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鹰击长空》教案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鹰击长空》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笔墨丹青寄我心”的内容。此课聚焦鹰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通过对比现实与艺术作品中的鹰,让学生掌握写意画鹰的技法,提升绘画能力与审美素养,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美术有一定兴趣,但绘画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已有简单的绘画技巧,对动物形象有观察能力。不过,写意画对他们较陌生,理解笔墨运用和文化内涵有难度。教学中需多举例、多示范,引导学生观察与实践,突破难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够感受艺术家笔下鹰的艺术魅力,体会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韵味。2. 提高对鹰的形态、动态和笔墨表现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1. 掌握写意画鹰的基本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尝试创作以鹰为主题的作品。2. 能够运用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表现鹰的雄姿。创意实践1. 发挥想象力,为所画的鹰赋予独特的情境和创意。2. 尝试将鹰的造型与不同的载体结合,进行文创作品的设计。文化理解1. 了解鹰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写意花鸟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 增强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对比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理解艺术创作中的变形与夸张。2. 掌握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能用速写方式表现。3. 学会写意画鹰的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表现鹰的神态。难点1. 体会艺术家赋予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2. 运用笔墨表现鹰的羽毛质感和飞翔神态。3. 在创作中合理安排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展现鹰的雄姿。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播放一段鹰在天空翱翔的视频,视频中展示鹰在狂风骤雨中飞翔,时而俯冲、时而盘旋的壮观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鹰的勇敢和力量。(2)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画面,你们觉得鹰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3) 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鹰,无惧狂风骤雨,是勇敢、力量、自由的化身。今天,就让我们寄情笔墨,画出鹰的雄姿,一起走进《鹰击长空》。”(4) 展示一些古代和现代以鹰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中鹰的形象。(5) 介绍鹰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在许多部落和国家,鹰被作为勇猛、权力、自由和独立的象征,激发学生对鹰的兴趣。(6) 提出问题:“艺术家笔下的鹰和现实中的鹰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7)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可能出现的与鹰有关的元素,如装饰画等,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8) 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鹰或与鹰有关的事物,分享自己的经历。 1. 观看视频,感受鹰的勇敢和力量。2. 积极回答问题,分享对鹰的印象。3. 观察艺术作品图片,初步感受鹰的形象。4. 回忆生活中与鹰有关的经历。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发言积极:☆☆☆感受深刻:☆☆☆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经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活动一:对比观察 展示作品(1) 展示现实中鹰的图片,详细介绍鹰的生理特征,如鹰的视力相当敏锐,肌肉非常强有力,大型鹰两脚甚至可以将一头小鹿的脊椎骨折断,可以携带一头几十斤重的羊飞行。(2) 同时展示明代林良的《双鹰图》,介绍这幅作品是林良水墨写意的杰出代表作,画二鹰立于石上,石树积干凝寒。(3) 引导学生对比现实中的鹰和《双鹰图》中的鹰,从外形、姿态、神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它们有哪些不同?”(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5)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和思考。(6) 进一步分析《双鹰图》的特色,如笔墨韵富于层次、力度和节奏感,构图简洁,着色低沉单一,双鹰气宇轩昂,目光如炬,一爪独立于枯枝之上,有傲视苍宇之威,双鹰静中有动,动中蓄静。(7) 展示更多艺术家笔下的鹰的作品,让学生继续对比观察,加深对艺术创作中鹰的形象的理解。(8) 总结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的不同:艺术家笔下的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体,它们既保留了鹰的基本特征,又被艺术家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 观察现实中鹰的图片和《双鹰图》,寻找不同之处。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3.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4. 继续观察其他作品,加深理解。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讨论积极:☆☆☆总结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观察现实中的鹰和艺术家笔下的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艺术创作中的变形与夸张,理解艺术家赋予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二:了解结构 讲解结构 展示动态(1) 展示鹰飞行、站立、捕食等不同动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鹰在不同姿态下的身体结构变化。(2) 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勒出鹰的基本身体结构,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等,讲解每个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3) 结合图片和线条图,详细分析鹰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让学生了解鹰的力量感和动态感是如何通过身体结构表现出来的。(4) 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鹰的动态,感受鹰的身体运动规律。(5) 发放一些简单的速写练习纸,让学生尝试用速写的方式画出老鹰的动态结构,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6) 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速写作品,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同时给予鼓励和肯定。(7) 再次强调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后续的绘画中要注意表现。(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鹰的动态,并用速写记录下来。 1. 观察鹰的不同动态图片,了解身体结构变化。2. 用手指模仿鹰的动态,感受运动规律。3. 尝试用速写画出老鹰的动态结构。4. 学习优秀速写作品,获得启发。评价任务 结构准确:☆☆☆动态生动:☆☆☆练习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结构和示范速写,让学生掌握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为写意画鹰打下基础。学生的实践练习和优秀作品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活动三:分析笔墨 欣赏作品 分析技法(1) 展示徐悲鸿的《飞扬跋扈为谁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鹰的羽毛、眼睛、爪子等部位的笔墨表现。(2) 讲解画家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鹰飞翔的神态,如鹰的羽毛呈片状,紧实光滑,墨色浓淡干湿兼备,力透纸背,浓墨、焦墨并用,以显其坚挺;鹰眼目光如炬,呈雷霆之势,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奔放的笔墨突显鹰的敏锐与犀利。(3) 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简单的笔墨示范,展示浓墨、淡墨、焦墨的运用方法,以及如何表现羽毛的质感和层次感。(4) 让学生亲自感受毛笔和宣纸的特性,用毛笔在纸上尝试画出不同的线条和墨块,体会笔墨的变化。(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家在作品中运用的笔墨技巧对表现鹰的神态起到了什么作用。(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笔墨运用的重要性。(7) 展示更多不同画家笔下鹰的作品,让学生继续分析其中的笔墨技法,加深对写意画笔墨的理解。(8)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绘画中尝试运用所学的笔墨技巧,表现鹰的神韵。 1. 观察作品中鹰的笔墨表现。2. 感受毛笔和宣纸的特性,尝试笔墨运用。3.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笔墨技巧的作用。4.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评价任务 观察入微:☆☆☆讨论深入:☆☆☆尝试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作品、示范讲解和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写意画鹰的笔墨技法,体会笔墨对表现鹰的神态的重要作用。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四:创作实践 示范绘画 指导创作(1) 在黑板上进行写意画鹰的完整示范,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淡墨画出鹰的身体及近石远山;浓墨勾勒鹰的翅、尾等部位;焦墨强调鹰的喙、眼等关键部位。(2) 强调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如鹰的羽毛、翅膀和背景之间的疏密对比,以及浓墨、淡墨、焦墨的合理运用。(3) 发放绘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布置创作任务:运用写意画法,画一幅以鹰为主题的写意花鸟画作品,老鹰的造型不限,注意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4)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所画的鹰赋予独特的情境和创意,如添加一些背景元素或改变鹰的姿态。(6)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如避免墨汁溅到身上和桌面上。(7)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相欣赏和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8)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1. 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绘画步骤。2. 领取绘画工具,开始创作。3. 参与小组交流,提出和接受建议。4. 展示作品,接受评价。评价任务 步骤正确:☆☆☆创意独特:☆☆☆交流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写意画鹰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小组交流和作品展示评价,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的不同、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写意画鹰的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等。(2)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再次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3) 强调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笔墨文化。(4) 布置课外拓展任务:尝试把今天完成的作品贴在油纸伞或风筝上,做一个文创作品。(5) 提醒学生整理好绘画工具和教室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6)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下课。(7)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同学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8)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 回顾本节课内容。2. 欣赏优秀作品,受到激励。3. 了解课外拓展任务。4. 整理绘画工具和卫生。评价任务 总结全面:☆☆☆态度认真:☆☆☆参与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认识。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外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一幅以鹰为主题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注意笔墨运用和构图。2. 用文字描述自己所画鹰的创意和想要表达的情感。3. 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写意画鹰的步骤和技巧。拓展作业1. 尝试将自己画的鹰与不同的载体结合,如扇子、屏风等,制作成文创作品。2. 收集一些其他艺术家以鹰为主题的作品,分析其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3. 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以“鹰击长空”为主题的绘画展览。板书设计第15课 《鹰击长空》一、鹰的文化内涵勇敢、力量、自由二、对比观察现实中的鹰 vs 艺术家笔下的鹰三、鹰的身体结构头部、身体、翅膀、尾巴四、写意画鹰步骤1. 淡墨画身体及背景2. 浓墨勾勒翅、尾3. 焦墨强调喙、眼五、注意事项疏密关系、墨色变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情境探究、合作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播放鹰的视频和展示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鹰的魅力;组织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思考、实践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 教学内容丰富,既涵盖了鹰的文化内涵、身体结构和写意画技巧等知识,又安排了创作实践和课外拓展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不足之处1.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创作实践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和完善。2. 对个别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3. 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和自评的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