情境一中的小玲出现了青春期矛盾心理,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4 分)情境二 自从上初中以来,小红经常为了小事发脾气,她知道这样不对,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白己,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2)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情境二中的小红如何学会管理情绪 (4 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天圆地方、位致中和、中轴对称、序列方位,塑造了传统建筑精神世界的时空结构。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日常居住建筑,以“堂”为中心,堂前院落或天井,既是人们体察四季寒暑、观睨昼夜变化的重要窗口,也体现了天地、宅、人三者“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和合秩序。第 4 页(1)材料一中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理念 (2 分)材料二 中华建筑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麻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另一杰出代表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了“天地之中”的理念,表现出对天地、祖先、君主的尊敬。同时,皇宫内的建筑风格和细部装饰都体现了中和之美,如黄色和红色的主色调象征着光明与热情,雕刻精美的花窗和护栏则增添了优雅与宇静。中华建筑文化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含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创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影向。(2)材料二中, 中华建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你知道的中华人文精神有哪些 (4分)(3)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4 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案例分析】为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老师展示了一则案例:某天李女士在回家路上发现手机丢了,遂借他人手机拨打手机号码,接通后发现,手机被学生小白拾取。李女士要求小白返还手机,但小白表示拒绝,随后李女士报警,并将小白诉至法院。后经法院判处,要求小白按时归还李女士手机。(1)案例中小白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 (2 分)【学以致用】在课堂模拟法庭环节,老师展示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原本热爱学习、乖巧懂事,自从姑交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后,就随意旷课、欺负同学,受到了学校处分;后来还因多次参与打架、盗窃等,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成年后他仍不思悔改,竟多次持刀抢劫,造成路人重伤,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2)请你从犯罪的特征的角度,分析李某被人民法院判刑的原因。(4 分)(3)假如你是审理上述案件的法官,请你对青少年说说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6 分)第 5 页参考答案1-5 BBCDB 6-10 DCAAB 11-15 ABACC 16-20 DABCD21.(1)接纳心理变化,理性认识自我;主动沟通表达,寻求理解支持;培养自主能力,逐步承担责任;调节情绪状态,缓解心理冲突,拓展支持渠道。(2)接纳情绪,减少自我批判;运用理性调控方法,如转移注意、合理宣泄、改变认知等;建立情绪预警机制,觉察发脾气,立即采用深呼吸法等技巧缓冲冲动;主动寻求支持,向父母或者老师坦诚困扰,请求监督提醒等等。21.(1)天人合一的思想;(2)以人为本、崇德尚义、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家国情怀、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3)①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文精神内核;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文精神融入日常生活;③自觉传播中华人文精神,通过文化交流推动创新发展;④坚守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文化侵蚀。23.(1)民事违法行为。李女士手机丢失后,他人拾得后拒绝归还属于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违反《民法典》相关规定,构成民事违法行为。(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需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李某的行为对社会秩序或他人权益造成重大损害,符合犯罪本质属性。刑事违法性:其行为违反刑法明文规定,属于法律禁止的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性:法律对李某的行为规定了刑罚后果,且最终被判处刑罚。李某的行为同时满足上述三个特征,因此构成犯罪。(3)①青少年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还要重视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②青少年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 ③预防违法犯罪,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要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