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专项培优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1.(2024秋 大连期末)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⑤,信不诬哉!(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畜(xù):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园。③俟:等待。④啮:咬。⑤狼子野心:狼崽(虽幼)一样具有凶残的本性。现在常用来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诫子书》)B.止露尻尾 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C.闻群犬呜呜作怒声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D.乃杀而取其革 去后乃至(《咏雪》)(2)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乃伪睡以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4)【甲】文的最后,作者用“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轻蔑与嘲笑。你是否赞同作者的态度?为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明理由。2.(2024秋 富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悲守穷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C.险躁则不能治性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D.意与日去 与儿女讲论文义(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4)诸葛亮在书信中告诫儿子,一个人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2024秋 栖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则寓言故事,完成下列各题。甲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虾蟆夜哭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①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②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③时事也。”(选自《艾子杂说》,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注]①鼍:音tuó,扬子鳄。②虾蟆:即蛤蟆。③科斗:即蝌蚪,是蛤蟆的幼体形态。(1)小语对文中的几个加点词语不太理解,你教她用表格中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词 方法 释义身亡所寄 查阅词典:①逃亡;②死;③丢失;④没有。 亡: 因往晓之 参考成语:晓之以理 晓: 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 语境推断:“闻……哭声” 闻: 复若人言 联系课内:复投之(蒲松龄《狼》) 复: (2)小文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为他翻译。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3)小语觉得乙文很有意思,想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请你根据选文,补充A处的台词,并在B处加上相应的神态和动作。鼍:(哭诉)昨天龙王下令了,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斩首。A 。虾蟆:(大哭)鼍:(止住哭声,面露不解)你是只没有尾巴的蛤蟆,为什么也哭呢?虾蟆:(B )我现在幸亏没有尾巴,但害怕龙王追究我当蝌蚪时的事情啊!(4)你和同学对两篇文章进行了讨论,请根据甲、乙两文,补全对话内容。小语:《虾蟆夜哭》的虾蟆和《杞人忧天》中杞人好像啊!他们都是庸人自扰。你:① 。小文:你对《杞人忧天》的新解启发了我,我感觉《虾蟆夜哭》中虾蟆也不是庸人自扰,它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你对《虾蟆夜哭》有什么新解呢?你:② 。4.(2024秋 宁津县期末)文言文。【甲】顾和顾和始为扬州从事①,月旦②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和觅虱③,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④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⑤才。”(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乙】裴度裴晋公度在中书,左右忽白以印失所在,闻之者莫不失色。度即命张筵④举乐,人不晓其故,窃怪之。夜半宴酣,左右复白印存,度不答,极欢而罢。或问度以其故,此徒出于胥吏⑤辈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时人伏其弘量。(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从事:古代官职名。②月旦:农历每月初一。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徐:慢慢地。⑤令仆:尚书令和仆射。⑥筵:宴席。⑦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1)文中划线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B.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C.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D.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顾和始为扬州从事 可以为师矣B.顾搏虱如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闻之者莫不失色 闻之于宋君D.不复更得之矣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甲】文出自《雅量》篇,请结合【甲】内容说一说“雅量”的意思;【乙】文的裴度身上能不能体现“雅量”?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说明。5.(2024秋 芝罘区期末)文言文。成衣匠①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②,背必伛③,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④;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⑤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⑥者,实难其人焉。【注】①成衣匠:裁缝。②慵(yōng):懒散。③伛(yǔ):弯曲。④仄(zè):狭窄。⑤觊觎(jì yú):这里指模仿、抄袭。⑥稳称身:指衣服贴身,不至被风掀起。(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昔有人持匹帛 ②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 ③其人怪之 ④实难其人焉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舍然大喜 其性傲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知短长之理C.以刀劈狼首 以新样为时尚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而独不言尺寸(3)请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4)说说文中的成衣匠高明在何处?6.(2024秋 汶上县期末)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帮助古诗文组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辽阳东山虏,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于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后,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绷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梦龙评】妇引绳发矢,犹能退贼,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 薪:柴草B.其一犬坐于前 犬:狗C.室中两妇引绳 引:拉D.遂退去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院中以弓矢恐之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B.屠惧,投以骨C.静以修身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书房名,“志”是记述,“异”指离奇故事。B.甲文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波澜起伏,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及屠户由妥协退让到奋起抵抗的变化过程。C.乙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出辽阳妇人协力合作、机智勇敢地运用一捆箭战胜贼人的英勇形象。D.两文结尾的议论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诫人们面对恶势力必须敢于并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7.(2024秋 于都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笼中鹦鹉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①。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女②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③!”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注释]①系狱:囚禁于牢狱。②女:同“汝”(rǔ),你。③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蓄 ②及 ③堪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段大感悟,即日放之。(3)《<世说新语>二则》中我们欣赏到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选文《笼中鹦鹉》写到了动物的“慧”,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鹦鹉的“慧”。8.(2024秋 肥城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披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⑤留之不能去云。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⑥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银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引自《诗经 小雅 车辖》,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荣高品德的仰慕。⑤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恒。祗,恭敬。⑥折中:调和取证。(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欲以通乎景公 ②齐人称之 ③天生德于予 ④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题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3)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孔子为什么令人仰慕。9.(2024秋 台儿庄区期末)阅读《诫子书》《穿井得一人》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加点的词。①诫子书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③及其家穿井 ④国人道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须/静也。B.淫慢/则不/能励精。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甲文作者是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乙文选自《 》,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甲文以家信体、议论说理的方式,教诲劝勉儿子,有情有理;乙文以 体、讲述故事的方式,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10.(2024秋 盂县期末)【甲】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世说新语 德行》)【乙】乐正子春①下堂而伤足,瘳②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吕氏春秋 孝行览 孝行》,有删改)【注】①乐正子春:人名,复姓乐正,名子春,战国人,曾子的学生。②瘳:病愈。(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非 为 痛 身 体 发 肤 不 敢 毁 伤 是 以 啼 耳(2)【乙】文中乐正子春病愈后还是面带忧伤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填空)。【甲】文范宣大哭和【乙】文乐正子春忧愁的原因相似,均为: 。11.(2024秋 伊金霍洛旗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节选))【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年与时驰 (2)翻译下面的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知其意 体味真情】文字是真情的流露:《论语》记录着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诫子书》蕴含着诸葛亮对孩子的深切期望。请摘抄右面诗中最为深情流露的一组诗句,并加以赏析批注。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 批注: (4)【取其精 学以致用】无论是《论语》还是《诫子书》,都向我们传递着古圣先贤的人生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 ,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我们指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 ,引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12.(2024秋 长治期末)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品读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选自《杞人忧天》)【晓其义 理解大意】(1)听闻“丁氏穿井得一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① 这件事;杞人担心天地会崩塌,有人因此就去② 他。(根据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意思是① ,丁氏的这句话消除了之前的误会;“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的意思是“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② ”,这句话解除了杞人的疑虑。【明其旨 探究精神】(3)杞人想象天地崩塌后,自己“身亡所寄”,因此“废寝食”。请找出下面一首诗中体现了诗人的想象的两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 理解: (4)寓言寄寓着意味深长的道理。以上两篇选文都是寓言,细细咀嚼,你从中分别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13.(2024秋 桓台县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焱然②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③,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选自《聊斋志异》)【注】①椒:花椒。②炎(xū)然:突然。③悼息:悲伤叹息。(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杨天一言 ②及入穴 ③如是者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为蛇所吞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B.蛇追不及而返 博学而笃志(《论语》)C.吐死鼠于地上 其一犬坐于前(《狼》)D.衔之而去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3)翻译下列句子。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4)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为此鼠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你觉得此鼠的“黠”体现在哪里?(5)作者蒲松龄在本文和《狼》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14.(2024秋 单县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①,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②其才而善③之,及④为郢州,引⑤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⑥之。”节选自《南史 沈约传》注释:①学:学习。②闻:听说。③善:善待。④及:到。⑤引:引荐。⑥师:学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笃志好学 ④母恐其以劳生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标两处)而 昼 之 所 读 夜 辄 诵 之 遂 博 通 群 籍(4)请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15.(2024秋 长治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③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杯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⑤,客豁然意解,沉疴⑥顿愈。(节选自《晋书 乐广传》)【注释】①乐广:人名。②久阔:久别不见。③蒙:受,承蒙。④角:角弓,弯弓。⑤所以:原因。⑥沉疴:积久难愈的病。(1)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方欲饮”中“方”的含义是下面第 个义项。①方向,方位②方法,办法③比拟,相比④正在,将要(2)出自选文的成语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16.(2024秋 萍乡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甲]永公①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②,每瓮皆数石③。人来觅书并请题额④者如市,所居户限⑤为之穿穴,乃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⑥之,号为“退笔冢”⑦。(选自《书新》)[乙]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⑨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⑩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注解】①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尊称。②瓮(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③石(dàn):旧时重量单位。④题额:写匾额。⑤户限:门槛。⑥瘗(yì):埋。⑦冢(zhǒng):坟墓。⑧箧(qiè):竹箱。⑨封题:封条。⑩夙(sù):一直。(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号 ②去 ③反 (2)把文中画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②愿托置于某山下。(3)两篇短文中都写到了“学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启示。17.(2024秋 垦利区期末)阅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溯源追流,通古知今。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任务。(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尊君在不 (2)翻译下列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这两篇文章为什么会被选入“亲情”单元?(4)甲文虽然短小,但却隐含了谢太傅丰富的教育智慧。请你结合文章进行具体分析。18.(2024秋 七星关区校级期末)阅读回答问题。鲁仲连义不帝秦(节选)于是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②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注释】①封:封赏。②商贾之人:做买卖的人。(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描述与鲁仲连无关的一项是 A.鲁仲连不受封赏B.鲁仲连不受千金C.鲁仲连欲为商贾D.鲁仲连遂辞而去(2)选文中的鲁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遂辞平原君而去 遂成枯落(诸葛亮《诫子书》)B.终不肯受 恐前后受其敌(蒲松龄《狼》)C.为人排患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D.平原君乃置酒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末专项培优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1.(2024秋 大连期末)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⑤,信不诬哉!(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畜(xù):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园。③俟:等待。④啮:咬。⑤狼子野心:狼崽(虽幼)一样具有凶残的本性。现在常用来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诫子书》)B.止露尻尾 终日在天中行止(《杞人忧天》)C.闻群犬呜呜作怒声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D.乃杀而取其革 去后乃至(《咏雪》)(2)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乃伪睡以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4)【甲】文的最后,作者用“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轻蔑与嘲笑。你是否赞同作者的态度?为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明理由。【答案】(1)C(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他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3)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4)赞同。因为甲文的狼阴险、狡诈,乙文的狼狼子野心、秉性不改。由此可知,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或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分析】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白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来。B.只/停留。C.听见。D.于是/才。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之,的。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重点词:乃,于是;伪睡,装睡;以,来;俟,等待。句意为:他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故可断为: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4)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首先表态:赞同。由“狼亦黠矣,而顷刻两光”“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更不止于野心矣”,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或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答案:(1)C(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他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3)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4)赞同。因为甲文的狼阴险、狡诈,乙文的狼狼子野心、秉性不改。由此可知,狼本性是不会改变,不能被狼的表象蒙蔽;或人们对像狼这样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心存幻想,要奋起斗争,除恶务尽。2.(2024秋 富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振奋。 ③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C A.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C.险躁则不能治性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D.意与日去 与儿女讲论文义(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4)诸葛亮在书信中告诫儿子,一个人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①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振奋。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C(3)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②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4)①立志;②学习;③惜时。【分析】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振奋。③句意: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B.不同,连词,来/介词,用;C.相同,都是连词,都译为“就”;D.不同,介词,随着/连词,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有: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才,增长才干;成学,获得成就。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②重点词有:遂,于是;枯落,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句意: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需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树立远大志向,获得成就;强调“立志、学习”;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时间流逝快,应该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所用;强调“惜时”。答案:(1)①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振奋。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C(3)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②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4)①立志;②学习;③惜时。3.(2024秋 栖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则寓言故事,完成下列各题。甲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虾蟆夜哭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①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②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③时事也。”(选自《艾子杂说》,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注]①鼍:音tuó,扬子鳄。②虾蟆:即蛤蟆。③科斗:即蝌蚪,是蛤蟆的幼体形态。(1)小语对文中的几个加点词语不太理解,你教她用表格中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词 方法 释义身亡所寄 查阅词典:①逃亡;②死;③丢失;④没有。 亡: 无,没有 因往晓之 参考成语:晓之以理 晓: 告知,开导 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 语境推断:“闻……哭声” 闻: 听到 复若人言 联系课内:复投之(蒲松龄《狼》) 复: 又 (2)小文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为他翻译。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3)小语觉得乙文很有意思,想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请你根据选文,补充A处的台词,并在B处加上相应的神态和动作。鼍:(哭诉)昨天龙王下令了,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斩首。A 我是鼍,因此很害怕被杀所以才哭 。虾蟆:(大哭)鼍:(止住哭声,面露不解)你是只没有尾巴的蛤蟆,为什么也哭呢?虾蟆:(B 用手摸了摸身后 )我现在幸亏没有尾巴,但害怕龙王追究我当蝌蚪时的事情啊!(4)你和同学对两篇文章进行了讨论,请根据甲、乙两文,补全对话内容。小语:《虾蟆夜哭》的虾蟆和《杞人忧天》中杞人好像啊!他们都是庸人自扰。你:① 我觉得杞人不是庸人自扰,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 。小文:你对《杞人忧天》的新解启发了我,我感觉《虾蟆夜哭》中虾蟆也不是庸人自扰,它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你对《虾蟆夜哭》有什么新解呢?你:② 龙王代表了强权者,蛤蟆等代表了弱小者,在龙王的淫威下,弱小者瑟瑟发抖,讽刺了强权者想找一个人的差错,总能找到理由的现象 。【答案】(1)①无,没有 ②告知,开导 ③听到 ④又(2)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3)示例:A 我是鼍,因此很害怕被杀所以才哭。B 用手摸了摸身后,面露担忧(面露恐惧之色)(4)①我觉得杞人不是庸人自扰,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②示例:龙王代表了强权者,蛤蟆等代表了弱小者,在龙王的淫威下,弱小者瑟瑟发抖,讽刺了强权者想找一个人的差错,总能找到理由的现象【分析】参考译文: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虾蟆夜哭艾子在海上航行,晚上停泊在一个岛屿的边上。半夜时分,他听到水底下传来人哭泣的声音,又像有人在说话,于是认真地倾听着。只听得说道:“昨天龙王下了命令:‘水中的动物,只要有尾巴的都必须斩首’。我是鼍,有尾巴,所以害怕而哭。而你是虾蟆,没有尾巴,为什么也要哭呢?”接着又听到另一个声音说:“我现在幸而没有尾巴,但我担心会追究我蝌蚪时候的事。”【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①句意:自己无处存身。亡:无,没有。②句意: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③句意:半夜时分,他听到水底下传来人哭泣的声音。闻:听到。④句意:又像有人在说话。复:又。(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语:星宿,星辰;亦,也;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句意: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结合“吾鼍也,故惧诛而哭”可知,鼍是有尾巴的,有可能被杀,所以此处可填写“我是鼍,因此很害怕被杀所以才哭”。B结合“吾今幸无尾”可联想,此时虾蟆可能用手摸了摸身后,面露担忧。(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甲文,从积极方面,围绕着“忧天忧地,匹夫有责”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忧患意识,《杞人忧天》中杞人并不是庸人自扰。《虾蟆夜哭》写的是龙王下令有尾巴统统都得杀头,虾蟆现在没有尾巴,小时候曾有过尾巴的,可能也要斩首。这个寓言揭示了封建专制政治的一个重要侧面:横加罪名,株连无辜。所以弱小者在强权面前是不堪一击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面对强权者的任意妄为,弱小者为保性命只能如蝼蚁般苟延残喘,惶惶不可终日,这些弱小的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并不是庸人自扰。答案:(1)①无,没有 ②告知,开导 ③听到 ④又(2)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3)示例:A 我是鼍,因此很害怕被杀所以才哭。B 用手摸了摸身后,面露担忧(面露恐惧之色)(4)①我觉得杞人不是庸人自扰,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②示例:龙王代表了强权者,蛤蟆等代表了弱小者,在龙王的淫威下,弱小者瑟瑟发抖,讽刺了强权者想找一个人的差错,总能找到理由的现象。4.(2024秋 宁津县期末)文言文。【甲】顾和顾和始为扬州从事①,月旦②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和觅虱③,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④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⑤才。”(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乙】裴度裴晋公度在中书,左右忽白以印失所在,闻之者莫不失色。度即命张筵④举乐,人不晓其故,窃怪之。夜半宴酣,左右复白印存,度不答,极欢而罢。或问度以其故,此徒出于胥吏⑤辈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时人伏其弘量。(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从事:古代官职名。②月旦:农历每月初一。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徐:慢慢地。⑤令仆:尚书令和仆射。⑥筵:宴席。⑦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1)文中划线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B.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C.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D.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顾和始为扬州从事 可以为师矣B.顾搏虱如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闻之者莫不失色 闻之于宋君D.不复更得之矣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甲】文出自《雅量》篇,请结合【甲】内容说一说“雅量”的意思;【乙】文的裴度身上能不能体现“雅量”?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说明。【答案】(1)D(2)C(3)如果不急于追查就能把印放回原处,如果追查的急,(盗印者)就会把印扔到水里或投入火中。(4)顾和面对上级,搏虱如故,所以“雅量”的意思是处变不惊,淡然处之。裴度身上也体现出了“雅量”,因为官印丢失是很重的罪,裴度得知后不但没有惊惶失措,而且能够迅速的断定盗窃者以及对方的行为。【分析】参考译文:【甲】顾和当初任扬州府从事的时候,到初一该进见长官了,他还没有进府,暂时在州府门外停下车。这时武城侯周颌也到丞相王导那里去,从顾和的车子旁边经过,顾和正在抓虱子,安闲自在,没有理他。周侯已经过去了,又折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道:“这里面装些什么?”顾和照样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周侯进府后,告诉王导说:“你的下属里有一个可做尚书令或仆射的人才。”【乙】裴晋公担任中书的时候,身边的人忽然告诉他官印被盗,裴晋公没有急,和平常表现一样,告诉身边的人不要传出去,当时正在举行宴会观看歌舞表演,外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都暗暗地认为很奇怪。半夜,宴会进入了高潮,身边的人又告诉他官印已经放回来了,裴晋公也不回答,一直到尽兴才结束宴会。有人问其中的原因,裴晋公说:“这盗印的出自小差吏,如果不急于追查就能把印放回原处,如果追查的急,就会把印或扔在河里,或投入火中,就再也回不来了。”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气量,面对事情时不慌乱。【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这盗印的出自小差吏,(他们)盗印为私盖债券罢了。故断为: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担任。B.相同,原来一样。C.不同,听说/被听到。D.相同,再,又。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缓,缓慢;存,放回原位。句意为:如果不急于追查就能把印放回原处,如果追查的急,就会把印或扔在河里,或投入火中。(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根据“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甲】文顾和的行为分析他的品格,他面对上级十分淡然率性,所以雅量应该是指处变不惊、淡然处事,结合“此徒出于胥吏辈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可见裴度在其他人都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十分镇定,所以也能体现他的雅量。答案:(1)D(2)C(3)如果不急于追查就能把印放回原处,如果追查的急,(盗印者)就会把印扔到水里或投入火中。(4)顾和面对上级,搏虱如故,所以“雅量”的意思是处变不惊,淡然处之。裴度身上也体现出了“雅量”,因为官印丢失是很重的罪,裴度得知后不但没有惊惶失措,而且能够迅速的断定盗窃者以及对方的行为。5.(2024秋 芝罘区期末)文言文。成衣匠①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②,背必伛③,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④;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⑤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⑥者,实难其人焉。【注】①成衣匠:裁缝。②慵(yōng):懒散。③伛(yǔ):弯曲。④仄(zè):狭窄。⑤觊觎(jì yú):这里指模仿、抄袭。⑥稳称身:指衣服贴身,不至被风掀起。(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昔有人持匹帛 拿 ②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 询问 ③其人怪之 对……感到奇怪 ④实难其人焉 为难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A.其人舍然大喜 其性傲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知短长之理C.以刀劈狼首 以新样为时尚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而独不言尺寸(3)请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4)说说文中的成衣匠高明在何处?【答案】(1)①拿②询问③对……感到奇怪④为难(2)D(3)急性子的人适合穿短些的衣服,慢性子的人适合穿长点的衣服。(4)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成法,为裁剪衣服提供最佳的方案。【分析】【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依我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帖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持:拿。②句意: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询:询问。③句意:佣人感到很奇怪。怪:对……感到奇怪。④句意: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难:为难。(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代词,那\代词,他;B.不同,动词,知道\动词,了解,懂得;C.不同,介词,用\介词,把;D.相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故选:D。(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之,定语后置,不译;者,……的人;宜,适合;缓,慢;衣,穿。句意:急性子的人适合穿短些的衣服,慢性子的人适合穿长点的衣服。(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可知,他会根据对方的境遇与性情来判断衣服的长短肥瘦,这些都是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规律性的总结。这说是他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成法,能为不同身份的人提供最佳的裁剪方案。答案:(1)①拿②询问③对……感到奇怪④为难(2)D(3)急性子的人适合穿短些的衣服,慢性子的人适合穿长点的衣服。(4)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成法,为裁剪衣服提供最佳的方案。6.(2024秋 汶上县期末)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帮助古诗文组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辽阳东山虏,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于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后,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绷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梦龙评】妇引绳发矢,犹能退贼,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场主积薪其中 薪:柴草B.其一犬坐于前 犬:狗C.室中两妇引绳 引:拉D.遂退去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于院中以弓矢恐之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B.屠惧,投以骨C.静以修身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书房名,“志”是记述,“异”指离奇故事。B.甲文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波澜起伏,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及屠户由妥协退让到奋起抵抗的变化过程。C.乙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出辽阳妇人协力合作、机智勇敢地运用一捆箭战胜贼人的英勇形象。D.两文结尾的议论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诫人们面对恶势力必须敢于并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答案】(1)B(2)A(3)C(4)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5)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分析】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贼人不知道虚实,不敢进门,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屋里的妇人两个拉绳子,一个把箭放到绳子上面,从窗户里射出去。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屋里的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装作对屋内另外一个人)说:“拿箭来!”然后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贼人听到后惊恐地说:“他们的箭有这么多,不容易对付。”于是离开了。妇人拉动绳子来射箭,还能将贼人吓退,才知道贼人不是不畏惧别人,人们过于胆怯,(结果)让贼人获得好处。【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CD.正确。B.有误,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句意: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以:介词,用。A.以:介词,用。B.以:介词,把。C.以:连词,来。D.以:连词,来。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根据乙文“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等语句可知,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辽阳妇人协力合作、机智勇敢地运用一捆箭战胜贼人的英勇形象。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洞,挖洞;意,打算、想要;隧,从通道;入,进入;以,来;攻,攻击。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5)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才知道贼人不是不畏惧别人,人们过于胆怯,(结果)让贼人获得好处。“始知贼未尝不畏人”是由辽阳妇人协力合作、机智勇敢地运用一捆箭战胜贼人的故事明白的道理;“人自过怯”与“让贼得利耳”为因果关系;正确断句为: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答案:(1)B(2)A(3)C(4)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5)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7.(2024秋 于都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笼中鹦鹉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①。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女②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③!”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注释]①系狱:囚禁于牢狱。②女:同“汝”(rǔ),你。③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蓄 养。 ②及 等到。 ③堪 (能)忍受。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段大感悟,即日放之。(3)《<世说新语>二则》中我们欣赏到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选文《笼中鹦鹉》写到了动物的“慧”,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鹦鹉的“慧”。【答案】(1)①养 ②等到 ③(能)忍受(2)姓段的富商(听了之后)受到很大的感触,当天就放掉了它(鹦鹉)。(3)文章中鹦鹉借回答富商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追求。【分析】参考译文: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接待客人并诵诗交谈。姓段的富商剪了鹦鹉两边翅膀上的羽毛,把它放在雕花的笼子里。熙宁六年,姓段的富商突然因为出事被关进监狱。等他回来时,对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在监狱只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就把它放了。【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畜一鹦鹉”句意为:养了一只鹦鹉。蓄:养。②“及归”句意为:等他回来时。及:等到。③“早已不堪”句意为: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堪:(能)忍受。(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本句重点词:感悟,感触;即日,当天;之,代词,它。句意:姓段的富商(听了之后)受到很大的感触,当天就放掉了它(鹦鹉)。(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可知,鹦鹉在回答时说富商在监狱只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鹦鹉自己却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从中可以看出鹦鹉对自由的向往,表现出了鹦鹉的聪慧,也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答案:(1)①养 ②等到 ③(能)忍受(2)姓段的富商(听了之后)受到很大的感触,当天就放掉了它(鹦鹉)。(3)文章中鹦鹉借回答富商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追求。8.(2024秋 肥城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披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⑤留之不能去云。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⑥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银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引自《诗经 小雅 车辖》,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荣高品德的仰慕。⑤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恒。祗,恭敬。⑥折中:调和取证。(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欲以通乎景公 想要 ②齐人称之 称赞 ③天生德于予 我 ④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按照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题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3)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孔子为什么令人仰慕。【答案】(1)①想要;②称赞;③我;④按照。(2)①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②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3)①从“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可以看出他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从“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以看出他学习专注而深入;③从司马桓魋想杀他,他却说“桓魋其如予何”可以看出他处变不惊、有定力;④从“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学说影响深远。【分析】参考译文: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孔子离开曹国,来到宋国。一天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加害孔子,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催促说:“我们行动该快一点!”孔子说:“上天既然赋了道德使命给我,桓魋又能把我怎样!”《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巍峨的高山让我仰望,宽广的大道让我顺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此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了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不已,舍不得离开。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学问最高、道德至尚的人了!【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欲:想要。②句意: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称:称赞。③句意:上天既然赋予道德使命给我。予:我。④句意: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以:按照。(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①重点字词有:虽,尽管;至,回到;然,然而。句意为: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②重点字词有:布衣,平民;宗,尊崇。句意为: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可知,孔子做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可见孔子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可知,孔子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可见孔子学习专注而深入,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雉其如予何’”可知,宋司马桓雉想要杀害孔子,孔子的弟子劝其速速离开,孔子仍镇定自若;可见孔子处变不惊有定力,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知,孔子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可见孔子的思想学说影响深远,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答案:(1)①想要;②称赞;③我;④按照。(2)①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②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3)①从“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可以看出他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从“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以看出他学习专注而深入;③从司马桓魋想杀他,他却说“桓魋其如予何”可以看出他处变不惊、有定力;④从“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学说影响深远。9.(2024秋 台儿庄区期末)阅读《诫子书》《穿井得一人》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加点的词。①诫子书 告诫,劝勉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④国人道之 讲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夫学/须/静也。B.淫慢/则不/能励精。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甲文作者是 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乙文选自《 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甲文以家信体、议论说理的方式,教诲劝勉儿子,有情有理;乙文以 寓言 体、讲述故事的方式,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答案】(1)①告诫,劝勉。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③待,等到。④讲述。(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②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3)B(4)诸葛亮 吕氏春秋 寓言【分析】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下定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打水浇田,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人的劳动力。”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说:“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发现了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是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发现了一个人啊!”寻求听到的事情如此,还不如没有听到。【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告诫儿子的信。诫:告诫,劝勉。②句意: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③句意: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及:待,等到。④句意:城里人都在议论。道:讲述。(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与,随同;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句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②中重点词语有:求,寻求;第一个“闻”,消息,传闻。句意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3)本题考查朗读停顿。ACD.正确。B.有误,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淫慢”是主语;“则”是一个连词,表示“就”,用以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和谓语相连,“不能”是谓语;“励精”是宾语,是对“不能”的具体说明,所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淫慢/则不能/励精。故选:B。(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信,对儿子在修身治学等方面提出教诲劝勉。乙文是一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答案:(1)①告诫,劝勉。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③待,等到。④讲述。(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②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3)B(4)诸葛亮 吕氏春秋 寓言10.(2024秋 盂县期末)【甲】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世说新语 德行》)【乙】乐正子春①下堂而伤足,瘳②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吕氏春秋 孝行览 孝行》,有删改)【注】①乐正子春:人名,复姓乐正,名子春,战国人,曾子的学生。②瘳:病愈。(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非 为 痛 身 体 发 肤 不 敢 毁 伤 是 以 啼 耳(2)【乙】文中乐正子春病愈后还是面带忧伤的原因是“ 余忘孝道 ”(用文中原句填空)。【甲】文范宣大哭和【乙】文乐正子春忧愁的原因相似,均为: 他们损伤了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觉得有违孝道 。【答案】(1)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2)余忘孝道 他们损伤了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觉得有违孝道【分析】参考译文:【甲】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里挖菜,不小心碰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他:“很痛吗?”他回答:“不是因为痛才哭,是因为身体和头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乙】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后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之色。学生们问他:“先生,您的脚已经好了,可是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之色,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们问这个问得真好啊!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曾子又从孔子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父母完好地把孩子生下来,孩子要完好地把身体归还父母,不亏损自己的身子,不毁坏自己的形体,这可以叫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记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才忧愁。”【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意:不是因为痛才哭,是因为身体和头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可断为: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余忘孝道,是以忧”意思是我忘记了孝道,因此才忧愁。所以第一空填:余忘孝道;再结合【乙】文“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可知,不是因为痛才哭,是因为身体和头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所以范宣大哭和文乐正子春忧愁的原因他们损伤了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觉得有违孝道。答案:(1)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2)余忘孝道 他们损伤了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觉得有违孝道11.(2024秋 伊金霍洛旗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节选))【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②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③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知其意 体味真情】文字是真情的流露:《论语》记录着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诫子书》蕴含着诸葛亮对孩子的深切期望。请摘抄右面诗中最为深情流露的一组诗句,并加以赏析批注。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批注: 诗人借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尽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4)【取其精 学以致用】无论是《论语》还是《诫子书》,都向我们传递着古圣先贤的人生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我们指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 内心宁静,才会坚定志向,才能实现远大抱负 ,引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答案】(1)①自我检查、反省。②增长。③疾行,指迅速逝去。(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批注:“问归期”而“未有期”,包含了诗人远在异乡的太多的苦涩与无奈:“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显诗人的孤独凄凉。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批注:诗人借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尽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4)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内心宁静,才会坚定志向,才能实现远大抱负【分析】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和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①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省:反省。②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选择其中的一句赏析即可。可以从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批注:夫人您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归家,归期未定,我也没有确切的答复啊。第一个“期”是妻的问话,饱含妻子对久别重逢的期待之情;第二个“期“是诗人的回答,漂泊他乡,归期未定。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和有家不得归的无奈和心酸。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生发出来的,“共剪西窗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是虚写。“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是想象未来的答话,又是当前的实景。归期未定,作者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而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两句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余味无穷。(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第①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反之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获。因此学与思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据此可概括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第②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凝成今天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告诉我们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据此可概括为:内心宁静,才会坚定志向,才能实现远大抱负。答案:(1)①自我检查、反省。②增长。③疾行,指迅速逝去。(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批注:“问归期”而“未有期”,包含了诗人远在异乡的太多的苦涩与无奈:“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显诗人的孤独凄凉。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批注:诗人借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尽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4)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内心宁静,才会坚定志向,才能实现远大抱负12.(2024秋 长治期末)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品读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选自《杞人忧天》)【晓其义 理解大意】(1)听闻“丁氏穿井得一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① 讲述 这件事;杞人担心天地会崩塌,有人因此就去② 告知,开导 他。(根据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意思是①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丁氏的这句话消除了之前的误会;“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的意思是“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② 为什么还担心地会塌呢 ”,这句话解除了杞人的疑虑。【明其旨 探究精神】(3)杞人想象天地崩塌后,自己“身亡所寄”,因此“废寝食”。请找出下面一首诗中体现了诗人的想象的两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理解: 这两句是诗人在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以相见的欢乐来反衬自己思念的寂寞,更突出了思念情深。 (4)寓言寄寓着意味深长的道理。以上两篇选文都是寓言,细细咀嚼,你从中分别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答案】(1)①讲述。②告知,开导。(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为什么还担心地会塌呢(3)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理解示例:这两句是诗人在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以相见的欢乐来反衬自己思念的寂寞,更突出了思念情深(4)示例:从《穿井得一人》中我明白了: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从《杞人忧天》中我领悟到: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对事物充分认识了解。【分析】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一空,“国人道之”意为:全国人都在互相讲述这件事。道:讲述。二空,“因往晓之”意为:因此就去劝他。晓:告知,开导。(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一空,得(得到),使(使唤),非(并非);“非得一人于井中”是倒装句,翻译时调整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二空,奈何(为什么),忧(担心)。(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一空,诗歌大意: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据此可知,体现诗人想象的诗句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空,此句写得朴素自然,情真意切,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既表达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更能反衬诗人此时的孤寂,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有充分认识,不要顾及那些在我们身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安安稳稳过自己的日子。即使发生了,提前做好防备,也是不会有什么大碍的。答案:(1)①讲述。②告知,开导。(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为什么还担心地会塌呢(3)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理解示例:这两句是诗人在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景,以相见的欢乐来反衬自己思念的寂寞,更突出了思念情深(4)示例:从《穿井得一人》中我明白了: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从《杞人忧天》中我领悟到: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对事物充分认识了解。13.(2024秋 桓台县期末)阅读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