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桥飞架连天堑》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桥飞架连天堑》是岭南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此课聚焦桥梁,介绍多种著名桥梁及特点。教材通过展示不同风格桥梁,让学生了解桥梁建筑与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它在教材体系中丰富了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建筑相关内容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但对桥梁建筑艺术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过在分析桥梁设计原理和艺术特色时可能存在困难,且在运用材料制作桥梁模型和用艺术手法表现桥梁方面经验不足。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受不同类型桥梁的造型美、结构美和艺术特色。2. 提高对桥梁建筑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表现1. 掌握绘制桥梁结构图和制作立体桥梁模型的方法。2. 能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桥梁。创意实践1. 发挥创意,用电脑软件设计科学美观的城市景观桥。2. 尝试制作不同种类的桥梁,探索力的原理。文化理解1. 了解桥梁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2. 体会桥梁建筑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文化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不同类型桥梁的特点和设计原理。2. 掌握绘制桥梁结构图和制作桥梁模型的方法。3. 感受桥梁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难点1. 理解桥梁设计中建筑学、力学等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2. 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桥梁的美感和特色。3. 设计出科学美观且具有创意的城市景观桥。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桥梁模型材料、电脑软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知导入 展示桥梁图片(1)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著名桥梁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下面这个桥叫什么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2) 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桥梁相关内容。(4) 介绍桥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连接两地、促进交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展示更多不同类型桥梁的图片,让学生对桥梁有初步的直观认识。(6) 简单描述这些桥梁的外观特点,如形状、颜色等,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多样性。(7) 提出问题:“这些桥梁除了实用功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价值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8)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桥梁价值的理解。 1. 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参与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3. 倾听教师的介绍和总结。4.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观察仔细:☆☆☆思考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桥梁图片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新知讲解 介绍港珠澳大桥(1) 教师详细介绍港珠澳大桥,说明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广东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的一部分。(2) 强调这座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3) 展示港珠澳大桥的相关数据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其规模和壮观。(4) 介绍截至2024年5月21日9时40分,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显示出其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和影响力。(5) 引导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6)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7)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8) 总结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 1. 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2. 观察图片和数据,感受港珠澳大桥的规模。3. 参与小组讨论,思考港珠澳大桥的意义和价值。4.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评价任务 倾听专注:☆☆☆讨论积极:☆☆☆发言有条理:☆☆☆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港珠澳大桥,让学生了解现代桥梁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新知讲解 活动一:了解不同类型桥梁 展示世界十大名桥(1) 教师展示世界十大名桥的图片,包括大贝尔特桥、切萨皮克湾大桥、西堠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明石海峡大桥、金门大桥、米洛大桥、青马大桥、亨伯桥和伦敦塔桥。(2) 逐一介绍这些桥梁的特点和地理位置,让学生对世界著名桥梁有更全面的认识。(3)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桥梁的外观形状,如拱桥、梁式桥等,总结不同类型桥梁的特点。(4) 提出问题:“这些桥梁在设计上有哪些独特之处?”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记录下来。(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6) 请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7)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补充一些学生未发现的设计特点。(8) 引导学生思考桥梁设计与当地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 1. 观察世界十大名桥的图片,了解其特点。2. 自主思考桥梁设计的独特之处并记录。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4. 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学习不同的观点。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思考深入:☆☆☆交流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世界十大名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桥梁的特点和设计,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知讲解 活动二:分析具体桥梁设计 介绍十七孔桥(1) 教师介绍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说明它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杰作,为研究清乾隆时期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2) 讲解十七孔桥的设计原因,主要基于封建帝王的象征意义和建筑学、力学的考虑。桥的设计中有9个桥洞,其中中间的桥洞最大,“9”被称为极阳数,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尊贵。(3) 展示十七孔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桥上的望柱,介绍每一根望柱上都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狮子,数量达到544只,比卢沟桥上的狮子还要多出59只。(4) 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狮子的数量,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5) 组织学生讨论十七孔桥这些设计元素的作用和意义。(6) 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7) 总结十七孔桥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增添了桥梁的美观和文化内涵。(8) 引导学生思考十七孔桥与颐和园整体风格的协调性。 1. 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2. 观察图片,数狮子的数量。3. 参与讨论,思考设计元素的作用和意义。4. 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倾听认真:☆☆☆观察细致:☆☆☆讨论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十七孔桥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新知讲解 活动三:学习制作桥梁模型 讲解制作步骤(1) 教师讲解从不同角度绘制桥梁结构图,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一个立体桥梁模型的方法。首先,画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及预览效果图。(2) 展示一些桥梁结构图的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准确绘制。(3) 详细说明根据设计图准备材料的要点,如材料的选择、数量的确定等。(4) 演示如何组装桥梁模型,强调组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结构的稳定性、连接的牢固性等。(5) 介绍用点,线,色进行装饰的方法和技巧,展示一些装饰精美的桥梁模型作品。(6) 组织学生观看制作简易桥梁模型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制作过程。(7) 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分组进行桥梁模型的制作。(8) 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演示。2. 观察示例和视频,学习制作方法。3. 分组进行桥梁模型的制作。4.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评价任务 学习专注:☆☆☆制作认真:☆☆☆团队协作好:☆☆☆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制作桥梁模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练习 布置实践任务(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个不同种类的桥梁,比如制作一个悬索桥或一个斜拉桥,并思考其中的力的原理。(2) 强调制作过程中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桥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装饰。(4)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图片,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5) 巡视学生的制作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6)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7)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1. 明确实践任务,选择要制作的桥梁种类。2. 开始制作桥梁,思考其中的力的原理。3.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制作经验。4. 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评价任务 任务明确:☆☆☆制作有创意:☆☆☆交流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桥梁模型制作。2. 收集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梁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3.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一座桥梁的夜景。拓展作业1. 尝试用电脑软件设计一座科学美观的城市景观桥。2. 与家人一起参观一座当地的桥梁,写一篇参观感受。3. 设计一个桥梁主题的艺术作品,如雕塑、装置等。板书设计一桥飞架连天堑1. 港珠澳大桥:规模大、技术高2. 不同类型桥梁:拱桥、梁式桥等3. 桥梁设计:文化内涵、力学原理4. 桥梁制作:绘图、组装、装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展示大量桥梁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实践练习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桥梁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桥梁设计的力学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应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2.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制作桥梁模型时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指导过程中未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