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制茶具明茶礼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制茶具明茶礼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制茶具明茶礼》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围绕中国茶文化和茶具制作展开。通过展示多幅与茶相关的古画,介绍品茶礼仪和各类茶具,还讲解了陶艺制作茶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提升艺术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可能较浅。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在陶艺制作技巧上可能欠缺经验。教学中可能遇到学生对茶文化理解不深入、制作茶具时技巧掌握困难等问题,可通过多展示案例、加强实践指导来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相关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2. 体会不同茶具的造型美和功能美,增强对美的感知。
艺术表现
1. 掌握温杯、醒茶、冲泡等沏茶步骤和鞠躬礼、伸掌礼等品茶礼仪的表现方式。
2. 学会用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制作茶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创意实践
1. 在制作茶具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造型的茶具。
2. 尝试将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具设计中,进行创新实践。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理解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2. 明白品茶礼仪背后的文化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流传至今的原因。
2. 掌握品茶的礼仪,如温杯、醒茶、冲泡、鞠躬礼、伸掌礼等。
3. 认识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
4. 学会用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制作茶具。
难点
1. 深入理解品茶礼仪背后的文化意义。
2. 熟练掌握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的技巧,制作出美观实用的茶具。
3. 将茶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茶具设计中。
4.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茶具实物、陶艺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背景
(1) 教师开场,提及俗话说“礼”行天下,不学礼,无以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引出本单元要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做到明礼修身等内容。
(2) 阐述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说明茶文化不只是享用饮品,还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茶艺是生活艺术也是“礼”的集中体现。
(3) 提出问题,如中国茶文化为何能流传至今,引导学生思考。
(4) 展示唐代佚名《宫乐图》局部、元代赵孟頫《斗茶图》、宋代赵佶《文会图》、明代唐寅《品茶图》局部等与茶相关的古画,让学生观察画面中人们品茶的场景。
(5) 介绍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动作等,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人品茶时的氛围和文化气息。
(6) 提问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茶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8)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要探讨的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礼仪等内容。 1.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了解单元背景和茶文化相关信息。
2. 观察古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从画面中看到的内容和感受。
4. 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单元背景和展示古画,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茶文化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一:探究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和品茶的礼仪 分析古画中的茶文化元素
(1) 再次展示之前的古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与茶相关的元素,如茶具、茶叶、人们的动作等。
(2) 讲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特点,结合古画内容,分析每个朝代人们对茶的喜爱和重视程度。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鼓励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思考。
(4)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归纳出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如茶的养生功效、文化内涵、社交功能等。
(7) 展示齐白石《茶具梅花图》、丰子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画家通过作品传达的茶文化意境。
(8) 提问学生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了怎样的茶文化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 介绍品茶的礼仪
(1) 讲解温杯的步骤和目的,即把茶杯洗净并用沸水淋烫,保持茶杯温度,使茶香气更足、滋味更美。
(2) 演示醒茶的过程,将茶叶放入烫过的茶杯中,用80°左右热水冲泡,待茶叶舒展片刻倒掉水,说明这样做可让茶叶舒展,使茶口味更正宗、茶汤更洁净。
(3) 介绍悬壶高冲的冲泡方式,适当提高水壶出水位置,让水流如瀑布般落入杯中,解释高冲可让茶叶充分浸润,释放色、香、味。
(4) 强调赏茶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欣赏茶叶和茶汤颜色的变化,闻茶叶散发的香味。
(5) 说明品茶时要等茶温度适宜再慢慢品尝。
(6) 介绍鞠躬礼的起源和含义,鞠躬礼源于中国商代的“鞠祭”,后来用于表达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尊敬。
(7) 演示伸掌礼的动作,从腰间伸出手掌,掌心向上,同时欠身点头微笑,表示“请”或“谢谢”,强调在喝茶过程中使用频率高。
(8) 讲述叩指礼的由来,相传是乾隆下江南时下属情急之下以屈指代跪形成的礼节,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品茶礼节。 1. 分组讨论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2. 认真观看教师演示品茶礼仪的步骤,学习动作要领。
3. 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简单的练习。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茶文化精神的理解。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
礼仪掌握程度:☆☆☆
文化理解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古画和组织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详细介绍品茶礼仪,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品茶规范,增强对茶文化的体验。
活动二:认识不同的茶具 展示茶具实物
(1) 拿出紫砂茶具、白瓷茶具、玻璃茶具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其外观、材质和造型特点。
(2) 介绍紫砂茶具的优点,如透气性好、能保留茶的香气等,展示不同款式的紫砂壶。
(3) 讲解白瓷茶具的特点,如洁白如玉、能更好地衬托茶汤颜色等,展示白瓷茶杯、茶壶等。
(4) 说明玻璃茶具的优势,如透明可视、能清晰看到茶叶舒展过程等,展示玻璃茶壶和茶杯。
(5) 介绍茶壶的功能,是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展示不同造型的茶壶。
(6) 讲解公道杯的用途,用来装盛茶汤,后作分茶之用,展示公道杯的外观和使用方法。
(7) 介绍茶夹的作用,主要用于烫洗杯具和夹出茶渣,让学生感受茶夹的使用手感。
(8) 展示茶则、茶宠、茶盘等茶具,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和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茶具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2)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3)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归纳出不同茶具的特点和适用茶叶品种等。
(5) 提问学生如果自己品茶,会选择哪种茶具,为什么,了解学生对茶具的喜好和理解。
(6) 再次强调不同茶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了解和使用茶具。
(7) 展示一些精美的茶具组合图片,让学生感受茶具搭配的美感。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茶具。 1. 观察茶具实物,感受其外观和材质特点。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不同茶具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 积极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和自己对茶具的喜好。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根据场合和喜好选择茶具。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讨论参与度:☆☆☆
总结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茶具实物和组织讨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了解它们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茶具的选择和搭配能力。
活动三:学习陶艺制作茶具的方法 介绍拉坯法
(1) 讲解拉坯法的概念,是利用拉坯机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动作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
(2) 演示取泥及练泥的过程,将泥土揉成圆球固定在旋转盘上,强调练泥要均匀,去除泥中的气泡。
(3) 展示拉坯机的操作方法,调整拉坯机的转速,示范如何用双手控制泥团的形状。
(4) 详细演示提泥的动作,从泥团底部向上提拉,逐渐形成杯子或茶壶的形状,提醒学生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把握。
(5) 讲解压口的步骤,用手指在泥上方进行开口大小的收缩调整,使茶具的口部更加规整。
(6) 演示装壶嘴的方法,先将壶嘴造型捏好,再组装到茶杯处,强调壶嘴的安装位置和角度要合适。
(7) 强调拉坯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触摸旋转的拉坯机部件等。
(8) 让学生观看拉坯法制作茶具的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拉坯法的理解。 介绍泥条盘筑法
(1) 讲解泥条盘筑法的原理,是将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绕起来,形成茶具的形状。
(2) 演示搓泥条的技巧,将泥块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提醒学生泥条的粗细要根据茶具的大小来决定。
(3) 展示如何将泥条盘绕在模具上,从底部开始,一圈一圈向上盘绕,每一圈之间要压实,避免出现缝隙。
(4) 介绍如何对盘绕好的泥条进行修饰,如用工具将表面刮平、修整形状等。
(5) 讲解如何在泥条盘筑的茶具上添加装饰,如刻花纹、粘贴泥片等,增加茶具的美观度。
(6) 强调泥条盘筑法的优点,如操作相对简单、可以制作出独特造型的茶具等。
(7) 让学生观看泥条盘筑法制作茶具的视频,了解制作过程的细节。
(8) 鼓励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茶具。 1. 认真观看教师演示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的制作过程,学习操作技巧。
2. 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制作方法和细节。
3. 思考自己想制作的茶具造型和使用的方法。
4.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为实践制作做准备。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
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演示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掌握拉坯法和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技巧,了解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学生的实践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品茶的礼仪、不同茶具的造型和功能、陶艺制作茶具的方法等。
(2) 强调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了解和传承茶文化。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学习制作方法的学生。
(4) 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发言和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提醒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探索茶文化,尝试用所学方法制作茶具。
(6) 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一份关于茶文化的手抄报或制作一个简单的茶具模型。
(7)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8) 整理教学用具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 认真聆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听取教师的评价和鼓励,增强学习信心。
3. 明确课后作业的要求和内容。
4. 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度:☆☆☆
学习态度:☆☆☆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茶文化和制作茶具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完成一份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历史、品茶礼仪、茶具介绍等。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不同茶叶品种的资料,分析它们的产地、特点和适合的茶具。
实践作业
1. 用拉坯法或泥条盘筑法制作一个简单的茶具模型,如杯子或茶壶。
2. 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品茶,运用所学的品茶礼仪进行实践。
3. 尝试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设计一套合适的茶具组合。
板书设计
制茶具明茶礼
一、中国茶文化
1. 流传原因
2. 相关绘画作品
二、品茶礼仪
1. 沏茶步骤:温杯、醒茶、冲泡、赏茶、品茶
2. 礼节: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
三、茶具
1. 种类:茶壶、公道杯、茶夹等
2. 特点和功能
四、陶艺制作方法
1. 拉坯法
2. 泥条盘筑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展示大量与茶相关的古画和茶具实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较高。
2. 在讲解品茶礼仪和陶艺制作方法时,采用了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导致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制作茶具时遇到困难。
2.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实践制作茶具的时间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
3. 在引导学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茶具设计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