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人合一古园林》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聚焦中国四大园林,深入介绍园林构成、构景手法等知识,体现“天人合一”设计理念与诗情画意追求,在七年级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能丰富学生美术知识体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审美积累,但对园林设计知识了解有限。学习中可能在理解构景手法和赏析园林美感上有困难。可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提升审美和知识水平。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风格、地域的园林设计特色。2. 敏锐感知园林设计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艺术表现1. 精准运用美术语言对园林设计进行美感赏析。2. 清晰表达自己对园林设计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创意实践1. 准确辨别园林设计中不同的构景手法。2. 尝试运用所学构景手法进行简单的园林创意设计。文化理解1. 深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2. 充分理解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理念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全面了解中国四大园林的特点和美感。2. 熟练掌握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常见构景手法。3. 深入理解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难点1. 精准学会赏析园林设计的美感和文化内涵。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辨别不同园林的构景手法。3. 深刻体会“天人合一”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园林图片资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1) 教师微笑着向学生发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些特别的园林呢?能和老师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吗?”鼓励学生积极回忆并发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2) 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接着提问:“那大家心目中的中国传统园林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我们?”引发学生对传统园林的好奇和思考。(3) 展示一些简单的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园林的外观,然后再次提问:“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出园林和我们平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观察园林的特点。(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休闲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然后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传统园林。(5) 介绍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强调其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例如,提到古代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喜爱和参与设计,使园林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6) 讲解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意义,如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纳凉、感受自然之美的场所。(7) 举例说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园林文化的多样性。(8) 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心去发现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1. 积极回忆并分享自己去过的园林及感受。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描述心目中的传统园林。3. 观察图片,对比园林与普通居住环境的不同。4.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引导,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度:☆☆☆思考深度:☆☆☆表达清晰度:☆☆☆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讲授新课 介绍中国传统园林(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其集色、香、韵于一身,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例如,提到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散发着香气,建筑的色彩和造型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2) 展示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图片,按照朝代顺序进行介绍,如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开始注重自然意境的营造等。(3) 分析传统园林设计中亭、台、楼、阁的作用和特点。亭一般小巧玲珑,可供人休息和观景;台则具有开阔的视野;楼通常较高,可登高望远;阁则更具文化气息。(4) 强调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生动反映,举例说明园林中的建筑如何与湖光山色相融合,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5) 讲解传统园林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如园林中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6) 引导学生思考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7) 展示一些现代园林中借鉴传统园林元素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8) 鼓励学生在欣赏园林时,不仅要关注其外观美,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记录重点知识。2. 观察图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3. 思考亭、台、楼、阁的作用和特点,与教师互动交流。4. 体会“天人合一”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感受园林的文化魅力。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度:☆☆☆思考参与度:☆☆☆互动积极性:☆☆☆设计意图 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定义、发展历程、设计元素和文化意义,为后续欣赏和分析园林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活动一:欣赏与评述 欣赏中国四大园林 介绍颐和园(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颐和园的全景图片,介绍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建成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2) 详细讲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强调其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壮丽和华丽,又融入了西方元素。例如,展示一些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楼阁和装饰。(3) 分析颐和园以“山水园林”为主题的设计理念,指出大片的湖泊和山丘形成了宁静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湖泊的布局和山丘的起伏。(4) 描述颐和园四季不同的风貌,如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红叶满山、冬天的银装素裹。让学生感受园林的动态之美。(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颐和园的美感,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同时补充一些遗漏的要点。(7) 引导学生思考颐和园的设计如何反映“天人合一”的理念,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园林中动植物的和谐共生等。(8) 总结颐和园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其作为皇家园林的典范,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承德避暑山庄(1) 展示承德避暑山庄的图片,介绍其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夏宫。(2) 讲解避暑山庄的园林布局,强调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各地风景园林艺术风格,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例如,展示山庄中不同风格的建筑和景观。(3) 分析避暑山庄的规模和面积,与其他园林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其宏大的气势。(4) 描述避暑山庄的美感,如建筑的精美、皇家的气派和风范。引导学生从建筑的细节、色彩和造型等方面进行欣赏。(5) 组织学生再次分组讨论避暑山庄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新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强调避暑山庄的独特之处。(7) 引导学生思考避暑山庄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如它见证了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交流。(8) 总结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介绍苏州留园(1) 展示苏州留园的图片,介绍其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以建筑艺术著称。(2) 讲解留园的布局特点,强调其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呈现出天然之趣。例如,展示留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等景观。(3) 分析留园的建筑结构式样,指出其代表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各具特性的建筑,体现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4) 描述留园的文化底蕴,如园中的亭台楼阁、廊桥水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命名、装饰和楹联等方面去感受文化的氛围。(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留园的设计亮点,鼓励学生发现留园的独特之处。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留园在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7) 引导学生思考留园与皇家园林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不同类型园林的理解。(8) 总结苏州留园作为古典私家园林的典范,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贡献。 介绍拙政园(1) 展示拙政园的图片,介绍其占地面积和分区情况,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2) 讲解拙政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其以水景为中心,辅以山石、花木,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风景画卷。例如,展示拙政园中的水池、小桥、荷花等景观。(3) 分析拙政园的自然美学特点,指出其整个环境虽由人做,但自然生态的野趣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4) 描述拙政园的文化内涵,如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密切的联系,被视为贾府大门的原型。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欣赏园林的文化价值。(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拙政园的美感和特色,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进行发言。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7) 引导学生思考拙政园的设计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启示,如如何在城市中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8) 总结拙政园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1. 认真观看图片,聆听教师的介绍,了解中国四大园林的基本信息。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园林美感的感受和理解。3. 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园林的设计和文化内涵。评价任务 欣赏理解度:☆☆☆讨论参与度:☆☆☆观点表达力:☆☆☆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介绍中国四大园林,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和美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设计与“天人合一”理念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理解。活动二:探索与交流 探究岭南四大园林的艺术特色 介绍清晖园(1) 教师展示清晖园的图片,介绍其被誉为岭南园林之首,以精妙的布局和丰富的植物景观著称。(2) 详细讲解清晖园的布局特点,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廊流水环绕其间,假山石桥点缀其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各个景观的位置和相互关系。(3) 分析清晖园的植物景观,介绍园内种植的各种特色植物,如岭南地区常见的花卉和树木。强调植物与园林景观的搭配,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4) 描述清晖园的文化氛围,如园内的楹联、匾额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园主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晖园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从布局、植物、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提示。(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补充一些专业的知识和见解。(7) 引导学生思考清晖园的设计对岭南园林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借鉴意义。(8) 总结清晖园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其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介绍余荫山房(1) 展示余荫山房的图片,介绍其以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采用“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造园手法。(2) 讲解“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含义,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例如,展示园内一些景观的隐藏设计和小中见大的布局。(3) 分析余荫山房的景观特色,如亭台楼阁、假山莲池、回廊曲径等景观的巧妙融合。强调园内景观的精致和细腻。(4) 描述余荫山房的文化内涵,如园内的建筑装饰、雕刻等都体现了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7) 引导学生思考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8) 总结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介绍梁园(1) 展示梁园的图片,介绍其以“秀水、奇石、名贴”为三宝,园内水景丰富,奇石嶙峋,藏有众多珍贵的书法碑帖。(2) 讲解梁园的园林设计,强调其巧妙融合了岭南传统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精髓,既有岭南园林的开阔与通透,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细腻。例如,展示园内的建筑风格和水景布局。(3) 分析梁园的文化底蕴,介绍园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强调梁园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对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4) 描述梁园的景观特色,如园内的水榭、亭台、假山等景观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梁园的美。(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梁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挖掘梁园的深层内涵。(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方向。(7) 引导学生思考梁园在当代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 总结梁园的特点和地位,强调其作为岭南园林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介绍可园(1) 展示可园的图片,介绍其以精巧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精致与雅致。(2) 讲解可园的建筑特点,如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细节和色彩。(3) 分析可园的文化氛围,介绍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历史故事。强调可园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 描述可园的景观特色,如园内的庭院、楼阁、花草等景观的组合。引导学生感受可园的宁静和雅致。(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发言。教师巡视并给予支持和鼓励。(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能力。(7) 引导学生思考可园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8) 总结可园作为岭南园林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和欣赏。 1. 观看图片,聆听教师介绍,了解岭南四大园林的基本情况。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园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3. 倾听其他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观点。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岭南园林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评价任务 特色分析力:☆☆☆讨论参与度:☆☆☆文化理解力:☆☆☆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岭南四大园林,让学生了解岭南园林的独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任务(1) 教师向学生说明课堂练习的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其他的园林造园方法。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进行。(2) 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网站,帮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推荐一些专业的园林书籍、园林文化网站等。(3) 强调在了解造园方法时,要注意分析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4)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可以使用笔记本或电子文档进行记录。(5) 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造园方法和学习心得。教师参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7) 请部分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收获,同时补充一些遗漏的要点。(8) 总结课堂练习的情况,强调学习园林造园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1. 认真聆听教师的要求,明确课堂练习的任务。2.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工具,积极查找其他园林造园方法。3. 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4. 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评价任务 资料查找力:☆☆☆交流分享度:☆☆☆成果展示力:☆☆☆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园林造园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关于中国园林的知识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2) 请几位学生发言,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3) 总结中国四大园林的特点和价值,再次强调其作为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园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回顾园林的构景手法,如借景、框景、漏景等,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在实际园林中的应用。(5) 强调“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园林,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园林,写一篇赏析文章,表达自己对该园林的感受和理解。(8) 感谢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1. 积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发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听取教师的点评和补充。3. 思考“天人合一”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4.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准备在课后认真完成。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度:☆☆☆收获总结力:☆☆☆理念思考度:☆☆☆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环保意识和文化责任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园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从园林的布局、构景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2. 收集中国传统园林的图片,制作一个手抄报,展示园林的美。3. 背诵一首与园林相关的古诗,并默写下来。拓展作业1. 利用所学的构景手法,设计一个小型的园林模型,可以使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2.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参观当地的园林,并撰写一份参观报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3. 研究中国园林文化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论文。板书设计中国四大园林- 颐和园:皇家园林典范,融合中西风格- 承德避暑山庄:规模宏大,集各地园林之大成- 苏州留园:私家园林代表,建筑与自然融合- 拙政园:江南园林经典,水景特色突出园林构景手法- 借景、框景、漏景等天人合一理念- 自然与人工融合,体现文化内涵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讲授法系统传授知识,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欣赏园林图片和视频时,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园林的美;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2. 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了中国四大园林和岭南四大园林的特点和美感,还深入讲解了园林的构景手法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学生对园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和表达机会。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展现出了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之处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活动一和活动二的讨论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练习和小结部分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理解园林构景手法和文化内涵时存在困难,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3. 教学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虽然使用了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园林文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如邀请园林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等,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园林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