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试题概况 2025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核心素养,全面考察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聚焦综合语言能力考查,发挥学业水平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试题注重真实生活情景创设,符合考生认知水平,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主题进行精心选材,主题广泛,语材丰富,突显了英语的学科特点与价值体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试题全卷有11道大题,共81小题,全卷满分120分。其中听力30分,笔试部分90分。具体结构和分值如下表所示。由于从2023年起云浮市英语中考改革,采取听说考试加笔试的形式考核,本文仅分析2025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中的笔试部分。 试卷结构 题号 题型 题量 分值 听说部分 (30 分) 一 一、模仿朗读 1 6二、听选信息 第一节 听对话 6 9第二节听独白 4 6三、短文转述及提问 第一节 短文转述 1 6第二节 提问 2 3笔试部分 (90 分) 二 语法选择 10 10三 完形填空 10 10四 AB篇阅读单选 15 30 C 阅读配对五 选词填空 10 15六 读写综合 A. 回答问题 5 10B. 书面表达 1 15总计 120 二、试题评析 (一)语法选择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语法选择的篇章素材是关于一位著名的餐厅主厨丽丽在母亲的烹饪启蒙到职业成长的叙事文章。网上相似的报道如下:https://news./a/532357919_121064305。 语篇词数226词,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Lily儿时在厨房看妈妈做饭、帮忙做简单任务,到长大后学习更多烹饪知识,在餐厅工作并创造特色菜肴,以及如今厨房仍是她和妈妈共享欢乐的地方。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日常生活交流风格。文中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如“she would always sit there and watch Mom cooking”“Lily would help cut vegetables with a small knife”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Lily与母亲在厨房的互动场景,传递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的价值观,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试题解题技巧3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连词,通过语境以及句子成分得知,前面是“sit there(坐在那里)”,后面是“watch Mom cooking (观看妈妈做饭)”,构成并列关系,故选B(and)。3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宾语从句的引导词。从句中“ Mom was busy with(妈妈在忙着……)”,缺宾语,故选A(what)。3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被动语态。从上文分析得知,Lily是被允许进行烹饪的,结合从句When she was older,确定为被动语态的一般过去时,故选B。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介词的用法。根据文中“a small knife(一把小菜刀)”表示使用的工具,with后接工具,故选C(with)。3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形容词的用法,后面是shapes(形状),属于名词,所以,前面需要使用形容词修饰,故选A(different,形容词)。3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形容词的级别。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提示词than得知,Lily与之前相比,尝试烹饪更有难度的菜式了,需要使用比较级,故选B(more difficult)3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形式。“decide to do sth.” 决定做某事”,不定式to work 作decide的宾语。3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面是“own dishes(自己的菜式),所以前面需要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限定,故选A (her她的)。3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时态。根据前面“so far” 的时间状语,确定为现在完成时态,故选C。4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冠词的用法。have fun玩得开心,固定搭配,不需要冠词,故选A。 (二)完形填空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完形填空素材出自网络账号《新黄河》2024年12月29日发布的文章《读者可以“只借不还”!北京胡同里的民间流动图书馆》。 原文是一篇3千多字的社会热点的中文报道, 人与社会范畴,属于社会服务、社会热点主题群的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子主题。命题者根据文章提取核心信息和图书共享、文化传递、终身学习等的社会价值观改编为255词的英语叙事短文。短文讲述北京胡同 Mr Xu创办“流动图书馆”的英语故事以及影响;语篇通过设计“give away the books”、“pass books on to someone else”、“the journey of the book” 、“library VS e-book”等情节,传递图书共享、知识不分国界的理念。命题者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叙事语篇特点和逻辑设置题目和备选项,引导考生通过上下文语篇和逻辑推断、灵活运用英语去表达身边事。 2.试题解题技巧41. A 考点 考查动词辨析解析:A. kept 保存,B. written写C. Printed印刷D.published出版。根据 第一段第一句In a narrow hutong in Beijing lies a small library,“ a small library”小图书馆,可推断是藏书的地方,所以选A. 42. A 考点 考查动词辨析解析:A.return归还, B.copy抄写C. lend借D.buy买。根据 traditional libraries习惯是借书和还书, 根据Unlike和下句的Instead, it encourages them to pass these books on to someone可判断不用“还书”而是需要“传书”,所以选A。43. B 考点 考查动词辨析解析:A. locked锁B. started开始 C.hidden藏、隐藏 D.guarded守卫。根据第二段大意和最后一句:Their thank-you letters got Xu to turn his book-gifting effort into a physical space. 推断徐先生开始创办图书馆,所以选B。44. A 考点 考查形容词辨析和句型 find it adj. to do.. 解析: A. hard 难的B.hamful 有害的C.possible 可能的,D.interesting有趣的。根据第二段大意和本句“Xu recommended books online to students, but.....”是一句转折关系,推荐书但图书馆没有书,隐含“发现问题(students hard to get books)推断用A hard 书很难找到。45. C 考点 考查动词短语辨析 解析: A. dug up 挖起B. picked up拿起 捡起 C.gave away 分发,D.threw away扔掉。根据Xu bought nearly 1,000 books和The shudents received the books 推断徐先生“买书-送书-收到感谢”推断选C gave away 分发(送书)。“gave away books” 43题 “started the library” 形成严密的行动逻辑链,考查学生对事件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本段的逻辑包含“发现问题(students hard to get books)→解决问题(buy and give away books)→优化方案(create a physical library)" 的完整问题解决路径,和段末:优化方案(create a physical library)" 的完整问题解决路径。46. 根据 考点考查非谓语辨析,动词短语搭配keep doing .... 解析: A. burning燃烧 B.moving流动移动 C.falling落下、降落D.shaking摇晃。根据 通过后文“passed it on to a neighbor” “traveled to Germany” 的情节可知,书籍是在 “流动” 中实现价值,故选择B “moving” 而非 “burning/falling”,考查学生对语篇隐喻义的深层理解。47. D考点 考查副词的辨析和用法。 解析:A.Clearly清晰地B.Hopefully充满希望地C.Generally普遍的D.Amazingly令人惊奇地。根据the book traveled all the way abroad 前用“Amazingly” 情感副词才能体现事件的意外性,并与前一句A week later, he passed it on to a neighbor...的时间衔接形成叙事语气的递进,要求考生精准把握语篇情感脉络。48. C 考点 考查名词辨析 解析:A. history历史B, language语言 C. journey旅程D.background背景。根据上一句the book traveled all the way abroad and ended up in Germany.分析书是流动传阅的路线传到国外,所以选C。49. D考点 考查名词辨析 解析:A. death死亡B.truth真相 C.mistake错误D.challenge挑战。根据本句理解: the library和e-books.是一个对立的关系,一个是传统图书馆一个是电子书,面临的是挑战,所以选D。50 D 考点 考查形容词辨析 解析:A.silly 愚蠢的B.scary可怕的,吓人的 C. common 普通的, D.meaningful 有意义的。根据第一、二、三段的综合分析和理解通过创办图书馆、“pass books on to someone else”、“the journey of the book” 、“library VS e-book”等情节理解,传递图书、知识共享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选D。 (三)阅读理解A篇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本语篇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聚焦生活实用技能与社区活动。通过制作薄荷油来驱赶蚊子,这一主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生活能力;社区组织免费制作薄荷油活动,体现了社区生活的参与性和互助性,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本文是以活动通知和制作指南的形式呈现的应用文,目的是告知社区居民制作薄荷油活动的信息,并传授制作方法。语言表述简洁易懂,重点突出关键信息,如活动时间、地点、报名要求和制作步骤等,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不同体裁文章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跨学科元素,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驱蚊),体现STEM理念;步骤涉及植物特性(生物)、油脂提取原理(化学)等。原文素材来源是:How to Make Mint Oil | ehow (https://www./how_4443818_make-mint-oil.html#google_vignette)2.原文素材与试卷对比①标题与引入部分原文素材 改编文(中考A篇) 差异类型 改编原因分析科普式标题:"How to Make Mint Oil" 生活化标题:"Are mosquitoes driving you crazy This summer, make some mint oil to drive them away!" 风格+内容 ① 增强吸引力(用问句引发共鸣);② 聚焦考点(明确驱蚊用途,为55题主旨题埋伏笔)薄荷用途科普(口香糖、茶、健康等) 仅保留驱蚊功能:"drive them away... a perfect gift" 内容删减 ① 降低信息密度;② 避免干扰核心主题(不考查多用途)冷热制法对比 完全删除 内容删除 ① 简化内容(删除超纲词汇如infusion);② 聚焦单一方法(仅考查冷制法)②制作方法部分原文素材 改编文新增内容 差异类型 改编原因分析Step 1-2:洗薄荷、捣碎叶 合并为一步:"Cut up the mint. Put it into a bottle with olive oil" 内容删改 ① 降低操作难度(删除专业工具mallet/mortar);② 减少步骤数Step 3:混合载体油(椰子油/棕榈油) 仅用橄榄油:"olive oil" 词汇替换 ① 词汇控制(olive oil为课标词汇,删除coconut/palm oil超纲);② 统一材料(避免混淆)Step 4-5:加热搅拌5分钟 替换为冷制法:"Cover the bottle and place in hot water... move to warm area for 2 hours" 方法替换 ① 安全性考虑(删除明火操作);② 延长等待时间③设时间线索)Step 6:二次加油混合 完全删除 内容删除 ① 简化流程(避免比例干扰);② 减少无关细节Step 7-8:纱布过滤+冷藏 简化为:"Pour mixture onto cotton cloth... into dark bottle" + 删除冷藏说明 内容删改 ① 降低专业性(删除cheesecloth等术语);② 弱化存储要求(非考查重点)3.试题解题技巧51.C【解析】细节理解题。本题解题思路是根据关键词定位: 题目问活动时间,直接寻找文本中明确的时间信息。根据“This weekend”和“Time: 9:00 a.m.— 11:50 a.m. Saturday (July 5)”可知,活动时间为本周六上午。故选C. This Saturday morning. (本周六上午) ,与原文时间完全匹配。52.C【解析】细节理解题。本题问参与人数限制。语篇关键词“Please note:” 部分明确写出:“For 40 people only.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意思是“仅限40人”。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先到先得) ”进一步印证了名额有限。A选项 “At least forty (至少40人) ”意味着可能多于40人,不符合“only 40”。C选项“At most forty (最多40人) ”符合“only 40”的含义。而B选项“At least fifty(至少50人)”和D选项“At most fifty(最多50人)”提到的“fifty”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53.B【解析】细节理解题。题目问打电话给Lucy的目的,因此寻找题干关键词“call Lucy”,定位与文中相关信息。根据语篇在“Please note:”最后一句“To book a place for the activity (为了预订活动名额), please call Lucy at 345878 by 7:00 p.m. Friday.”可知,联系Lucy是为了提前预定活动名额。故选B选项“To book a place. (预订位置) ”。 A选项“To win a gift(赢得礼物)”文中提到薄荷油可以作为礼物,但打电话不是为了赢得礼物。 C选项“To get mint oil. (获得薄荷油)”语篇提到活动是教如何制作薄荷油的,打电话是报名,不是直接获得成品。D选项“To buy some tools. (购买工具)”。原文“We'll get all the tools and materials ready. (我们会准备好所有工具和材料)”,不需要购买工具,因此排除D。54.D【解析】步骤排序题。根据“Cut up the mint. Put it into a bottle with olive oil.”可知,切碎薄荷并放入橄榄油瓶中,对应③;根据“Cover the bottle and place it in hot water.”可知,密封瓶子并放入热水中,对应②;根据“When the water cools down, move the bottle to a warm area and leave it there for at least two hours.”可知,冷却后移至温暖处静置两小时,对应④;根据“Pour the mixture onto a thin piece of cotton cloth... Now you get your homemade mint oil.”可知,过滤得到薄荷油,对应①。正确顺序为 ③→②→④→①。故选D。55.A【解析】主旨大意题。结合应用文(通知/指南)的特点,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紧接着提供解决方案(参加活动或在家制作),主要目的是介绍这个驱蚊解决方案(特别是通过社区活动)。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介绍社区活动信息及自制薄荷油方法,目的是宣传活动并鼓励参与。 A选项“To introduce an activity(为了介绍一项活动)”最准确地概括了文本的主要目的。故选A。而B选项“To survey the users of a product(为了调查产品用户)”错误。因为文中未涉及调查。C选项“To recommend a product (为了推荐一款产品)”是干扰项。虽然提到薄荷油的好处,但文章重点不是推销成品,而是教如何制作薄荷油(无论是通过活动还是家庭制作)。而原文的目的更偏向于“介绍活动/方法”而非“推荐产品”。D选项“To report the success of an activity(为了报告活动的成功)”是错误的。由于活动目前尚处于通知报名阶段,尚未实际举行,因此不存在关于活动成功的报告。 (三)阅读理解B篇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本语篇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体裁为说明文,讲述造成森林减少的原因有两个:山火和伐木做耕犁。这篇文章的起源是2024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发布的全球森林损失报告。原文素材来源:A losing battle | 经济学人。话题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环境科学、地理、政治等学科背景知识相贴合,学生容易理解,也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分析森林消失原因(巴西火灾-地理)、气候变化影响(环境科学), 引用中国解决方案,培养全球生态意识。本题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具有良好的育人导向。在文章的末尾倡导人们要多种树,团结协助搞好生态环境,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每段的中心句位置突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较好。 2.原文素材与试卷对比 原文素材特点:数据具体:提到“2024年全球森林减少30万平方公里”“中国新增森林面积4.5万平方公里”等。结构清晰:分段落说明森林减少的原因(火灾、农业开垦)和解决方案(国际合作)。语言简洁:多用事实陈述,如“fires were the biggest cause”“Bolivia's forest loss doubled”。 3.试题解题技巧56.D【解析】推理判断题。此题为逻辑推断。解题思路:第一段用“意大利的面积”类比森林减少的规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故选D。57.B【解析】推理判断题。由题干的“This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area of rainforest in the world.”可以直接锁定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Take Brazil for example”属于举例,后面作具体分析故选B。58.A【解析】词义猜测题。本题 “severe”的上下文,由下文句子“For example,Bolivia's forest loss doubled in 2024.森林损失双倍可知其严重”故选A59.C【解析】细节理解题。 由“Thanks to cooperation at many levels,C”可得知选C。60.D【解析】主旨大意题。题干要求为文章拟一个合理的题目,通过阅读全文,第一段的主旨句“a recent scientific report shows that the world lost 300,000 square kilometers of forests in 2024”及排除法可知选D, A、B、C都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 (三)阅读理解C篇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原文素材来源推测:科技类文章/博客:类似Medium、知乎等平台上的《如何高效使用AI?提问技巧大全》等文章,内容涵盖问题优化、错误示例,探讨技术伦理(隐私保护-社会学)、人机交互逻辑(技术)等引导负责任的技术使用观。也可能改编自国外教育网站(如EdTech)关于“学生如何利用AI辅助学习”的指南,结合新课标“数字化学习能力”要求设计题目。本题为配对阅读题,字数270词,属于人与社会范畴。左栏是五则向 AI 提问的指引,右栏是七个具体例子,要求为每则指引匹配对应的例子,有两项多余选项。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左栏指引的核心要点要求,并与右栏例子进行精准匹配。2.试题解题技巧61 .B 【解析】B 选项中,“How do I cook a meal ” 是笼统问题,“What are the steps to make a pancake with a pan ” 将问题具体化,要求给出做煎饼的具体步骤,符合指引要求,所以 61 题匹配 B 选项。62 .A【解析】A 选项中,“What is the popular of Canada ” 存在语法错误,这样的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答案,与指引中提问不能出错的要点相符,因此 62 题选 A 选项。63.F 【解析】F 选项中,询问同桌 Mary 的地址属于他人隐私信息,AI 会拒绝回答,这与指引中不能询问他人隐私信息一致,所以 63 题对应 F 选项。64.D【解析】D 选项中,对 AI 画的图片不满意,给出 “Please add a pink window and paint the walls yellow.” 这样更多的要求,符合指引内容,故 64 题选 D 选项。65.E【解析】E 选项中,学生表明自己是九年级学生,再询问如何提高英语阅读,通过告知身份使问题更具针对性,能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答案,因此 65 题匹配 E 选项。 (四)短文填空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文章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社会服务与沟通,社区生活,社会的变迁等方面。文章是一篇195词的记叙文,围绕景观设计师Mike在广州的生活体验展开,讲述他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感受。 2.原文素材与试卷对比 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英语知识和能力①词汇运用:包括介词、连词、形容词、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和代词的用法等,考查对基本词汇的掌握和在语境中的准确运用。②语法知识:涉及到主谓一致、一般现在时、非谓语动词等语法点,要求考生熟练运用语法规则来填空。③语篇理解:需要理解短文的整体内容和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合适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强调对语篇的综合把握能力。 3.试题解题技巧【66题详解】答案:because.解析:本题考查原因状语从句,根据句意可知,前面是“Mike非常喜欢广州”表结果,后面是解释喜欢的原因,构成前果后因关系,故填because,干预项although,并不是条件状语从句。【67题详解】答案:along.解析:本题考查地点状语,从句子playing chess in the park,dancing ...... the river or chatting in the market中,根据句意和连词or前后动词短语结构一致,可知为并列动作,地点状语缺介词,故填along,表示“沿着湖边”,干预项under,表示在湖泊下面,不符合句意。【68题详解】答案:enjoys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搭配enjoy doing sth.,根据前后句可知,Mike 喜欢看到这些片刻,由于是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enjoy 需要根据时态变形,故填enjoys。【69题详解】答案:beauty.解析:本题考查名词,根据句意可知,Mike 认为城市之美在于人们和环境,定冠词the后接名词,故填beauty。【70题详解】答案:explore.解析:本题考查不定式作非谓语,根据句意可知,最近,Mike 养成了一种到处骑车的习惯,用to do动词不定式表示目的,故填explore。【71题详解】答案:new.解析:本题考查形容词,根据上下句句意可知,Mike 喜欢看到旧社区旧貌换新颜,take on a ...... look,由a可知这里的look是名词,根据有名则形原则,填new。【72题详解】答案:something .解析:本题考查不定代词,根据前文文意,他认为城市的发展不是建造新的......,空格后是形容词new,形容词在后,考察不定代词+形容词的结构,故答案为something。【73题详解】答案:example .解析:本题考查名词。前文提到,在他看来,城市发展不在于建造新的东西,而在于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事物。他最喜欢的......是他家附近的一家汽车修理厂。由下文汽车修理厂变成人们表演粤剧的场所可知,下文是上文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事物的例子,故答案为example。【74题详解】答案:performances.解析:本题考查名词。结合文意可知人们在汽车修理厂进行粤剧表演,空格前有some,用名词复数,故答案为performances。【75题详解】答案:deeply. 解析:本题考查副词。前文为:This influenced me......,此处应填副词修饰动词influenced,根据文意可以选出deep,并将其变为副词,故答案为deeply。 (五)读写综合--A部分回答问题 1.命题素材来源 素材出自《青年周刊》(Youth Weekly)2025年6月21日刊。 2.原文与试题材料对比相同点:保留“虚拟/实地参观博物馆优劣”辩论主题、4位读者(Elvis007等)观点、投票饼图及总票数。不同点:试题简化原文,仅选辩论核心内容,删去背景、延伸讨论;并设置问题题型,引导考生提取关键信息。 3.试题解题技巧 材料词数210,人与社会范畴,主题围绕虚拟参观博物馆和实地参观博物馆,哪种方式更好展开讨论,探讨其优劣。题目通过细节疑问句(3W + 1H + 选择疑问)设题,来提取文章细节信息,各题均能通过题干关键词在原文中定位原句找到答案。【76题详解】答案:1,557(readers/people).或1,557 readers/people would like to visit a museum virtually(according to the pie chart).看饼图及文中“received 3,386 votes in total”,总数减去线下参观票数(1829),即3386 - 1829 = 1557,得出虚拟参观人数。【77题详解】答案:In person. 或 Elvis007/He/She prefers to visit a museum in person.在原文中找到Elvis007观点,“The experience will be so different...virtual visits can't provide.”,表明更喜欢实地参观。【78题详解】答案:Convenient. 或Tony08/He/She thinks virtual tours of a museum are convenient.定位Tony08言论,“Virtual tours of a museum offer convenience to people like me...”,可知认为便捷。【79题详解】答案:Because it/the Cave/(Mogao)Cave 285 was closed (to the public)(for some repairs) (last year).在原文中找到Luhu2025相关内容,“Last year, the famous Mogao Cave 285 was closed to the public for some repairs. I had to pay a virtual visit...”,明确因洞窟维修关闭。【80题详解】答案:A time traveler(to the past). 或Heidi36/She felt like a time traveler(to the past)(when she touched the rope). 在原文中找到Heidi36表述,“Once, I touched a rope... I felt like a time traveler to the past.”,获取触摸绳索的感受。 (五)读写综合--B部分书面表达 1.命题素材来源及分析 原文素材可能来源地方文化宣传材料:如广东省或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官方介绍(如“广东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报道),提及舞狮、粤剧等传统项目。博物馆活动公告:类似广东省博物馆“非遗体验日”的招募通知,提供活动描述和参与方式。教材/校本课程:可能参考人教版或粤教版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单元(如九年级“Traditional Skills”话题),结合本地特色改编。 2.试题解题技巧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作文题目以"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开展民俗体验活动"为背景,要求考生参与投票并推荐民俗项目。属于 “人与社会” 范畴里的 “文化传承、社会活动” 子主题。该题目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传承价值突出 :紧扣"讲好广东故事"主题,考查学生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符合新课标"文化意识"素养要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2)情境真实任务明确:创设了参与民俗活动投票的真实情境,要求学生以活动参与者身份完成写作任务,目标清晰。(3)实用性强: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推介观点、说服他人的表达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开放性与挑战性兼备:题目不限定具体民俗项目,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空间,同时要求学生准确表达民俗名称并写出有说服力的推荐语,具有一定难度。该题目既考查语言能力,又注重文化传承,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参考范文Dear Peter, Our school and the city museum will hold an event for us to get a taste of a folk custom. We are invited to vote for our favorite, and lion dance comes first now.Paper-cutting is the second most popular choice, followed by dragon boat racing. As for me, I want to vote for dragon - boat racing. On one hand, it’s really exciting. And it teaches us to work as a team—rowers must work together to make the boat go fast. On the other hand, it lets us feel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eeply. Though its votes falls behind lion dance’s, they’re rising. Hope you’ll vote and join us. It’ll be a great chance to enjoy these folk customs!(85词) Best, Li Ming 三、备考建议: 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九年级英语备考不仅需要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以下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几点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强化词汇与语法 新课标对词汇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学生需掌握约2000个单词及300个固定搭配。建议:①按主题(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分类词汇,结合语境记忆。②高频词汇重点突破:针对完形填空和短文填空中的高频词(如连词、副词、动词短语),制作“错题本”,定期复习。③语法活用:避免死记硬背,通过造句、改错题等方式巩固语法。 2.提升阅读能力,注重多文本阅读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累计达15万词以上,且需接触不同体裁(如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建议:精读与泛读结合:精读教材和中考真题文章,分析篇章结构(如主旨句、逻辑连接词);泛读英文报刊(如《21世纪学生英文报》)或简化版名著,培养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强化写作输出,突出文化表达 新课标强调“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写作需兼顾语言准确性和文化内涵。建议:①模板与创新并重:掌握书信、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结构,同时避免套话。②多练多改:每周完成1-2篇作文,同学互评或教师批改后重写,重点关注逻辑连贯性(如使用“Firstly, Moreover”)和语言错误(时态、主谓一致)。③结合本土文化:积累广东特色词汇(如Cantonese opera, dragon boat racing),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4.听说并进,培养综合语言能力 虽然2025年广东中考笔试与听说分开考核,但听说能力直接影响语感与理解速度。建议每日听力输入:利用碎片时间听英语新闻(如BBC 6 Minute English)或课文录音,注意捕捉数字、时间等关键信息。 5.科学规划,关注心理调适 备考后期学生易出现焦虑或疲劳,需合理规划:①分阶段复习:第一轮系统梳理教材,第二轮专项突破(如完形填空技巧),第三轮模拟冲刺。②限时训练:每周完成一套真题,严格计时,适应考试节奏。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英语备考,应以素养为导向,将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相结合。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应试”转向“应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升综合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