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鸟鸣枝头》教案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鸟鸣枝头》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笔墨丹青寄我心”为主题,本课聚焦于鸟的绘画表现。教材通过展示各种鸟类图片、画家笔下的鸟作品,引导学生感知鸟之美,了解鸟的结构与动态,掌握写意画鸟的技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中国画写意技法了解较少。他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大自然中的鸟充满兴趣。然而,在观察鸟的结构和动态、运用笔墨表现鸟的神韵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通过图片对比、视频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感知画家笔下鸟的艺术美,体会中国画写意鸟作品的神韵和意境。2. 提高对自然中鸟的形态、色彩、动态的观察和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掌握写意画鸟的基本工具和技法,能用笔墨表现鸟的结构和动态。2. 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鸟鸣枝头”的中国画作品。创意实践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尝试创新的构图和表现手法。2. 能够将自己对鸟的情感融入作品,表达独特的创意。文化理解1. 了解中国画写意鸟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 认识到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画家笔下鸟与现实中鸟的不同,掌握画家表现小鸟的方法。2. 了解鸟的结构和动态特点,能用形状概括鸟类体型。3. 掌握写意画鸟的基本技法和步骤。难点1. 体会画家如何通过笔墨强化小鸟的神韵,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表达。2. 在创作中运用所学技法,表现出鸟的生动姿态和画面的意境。3. 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内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播放一段鸟儿在大自然中欢快歌唱、飞翔的视频,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视频中的鸟鸣声,想象自己置身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3) 提问学生:“听到这些鸟鸣声,你们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4) 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各种美丽鸟的图片,如孔雀、黄鹂、喜鹊等,让学生观察鸟的外形、羽毛颜色和姿态。(5) 介绍鸟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还为大自然增添了生机和色彩。(6)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走进画家笔下的鸟世界,学习如何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鸟鸣枝头’。”(7) 展示一些画家笔下鸟的中国画作品,如任伯年的《春燕飞》、赵佶的《五色鹦鹉图》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画鸟的艺术魅力。(8) 提出问题:“画家笔下的鸟与我们看到的真实鸟有什么不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1. 观看视频,倾听鸟鸣声,感受自然之美。2. 分享自己听到鸟鸣声的感受。3. 观察鸟的图片,描述鸟的外形特征。4. 思考画家笔下的鸟与真实鸟的区别。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观察描述:☆☆☆思考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鸟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后续学习画家笔下的鸟做铺垫。讲授新课 活动一:画家笔下的鸟 对比分析(1) 展示画家任伯年的《春燕飞》、赵佶的《五色鹦鹉图》和马元驭的《杏花燕子》等作品,以及对应的鸟的照片,让学生对比观察。(2) 引导学生从形态、神韵和动态三个方面分析画家笔下的鸟与照片的鸟有什么不同。(3) 讲解形态的提炼:画家舍弃不必要的细节,突出小鸟的主要特征,如眼神、姿态,使形态更加简洁。举例说明,如在《春燕飞》中,燕子的形态被简化,但却更能体现出燕子的灵动。(4) 讲解神韵的强化:画家通过笔墨技法,如点睛、勾线,强化小鸟的神韵,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表达。展示作品中鸟的眼睛和线条的处理,让学生感受。(5) 讲解动态的夸张:画家通过艺术化的夸张处理,使鸟的动态更加生动有力。如在一些作品中,鸟的展翅幅度更大,姿态更具戏剧性。(6) 总结画家画鸟的方法:是对现实中小鸟的提炼和升华,创造出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形象。(7)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画家为什么要对鸟进行这样的处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8)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技法讲解(1) 展示鸟的结构分析图,介绍鸟的各个部位,如头、颈、背、翅膀、尾羽、腿、爪、胸、嘴等。(2) 让学生观察鸟在不同姿态下各部位的变化,如飞行、捕食、站立等。(3) 讲解写意画可以用形状概括鸟类的体型,基本呈蛋形状。(4) 展示不同动态鸟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鸟的大致形状。(5) 强调在观察和勾勒时要注意鸟的重心和比例关系。(6) 播放一段写意画鸟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画家如何用笔墨表现鸟的结构和动态。(7) 暂停视频,讲解视频中画家的用笔方法,如侧锋、中锋、点、染等。(8) 总结写意画鸟的要点:用形状概括体型,注意结构和动态,运用合适的笔墨技法。 1. 对比观察画家笔下的鸟和照片的鸟,分析不同之处。2.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画家处理鸟的看法。3. 观察鸟的结构分析图,用线条勾勒鸟的形状。4. 观看视频,学习画家的用笔方法。评价任务 对比分析:☆☆☆讨论参与:☆☆☆形状勾勒:☆☆☆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对比和讲解,让学生理解画家表现鸟的方法和写意画鸟的要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用笔技法。讲授新课 活动二:写意画鸟步骤学习 步骤演示(1) 准备好中国画工具,如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2)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写意画鸟的步骤:笔蘸浓墨,侧锋按压画出头部;侧锋概括身体和翅膀的基本形;提笔画细长的翅膀和尾巴;中锋勾勒嘴部和腹部,点出眼睛;笔蘸少许曙红,涂画腹部。(3) 强调每个步骤的用笔力度、方向和墨色变化。如画头部时,要注意侧锋的角度和墨色的浓淡。(4) 展示一些不同姿态鸟的写意画步骤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鸟的姿态调整步骤。(5)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在纸上进行简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用笔方法和步骤。(6) 展示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7) 再次强调写意画鸟的关键:把握鸟的结构和动态,运用合适的笔墨表现鸟的神韵。(8) 提出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和反馈。 技法拓展(1) 介绍写意画鸟除了基本的步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变化的技法。如用不同的墨色表现鸟的层次感,用淡墨表现鸟的影子。(2) 展示一些运用变化技法的写意画鸟作品,让学生观察和感受。(3) 讲解如何在作品中表现鸟的动态和神态,如通过鸟的眼神、姿态来传达情感。(4)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你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哪些变化技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5)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提供一些创意和建议。(6) 强调在创作中要大胆尝试,但也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和意境的营造。(7) 展示一些优秀的“鸟鸣枝头”中国画作品,分析其构图、笔墨和意境,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8) 布置创作任务:运用所学的笔墨技巧创作一幅主题明确、构图合理、富有意境的“鸟鸣枝头”中国画作品。 1. 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写意画鸟的步骤。2. 跟着练习,尝试用笔墨表现鸟的结构和动态。3.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想尝试的变化技法。4. 明确创作任务和要求。评价任务 步骤掌握:☆☆☆技法交流:☆☆☆任务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掌握写意画鸟的步骤和技法。技法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创作实践做好准备。创作实践 创作指导(1) 学生开始创作“鸟鸣枝头”的中国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2) 提醒学生注意构图,如鸟在枝头的位置、疏密关系等,使画面更加合理。(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笔墨技巧和变化技法,表现出鸟的生动姿态和画面的意境。(4)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5) 对于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启发思路的建议。(6)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和构图的“鸟鸣枝头”作品,供学生参考和借鉴。(7) 强调创作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使作品具有个性。(8)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洁和用笔的卫生。 1. 进行“鸟鸣枝头”作品的创作。2. 注意构图和笔墨技巧的运用。3.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4. 参考展示作品,获取创作灵感。评价任务 构图合理:☆☆☆技法运用:☆☆☆创意表达:☆☆☆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品。展示与交流 作品展示(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2) 请学生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3) 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介绍,并给予掌声鼓励。(4) 引导学生从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观察和欣赏。(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的评价意见。(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8) 强调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总结交流(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画家笔下鸟的特点、写意画鸟的技法和创作过程。(2)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鸟的神韵,将自己的情感和创意融入作品。(4) 强调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呼吁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关爱鸟类。(5)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7)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8) 整理教学用具,保持教室整洁。 1.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思路。2. 参与小组互评,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3.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收获。4. 明确课后作业和要求。评价任务 作品介绍:☆☆☆互评参与:☆☆☆收获分享:☆☆☆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交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一幅“鸟鸣枝头”的中国画作品,要求主题明确、构图合理、笔墨运用得当。2. 为自己的作品写一段简短的说明,介绍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3.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家笔下鸟的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拓展作业1. 尝试用不同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新的“鸟鸣枝头”作品。2. 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幅大型的“鸟鸣枝头”中国画作品。3. 以“鸟与人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鸟的认识和感受。板书设计《鸟鸣枝头》一、画家笔下的鸟1. 形态提炼2. 神韵强化3. 动态夸张二、鸟的结构头、颈、背、翅膀、尾羽等三、写意画鸟步骤1. 画头部2. 画身体和翅膀3. 画尾巴4. 画嘴、腹、眼5. 涂腹部四、创作要点构图、意境、情感表达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创设情境和图片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2. 视频演示和教师的示范讲解,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写意画鸟的技法和步骤。3. 作品展示和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分享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不足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未能及时得到解决。2. 创作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充分完成。3. 在评价环节,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