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描人物摹神韵》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围绕白描人物画展开。教材介绍了国画的多种画法,重点讲解白描手法在人物临摹中的应用,还展示了相关经典作品。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提升对国画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美术基础,但对白描人物画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不过,在理解白描线条的表现力和掌握勾线技巧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多展示作品,通过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感受白描人物画的独特美感,体会其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2. 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白描人物作品,提高对国画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1. 掌握白描的基本概念和单勾、复勾等技法。2. 能够运用所学勾线方法,临摹简单的白描人物作品。创意实践1. 尝试在临摹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创作白描人物画。2. 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1. 了解白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内涵。2. 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白描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单勾和复勾的技法。2. 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白描人物作品,体会其神韵。3. 能够运用正确的勾线方法临摹白描人物画。难点1. 把握白描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变化,表现画面的虚实疏密和顿挫刚柔。2. 理解不同风格白描人物作品的形式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比较。3. 在临摹和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使作品更具个性。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等)、白描人物画范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知导入 展示画作引导思考(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国画作品,包括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画作。(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画作,鼓励他们自由交流,分享自己对这些画作的初步印象和感受。(3) 提问学生:“大家看看这些画,它们有一个统称,谁能说出来叫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4)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5) 当学生回答出“国画”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画的知识,如国画的工具、材料等。(6) 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画作品,如工笔画、写意画等,让学生对比它们与白描作品的不同之处。(7) 强调白描在国画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白描人物画的兴趣。(8)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白描人物画。 1. 认真欣赏画作。2. 积极交流感受。3. 思考并回答问题。4. 回顾国画相关知识。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回答积极:☆☆☆知识回顾:☆☆☆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画作,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同时回顾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新知讲解 介绍国画画法(1)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国画的多种画法,如白描、界画、没骨法、泼墨法、工笔、写意、勾勒着色、粗细相间等。(2) 在介绍每种画法时,展示相应的作品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画法的特点和效果。(3) 重点强调白描手法,指出白描多用于临摹人物,引导学生关注白描在人物绘画中的应用。(4) 提问学生对白描的初步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5) 结合实例,解释白描的概念,即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同时说明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6) 展示单勾和复勾的示范作品,讲解单勾是以线一次勾成,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先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7) 强调复勾的目的是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像更具神采,同时提醒学生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8) 让学生对比单勾和复勾的作品,体会它们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1. 聆听讲解,观看作品。2. 思考并回答问题。3. 理解白描概念。4. 对比单勾和复勾作品。评价任务 听讲认真:☆☆☆理解准确:☆☆☆对比清晰:☆☆☆设计意图 系统介绍国画画法,突出白描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白描的概念和技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艺术欣赏 活动一:对比欣赏作品 展示作品引导分析(1) 教师展示《送子天王图》与《八十七神仙卷》的高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2) 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的形式风格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从线条、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5)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结合作品详细分析《送子天王图》体现的吴道子绘画风格特点,如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表现出画面的动感和力量感;《八十七神仙卷》则以纯线条表现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风婉约细巧。(7) 再次展示这两幅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加深对不同风格白描人物作品的理解。(8)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风格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1. 观察作品。2. 分组讨论。3. 代表发言。4. 对比欣赏作品。评价任务 观察深入:☆☆☆讨论积极:☆☆☆发言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不同风格白描人物画的鉴赏水平。实践练习 活动二:学习勾线方法 示范勾线技巧(1) 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展示勾线的工具,如毛笔、宣纸、墨汁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2) 亲自示范单勾和复勾的技法,边示范边讲解勾线的要点,如中锋运笔,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等。(3) 强调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变化对表现画面的重要性,通过示范不同的线条,让学生感受其表现力。(4) 展示一些常见的线条错误,如线条不流畅、粗细不均等,让学生避免出现类似问题。(5) 给学生发放简单的白描人物轮廓范本,让他们在宣纸上进行勾线练习。(6)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勾线方法。(7)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练习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勾线节奏和力度。(8)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1. 观看示范。2. 进行勾线练习。3. 接受教师指导。4. 展示作品。评价任务 练习认真:☆☆☆方法掌握:☆☆☆作品展示:☆☆☆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白描勾线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艺术欣赏 活动三:拓展欣赏 展示多元作品(1) 展示更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白描人物作品,如詹忠效、何家英等画家的作品。(2) 详细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画家的艺术风格,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3)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中白描线条的运用特点,如詹忠效将传统的铁线描的决断与游丝描的飘忽相结合,何家英富有诗意的小写意画风等。(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从线条、构图、意境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些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5)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共同探讨白描人物画的艺术魅力。(6)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进一步强调白描线条在表现人物神韵和传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作品的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8) 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白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欣赏作品。2. 参与讨论。3. 提出疑问和见解。4. 思考创作应用。评价任务 欣赏专注:☆☆☆讨论深入:☆☆☆思考积极:☆☆☆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风格的白描人物作品,为创作提供灵感。课堂评价 组织评价活动(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说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3)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作品,指出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4)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白描的概念、技法和欣赏要点。(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白描人物画,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白描人物作品进行临摹,并尝试在临摹中加入自己的创意。(8)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 展示作品。2. 进行自我评价。3. 参与相互评价。4. 聆听教师评价。评价任务 评价客观:☆☆☆总结准确:☆☆☆态度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选择一幅简单的白描人物作品进行临摹,要求线条流畅,结构准确。2. 完成临摹后,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在临摹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3.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白描人物作品,分析其线条特点和艺术风格。拓展作业1. 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创作一幅独特的白描人物画。2. 尝试用白描手法描绘身边的人物,如家人、朋友等。3.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改进建议。板书设计白描人物摹神韵一、白描概念单用墨线勾描,不渲染烘托二、技法单勾、复勾三、经典作品《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四、勾线要点中锋运笔,起笔、行笔、收笔变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到讲解、欣赏、实践、评价,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大量的作品展示和实例分析,学生对白描人物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和评价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 示范环节清晰明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勾线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足之处1. 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实践练习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作品。2. 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在勾线技巧和线条表现力上仍存在问题。3. 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作品创新程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