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东方风来万家祥和》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东方风来万家祥和》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东方风来万家祥和》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聚焦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介绍中国瓷器、通草画等艺术品海外贸易情况,阐述其工艺、风格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交融下美术发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美术有兴趣,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海上丝绸之路艺术交流了解少。他们身心发展快速,好奇心强。难点在于理解艺术风格变化和审美差异,将结合实例和讨论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中国瓷器和通草画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对艺术品审美鉴赏力。
2. 体会中西审美差异,增强对不同文化艺术风格敏感度。
艺术表现
1. 掌握通草画基本创作步骤,能用绘画形式表现主题。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一定创意和表现力通草画作品。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融入个人创意,使作品更具特色。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对美术发展重要作用,认识文化交流意义。
2. 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全球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瓷器和通草画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 理解海上丝绸之路对美术发展推动作用。
3. 掌握通草画创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
1. 分析瓷器图案变化反映的中西审美差异。
2. 在通草画创作中融入创意和文化元素。
3. 体会不同文化艺术风格交融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
(1) 播放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强调其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纽带。
(2) 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瓷器、丝绸等艺术品跨国贸易,促进宗教艺术传播,带动多元工艺技术交融。
(3) 指出这条航道不仅输送商品,更搭建了文明互鉴桥梁,塑造了欧亚非艺术史上兼容并蓄美学风格,为各地美术发展注入跨文化生命力。
(4)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获取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
(5) 总结学生回答,引出中国瓷器和通草画在海上丝绸之路商贸中的重要地位。
(6) 介绍中国瓷器和通草画因精湛工艺、独特内容和艺术风格而举世闻名。
(7) 展示一些中国瓷器和通草画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艺术魅力。
(8)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国瓷器和通草画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1. 认真观看视频。
2.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3. 观察展示的图片。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回答准确性:☆☆☆
思考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为后续学习中国瓷器和通草画做铺垫。
新课讲授 - 陶瓷欣赏 展示瓷器作品
(1) 展示青花卡斯特男爵纹章纹盘、纹章纹瓷盘、粉彩三友瓷盖碗等清代瓷器作品。
(2) 介绍纹章瓷是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的一种,属于“来样加工”的“订烧瓷”,因绘制欧洲贵族家族徽章而得名。
(3) 展示五彩暗花八宝纹碗、明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明青白秞开光花卉玉壶春瓶等其他精美中国瓷器。
(4) 引导学生观察瓷器图案,对比从山水纹到静物画的变化。
(5) 组织学生讨论“瓷器图案变化反映了中西审美哪些差异”。
(6) 参与学生讨论,适时引导和启发。
(7)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分析中西审美在图案选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8) 播放视频“瓷器里的中国风”,展示欧洲名画中出现的中国青花瓷,加深学生对中国瓷器海外传播的认识。 1. 仔细观察瓷器作品。
2. 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观看视频。
4. 倾听教师总结。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讨论参与度:☆☆☆
观点独特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瓷器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瓷器艺术魅力。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理解中西审美差异。视频播放加深学生对中国瓷器海外传播的认识。
新课讲授 - 通草画介绍 活动一:认识通草画 讲解通草画知识
(1) 介绍通草画又称蓪纸画、米纸画,融汇中西绘画原理,结合传统中国画和西方水彩画技法。
(2) 说明通草画是在通脱木髓薄切而成的通草纸上绘制的美术作品。
(3) 展示广州港口、花篮等通草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4) 提问学生清代通草画作品中除人物肖像外的其他内容题材。
(5) 总结学生回答,详细介绍市井风情、耕种养殖、港口与船舶、社会生活、花鸟鱼虫等题材。
(6) 展示不同题材的通草画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丰富内容。
(7) 讲解通草画创作步骤,如铅笔起稿、马克笔勾勒、水彩笔上色、局部调整等。
(8) 强调创作中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等要点。 1. 倾听教师讲解。
2. 欣赏展示的通草画作品。
3. 回答教师提问。
4. 了解通草画创作步骤。
评价任务 倾听专注度:☆☆☆
欣赏感受力:☆☆☆
回答完整性:☆☆☆
设计意图 系统介绍通草画知识,包括定义、题材和创作步骤,让学生全面了解通草画,为后续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创作实践 活动二:通草画创作 指导学生创作
(1) 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创作通草画。
(2) 强调创作步骤:铅笔起稿(构图饱满,突出主体)、钢笔勾线(线条流畅,区分主次)、水彩上色(色彩明快,体现光影)。
(3) 巡视学生创作过程,观察学生创作情况。
(4) 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个人创意。
(6)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整体效果和细节处理。
(7)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创作思路。
(8) 控制创作时间,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作品。 1. 确定创作主题。
2. 按照步骤进行创作。
3. 接受教师指导。
4. 与同学交流创作思路。
评价任务 主题明确度:☆☆☆
步骤规范性:☆☆☆
创意融入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展示与交流 活动三:展示与评价 组织作品展示
(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通草画作品。
(2)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主题、思路和创意点。
(3)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和观察。
(4)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发表看法。
(5)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6)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7)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绘画水平。
(8)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1. 展示自己的作品。
2. 介绍创作情况。
3. 评价同学作品。
4. 倾听教师评价。
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度:☆☆☆
评价客观性:☆☆☆
倾听认真度:☆☆☆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通草画等。
(2) 强调海上丝绸之路对美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3) 总结中国瓷器和通草画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4) 肯定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进步。
(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8) 宣布本节课结束。 1. 倾听教师总结。
2. 思考教师提出的期望。
3. 明确课后作业。
4. 结束本节课学习。
评价任务 倾听专注度:☆☆☆
思考深度:☆☆☆
作业明确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重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收集一件中国古代外销瓷器或通草画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2. 临摹一幅简单的通草画作品。
3. 用文字描述中西审美在瓷器图案上的差异。
拓展作业
1. 创作一幅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通草画。
2. 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关于中国瓷器和通草画的手抄报。
3. 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更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艺术品。
板书设计
东方风来万家祥和
一、海上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纽带
二、中国瓷器
1. 纹章瓷等作品
2. 图案变化与审美差异
三、通草画
1. 题材:市井、耕种等
2. 创作步骤:起稿、勾线、上色
四、创作实践
主题、创意、表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视频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 教学过程中结合大量图片和实例,学生对中国瓷器和通草画有更直观认识。
3. 组织学生讨论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创作实践环节时间稍紧,部分学生未完成作品。
2.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在创作中遇到困难。
3. 评价环节可进一步优化,增加评价维度和方式,提高评价科学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