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鹰击长空》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鹰击长空》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鹰击长空》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鹰击长空》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笔墨丹青寄我心”的内容。此课聚焦鹰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通过对比现实与艺术作品中的鹰,让学生掌握写意画鹰的技法,提升绘画能力与审美素养,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美术有一定兴趣,但绘画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已有简单的绘画技巧,对动物形象有观察能力。不过,写意画对他们较陌生,理解笔墨运用和文化内涵有难度。教学中需多举例、多示范,引导学生观察与实践,突破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受艺术家笔下鹰的艺术魅力,体会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韵味。
2. 提高对鹰的形态、动态和笔墨表现的审美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写意画鹰的基本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尝试创作以鹰为主题的作品。
2. 能够运用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表现鹰的雄姿。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为所画的鹰赋予独特的情境和创意。
2. 尝试将鹰的造型与不同的载体结合,进行文创作品的设计。
文化理解
1. 了解鹰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写意花鸟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增强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对比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理解艺术创作中的变形与夸张。
2. 掌握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能用速写方式表现。
3. 学会写意画鹰的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表现鹰的神态。
难点
1. 体会艺术家赋予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运用笔墨表现鹰的羽毛质感和飞翔神态。
3. 在创作中合理安排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展现鹰的雄姿。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播放一段鹰在天空翱翔的视频,视频中展示鹰在狂风骤雨中飞翔,时而俯冲、时而盘旋的壮观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鹰的勇敢和力量。
(2)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画面,你们觉得鹰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鹰,无惧狂风骤雨,是勇敢、力量、自由的化身。今天,就让我们寄情笔墨,画出鹰的雄姿,一起走进《鹰击长空》。”
(4) 展示一些古代和现代以鹰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中鹰的形象。
(5) 介绍鹰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在许多部落和国家,鹰被作为勇猛、权力、自由和独立的象征,激发学生对鹰的兴趣。
(6) 提出问题:“艺术家笔下的鹰和现实中的鹰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7)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可能出现的与鹰有关的元素,如装饰画等,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
(8) 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鹰或与鹰有关的事物,分享自己的经历。 1. 观看视频,感受鹰的勇敢和力量。
2. 积极回答问题,分享对鹰的印象。
3. 观察艺术作品图片,初步感受鹰的形象。
4. 回忆生活中与鹰有关的经历。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
发言积极:☆☆☆
感受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经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
活动一:对比观察 展示作品
(1) 展示现实中鹰的图片,详细介绍鹰的生理特征,如鹰的视力相当敏锐,肌肉非常强有力,大型鹰两脚甚至可以将一头小鹿的脊椎骨折断,可以携带一头几十斤重的羊飞行。
(2) 同时展示明代林良的《双鹰图》,介绍这幅作品是林良水墨写意的杰出代表作,画二鹰立于石上,石树积干凝寒。
(3) 引导学生对比现实中的鹰和《双鹰图》中的鹰,从外形、姿态、神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它们有哪些不同?”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6) 进一步分析《双鹰图》的特色,如笔墨韵富于层次、力度和节奏感,构图简洁,着色低沉单一,双鹰气宇轩昂,目光如炬,一爪独立于枯枝之上,有傲视苍宇之威,双鹰静中有动,动中蓄静。
(7) 展示更多艺术家笔下的鹰的作品,让学生继续对比观察,加深对艺术创作中鹰的形象的理解。
(8) 总结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的不同:艺术家笔下的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体,它们既保留了鹰的基本特征,又被艺术家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 观察现实中鹰的图片和《双鹰图》,寻找不同之处。
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 继续观察其他作品,加深理解。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讨论积极:☆☆☆
总结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观察现实中的鹰和艺术家笔下的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艺术创作中的变形与夸张,理解艺术家赋予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了解结构 讲解结构 展示动态
(1) 展示鹰飞行、站立、捕食等不同动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鹰在不同姿态下的身体结构变化。
(2) 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勒出鹰的基本身体结构,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等,讲解每个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
(3) 结合图片和线条图,详细分析鹰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让学生了解鹰的力量感和动态感是如何通过身体结构表现出来的。
(4) 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模仿鹰的动态,感受鹰的身体运动规律。
(5) 发放一些简单的速写练习纸,让学生尝试用速写的方式画出老鹰的动态结构,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速写作品,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同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7) 再次强调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后续的绘画中要注意表现。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鹰的动态,并用速写记录下来。 1. 观察鹰的不同动态图片,了解身体结构变化。
2. 用手指模仿鹰的动态,感受运动规律。
3. 尝试用速写画出老鹰的动态结构。
4. 学习优秀速写作品,获得启发。
评价任务 结构准确:☆☆☆
动态生动:☆☆☆
练习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结构和示范速写,让学生掌握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为写意画鹰打下基础。学生的实践练习和优秀作品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活动三:分析笔墨 欣赏作品 分析技法
(1) 展示徐悲鸿的《飞扬跋扈为谁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鹰的羽毛、眼睛、爪子等部位的笔墨表现。
(2) 讲解画家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鹰飞翔的神态,如鹰的羽毛呈片状,紧实光滑,墨色浓淡干湿兼备,力透纸背,浓墨、焦墨并用,以显其坚挺;鹰眼目光如炬,呈雷霆之势,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奔放的笔墨突显鹰的敏锐与犀利。
(3) 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简单的笔墨示范,展示浓墨、淡墨、焦墨的运用方法,以及如何表现羽毛的质感和层次感。
(4) 让学生亲自感受毛笔和宣纸的特性,用毛笔在纸上尝试画出不同的线条和墨块,体会笔墨的变化。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家在作品中运用的笔墨技巧对表现鹰的神态起到了什么作用。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笔墨运用的重要性。
(7) 展示更多不同画家笔下鹰的作品,让学生继续分析其中的笔墨技法,加深对写意画笔墨的理解。
(8)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绘画中尝试运用所学的笔墨技巧,表现鹰的神韵。 1. 观察作品中鹰的笔墨表现。
2. 感受毛笔和宣纸的特性,尝试笔墨运用。
3.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笔墨技巧的作用。
4.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观察入微:☆☆☆
讨论深入:☆☆☆
尝试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作品、示范讲解和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写意画鹰的笔墨技法,体会笔墨对表现鹰的神态的重要作用。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四:创作实践 示范绘画 指导创作
(1) 在黑板上进行写意画鹰的完整示范,边画边讲解绘画步骤:淡墨画出鹰的身体及近石远山;浓墨勾勒鹰的翅、尾等部位;焦墨强调鹰的喙、眼等关键部位。
(2) 强调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如鹰的羽毛、翅膀和背景之间的疏密对比,以及浓墨、淡墨、焦墨的合理运用。
(3) 发放绘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布置创作任务:运用写意画法,画一幅以鹰为主题的写意花鸟画作品,老鹰的造型不限,注意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
(4)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所画的鹰赋予独特的情境和创意,如添加一些背景元素或改变鹰的姿态。
(6)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如避免墨汁溅到身上和桌面上。
(7)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相欣赏和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8) 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1. 观看教师示范,学习绘画步骤。
2. 领取绘画工具,开始创作。
3. 参与小组交流,提出和接受建议。
4. 展示作品,接受评价。
评价任务 步骤正确:☆☆☆
创意独特:☆☆☆
交流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写意画鹰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小组交流和作品展示评价,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家笔下的鹰与现实中的鹰的不同、鹰的身体结构和动态特征、写意画鹰的步骤和笔墨运用方法等。
(2)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再次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3) 强调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笔墨文化。
(4) 布置课外拓展任务:尝试把今天完成的作品贴在油纸伞或风筝上,做一个文创作品。
(5) 提醒学生整理好绘画工具和教室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下课。
(7)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同学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
(8) 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 回顾本节课内容。
2. 欣赏优秀作品,受到激励。
3. 了解课外拓展任务。
4. 整理绘画工具和卫生。
评价任务 总结全面:☆☆☆
态度认真:☆☆☆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认识。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外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一幅以鹰为主题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注意笔墨运用和构图。
2. 用文字描述自己所画鹰的创意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3. 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写意画鹰的步骤和技巧。
拓展作业
1. 尝试将自己画的鹰与不同的载体结合,如扇子、屏风等,制作成文创作品。
2. 收集一些其他艺术家以鹰为主题的作品,分析其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
3. 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以“鹰击长空”为主题的绘画展览。
板书设计
第15课 《鹰击长空》
一、鹰的文化内涵
勇敢、力量、自由
二、对比观察
现实中的鹰 vs 艺术家笔下的鹰
三、鹰的身体结构
头部、身体、翅膀、尾巴
四、写意画鹰步骤
1. 淡墨画身体及背景
2. 浓墨勾勒翅、尾
3. 焦墨强调喙、眼
五、注意事项
疏密关系、墨色变化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情境探究、合作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播放鹰的视频和展示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鹰的魅力;组织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思考、实践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学内容丰富,既涵盖了鹰的文化内涵、身体结构和写意画技巧等知识,又安排了创作实践和课外拓展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笔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创作实践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和完善。
2. 对个别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 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互评和自评的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