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由飞翔之鸟》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材围绕鸟类展开,介绍了多种珍贵鸟类的知识、鸟字的演变以及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手绘拼贴制作观鸟笔记,培养学生对鸟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但他们对鸟类的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在表现鸟类特征和生态环境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绘画和表现能力。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自然界中鸟类的形态美,以及甲骨文和印章中“鸟”字的不同形态美。2. 体会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艺术表现1. 能够用手绘拼贴的方式,准确描绘鸟类的形象和栖息环境。2. 熟练运用绘画工具,表现鸟类的神态和动态。创意实践1. 发挥创意,将搜集到的鸟类知识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观鸟笔记中。2. 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制作出有个性的观鸟笔记。文化理解1. 了解鸟类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2. 增强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传播爱鸟护鸟的文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几种珍贵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文化象征。2. 了解“鸟”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感受其审美意蕴。3. 掌握手绘观鸟笔记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难点1. 准确表现鸟类的神态和动态,以及与栖息环境的融合。2. 运用创意和个性的方式呈现观鸟笔记的内容。3. 培养学生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在作品中体现。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纸张、望远镜、鸟类图鉴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播放一段鸟类在自然环境中飞翔、鸣叫的视频,营造出鸟语花香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出现了哪些鸟?你们还认识哪些鸟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3) 介绍《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强调保护鸟类的重要性。(4) 展示一些鸟类给人们生活增添光彩的图片,如鸟类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鸟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等,让学生感受鸟类的魅力。(5) 讲述一个与鸟类有关的小故事,如一只受伤的小鸟得到人类救助后重返蓝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6)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鸟的有趣经历,如在公园看到的鸟、家里养的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7) 提出问题:“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呢?”引发学生对保护鸟类的思考。(8)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飞翔之鸟。 1. 观看视频,感受鸟类的生活场景。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 分享自己与鸟的有趣经历。4. 思考保护鸟类的方法。评价任务 参与度:☆☆☆回答准确性:☆☆☆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几种珍贵的鸟 介绍黑脸琵鹭(1) 展示黑脸琵鹭的图片,介绍其所属的目和科,即鹈形目鹮科。(2) 详细描述黑脸琵鹭的外形特征,如成鸟体羽白色,嘴长直而扁平,先端膨大呈琵琶状,表面带横向斑纹;头部的嘴基到额、脸、眼先、眼周以及喉部为连成一体的黑色裸露区域;虹膜深红色,脚黑色等。(3) 说明黑脸琵鹭的得名原因,因其扁平而长的嘴与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琵琶相似。(4) 介绍黑脸琵鹭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繁殖于朝鲜半岛北部,在中国一般为冬候鸟,越冬于湖南、贵州、广东、福建、海南、香港、台湾、澎湖列岛等地。(5) 描述黑脸琵鹭的栖息环境,栖息于湖泊、水塘、沼泽、河口至沿海滩涂的芦苇沼泽地,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机警避于人。(6) 强调黑脸琵鹭的保护等级,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濒危保护等级,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 展示黑脸琵鹭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生活习性。(8) 提问学生对黑脸琵鹭的印象,引导学生关注珍稀鸟类的保护。介绍丹顶鹤(1) 展示丹顶鹤的图片,介绍其属于鹤科鹤属的大型涉禽。(2) 描述丹顶鹤的外形特征,颈部两侧有灰黑色的阔条纹,头顶裸露呈朱红色,虹膜为暗褐色。(3) 说明丹顶鹤的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和俄罗斯。(4) 介绍丹顶鹤的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以及河岸沼泽地带。(5) 讲述丹顶鹤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6) 强调丹顶鹤的保护级别,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 展示丹顶鹤在湿地中翩翩起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优雅的姿态。(8) 引导学生思考丹顶鹤与文化的联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与丹顶鹤有关的文化故事。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黑脸琵鹭和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 倾听教师的介绍,思考珍稀鸟类的保护问题。3. 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想法。4. 参与讨论丹顶鹤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思考能力:☆☆☆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几种珍贵的鸟,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多样性和珍稀性,增强学生保护鸟类的意识,同时感受鸟类的外形美和文化内涵。讲授新课 活动二:认识其他种类的鸟及鸟字的演变 认识其他鸟类(1) 展示中华秋沙鸭、白天鹅、朱鹮等其他鸟类的图片,简单介绍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 强调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的野鸭种类,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00多万年,成为如活化石般的孑遗动物。(3) 介绍白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易危物种,在中国被视为吉祥和忠贞的象征,在西方则被认为是美丽和优雅的象征。(4) 说明朱鹮是世界公认的濒危鸟类,被誉为“吉祥之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5) 展示一些其他鸟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和特征。(6) 提问学生对这些鸟类的印象,引导学生关注鸟类的多样性。(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鸟类的保护现状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8)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鸟字的演变(1) 展示现实中鸟的形态、甲骨文中鸟的形态和印章中鸟的形态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其不同。(2) 提问:“你能说说甲骨文‘鸟’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3) 总结甲骨文“鸟”的特点,采用了鸟的侧面形象,文字中突出了鸟尖尖的嘴和细细的脚爪,文字特点淳朴大气,似一只昂首勾喙、威严蹲踞的大型猛禽。(4) 介绍从甲骨文到现在书写的简体字,“鸟”字的演变经历过很多阶段,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5) 展示不同阶段“鸟”字的演变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变化。(6) 引导学生思考鸟字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简单的线条模仿甲骨文“鸟”字的写法,体验文字的象形之美。(8) 请各小组展示模仿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 1. 观看图片,了解其他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鸟类保护的看法。3. 观察并回答甲骨文“鸟”字的特点。4. 参与小组活动,模仿甲骨文“鸟”字的写法。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讨论参与:☆☆☆实践能力:☆☆☆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鸟,了解鸟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讲授新课 活动三: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维持生态平衡(1) 展示大山雀捕食松毛虫、天牛幼虫、蝗虫、蝇类等害虫的图片,以及啄木鸟为树木捉虫的图片,说明鸟类通过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有助于控制害虫和其他有害物种的数量,维护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 举例说明如果鸟类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对农作物和森林造成危害。(3) 引导学生思考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提问:“如果没有鸟类,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哪些影响?”(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具体作用。(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6)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7) 展示一些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保护鸟类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8)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繁殖(1) 讲解鸟类以种子果实为食,通过排泄物将未消化的种子传播到其他地方,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扩散,从而维持生态平衡和多样性。(2) 展示一些鸟类传播种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过程。(3) 举例说明某些植物的种子只有通过鸟类的传播才能在更广泛的地区生长繁衍。(4) 引导学生思考鸟类对植物繁殖的影响,提问:“鸟类传播种子对植物的进化有什么作用?”(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鸟类在促进植物繁殖中的作用机制。(6)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7) 强调保护鸟类对植物繁殖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意义。(8) 鼓励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种植一些吸引鸟类的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3. 思考鸟类对植物繁殖的影响。4. 分享自己在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想法。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讨论参与:☆☆☆环保意识:☆☆☆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保责任感。实践创作 制作手绘观鸟笔记(1) 介绍制作手绘观鸟笔记的准备工具,如绘画工具(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或马克笔等)、纸张(素描纸、水彩纸或速写本等根据绘画风格选择)、观鸟工具(望远镜、鸟类图鉴等,便于观察和识别鸟类)。(2) 讲解记录内容,包括鸟类形象、栖息环境和观察记录。(3) 示范如何根据观察到的鸟类,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其轮廓,细致刻画鸟类的羽毛、眼睛、嘴巴等特征,注意表现其神态和动态。(4) 展示如何使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为鸟类上色,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过渡。(5) 示范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描绘鸟类所在的栖息环境,如树木、草地、水域等,表现环境的光影和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6) 说明在画面旁边或下方,用文字记录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基本信息,写下鸟类的学名、习性、分布等科普知识,以及观察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7)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手绘拼贴的方式,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鸟类知识的成果,完成校园观鸟笔记。(8)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展现自己的个性。 1. 了解制作手绘观鸟笔记的准备工具和记录内容。2. 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绘画技巧。3. 开始创作手绘观鸟笔记。4. 发挥创意,展现自己的个性。评价任务 工具使用:☆☆☆记录完整性:☆☆☆创意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的鸟类知识和绘画技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鸟类的了解和热爱。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手绘观鸟笔记,要求画面完整,记录详细。2.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写一篇短文介绍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 制作一张保护鸟类的手抄报,宣传爱鸟护鸟的知识。拓展作业1. 组织一次校园观鸟活动,用相机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并制作成电子相册。2. 与家人一起制作一个鸟窝,挂在合适的地方,为鸟类提供一个栖息的场所。3. 参加社区或环保组织的爱鸟护鸟活动,为保护鸟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设计自由飞翔之鸟一、珍贵的鸟1. 黑脸琵鹭2. 丹顶鹤3. ……二、鸟字的演变1. 甲骨文2. 印章三、鸟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2. 促进植物繁殖四、手绘观鸟笔记1. 准备工具2. 记录内容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如播放视频、讲述故事等,激发了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课堂气氛活跃。2.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详细介绍了多种珍贵鸟类的知识、鸟字的演变以及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不足之处1. 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实践创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未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 在评价环节,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