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是岭南版七年级上册的重要一课。教材围绕抗美援朝战争,展示多幅相关油画和中国画,如《不朽的英雄杨根思》《邱少云》等。通过这些作品,学生能了解美术作品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精神的方式,培养审美和历史认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历史知识,但对美术作品解读和抗美援朝精神理解较浅。他们在欣赏画作时,可能只关注表面形象,难以深入体会内涵。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突破解读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感知油画和中国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作品中色彩、构图、造型等元素的美感。
2. 敏锐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敏感度。
艺术表现
1. 学会运用描述、解释、分析、评价等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尝试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和形式,表现自己对抗美援朝英雄的敬意。
创意实践
1. 从美术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2. 结合自身感受和认知,创作与抗美援朝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
1. 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
2. 认识美术作品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从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分析作品。
2. 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3. 学习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
难点
1. 深入解读作品中隐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2. 将历史知识与美术作品相结合,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3. 运用美术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美术作品图片、教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入主题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示志愿军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观场景,以及战场上激烈战斗的画面,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紧张而激昂的氛围。
(2)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你们的心情如何?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接着讲述:“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他们被作家魏巍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让我们通过美术作品来感受他们的风采。”自然地引出课题。
(4) 展示课题《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并简单介绍本节课将欣赏多幅与抗美援朝相关的美术作品。
(5) 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我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10月25日派遣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6) 提及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的经历,他在前沿阵地上采访3个月,被战士们的英雄气概震撼,从而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呼的由来。
(7) 强调美术作品在记录历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带着期待和好奇进入作品欣赏环节。
(8)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 认真观看视频,沉浸在视频营造的氛围中。
2.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3. 聆听老师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最可爱的人”的由来。
4. 对即将欣赏的美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感受表达:☆☆☆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展示抗美援朝战争场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讲述背景知识,为欣赏作品奠定基础,让学生带着情感和思考进入学习。
活动一:欣赏《不朽的英雄杨根思》 作品介绍与引导观察 介绍作品背景
(1) 详细讲述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在弹药耗尽的绝境中,他抱起仅存的炸药包冲向敌人,与四十多名敌军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2) 说明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是如何以这一壮烈场景为创作题材的,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提问:“从画面中,你们第一眼看到了什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感受。
(4) 强调观察画面时要注意细节,如人物的姿态、表情,敌军的状态等。
(5) 指出作品采用了突破常规的不平衡的构图方式,让学生寻找画面中不平衡的元素,思考这种构图的作用。
(6) 引导学生发现主要人物杨根思在画面的最高点,处于被仰视的位置,提问:“这样的位置安排有什么寓意?”
(7) 让学生观察乱作一团的敌军“沉积”在画面的右下方,与杨根思形成对比,分析这种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8) 提示学生注意画面中贯穿的斜线,以及线上英雄个体与敌军人群、光亮映照的正面形象与角落中的敌军背影形成的强烈视觉反差。
分析画面元素
(1) 引导学生观察杨根思的形象,他坚定的眼神、挺拔的身姿,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提问:“从杨根思的表情和姿态中,你们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2) 分析敌军的表现,他们慌乱、恐惧的神情和动作,与杨根思的英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英雄的伟大。
(3) 观察画面中的色彩运用,硝烟与战火弥漫的背景以灰暗色调为主,衬托出杨根思明亮的正面形象,强调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4) 提及画面中与杨根思平行的一小片较为清透的天空,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它与人物高洁的精神世界形成内外呼应,也昭示着抗美援朝战争终究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方面,如构图、人物形象、色彩等,深入分析作品,并记录讨论结果。
(6)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观点,补充和完善分析内容。
(7) 引导学生总结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即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以及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8)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如“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英雄的力量,杨根思的英勇让我无比敬佩”等。 1. 认真聆听老师介绍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和作品背景。
2. 仔细观察画面,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参与小组讨论,与组员交流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4. 选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分析准确性:☆☆☆
表达流畅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介绍作品背景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活动二:欣赏《邱少云》《出击之前》《跨过鸭绿江》 作品欣赏与解读 欣赏《邱少云》
(1) 介绍画家孙国歧和油画《邱少云》,孙国歧是辽宁画院专职油画家,这幅画是一幅英雄人物的情景肖像画。
(2) 展示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弥漫的战火硝烟、枯黄的杂草、燃烧的烈火以及岿然不动的邱少云。提问:“从画面中,你们能感受到邱少云怎样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关注画家着力刻画的邱少云牺牲前的表情,他紧咬牙关,紧闭双唇,眉头紧锁,眼睛直视前方,分析这些表情所传达的情感和信念。
(4) 强调邱少云右侧脸颊和下巴的细节,显示出面部肌肉的紧绷和扭曲感,汗水从太阳穴流淌下来,让学生体会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顽强的意志力。
(5) 组织学生讨论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动的原因,深入理解他为了整体胜利而甘愿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
(6)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邱少云的形象,感受画家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7) 总结《邱少云》这幅画通过细腻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英雄的坚韧和伟大,让学生再次表达对邱少云的敬意。
(8) 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在表现英雄人物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文字描述有何不同。
欣赏《出击之前》
(1) 介绍油画《出击之前》的创作背景,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展开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
(2) 展示画面,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所营造的紧张氛围,描述战斗前蓄势待发的场景。
(3)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主体形象,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手中握着刺刀出鞘的步枪,神情坚毅,分析他的姿态和表情所传达的信息。
(4) 注意画面中掩体上方松动的尘土掉落,以及机枪手们藏在重机枪后方,目光如炬,严阵以待的细节,体会这些细节对表现紧张气氛的作用。
(5) 指出画面深处的战士形象隐藏在掩体的阴影中,与最前面的主体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问:“这种对比有什么效果?”
(6) 介绍画家何孔德的创作风格,他采用直接画法,笔触粗中有细,颜料厚重,具有明显的肌理感,让学生观察画面中体现这些特点的地方。
(7) 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是如何通过构图、人物形象和绘画技法来烘托大战前夕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的。
(8) 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鼓励学生学习画家通过美术作品记录历史瞬间的方法。
欣赏《跨过鸭绿江》
(1) 介绍油画作品《跨过鸭绿江》的作者吴云华,以及画家选择冬天夜里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典型时刻进行创作的意图。
(2) 展示画面,让学生描述画面中呈现的场景,鸭绿江江面白雪皑皑,志愿军官兵们矫健的身姿,肩扛钢枪,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昂首阔步,义无反顾走向杀敌卫国的新战场。
(3) 引导学生注意队伍呈“之”字形蜿蜒不绝,汽车、战马载驮着辎重与队伍同行的细节,体会画面的宏大和壮观。
(4) 观察寒夜的天空中闪耀的几束探照灯光,以及被敌机炸毁的鸭绿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江水之上的景象,分析这些元素对画面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表达作用。
(5) 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如志愿军的坚定信念、无畏勇气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6) 请学生对比《跨过鸭绿江》与前面欣赏的作品,分析它们在表现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7) 总结《跨过鸭绿江》这幅画以宏大的场景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
(8) 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用美术形式表现类似的主题。 1. 认真聆听老师对每幅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观察画面细节。
2.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与同学交流观点。
3. 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和自己的体会,锻炼表达能力。
4. 思考不同作品在表现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和差异。
评价任务 理解深度:☆☆☆
讨论参与度:☆☆☆
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多幅不同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抗美援朝战争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历史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
活动三:欣赏《祖国永远怀念你们》《友谊深厚情义难忘》 作品欣赏与情感升华 欣赏《祖国永远怀念你们》
(1) 介绍油画《祖国永远怀念你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高虹,1984年高虹创作此画,表达了朝鲜战争结束后,彭德怀视察战地,向志愿军牺牲将士致敬的深情。
(2) 展示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彭德怀元帅庄重的神情和姿势,以及周围肃穆的环境,感受画面所营造的氛围。
(3) 引导学生思考彭德怀元帅向牺牲将士致敬这一行为的意义,体会国家和人民对英雄的缅怀和感恩之情。
(4) 提问学生:“看到这幅画,你们心里有怎样的触动?”鼓励学生分享内心感受。
(5) 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烈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铭记他们。
(6) 强调这幅画不仅是对志愿军牺牲将士的纪念,更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7) 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志愿军烈士的敬意,加深情感体验。
(8) 总结《祖国永远怀念你们》这幅画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庄重的表现形式,唤起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的铭记。
欣赏《友谊深厚情义难忘》
(1) 介绍中国画《友谊深厚情义难忘》的作者蒋兆和,以及画中的“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十周年”题跋,点明创作时间。
(2) 展示画面,让学生描述画面的主体内容,两位朝鲜妇女正为志愿军战士送水,其中一位妇女还背着可爱的幼儿,感受画面中温馨和谐的场景。
(3)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志愿军战士们在农田帮助朝鲜人民恢复农业生产的场景,了解志愿军在战争结束后,不仅巩固防守,还帮助朝鲜人民建设新家园的历史事实。
(4) 组织学生讨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原因,分析这种情谊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5) 强调中朝两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相互支持、并肩作战,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6) 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朝友谊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在当今时代,这种国际友谊的价值和意义。
(7) 总结《友谊深厚情义难忘》这幅画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意义。
(8) 鼓励学生用美术作品或其他方式,表达对中朝友谊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 1. 认真欣赏画面,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2. 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参与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4. 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对英雄和中朝友谊的敬意。
评价任务 情感共鸣:☆☆☆
思考深度:☆☆☆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这两幅作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国际视野和情感认知。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总结作品,升华主题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欣赏的所有美术作品,包括《不朽的英雄杨根思》《邱少云》《出击之前》《跨过鸭绿江》《祖国永远怀念你们》《友谊深厚情义难忘》等,强调每幅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传达的精神内涵。
(2) 总结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3) 强调这些美术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和英雄们的事迹。
(4)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以英雄为榜样,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写一篇观后感,进一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英雄的敬意。
(7) 推荐相关的书籍、电影、纪录片等资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冰血长津湖》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美术作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 1. 跟随老师回顾作品,加深对作品和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
2. 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3. 明确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的任务。
4. 对课后继续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和欣赏美术作品产生兴趣。
评价任务 总结归纳:☆☆☆
感悟分享:☆☆☆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化对作品和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布置作业和推荐资料,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选择一幅本节课欣赏过的美术作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后感,要求结合作品内容和历史背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并谈谈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3. 收集一些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制作一个小型的手抄报,展示作品并配上简短的介绍。
实践作业
1. 尝试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一件与抗美援朝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意。
2.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感受,一起讨论抗美援朝精神的意义。
3. 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和文化。
板书设计
画中有话:最可爱的人
一、抗美援朝背景
起因、经过、意义
二、作品欣赏
1. 《不朽的英雄杨根思》 构图、人物、精神
2. 《邱少云》 表情、细节、品质
3. 《出击之前》 氛围、技法、历史
4. 《跨过鸭绿江》 场景、情感、主题
5. 《祖国永远怀念你们》 缅怀、传承
6. 《友谊深厚情义难忘》 情谊、国际意义
三、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忠诚精神、国际主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堂气氛活跃。
2. 结合历史背景讲解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学生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
不足之处
1. 在作品欣赏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对一些作品的分析不够深入,讨论不够充分。
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理解作品和表达观点时存在一定困难,未能及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 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可以更加丰富和深入,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抗美援朝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