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第二课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跨学科实践活动——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学业要求 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基础,借助于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猜想、模型、实验,建立科学的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学到的微观知识都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微观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主要靠记忆。另外,学生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观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素养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3.理解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初步认识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核外电子排布。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能正确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观粒子了呢 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新知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关于原子的知识 其实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展示]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课件 古希腊学者——微观粒子“原子” 中国墨子——“原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原子学说 道尔顿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体。 同学们认真倾听、思考 回答: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间有空隙。 (3)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新课
续表
[提问]现在看来,道尔顿的观点正确吗 1897年英国汤姆孙——发现电子 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实验结果: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粒子存在(原子核),α粒子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结论](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2)尽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是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1932年经过不少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后发现中子。 原子核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H101C666O888Na111211Fe263026
[思考]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小结]原子不显电性(也叫呈电中性),原因: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展示]几种原子的结构图。 [提问]通过图表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回答:不正确,原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回答:说明了电子是比原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回答: (1)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通过多媒体把原子的发现历程更直观地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并记忆关于原子构成的知识
续表
(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讲解]原子结构的表示 原子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电子能量越小,离原子核越远,电子能量越大。即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里往外依次排布。 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也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等于什么呢 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这么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二、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其质量的1/12约等于 1.66×10-27 kg。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很小,大约只有质子质量的1/1 836,所以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不必算,查阅教材可得。 [提问]大家了解了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那么分子的实际质量可以怎么表示 回答: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以及核外电子质量三者之和 思考: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 回答: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 通过展示的图片(如教材图39),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励学生学好化学,报效祖国 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对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续表
既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的大小。 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例1 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1+16=18 [练习]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H2O2 CuO Fe3O4 KMnO4 NH4HCO3 例2 求Mg(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有括号时,括号保留,括号右下角的数字与括号相乘。 Mr[Mg(OH)2]=24+(16+1)×2=58 [练习] 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①氢氧化铁Fe(OH)3     ; ②氧化铜(CuO)     ; ③碳酸氢铵(NH4HCO3)     ; ④高锰酸钾(KMnO4)     通过自己查询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趁热打铁,通过学生练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课堂小结
  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本节课通过科学家发现原子构成的过程这一化学史进行教学。学生在体会化学发展的曲折性的同时,“重走”科学家的思维之路,真实认识原子结构,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递进,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5.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 2.表达式:Ar(原子)= 3.单位:1,常省略不写 三、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反思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