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第二课时水的净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水的净化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是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跨学科实践活动——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3.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责任。 学业要求 1.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水的净化等物质分离的方案。 2.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对水体保护社会性科学议题展开讨论,积极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3.能初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降、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水的净化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基于此,沉降、过滤等净水的基本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教材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源状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水资源保护,教材是从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考虑到节水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主要以插图、举例说明的方式简要给出工农业、生活中的节水思路。
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天然水是混合物,水中有不溶性杂质和细菌,但不清楚水中有可溶性杂质。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自来水的具体生产过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方法中的沉降、过滤、吸附。学生对辩证地看待“水资源丰富”和“水的短缺”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困惑,因此,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本课题的难点。
素养目标 1.了解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2.知道过滤、蒸发的目的,初步学会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3.认识硬水与软水。 4.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5.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 水的净化。
教学难点 硬水与软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一杯浑浊的水中含有多种杂质,我们如何处理使水变得更纯净 [新知探究] 一、水的净化 1.[提出问题]怎样将实验桌上这杯浑浊的水变得澄清 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使水变得纯净 以身边的实例引出课题,突出化学学习的实用性,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续表
2.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泥沙这样的不溶性杂质和食盐这样的可溶性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①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浑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大颗粒和小颗粒沉降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降。 ②原理:过滤是一种能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2)过滤——除去液体中固体小颗粒的净化方法 过滤是一种能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适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杂质,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①过滤所需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两个)、铁架台(带铁圈)等。 ②过滤装置:如图所示。 ③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空隙。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注入漏斗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一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口与引流的玻璃棒紧靠,二是玻璃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的一边相接触;三是漏斗末端的尖嘴部分与烧杯内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提问1]若液体过滤两次后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①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②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提问2]过滤使水变得澄清了,但它仍有颜色,有异味,我们应该如何除去呢 [过渡]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3)自来水净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 天然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吸附→加消毒剂→自来水 ①沉降: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②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②吸附: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③消毒剂:除去细菌病原体等。 二、区别硬水和软水 1.自来水能否直接饮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家里的水壶和热水瓶中有水垢 小组总结下列问题: (1)什么样的水为硬水、软水 (2)硬水有何危害 (3)硬水如何软化 思考、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水的净化常用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学生回答: [提问1]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提问2]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学生回答: 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学生回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回答:天然水中溶有较多含钙、镁离子的可溶性物质,称为硬水;不含或仅溶有少量钙、镁离子的可溶性物质,称为软水 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并探究水的净化过程 学生认识并掌握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其中的一贴、二低、三靠更要求学生掌握 通过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最终主动构建知识 借助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基础,认识蒸馏这一净水方法
续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 还是喝纯净水好呢 为什么 [总结]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物质,如果水中含的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物质 这样的水叫什么水 [过渡]硬水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提问](1)硬水的软化有哪些操作 (2)在家里做饭,开锅时,如果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怎么来的 (3)同其他的净水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 用离子交换树脂净水 [教师]当硬水通过软水机内的树脂时,水中的钙、镁等离子被树脂交换除去,流出的水是软水。 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水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生活用水:日常生活用水。 (4)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城镇环境用水和河湖补水。 [过渡]水一旦被污染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你知道哪些因素会使水被污染吗 应如何防治水的污染 2.天然水体的主要污染物 (1)生活污物。 (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流失的农药、化肥。 [小结]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虽然地球被称为水球,但是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而且全世界水分布不均匀,因此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3.节约用水 (1)净化污染水重新利用。 (2)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 学生回答:(1)煮沸、蒸馏。 (2)水滴,从锅里蒸发再在锅盖上凝结出来的。 (3)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蒸馏净化程度最高 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有效利用录像、投影、教学课件、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水的净化方法,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水的净化措施和水资源状况,明确一些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通过水的净化过程,认识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获取更加健康的饮用水。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明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辩证地看待它们对生活的影响。同时利用图表数据突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用水紧张的现状,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水污染事件,感受水资源被污染的危害,从而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教材并交流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提高关注社会问题、自觉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续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水的净化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水的净化 1.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1)过滤 (2)吸附 2.蒸馏 二、区别硬水与软水 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教学反思   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动手进行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增加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认识到了水资源的现状,养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习惯,防治水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